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面對贖回(2003.10.29)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9日 20:14
對話焦點人物,傾聽市場心聲,歡迎收看《中國證券》焦點對話。這段時期又到了基金集中公佈三季度投資組合的時候了,在大家關注組合中股票品種的同時,另一個敏感話題也將被再次提起,這就是“贖回”。資料顯示:二季度基金贖回量高達96.88億份,這相當於兩隻規模最大的開放式基金在短短90天內悄然蒸發。可以説,“贖回”是目前令眾多基金公司老總最為頭疼的問題,那麼,在基金贖回潮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內在原因呢,基金業未來的良性發展要靠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本欄目記者專訪了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的總經理田仁燦先生。
田仁燦,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在擔任富通基金管理亞洲公司首席執行官期間, 一手參與了中外合資基金公司的談判和籌建工作,今年7月,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只基金“海富通精選”開始發行,最終募集規模36.98億元。
記者:我知道公司首發的“海富通精選基金”是從今年國慶長假之後開始正式運行的,那我們很想知道目前的贖回比例有多少?是不是在您的預計之中?
田仁燦:大概是在20%左右,那麼完全是在我們預計的區間之內。
記者:那麼這部分資金是不是就是所謂首發基金中用來“撐門面”的那一部分呢?
田仁燦:我想可能會有一些投資者願意為我們“撐門面”吧,但是我們沒有去主動找過這些資金,這也是肯定的。
記者:我很想知道剩下的那80%的資金你們打算以什麼樣的方法來留住?
田仁燦:我想最重要的對於一個基金管理公司來説是怎麼樣在現在已經有的客戶群體裏面加強它的品牌建設,加強它的客戶服務,尤其是加強管理公司和投資者之間互信的這種關係的建立。因為投資畢竟是一個長期的行為,如果這種關係不能維持在一個長期的預期之上,那麼我相信作為管理人、作為投資者最終都會很失望,所以我們將會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做最大的努力。
事實上,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之間互信關係的建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從目前國內的基金市場來看,一邊是新品種不斷推出的熱鬧景象,而另一邊則是已發基金被大幅贖回的無奈局面,中國的開放式基金無疑正面對著“成長”中的煩惱。
據統計,今年以來累計已有26隻新基金陸續發行,合計募集規模347.8億份,但在上半年的贖回份額也達到了令人咋舌的162.7億份,這種“雙高現象”已經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記者:有一個現象很有趣,就是今年以來採取連續分紅策略的基金公司似乎面臨著更大的贖回壓力,業績越好、分紅越多反倒贖回的量更大,我們也聽到了很多基金經理的抱怨,就是説過去嫌基金少賺或者不賺錢就説基金的投資不夠專業,那麼現在分紅多了、業績好了反倒又選擇離開,那麼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田仁燦:我感覺分工與否與贖回與否沒有內在的聯絡,有些投資者並不認同鉅額分紅,可能也有贖回的傾向,但是更多的贖回可能還有它內在的原因,比如説客戶需要現金了,客戶不滿意某些服務了,也有可能或者客戶找到更好的投資渠道了。
記者:為了探明基金贖回的原因,我們也在部分投資者中間做了一些調查,歸結起來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一個是市場大環境的影響、缺乏避險工具、做空機制,基金投資者結構不合理、創新的步伐比較緩慢,還有基金不能夠堅持自己承諾的投資方向等等,這裡邊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那麼照您看來,您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田仁燦:我大概覺得第一個原因是最主要的,當牛市步入熊市的時候,全世界都一樣,投資的慾望會減少,尤其是認為後市是持續的熊市,那投資者就會覺得我何必要承擔這麼大的機會成本以等待未來的牛市呢,所以這個我想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記者:其實説到底,不管原因是什麼,贖回根本上來説還是基金持有人對基金缺乏信心的一個最直接的體現,在這樣的一個外部條件之下,您覺得基金公司能做的、必須做的和你們想做的是什麼?
田仁燦:基金公司面臨的是一個現實的市場,這個市場本身發展週期的特徵,基金管理公司本身是無法達到改變它,沒有這個能力,比如説我們不可能改變證券市場一樣,我們只是一個參與者,但是基金管理公司本身對贖回的看法將會主導它以後發展的定位,管理人的心態應該是認真研究贖回的原因,這是一;第二個也不要因為鉅額贖回而不知所措,簡單地説,我不會因為贖回而考慮是否要改變我的投資方法,是否能為投資者賺來更多的快錢,那麼我想這樣的話我也不是專業的啦,專業的投資機構應該是秉承自己的理念來進行長期的投資,使得市場經過幾個週期以後看到一個財富效應,以不變應萬變,投資者終究會認識到這一點。
採訪中,快人快語的田仁燦並不諱言對目前基金業中一些制度性缺陷的看法,比如缺乏引導基金長期投資的相關制度,機構投資者交易上的“零成本”助長了其短期的投資行為等諸多的問題,但他仍然堅定地認為:這些煩惱和問題都將是暫時的,並且根據最新的統計顯示:開放式基金在連續幾個季度遭受整體贖回後,三季度終於開始企穩,10多只股票基金迎來了久違的凈申購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