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中醫藥在香港

香港中醫藥的科研與學術交流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4日 14:48

  一、香港的中醫藥組織

  香港的中醫藥民間團體較多,這些自發性的中醫藥組織,在一定時期內對香港中醫藥教育及科研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中較有影響的有如下幾個:

  “僑港中醫公會”,于1929年成立。曾在1951年開辦中醫學校,因學生人數不足,且經費有限,只辦了兩屆就停辦了。

  “僑港國醫聯合會”,成立於1931年。該會發起人之一為同盟會會員呂哲公,出版過報紙刊物,影響頗大。

  “香港中醫師公會”,成立於1931年。最初取名為“中華國醫學會”,附設中醫講習班,當時由東華三院中醫潘詩憲主持。此會在1945年與“香港國醫公會”合併,已改稱為“香港中醫師公會”。

  “九龍中醫師公會”,成立於1946年,會員很多。平時經常舉辦中醫藥講習班。

  “港九中醫師公會”,成立於1949年,附設港九中醫師研究所,潘詩憲任所長。它與“九龍中醫師公會”是會員最多的中醫藥團體。成立之初計劃組織總會,以統一名目繁多的各中醫藥團體,但後來各團體不願放棄原有名稱,沒能做到把各中醫藥組織聯合在一起。

  “香港新華中醫中藥促進會”,成立於1976年。與廣州中醫藥界有較多的學術往來,曾組團往廣州中醫學院、華南植物園進行醫學交流。1979年8月曾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中國草藥藥劑展覽”,展出藥用植物和國內出品的藥品製劑等,規模較大,是歷年來香港少見的中國醫藥展覽。

  香港的中醫藥團體基本上是作為地區性中醫藥從業人員互相聯絡的一種組織,一般每年組織年會進行社交活動。其中偶然舉辦一些中醫藥學習班,但整體影響不太理想。

  二、中醫藥的刊物與書籍

  香港的中醫藥刊物很少,不僅是嚴肅的學術刊物,就連普及的中醫藥刊物也很少。這主要是因為內地雜誌如《中醫雜誌》及各省市出版的中醫藥雜誌較多,在香港各書店隨處可見,內容豐富、水平較高、價格便宜,這些都是香港刊物難以辦得到的。

  戰後香港中醫藥雜誌出版過多種,1951年陳居霖主辦的《現代中醫藥》及1954年張公讓主辦的《中國新醫藥》兩種月刊流傳較廣,當時一些中醫稿件尚不乏佳作,直到60年代初期,由於銷路不暢,不得不停刊了。

  需特別提出的是陳存仁老中醫,曾出版大量的普及醫書,有《食物療病方》、《胃病驗方》、《小兒百病驗方》、《針灸百病實用驗方》等,僅“震旦圖書公司”出版他的著作就有十九種之多。還有“香港上海印書館”出版他的作品,如《中國藥學大辭典》、《中醫師手冊》。他還編撰了《皇漢醫學叢書》(共14冊)、《津津有味譚》(共12冊)及《療養食譜叢書》。在香港中醫界中,陳存仁是著作最豐富的一位。

  三、中醫藥著作

  《中國歷代名醫錄》,陳居霖編著,1955年現代中醫學院出版。陳氏為現代中醫學院院長。本書收集歷代醫家生平、著作,內容頗豐富,但稍嫌粗略,許多地方未經詳細考證。

  《增訂嶺南採藥錄》,莊兆詳編著,1956年現代中醫學院出版。《嶺南採藥錄》原為蕭步丹的著作,大半轉載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何克諫的《生草藥性撮要》及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藥物往往有不易考查或傳聞失實的地方,莊氏乃根據多年觀察實物所得加以註明,並附親自描繪的植物藥圖片。

  《中國醫學史圖鑒》,陳存仁編撰,1968年自資出版,有英文“中國醫學院”字樣為其出版者。此書以圖片為主來説明祖國醫藥歷史的發展過程,圖片是相當豐富的,文字説明簡潔扼要,但所引文獻有的未經正確考證。文字均有中英對照,在外國文章中曾見有引據此書的文字。其圖片大部分轉載自《中華醫史雜誌》,教書雖印刷精美但圖像翻印則不理想。

  《中國醫藥發展史》,上官良甫編著,1974年新力出版社出版。此書是以各代醫家事跡為中心的一般普及讀物。

  《中國醫藥史大綱》,任勉芝編著,1976年新亞醫藥出版社出版。此書特點是採用近年發掘出土的文物資料,由遠古到清代扼要著説。

  《香港中草藥》,莊兆詳、李寧漢編著,1978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這算是香港第一本中草藥書籍。載有中草藥一百種,因香港中草藥有上千種,預備繼續出版。本書以拍攝實物,製成精美的彩色圖片為其特色,且均選擇草藥開花結果的時候。每種中草藥都列出學名、生長環境、性味功能、主治方法、方例等,與國內各省中草藥手冊在形式上大致相同。

  《An Enumer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中藥名目編》��筆者暫譯),胡秀英編著,1980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胡氏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植物分類學九年,著有《香港植物志》(未付樣)。此書是方便醫藥科技人員檢索藥用植物、動物、礦物等資料,約有1700種植物、135種動物和110種礦物的中醫常用藥。

  《圖解中國健身法》,鄒為鈔編著,1987年8月香港桃源出版社出版。

  《抗腫瘤本草圖譜》,歐明編著,199Q年9月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國際中西醫結合研究》,夏洪生主編,1997年7月香港新聞出版社出版。為廣泛交流世界各國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同時慶祝香港回歸,探討香港回歸後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學術的繁榮、發展,深港兩地及世界一些國家醫學界同仁舉辦了’97深功回際中西結合學術研討會。大會組委會專家委員會,對收到的600余篇來稿進行了認真負責的評審、篩選,將其中466篇論文編輯成書,分為基礎醫學、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行為醫學和非藥物療法等幾部分。

  四、中醫藥的學術研究

  近年來,香港中醫藥的科學研.究已有一定的發展。除了已成立18年的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外,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等也陸續建立了中醫藥研究中心。還有一些學會、中醫學院、中藥研究所等也致力於開展各種學術研究、學術交流活動,出版一些學術雜誌。這些研究機構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藥的真偽鑒別、安全性分析、中藥質量檢定、檢測方法、中藥藥理學等等。

  其中研究水平最高的機構是香港中文大學的中藥研究中心。其前身為1975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的中藥研究小組,其成員有張雄謀、江潤祥、楊顯榮等,植物分類學專家胡秀英博士也參加了此項研究。這個研究組很重視內地歷年所出版的中草藥手冊的資料,幾乎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有收集,圖文並茂,共有30余冊,以每冊中每一植物作一項,再按植物分類系統編排,共有15000項,分為280科,1400余屬,3900余種。組裏特設藥用植物園,培植益母草及各種草藥,都是經過分類鑒定的品種,還設有大量繁殖白鼠為動物模擬試驗的培養室。該中心現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泰國、斯裏蘭卡、緬甸等聯絡密切,常有學術交流。目前,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與中國中醫研究院信息研究所聯合,正在建設一個較為先進的中藥電腦資料庫,儲存了國際上絕大部分的英文中醫藥期刊和有英文文摘的中文中醫藥期刊。運用這個資料庫,可以按其藥用植物、化學、藥理學、臨床等幾部分,高效率地檢索中醫藥文獻。此外,還出版一種英文版的《中醫藥文摘》雜誌。中藥研究中心還設有中藥博物館,不僅僅收集、保管、整理、展出各種中藥標本,並且介紹中藥的品種、産地、性味、功用等,運用現代科學手段,還可對中藥標準及名貴藥材進行鑒定。他們使用核磁共振儀、多次掃描紅外光譜儀等先進設備,將各種中藥成分分析數據直接輸入電腦,並用標準中藥及從中分離出來的純化合物“指紋”進行分子水平的比較,以保證鑒定質量。

  數年來香港中醫藥的主要成果有:對有縮宮作用的益母草鹼進行了化學合成,在動物模型實驗中取得了相當理想的成績;目前在研究天花粉的蛋白質結構,希望做合成的試驗,大致上研究的方向是引産和抗艾滋病病毒。其他還運用生化、物理、電子等先進科研設備,對中醫藥其他領域進行研究,如耳針電戒毒法對激素的影響;中子源激射藥材對特性變異的影響;電腦模擬脈診的研究等。香港規模較大的制藥廠不多,並且都沒有設備進行中醫藥科學研究。此外,香港也有很多中醫(如陳存仁、張公讓、莊兆詳、任勉芝等),在報紙副刊上發表中醫藥學論文,對祖國醫學理論作一些探討。

  目前,香港中醫藥研究機構對中藥毒理學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他們運用生藥學和化學分析證實了附子的毒性;生物實驗表明贈酥對小鼠發育有一定的影響,並有致畸作用。在中藥藥效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如丹參的多學科綜合研究、蒲黃預防大鼠心率失常的研究、三七皂著抗鈣作用的研究、柴胡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中藥復方或配伍應用的研究等。近十年來,香港大學醫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的生化係從化學、生化與藥物學方面對知母的降壓功能,雞骨草治黃痕,吳茉英、益母草、天花粉引産的實驗研究做了不少工作。

  此外,香港的中藥製造商在生産現有成藥、改良劑型或開發新藥時,也開始重視保證其産品質量的科學依據和生産過程中的系統化檢定程序,並制定安全標準及質量規格。

  (資料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