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文國際 > 中國新聞60分 > 正文

僑界十傑(二):人造地球衛星控制技術專家——屠善澄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2日 09:57)

  今年81歲的屠善澄先生,他的履歷表,幾乎與中國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歷程同步。1989年,他和專家們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技術途徑進行的技術論證,更是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卻是在35歲時才開始自學衛星控制技術的。

  48年前的夏天,剛過而立之年的屠善澄攜妻帶子,經過21天輾轉,飄揚過海回到闊別8年的祖國。之前,他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電機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這所學校擔任教職。

  剛回國的屠善澄,一心繼續從事電機工程研究。然而,1958年,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35歲的屠善澄,拋下以往的專業方向,從一本前蘇聯的科普讀物開始,從頭自學衛星控制技術。

  這一學,就是幾十年不間斷。期間,屠善澄率先提出,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控制系統應採用自旋穩定的方式,這個方案的實施保證了衛星上天后可以正常工作。

  1986年,屠善澄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參加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組。這個專家組負責對航天未來高新技術尤其是載人航天發展的技術途徑進行重新論證。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屠善澄説:“當時在國際上要發射人進入軌道,然後在軌道上工作一段時期回來,有三個方案,一個叫做宇宙飛船,第二個方案叫做航天飛機,還有一個方案當時被媒體炒作得非常厲害,叫空天飛機。”

  專家們為此爭論不休,作為首席科學家,屠善澄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帶領專家們在這三種方案中做出選擇。

  屠善澄説:“863計劃還是有個期限的,不是説是無底洞,(我們)不能只搞點預先研究,這也布點,那也布點,經過幾年後卻什麼也沒有,看不見有形的東西。”

  整整三年,屠善澄召集所有能想到的、並且能找到的專家,開了無數次討論會,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論證。終於在1989年,專家組成員達成共識,認為載人飛船方案的技術指標和投資要求更適合當時的中國國情。

  對此,863計劃的發起人之一楊嘉墀院士評價説:“最後定下來現在這個飛船方案,當然不是他(屠善澄)一個人定的,但是他作為專家委員會的首席科學家,最後拍板,功不可沒。”

  中國載人航天的方向一經確定,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飛船先後問世,屠善澄參與指導了許多關鍵技術的攻關。2003年,已經80歲高齡的屠善澄,在北京的一個測控點,觀測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返回地球的場景。那天,一直喜歡音樂的屠善澄找出了有將近半個世紀歷史的老唱片,在天鵝湖的旋律中慶祝自己和無數中國人終於圓了飛天夢。

  現在81歲的屠善澄先生,仍然把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的,有時週末也不休息,繼續著與衛星和飛船的不解之緣。

責編:朱亞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