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周世祖 攝像: 史衛東
這裡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漁場之一。大海,在舟山孕育出一種獨特的漁家風情。這是一個飄蕩漁歌和勞動號子的地方,傳説中神秘的鳥船曾經在這裡出沒風波,而漁民打扮的菩薩將讓你體會到什麼才是最淳樸的民風。請繼續收看走遍中國之《漁都風情》。
在沈家門漁港,依然能發現一些艄公的身影。這是一種古老的職業,現在,這種小舢板仍然使生活在漁港兩岸的人,感到出入方便。
舟山,是中國著名的漁都,地處浙江省東部,一千多個大小島嶼猶如蓮花般,散落在萬頃碧波之上,組成中國最大的群島。
沈家門漁港是世界三大漁港之一。因為地處漁都舟山的中心,歷來是各地漁船的主要錨泊地和水産品集散地。
魚腥味瀰漫了舟山的每一個角落。每天有數不清的各地客商來到這裡,他們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字,那就是魚。而遠道而來的遊客,夜晚趁興去沈家門瀕港路吃海鮮,也成了旅遊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因為眾口相傳,沈家門的夜排擋,居然成了和漁港本身同樣著名的所在。
沈家門作為地名,由來已久。宋人徐兢在《高麗圖經》中這樣描述:“沈家門……四山環擁,對開兩門……漁人樵客,叢居十數家。”這是現存對沈家門最早的文字記載,説明在距今900年前的北宋宣和年間,這裡還是一個非常寧靜的世外桃源。
史書裏説: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舟山是船的世界。每年的魚汛旺季,各地的漁船都會雲集到這裡。我國海區遼闊,南北海域的海況差異很大,所以古代適用於航海的船舶,也是南北各異。古時候,民間造船大多師徒相傳,很少留下具體的圖紙。隨著木帆船在海上的消失,了解傳統造船工藝的人,也越來越少。住在蝦峙島上的蔣富龍是個漁民出身的船模師,在他簡易的工棚裏,擺放著各種各樣的舟山歷代船模。
與福建、廣東等地的漁船相比,舟山船顯得造型迥異。一個很明顯的區別是,舟山海域的大型海船,頭部大多有著兩個高高翹起的V字形角。這是兩個和航行或者生産並沒有直接關係的角,但它卻使舟山船在造型上無法歸類于福船、廣舶以及沙船中的任何一類。
在蔣富龍家,我們看到了三支造型不同的櫓。福建漁民的櫓是用一整根木頭製作的,但舟山人的櫓,卻用兩截木頭拼接而成。從上海往北,櫓又變成了三截。對於這一現象,蔣富龍有著有趣的解釋:漁船從福建往浙江來,到了舟山海面,櫓被大浪折斷成了兩截,漁民只好接起來繼續使用,當船駛使到上海的時候,櫓又被浪折斷了一次,所以就變成了三截。
在沈家門漁港,我們看到了一艘當地複製的古船。 這是昔日舟山最典型的一種船型,既做漁船也可以做運輸船。而這一艘,當地人俗稱"綠眉毛",在過去是一種收購漁貨的冰鮮船。它的眉毛之所以被漆成綠色,正是為了在漁場上和漁船有所區別。
綠眉毛也有著高聳的兩個船角。那麼,古人在造船的時候,為什麼要把船頭打造成這樣的形狀呢?
舟山的一個船舶愛好者,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底。
這就是説,綠眉毛正是傳説中鳥船的一種。在古代,鳥船曾經和福船、廣舶、沙船一起,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名船。但是,為什麼舟山人要根據鳥的樣子,創造出這種獨特的漁船呢?
我們暫時把目光投向人類的童稚年代。這是河姆渡遺址考古中發現的一個叫做“雙鳥舁日”的物件。“舁”在辭海裏的解釋就是抬東西的意思。七千多年前,生活在浙江東部一帶的先民認為,太陽是由兩隻大鳥抬著才升起來的。所以,在他們看來,創造了生命的太陽和鳥其實就是一體的。
我們不妨推測,古人根據鳥的樣子來設計漁船,最早可能就是出於對鳥類的崇拜。
鳥崇拜作為一種非常原始的崇拜,在遠古其實非常普遍。商周時期,鳥夷人正是以鳥類作為自己的部族圖騰的。考古發現,舟山在七千年前就有人類在從事漁耕作業,很有可能,這些崇拜神鳥的舟山初民,正是鳥夷人的一支。
一種尋常的樂器,居然也和漁業有著深深的淵源。新婚之日新郎外出捕魚不能趕回來怎麼辦?
農曆三月三,是舟山民間趕廟會的日子。春汛剛剛結束,發了財的漁民需要通過這種方式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在這種舟山民間最常見的的吹打班子裏,鑼鼓是必備的樂器。
上個世紀50年代,舟山鑼鼓作為一個獨立的樂種,開始名揚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鑼和鼓作為響器,最初都是漁船上的生産工具。
鑼鼓熱烈粗放的音色,和舟山漁民的性格似乎具備一種天然的相通之處。從某種意義上説,舟山漁民就是用手中的鼓棒,敲出了漁都舟山的名聲。
每個魚汛的頭一天,在漁船出海之前,漁家人總要聚集港灣灘頭,舉行祭海儀式,以酒、魚和三牲供奉海龍王,在向海龍王行跪拜叩頭之禮後,燒化疏牒,祈禱豐收和平安。這是漁家人最莊重的一刻,號稱開洋酒。而每當漁船出海平安回來,漁民們還要喝謝洋酒,感恩龍王的護佑,慶賀又一個漁汛的豐收。
除了少數原住民,舟山的大多數居民,歷史上分別來自寧波、台州、溫州和福建等地。這些不同地方來的漁民,把各地的風俗也帶到了舟山。
很多習俗的出現,最初往往都有著非常現實的原因。在舟山漁區,有一種叫做“公雞拜堂”的奇特婚俗。訂好婚期的新郎,因為出海捕撈經常被意外的風浪所阻,不能如期趕回舉行婚禮,於是,夫家就會讓小姑抱著一隻公雞代替兄弟拜堂。在新郎歸來之前,這只公雞將會被籠養在洞房內,直到新郎回家。
在一些小型的張網船上,仍有著這樣的習俗,每次吃飯之前,漁民會先把一些食物撒向海中,當地人叫做“酬遊魂”。因為在他們看來,海裏面漂浮著許多海難者的靈魂,安撫這些遊魂,將給自己帶來好運。
即使在今天,漁區仍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三寸板內是娘房,三寸板外見閻王。神秘莫測的大海,洪流滔滔不息,朝夕之間便能翻雲覆雨。正是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各種信仰和禁忌因此産生。
採訪:方長生
“船上有很多平常人不能接受或者理解的各種忌諱,比方説吃飯,他們放碗筷這些東西 都有一定的講究
碗不能翻過來放 ,筷子不能擱在碗上,吃魚的時候 ,還有一套講究 。
龍,是漁民眼中的靈物。舟山的老漁民甚至將船也叫做木龍。而新船造好下海,當地稱為“木龍赴水”,因為在舟山的方言裏,赴水和富庶諧音,寄寓吉祥之意。每一條船上都設有“聖堂艙”,供奉著船關菩薩。“木龍赴水”前,船上照例要舉行祭船官菩薩儀式。漁民眼中的船關菩薩其實並不只有一個神祗。由於不同島嶼上的漁民往往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所以他們的信仰也受到原籍地的影響。有些船上的漁民供奉著關公,有些供奉著媽祖等等,但也有一些島嶼上的漁民,把船關菩薩想象成了龍王的模樣。
從沈家門漁港出發,坐船幾個小時後,就到了中街山列島。這裡是舟山最東邊的住人島嶼,所以當地人稱這裡叫東極。東極諸島由東福山、青濱、廟子湖、黃興等多個小島組成,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再加上明、清兩朝都實行過海禁,因此開發較晚。這裡的居民,歷史上主要來自福建。
“青廟子湖,菩薩穿龍褲"。這是舟山人提到東極時馬上會聯想到的一句民謠。和舟山其他島嶼不同的是,東極人還祭祀著一個穿著龍褲的菩薩。
在普陀博物館,我們找到了那種獨特的服飾。這就是過去東海漁民所穿的十字襠龍褲和粗布大襟衫,從式樣上看,十分明顯地保留著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先人的服飾遺風。因為這種服裝造型比較寬大,非常適合船上作業時穿著。
那麼東極島上的那位穿著龍褲的菩薩,又是誰呢?
清道光中葉,大約在公元1838年左右,東極海域出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星光全無的黑夜裏,附近海上的漁民隱約發現,山岡上有跳躍著的火光。無人山上有神仙為漁民導航的傳聞不脛而走。各地漁民紛至沓來。但過了一段日子,漁民發現,神火消失了。
膽大的漁民為了揭開"神火"的秘密,在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爬上無人山,他們看到,一個漁民模樣的人,穿著破爛的龍褲,死在熄滅的篝火旁邊。
我們在廟子湖島的一個山坡上找到了這座古墓。古墓面朝大海。這個山坡當地人就叫做放火山,那個名叫陳財伯的漁民,長眠在他當年點燃篝火的地方。
當地傳説,陳財伯是一位福建漁民。在一次風暴中,他所在的漁船在廟子湖島附近觸礁沉沒,船上的大多數漁民葬身魚腹,只有他憑著一身游水本領,僥倖地爬上了廟子湖島,像原始人一樣在這座荒島上生存下來。
陳財伯上島以後,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漁民來這一片危險的海域生産,就在山坡上收集枯樹雜草,在黑夜燃起篝火為漁民導航。
後來,陸續上島的漁民在島上為陳財伯建起了一座廟,從此以後,這個島嶼就被叫做了廟子湖。
東極遠離城市,民風淳樸好客,也許,這些都肇始於島上那位古道熱腸的漁民菩薩。
很多東極人依然習慣在家門口從事最傳統的勞動,釣石斑魚、曬蝦仁、打紫菜。
一百多年來,當地一直延續著這種名叫“攻淡菜”的傳統作業。淡菜,也就是北方人俗稱的“海”,是一種肉質鮮美的貝殼類水産。漁民手持簡易的工具,潛水採挖生長在島礁周圍的淡菜和各種海螺。
這些獨特的生存方式,把東極的每一個男女老少都鍛鍊成了游泳好手。
男人們靠海為生,女人則留在家操持家務,或者為男人修補破損的網具。
這些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漁家女人眼中,卻是色彩濃麗的。
舟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男性創造了海洋上的繁榮,而女人的巧手塗抹,使漁家的每一個日子都變得色彩斑斕起來。漁都的歷史,男人寫了一半,女人,寫了另一半。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