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經典回放

寨子系列——寶山石頭城(2004—第36期)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15日 18:07

  中華民族2004-36寶山石頭城

  首播日期:2004年9月20日

  編導:劉劍魁

  解説:早就聽説過這個長在石頭上的村莊了,可是當我真正看到它的時候,仍然被這美麗的景色所感染。寶山石頭城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峽谷裏,是一個建立在整塊巨石上的村莊,一百多戶納西族人家就居住在這塊巨大的石頭之上,在巨石西邊的山坡上還有一百多戶人家。

  解説:據史料記載,一千多年以前,納西族從西北一路南遷渡過金沙江之後,發現了這塊巨大的石頭,先民們便把根紮在了這塊巨石之上。是什麼讓他們停下了遷徙的腳步?為什麼在這裡,他們會從單純的遊牧轉為畜牧和農耕並舉的生産方式?至今仍然都沒有答案。只有這些仍然保留在村子裏的石床、石灶和石缸,依稀能夠看出當時納西先民們的生活遺跡。

  解説:在納西語裏,寶山石頭城叫做“拉伯魯盤屋”,意思就是“寶山白石寨”。我來到寶山石頭城的時候,是農曆的七月上旬,正是石頭城的農閒季節,終年忙碌的村民們,終於可以放鬆一下,山谷中回蕩著從古代一直傳唱到今天的歌聲。在閒適的人群中,我見到了寶山鄉文化站的站長王壽林,他在不停地忙碌。他告訴我,趁著農閒的時候,他要組織村民們排練納西族的傳統舞蹈“葫蘆笙舞”

  王壽林(寶山鄉文化站站長):排練這個舞,是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七月半,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七月半要到了,我們要組織一場比較大的民族舞的文化活動。第二點是,寶山石頭城就要申為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作為鄉里面的文化工作者,要收集一些資料、圖片要做好文本的申報工作。

  解説:在石頭城發現的東巴經裏記載著,石頭城的納西族祖先,原先生活在如今四川省的貢嘎山周圍,過著遊牧和狩獵為主的生活,後來才順著蘇吉湖兩岸的河谷向南遷徙,一路上經過了不本舉丁、舉本山裏課、攀天飛鶴灣等地方,最後翻過了太子關,來到了壟盤灣,這也就是如今的寶山石頭城。

  解説:王壽林告訴我,寶山石頭城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最近,這裡正在申報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寶山鄉文化站的站長,他參與了申報資料的準備工作,王壽林熱情地邀請我到他家裏看看,看看那些他拍攝的石頭城的照片。

  王壽林:這些照片主要是收集資料,主要用於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集一些圖片資料,這個是石頭城,主要體現建築,依山而建的建築風格,這一張是,在石頭城,位置在石頭城北面,主要體現太子關和金沙江,這個是金沙江。這主要體現太子關和金沙江。

  解説:王壽林的妻子正在縫合一種奇怪的服飾,王站長告訴我,這就是納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七星披肩。石頭城有一個傳統,在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七月半期間,婦女們都要穿著七星披肩,在石頭城城門前的廣場上跳舞。所以這兩天,他的妻子要把家裏的七星披肩重新拆洗一下。

  解説:七星披肩一般用綿羊的皮來製作,因為綿羊皮比山羊皮更柔軟,給綿羊皮上加上襯裏,然後在襯裏上並排繡上七顆代表勤勞智慧的星星,象徵著納西婦女“肩擔日月,背負繁星”,再從七顆小圓盤中心吊下十四根麂皮細線,表示日月星辰放射出的萬丈光芒,給人間帶來光明與溫暖。沒有想到,納西婦女們平時穿著的服飾裏,也充滿了這麼浪漫的想像。

  解説:王站長的妻子告訴我,石頭城地區的海拔只有1700米左右,氣候並不寒冷,所以這裡綿羊很少,大多數是山羊,所以這裡的七星披肩,大都是從海拔更高的麗江地區購買的,每件大概在200元至300元左右,七星披肩每年都要拆洗幾次。

  解説:也許是石頭城的村莊與別的地區不一樣,這裡的披肩也和其它納西族地區的披肩不一樣,在這裡,並不是所有的披肩都是縫七顆星星,小姑娘們的披肩上就只縫五顆星星,甚至還有縫三顆星的,也許是希望每個納西族的姑娘都和星星一起長大,以後他們也會和星星一樣美麗動人。

  王壽林的妻子:

  來,過來試一下,穿上這件去跳舞的時候,你一定很漂亮。

  轉過來再看一下,真漂亮,可以穿去跳葫蘆笙舞,進去裏面玩吧。

  王壽林女兒讀書:寶山石頭城,是一座深藏于萬山叢中神秘的納西古城堡,它西距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120公里,東隔女兒家園,瀘沽湖近百公里,似一條,欲飛騰。入雲的巨龍矗立,等等,錯了,矗立。矗立於滔滔東去的金沙江畔。

  解説:要想申報成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需要大量的圖片資料。而以往有關寶山石頭城的圖片,大多數都是從石頭城的西邊拍攝的村莊背面的圖片,要想拍攝石頭城的正面圖片,必須要渡過金沙江,作為一個納西族的文化工作者,想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歷史,並非易事。王壽林決定到金沙江對岸的阿祖山上去拍照,我也隨著他進入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

  解説:寶山石頭城地勢險要,它東面與石頭城的守護神山阿祖山隔江相望,西面是逶迤的牦牛嶺,南面是陡峭的岩可渡絕壁,北面是雄奇險峻的太子關,一千多年前,納西族的先祖們就是翻過了太子關才到石頭城的。當地還有一首民謠形容太子關:拉伯太子關,舉手摸著天,人走三個月,鳥飛十八天。

  解説:寶山石頭城三面都是懸崖,只有東面的緩坡緊貼著金沙江,全城只有東西兩道石門可供進出,地勢十分險要。千百年來,這種得天獨厚的地形庇護著納西族的祖先在這裡繁衍生息,從來沒有被外來的勢力攻破過。只有在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萬兵馬從北面的太子關到石頭城一段的江面上,以革囊渡江,當時的石頭城居民開城迎降,忽必烈隨後平定了大理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從唐末以後的分裂局面。

  解説:現在石頭城的村民們要渡過金沙江,主要是用橡皮筏子,而在過去,更多的是像當時的元朝軍隊一樣,利用革囊渡江。革囊是用完整的母山羊的皮製作而成,渡江的人把衣服纏在頭上,借助革囊的浮力遊過金沙江。在渡江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有足夠的浮力,革囊上還有一個吹氣管,可以隨時給革囊吹氣。

  解説:現在有了橡皮筏子,還用革囊渡江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幸好王壽林要拍一些革囊渡江的圖片,我們才得以看到革囊的樣子。在這濤濤的江水中,生命就託付給這麼小小的革囊。我真難以想像,在七百多年前,十萬大軍僅靠這種工具,就渡過了金沙江,完成了遠征大理的任務,誰能知道為什麼元朝軍隊要選擇這麼一條艱難的路線,誰能想像那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場面。

  解説:公元1253年,元朝軍隊在石頭城一帶渡江後,石頭城開門迎降,讓納西民族從此納入了祖國統一的民族大家庭,公元1279年,寶山州府設在了石頭城。在此後的數百年間,石頭城一直是麗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到清朝,石頭城才從州府不斷地降格直到最後成了一個自然村。

  解説:數百年來,在這麼一塊高200余米,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的巨石上,經歷了多少世事滄桑,已經沒有人能夠知道了,我在這裡,只能看到濤濤南去的金沙江,依然見證著這塊土地,繼續演繹著自己的興衰。

  解説:農曆七月十五日,多雲,在雲霧的掩映下,石頭城顯得十分莊重。

  解説:在寶山石頭城的巨石之上,有108戶居民,而在城西的山坡上,還有116戶人家,全村共900余人都是納西族,他們安詳自足地生活著,和天地對話,與山水共眠。

  解説: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是納西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納西語裏,這一次祭祖叫做“波敬”。波敬的時候,酒是少不了的。所以,每年這個時候,村民們都忙著釀酒。

  解説:納西族釀酒,主要是用高粱、玉米等糧食,經過充分的發酵之後,和上酒曲,然後放入巨大的甑子,在經過充分攪拌後,放好收酒的盤子。一切準備停當了,就可以在甑子的上部,放上一個上大下小的蓋子,蓋子裏裝上涼水,起冷卻的作用。然後開始在甑子的底部以大火加熱,經過蒸餾之後,從酒糟裏出來的蒸汽上升遇到溫度較低的蓋子就會在蓋子底部冷卻成液體,由於蓋子的底部是椎形的,冷凝而成的酒液就會匯聚到出酒的盤子裏,經過長長的管子導流,就可以得到醇香的酒液了。

  解説:我見到的和直勉老人,是石頭城裏數得上的釀酒師傅,他告訴我,釀酒考驗的不僅是經驗和耐心,更主要的是人心。不能貪多求快,慢慢蒸出來的酒,味道才會醇厚濃香,回味綿長。

  解説:其實,和直勉老人不只是酒釀得好,在石頭城裏,他還是一個名人。1949年,他18歲的時候,參加民兵,親自經歷了石頭城歷史上的最後一場戰鬥。當時從四川來的土匪四百多人,把石頭城圍了七天七夜,也沒有攻進來,石頭城憑藉的就是獨特的地勢和祖先們建城時的高超的智慧。

  採訪和直勉老人:他們來了以後,我們用準備好的石頭打他們,他們就把石頭城圍了七天七夜,但就是攻不進來,寶山人民的財務和牲口,全部都在石頭城裏面。

  和直勉老人:在這七天裏,每天晚上,土匪都要燒石頭城外的房子,借著火光攻打石頭城,每天都燒房子,等到石頭城外的房子都燒得差不多以後,他們以為城裏的百姓,已經六 、七天沒有水喝了,會渴死 一定會投降的。他們不知道有一條暗渠是從現在的學校裏面,一直修到石頭城裏的,石頭城因為有這條暗渠供水。蓄水池和水缸裏的水一直都是滿滿的,怎麼可能會渴死呢,土匪就這樣圍了七天,七天都沒有攻進來。

  解説:當年建城時的那條暗渠如今已經不再使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石頭城已經用上了自來水。那套立過大功的供水系統如今只能在村子的學校裏面,還能依稀看到一些遺跡,只有這株當年不知道是誰栽在水渠旁邊的柳樹,依然茂盛,默默地陪伴著這個古老的村莊。

  解説:為了保留更多的圖片資料,王站長對著這條已經廢棄不用的水渠也拍了一些照片,突然間我覺得,他不僅是紀錄下這個村莊過去的一些歷史遺跡,更多的,似乎還是向祖先高超的智慧致敬。

  解説:寶山石頭城,以獨特的地形而出名,而這裡的建築式樣,也和這裡的地形相匹配,依勢而建,層層疊疊,次第而上。

  解説:寶山石頭城的居民修建房屋,和其它地方不一樣,由於土地有限,這裡的民居多數都是樓房,街道狹窄彎曲,房屋依託地形,有多大的地蓋多大的房屋,如果面積不夠,就順著山勢往上蓋,這樣,一般的民居都會是兩到三層。而且朝向和格局也大致相同。房屋的顏色以紅、白、灰三種色調為主,尤其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石頭城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後,居民新修的房屋就更多的是這三種顏色了。

  解説:歲月在石頭城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痕跡,數百年來,在這塊巨石之上,一直都只有108戶居民,城中的道路,也一直是這樣蜿蜒交錯,彎彎曲曲的小路上,走動的是流逝的時光,走不動的,卻是不滅的傳奇。

  解説:時光能夠改變人們談話的內容,能夠改變人們談話的場所,卻永遠改變不了這青山綠水,永遠改變不了這如歌的歲月。

  解説:晚上就要舉行七月半的儀式了,按照傳統,七月半時,村民們要圍著篝火跳舞。而跳舞的時候,最少不了的,是葫蘆笙的伴奏。於是,我又隨著王壽林去拜訪了石頭城裏葫蘆笙吹得最好的木金龍。

  王壽林(文化站站長):今天晚上7點半,要跳葫蘆笙,到時候我來請你吹一下,葫蘆笙還好吧?

  木金龍:葫蘆笙,要修一下。

  王壽林:那修一下,試一下吧。

  木:這個地方要修一下,音有點不準,這兒的簧片有點不行,要修一下。

  王:是簧片的問題嗎?

  木:就是簧片的問題。

  先撥出來,撥一下,又裝回去。

  王:這是什麼?

  木:這是蜂蠟。

  用蜂蠟封起來,簧片就不會漏氣了。

  王:哦,就不會漏氣了,漏氣就不好,音會不準。

  木:試一下,差不多。

  王:裝起來再試一下。

  木:這個地方也要封好,不能漏氣。

  木:要封好,一點都不能漏氣,漏氣的話音就不準了,難吹,一定要封好,再試一下。

  王:先吹什麼呢?

  木:什麼都可以。

  王:那就先吹大調吧。

  木:大調,好吧。

  王:好,吹一個比較活撥的。

  木:那《站起臘》吧。

  解説:雖然這個七月半的晚上,沒有月光;但是我知道,這一天,這些歡快的納西族舞蹈,會在寶山石頭城裏,跳到很晚很晚;像過去千年的歲月一般,流傳得很久很久。

(編輯:郭翠瀟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