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敲開我的心門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9日 17:04
【主持人】在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朋友,他們和我們交流,分享我們的快樂和痛苦。然而有些特殊的孩子卻沒有這樣的機會。下面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些特殊的孩子和他們特殊的朋友交往的故事。
【字幕】2003年9月25日
【解説】這些孩子正在等待著他們的朋友,因為今年非典的影響,他們已經有9個月沒有見面了。這個朋友對於他們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這些孩子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甚至有些還患有孤獨症。
【字幕】 李隆宸 9歲 自閉症
【解説】1994年李隆宸出生了,可是沒多久他的媽媽就發現了問題。
【李隆宸的媽媽】一歲七個月才會叫媽媽,那時候已經發現他晚了,但是呢,我覺得別的小孩幾個月就會了。
【解説】經過多方診斷,媽媽得知李隆宸患的是自閉症。這種病被稱為殘疾裏的殘疾。
【李隆宸的媽媽】 就覺著有點山崩地裂的感覺,因為,作為母親來講,尤其這個時候,看到別的小孩跟母親怎麼交流,出去什麼的,覺得心裏觸動特別大,一想到自己,都不敢往下想。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蘇彥捷】自閉症的孩子,或者我們叫孤獨症,他是一般兩三歲前就可以診斷有問題。他有一些特點,這些孩子他沉浸在自己的這種社交的世界當中,他自己可能是內心非常豐富,或者在某一方面他有特別強的那種能力,但是他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表現出特別弱的這種明顯的這種障礙出來,比如説他不跟別人説話,那麼別人在跟他交往的時候,好像就沒法溝通,那麼他就不太跟別人交往了,就是在這些方面表現特別明顯,所以我們為什麼叫孤獨症,就是這樣,他把自己就封閉在他自己的這種世界當中了。
【解説】 孤獨的小隆宸就這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他體會不到爸爸媽媽的關愛,也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解説】2000年9月,李隆宸來到了北京新源西裏小學特教班,在這裡,他和同學們逐漸和醫生狗辛迪、點點交上了朋友。這種與動物交流的方式,就是一種被稱之為“動物療法”的新的治療方式。
【主持人】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展了動物療法,並且這種療法已經成為了治療兒童自閉症等精神疾病的有效途徑之一。專家説通過與動物的接觸和玩耍,病兒的感知和交流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北京新源西裏小學的這項醫生犬的活動,就是對“動物療法”的探索。
【字幕】2002年10月31日
【同期聲】
你看這是什麼啊,它叫金毛巡迴犬
它叫什麼名字來著,辛迪,男孩子 女孩子,讓阿姨給咱們説説,它是男孩子女孩子,沒事,好了不害怕喜歡你,我們是女孩子
我叫雲鵬,那你是男孩子女孩子,男孩子,你幾歲了告訴它,你告訴它,你説我今年,我今年七歲。
【解説】以這樣的方式,孩子們和醫生狗辛迪有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中國,這項活動最初是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發起的,後來北京師範大學特教中心的專家也把這個活動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副教授 王雁】我們從研究的角度那麼更好的來看一下,關注一下,那麼到底對這些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光説有顯性的影響,或者對個別孩子的影響,那麼到底是在哪些方面有影響,哪些方面影響的要大一些,然後也想找到一種,就是什麼樣的模式能對這個孩子,影響要更大一些,或者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解説】開始實驗前,王雁和她的同事們預先作了調研,他們決定把觀察重點放在孩子某一個方面的變化上。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副教授 王雁】我們把它放在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這一塊,比方説對孩子的人際交往這一塊,或者對孩子某些行為方面的,還有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方面的等等。
【解説】近幾年,中國的一些海洋館也開展了海豚與智障兒童的互動活動,據觀察,在訓練師的指導下,海豚與幾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玩耍,孩子們的症狀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北京大學心裏學系教授 蘇彥捷】其實動物是可以給人提供很多心理支持的,那麼可能在這種交往的過程中,動物和這種特殊兒童的交往過程當中,他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那些,我們感覺不到,平時可能正常人感覺不到,那些細微的那些感覺、知覺,或者説心理的那些溝通,那麼比如説,因為動物也不説話,它可能靠那種觸覺靠那種嗅覺味覺,這種撫摸,它們都提供了那種交往的一些方式,所以可能就打通了這種特殊兒童那些交往的那種通道,他們可以很好的交流,其實跟我們通常講的動物給人提供那種社會支持,可能是有關係的。
【字幕】2002年10月31日
【解説】從2002年10月31日這天開始,李隆宸和他的同學們每週四的下午都會見到辛迪和點點,李隆宸會不會有什麼變化,會有什麼樣的變化,誰也不知道,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用他們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下了李隆宸他們的點點滴滴。
【同期聲】李隆宸説你是誰,不是,這是你自己,你是誰,你説我叫,我叫,什麼 叫什麼,叫什麼 隆宸,李隆宸 快告訴小狗,小狗特別想知道 快説,我叫,我叫小狗,不是 我叫李隆宸,李隆宸,我是男孩子 説説是男孩子 是不是,你幾歲了告訴它,幾歲了隆宸,幾歲了 你,七歲八歲九歲,七歲八歲九歲 不是
【同期聲】你説我九歲了,你想跟它握握手麼,想麼 想,想不想,那好 那咱們待會再來。
【李隆宸的媽媽】 特別怕狗,一見到狗就玩命跑,哎喲 跑得快著呢
【同期聲】回來 回來,沒事,叫什麼啊,泡泡 好的,叫什麼啊,泡泡 真好,隆宸 叫什麼 怕誰,不緊張。
【北京新源西裏小學特教三班 班主任 朱振雲】李隆宸就是一開始,特別的害怕,然後特別的緊張,就是只要小狗一進來,他就跑到桌子上去他在那樣趴著,一會就哭大聲地哭,然後就説讓它出去出去就這樣,特別特別的緊張然後就渾身你摸他那個肌肉,整個都是特別僵硬的那樣,反正就是非常的害怕。
【解説】依據李隆宸的特點,北師大的學者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引導。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副教授 王雁】要告訴他狗不怎麼可怕,讓他去觀察你看別的小朋友怎麼跟狗接觸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甚至比方説,他不敢下來的時候,我們就是採取那種,慢慢地讓他接近的方式,比方説把小狗抱起來,抱起來慢慢接近他,試著讓他去摸一摸,雖然他沒有主動走下來,試著讓他去摸一摸。
【解説】經過4、5次的接觸,李隆宸雖然還是害怕醫生狗,但是有了一些變化,他在一次活動中的表現,讓所有的人都有點吃驚。
【北京新源西裏小學特教三班 班主任 朱振雲】他從來你都得説是,隆宸來一下,不要不要,那好那就不要來了,然後他那天也是還沒有叫他,大家都排著隊,他自己就過去,然後在後面就這樣,伸出手摸一下就在那樂,我們就都不言聲,大家都不説話,我們就都看著他,一會別的同學又過來,抱一抱親一親,他也看人家那樣子,後來他也在後邊,這樣就這樣,這樣這樣抱,躲著 這樣抱,然後好容易抱到一下,就這樣樂得不得了。
【字幕】2002年12月28日
【字幕】2003年2月16日
【解説】半年過去了,小隆宸和醫生狗們已經相處得很融洽了。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副教授 王雁】這個孩子幾次活動以後,從最開始跑到桌子上躲著不下來,到慢慢的可以下地了,不在桌子上趴著了,然後再慢慢的可以坐到座位上了,那麼到現在的活動,你們也觀察到了,他甚至在老師拉他過去的時候,他可以摸摸狗,他的變化主要是表現在情感這塊和對狗的態度上。
【李隆宸的媽媽】 十一的時候,有一隻小狗在陽臺上,四個小白蹄 特別好,剛出生沒多少日子,因為我們家不願意養,就給他舅奶奶了,他昨天就説,舅奶奶家有小狗了,他想 我説你是想麼,想 你想養啊 啊,你喜歡小狗了 喜歡了,我説你是想養小狗麼 是,説明還真是有這麼大進步,我都想不出來他喜歡小狗。
【字幕】2003年9月25日
【解説】一年來,在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和北師大學者的密切配合下,北京市有兩個特教班的十幾個孩子和醫生狗交上了朋友,孩子們多多少少都有了變化。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副教授 王雁】最起碼現在,我們可以明確的敢説的是對狗的態度,對狗的接納的程度,和對有關狗的相關的知識水平,這方面的改變和提高,是在整體上都會有變化的,至於我剛才説得的,社會性發展著一塊,情感這一塊,應該説是在個別孩子身上,表現的比較突出。
【主持人】孩子們的改善當然不僅僅是醫生狗的作用。它與老師和父母平時的付出也是分不開的。不過醫生狗的介入,還是讓我們大家都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解説】 現在,新源西裏小學準備把醫生犬的活動更持久的搞下去,並且,通過這一年的實踐,朱老師對這個活動也有了更多的設想。
【北京新源西裏小學特教三班 班主任 朱振雲】我一直在想,怎麼樣把小狗當作一種教具,更好地使用,那麼帶來很多的機會,我覺得應該説是,就是各種訓練的機會,比如説很多場景,那麼我們去照顧小狗,或者説教小狗一些東西,怎麼樣和小狗去交流,學習打招呼,跟這些小狗的家長去交流,那麼帶來了很多很多的機會。
【解説】北京師範大學下一步的研究就更具體了,他們想通過持續的跟蹤,觀察醫生狗對孩子們的智力水平的影響。而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的專家則準備在現在的基礎上,更大範圍的推廣動物療法。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 吳曉京】那麼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把醫生狗推廣到醫院、養老院像這些地方,因為有時候很多孤寡老人,或者一些病患,也同樣需要醫生狗的探訪,然後也是為了讓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去接納這個項目,然後能夠呼喚普通公眾,對醫生狗的這個態度,而且包括對所有的家養犬的這個態度的改變。
【解説】孩子們並不能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但是至少他們感覺多了個朋友,他們封閉的世界被醫生狗敲開了門。
【健康提示】
心病還須心藥醫,解鈴還須繫鈴人;
煩惱就是心頭刺,歡笑才是心中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