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德國

德國中醫藥發展簡史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4日 17:11

  德國人了解中醫、針灸應追溯到300多年前,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7-19世紀初)

  公元168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醫生瑞尼在英國倫敦出版《論關節炎》一書。該書介紹了針灸療法,儘管內容還不夠完善且缺乏中醫理論的闡述,但卻影響到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使他們知道有一種古老而獨持的傳統醫學一中醫學、針灸學。在此前後Cleyer盜用卜彌鉻的《中國植物志》(公元1656年,維也納)的部分內容在德國法蘭克福出版,取名4《中國醫法舉例》(公元1682年)。書中詳細報道了東方針灸的操作、療效和理論體系,他把經絡的"經"譯為拉丁語Via(道、路),將精、氣、神的"氣”作Spiritus(精神)在公元1683年,漢堡還出版了Gehema JA的《應用中國針灸治療風濕痛》一書。上述報道還比較粗糙和片面,因而未能導致廣泛的臨床應用,只是為引進中醫作了準備。

  18世紀初,甘弗(Kaempfer E,公元165l-1716年)的《海外珍聞錄》、赫斯特(Heister L.公元1683-1768年)的《外科學》都論及針灸療法。甘弗于公元1690年到日本,後曾來華,公元1712年 出版《海外珍聞錄》,其第589一599頁記述了中國、日本的艾灸,認為艾是最好的灸治材料,且對針灸的記述也較詳細。書仲介紹,針灸治療腹瀉、腹痛有效,又能通過艾灸左側小趾端的至陰穴而催生,灸拇指內收肌的合谷穴治療牙痛,治不育症或避孕常灸勝臍周圍穴位,書中還談及金針、銀針等針具,並附針灸穴位圖,標明60個常用穴。在他死後才出版的《日本史》也記述丁針灸療法。署名解剖學家、外科學家赫斯特的《外科學》被譯成6種文字、重印20版,針灸法也隨之流傳歐美,但他卻做了反宣傳磚一認為針灸是一種過時的方法,與歐洲中世紀的燒灼法相似,即用燒紅的鐵塊野蠻地灼燙人的肌膚。這種誤導流毒甚廣。斯普林格(Sprengel K公元1766一1833年)將中醫與歐洲的醫學相提並論,比較其優劣。但18世紀德國醫學界對中醫學的批評、詆毀是主流。此時中國針灸界也面臨著困難、失落而處於低潮,從徐大椿的《醫學源流論》中可見一斑,清政府甚至禁止在太醫院中教授針灸,妄自菲薄,怎求西人垂青。

  2.第二階段(19-20世紀中葉)

  公元1816年,伯裏奧茲(Louis Berlioz)作針灸試驗,用自製的金屬針刺入痛區,並不講求穴位、歸經。19世紀初的所謂"痛點療法",以用針多、留針久為特點;例如治療癲癇患兒,用針38支,留針8小時,完全背離了中醫理論。公元1823年法裏納{Farina)記述了中醫治療面部神經痛的良好效果。公元1823年伯恩斯坦(Bernstein)、勞赫梅爾(Lohmayer)等人均著文記述針灸治病問題;公元1840年後,針灸經由法國傳入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再次經法國人仲介接觸中醫,併發展到新的水平。

  德國的著名人物要數得上許寶德(Franz Hubotter),1907年起在上海同濟大學任教,兼做內科醫生,造詣很深,頗有著述。回國後任柏林大學醫學與哲學教授、漢學家,又是西方研究東方醫史的先驅。1929年發表《中華醫學》(又譯作"20世紀初期的中國醫學及其發展史"),內容豐富,極有史料價值。1953年最先把中醫學講座搬上德國大學課堂,並堅持到1967年逝世之前。他的中醫著作與譯著頗豐,如《中國藥物學》(1913年)、《西藏、蒙古藥物學論文集》(1913年),譯著如皇甫謐的《甲乙經》、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張世賢的《圖注脈訣》、無名氏的《壽世編》、《難經》等。

  3.第三階段(1950-1980年)  

  (1)1950-1971年:1950—1971年是翻譯、著述的廿年。翻譯中醫著作數十種、創辦針灸與中醫刊物,編寫德國人專用的中醫教科書。但因中文水平較差,多是間接的、經過二三次的轉譯本,如中文譯為英文再譯為德文,或中-越南-法文-德文,因此謬誤之處屢見。此時的臨床應用相對較少。 1950年前後,波恩大學博士巴赫曼(Bachmann G)首先向德國人介紹了中醫診斷學和基礎理論,被譽為中醫理論研究的先驅。巴赫曼長期關注和研討東西方思維方法的差異,認為東方思維是"從內向外"(有諸內,必形之於外)、"病因分析思想")(審因求治)。1956年,法國的史特華(Stiedvater EW)親自赴德傳授耳針技術、介紹其操作與功效,並認為療效機理主要是神經調節,他接受了奧地利、前蘇聯、捷克等地的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成果,即以為針刺療法是神經療法的擴展形式。直至1971年以前,德人多以為中醫只有針灸,對其從業者也專指針灸協會的300名成員,還不包話福爾電針實驗室成員,完全不知道中醫基礎政府和綜合療法。

  (2)1971-1979年:1972年中美建交,尼克松的隨行記者Restone J報道了他在北京治病與觀摩針麻的經過。他因闌尾炎後遺症而接受針灸治療獲愈,又親臨手術室目睹針灸麻醉下的7外科手術多例,因此報道翔實而生動。這一特大新聞不脛而走,傳遍全球,引起針灸熱。針刺療法的國際性交流,促成多種新療法的相繼使用,有關療效機理研究也呈多元性發展。德國各界對針灸、中醫的興趣與日俱增,大量中醫出版物面世,1977-1978年達到頂峰。在書架上,古代經典或現代佳作,個人研究或群體合體的結晶,琳瑯瞞目。

  (資料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