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張皓 攝像:李鐵華
一座東海中的小島
一個享譽世界的佛教聖地
是如何的因緣 竟使得觀音到此不肯去?
是怎樣的緣故 才使菩提凈土屢招劫難?
皇宮大殿的九龍黃瓦為何會出現在佛家廟宇上?
久藏民間的陽光為何會突然照臨開光的觀音聖像?
《走遍中國》帶您走進海天佛國領略普陀山的神奇魅力。
| |
這裡是中國浙江省的舟山群島海域,在群島中央有一個很普通的小小的孤島,叫蓮花島。本來無人居住的蓮花小島,現在卻有了一個居民,叫朱仁民。
他,就是朱仁民,島上的那位惟一居民,雕塑家。幾年前,朱仁民購買了蓮花島的使用權,又投資上千萬把這座小島建成一座佛教雕塑公園。公園建成後,朱仁民做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遊人可以免費來島參觀。
在朱仁民的雕塑公園裏,幾乎都是羅漢和佛陀的塑像,人們熟悉的達摩祖師,以及佛教典籍中的的降龍、伏虎羅漢、還有民間傳説中的睡羅漢等塑像都位列其中。這些塑像大多用黃銅雕築,也有些是用石料雕刻而成。當初從選址、設計,到施工雕塑,都是朱仁民一人完成的。
島中央還有一座青銅雕塑,不是羅漢佛陀,而是一位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這個人也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日本僧侶,他的名字叫慧鄂。
這位慧諤和尚是誰?為什麼朱仁民要在島上雕刻他的塑像?朱仁民説,他在島上雕刻惠諤塑像是因為日本和尚惠諤以前曾經到過這裡。
在蓮花小島的北面還有一個大島,面積有12.5平方公里,島上廟宇如林,佛教遺跡處處,這就是著名的普佗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就在普拓山的東南部,矗立著一座唐代建築風格的寺廟,也是為了紀念這位惠諤和尚而修建的,寺廟外的大門上還雕刻著兩副浮雕,浮雕上的內容講述的正是惠諤和尚和普拓山之間的一段故事。
夜色降臨,這艘商船停在了今天普陀山潮音洞下,那位日本和尚惠諤毫無睡意,這幾個月來在中國的經歷在他的腦海中不斷閃現。
大約4個多月前,山西五台山上的一座普通寺廟內,日本和尚惠諤正在做早課,就在半年前,他從日本來到中國,這一次,已經是他第3次到中國來了。
惠諤前後3次到中國,走的都是一條名為“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唐朝初年,從浙江東部沿海一帶通往韓國、日本等國,由中國人開闢出一條航線,當時以運輸絲綢和瓷器為主,這條航線被後人稱為“東亞海上絲綢之路”。
慧諤這次到五台山,是為了朝拜大智文殊菩薩。那時日本剛剛從唐朝引入佛教,惠額來中國,也是為了學習更多的佛法。
一天夜裏,慧諤見到一尊觀音菩薩的塑像,這尊塑像寶像莊嚴,製作精美。到過許多寺廟的慧諤,也頭一次見到這麼精美的塑像。彗鄂心生歡喜,他向寺裏主持提出,要請這尊塑像回日本供奉,主持沒同意,慧諤失望及了。
這天夜裏,彗諤總是心神不寧,那尊塑像總在他腦海裏閃現,他決定:“實在不行,就偷著拿走!”他還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這是出於善心,日本信眾見聖像能生敬仰心!
慧諤不斷地向塑像頂禮膜拜,企求觀音菩薩讓他帶著塑像順利地返回日本。注意一定,第二天,他就偷偷把塑像帶走了。
慧諤從五台山把塑像一路肩抗臂抱到了寧波,在寧波港搭上了這艘韓國商船準備回日本。可不知為什麼,本來好好的天氣一齣港口就遇到了風浪。不久,商船就撞到新鑼礁上。這塊礁石一直是學者們尋找的歷史遺跡。1000多年過去了,當年惠諤和尚撞船的這塊礁石到底在哪呢?
一塊普通的礁石為何被專家確認是著名的“新鑼礁”?
普拓山佛教協會的研究員王連勝一直試圖找到傳説中惠諤撞船的那塊 “新鑼礁”的遺址, 他試圖從古書中尋找答案,這些年來,王連勝查閱了大量古籍,2001年,他終於在一本明朝萬曆年間的普陀山誌裏發現了線索。
那塊新羅礁離普陀山有40分鐘的航程,王連勝和我們一起搭乘機動小艇出海去尋找當年撞沉慧鄂和尚坐船的那塊“新邏礁”。
普陀山西面的這片海域叫蓮花洋,洋面上那塊狀如斗笠的巨大海礁被當地人叫“缸飛礁”。意思是落滿海鷗的礁石,結合史書上的記載,王連勝考證確認:它,就是歷史上那塊著名的“新羅礁”。
站在新羅礁上,放眼望去,遊艇與貨船川流不息,我們可以想象到,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時期,大批新鑼商船經過這裡進出寧波港。可能是常有新羅商船在此觸礁沉沒,這塊礁石才被叫做“新羅礁”。
1000多年前那個夜晚,彗諤輾轉反撤沒有睡著,後來的佛教典籍記載,天一亮,他就離舟登岸了。
慧諤信步北行,來到離潮音洞不遠的沙灘上,,沙灘南連潮音洞,北接法雨寺,全長500多米,步行剛好1000多步,後人把這裡叫千步沙。
他在海岸上靜坐,回憶昨天上船時的那一幕:本來一個人可以抱動的塑像突然間變的十分沉重,幾個新羅商人幫忙,才抬到船上。這,是為什麼呢?
此時朝陽初升,彗諤又向南來到潮音洞上。潮音洞,因為海潮撞擊,聲如驚雷而得名“潮音”。在佛經裏,有把佛音稱做海潮音的典故記載,聲如驚雷的海浪在石洞內回蕩,仿佛佛音般的海濤聲讓洞邊的慧諤若有所思。
在潮音洞邊,惠諤靜心冥想,希望這濤聲可以給他當頭棒喝搬的頓捂,難道真是自己偷運塑像犯了佛經的戒律?可自己的想法是好的啊,把塑像帶回日本,讓更多的人都來朝拜,這應該不會是犯了“偷戒”吧?
經過幾天的修理,那艘停在潮音洞附近的韓國商船終於修好了,但是海上卻又起了大風。兩天以後,風勢漸小,可船長説,現在風向還沒定,再等等看,原來海上航船,風向穩定後還要觀察兩天,再沒變化才能算是策底穩定,否則貿然出海,及有可能會有危險。
這就是當年惠諤座船觸礁的那片海域,平時這裡風平浪靜,從海面上看不出什麼變化,但是突然之間就可能變得狂風怒吼、惡浪滔天,這裡一直以變化莫測而讓船家頭疼,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唐宋時期這一帶才常有商船觸礁沉沒的事件發生。而僥倖不沉的,也要像那艘韓國商船一樣,戰戰兢兢地等待天氣的好轉。
那艘韓國商船又等了兩天,風終於停了,大家商量,再休息一夜,第二天天一亮就出發。可就在這天夜裏,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海水翻騰,四週圍伸手不見五指,黑得看不清方向,出航又成了泡影!
連航海幾十年,經驗豐富的船老大也搞不清這天氣為什麼會這樣!天氣還是沒有變好,商船也沒辦法出海,慧諤幾次建議強行出海,新鑼商人全都反對。大家商量,應該到哪先避避風浪,船老大説,離朝音洞不遠有個碼頭叫“高麗道頭”,商船可以先到那裏補充點淡水和食物。
道頭.古代指上船的地方.也就是碼頭的意思,這是普陀山著名的“短姑道頭”,在普拓山,還有許多碼頭,但是,這些碼頭中並沒有一個叫“高麗道頭”的,那個曾經讓惠諤和尚住足的“高麗道頭”是否就是這個“短姑道頭”呢?王連勝認為這兩個道頭應該不是一回事,他的理由是:以前從高麗來的商船全都到普濟禪寺上香。所以高麗道頭應該是在普濟禪寺附近。王連盛決定一定要找到這個古代著名的“高麗道頭”。
為了尋找考證“高麗道頭”的遺址,王連盛的足跡幾乎踏便了整個普陀山,2001年9月,他無意中翻看一本南宋時期的古書,發現了書中的這樣一段記載:“普陀恪伽山——自西登舟.有路.曰:高麗道頭。”
書中還標出了高麗道頭的具體位置,正好離普濟禪寺不遠,書中還提到,那個“高麗道頭”與普陀山最大的寺廟普濟禪寺之間是由一條千年古路連接起來的。
這是普陀山今天的旅遊圖,在這副地圖上可以看到普陀山最大的寺廟普濟禪寺,普濟禪寺向西是一條千年古路,千年古路再向西就是高麗道頭的遺址,當年的高麗道頭如今已經變成了陸地,這是人們歷年來添海造田的結果。
這就是那條千年古路,全長大概有3里左右,古路向東一直通到普濟禪寺,而西端就是高麗道頭的遺址。
古路的一邊是石壁,一邊是海塘的遺址,順著這條道路,向西行大概1000多米,我們來到一條公路上。這就是古時那個高麗道頭的遺址,原來的海灣已經變成了樓房和田地。1000多年過去了,滄海變成桑田,人們添海造田,當年停船的碼頭竟然變成了行車的公路。現在只有站在高處,才可以眺望到遠處的大海。
1000多年前的那天夜裏,慧鄂久久沒能睡去,好不容易淺淺的睡去,噩夢卻一個連著一個。
早上起來,慧諤開始像塑像頂禮膜拜,並切告訴同船的人,他決定把那尊菩薩塑像放在山上!大家很奇怪,慧諤説,他夢中了觀音化身,觀音菩薩給惠諤托夢,讓他把塑像留在山上。
於是,眾人抬著塑像上山,在一戶姓張的人家門前停了下來,張家人也信仰觀音菩薩,看見眾人帶來了菩薩很高興,願意拿出自家的一間草房來供奉這尊菩薩像。
原來這裡的漁民出海,常常會遇到危險,民間傳説,自從有了這尊塑像後,漁民出海打魚就安全多了。後來史書中也有普陀山觀音菩薩靈驗的記載:北宋宣和五年,大臣徐競出使韓國,當天海上大風突起,,徐競登普拓山朝拜觀音菩薩。當天夜裏,天氣好轉,海水清澈,微波蕩徉,第二天,船隊順利揚帆出海了。
| |
從這片被稱為蓮化洋的海面上望過去,遠處那座形狀好像一座臥佛山體就是緊鄰普陀山的洛迦山,也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
1890年,洛迦山上就建起了一座航標燈塔,用來給進出蓮花洋的船隻指引航道。現在,在這裡通過的船隻再也不用為天氣情況而擔心了。
其實,早在明朝的萬曆年間,這裡就設有天燈臺。後來還有人賦詩讚美洛伽燈火:瑩瑩一點照迷津,光奪須彌日月輪,萬劫靈明應不滅,五燈傳後與何人?
後來惠諤還是乘船返回了日本,雖然他沒能把那尊觀音塑像帶回日本,但還是讓觀音信仰在自己的祖國開花結果,慧諤也因此成了日本信眾心中的得道高僧。
2000年,日本33座寺院向普陀山贈送了33尊觀音菩薩像。在日本信眾的心中,普陀山才是全世界佛教徒公認的觀音普薩的真修之地。
1980年,為了紀念“不肯去觀音”和慧諤和尚,在慧諤當年停船的海岸邊,漁民張家的舊址處,修建了一座寺廟,起名為“不肯去觀音院”。後來重修時,改建成了現在這個唐朝風格的建築樣式。
而寺廟大門外的矮墻上,又刻上兩副青石浮雕,生動地記述了當年慧諤和尚和這尊不肯去觀音的故事。
一千多年來,慧諤和“不肯去觀音”的故事被各種地方誌、典籍傳載,普陀山被世人稱為“觀音道場”,慧諤也被後世的人們稱為普拓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歷朝歷帶雖然歷經興衰勝敗,但是始終香火不斷,一直是人們心中的觀音真修之地。
在朱仁民的蓮花小島上,那尊青銅澆鑄的慧鍔懷抱觀音像面向著普拓山,(倒放)好像在靜靜注視著遠處的觀音聖地。沒有惠諤當初帶那尊觀音塑像來這裡,就不會有後來的這座佛教名山,更不用説普陀山上1000多處佛教遺跡了。
洛伽山上建有一座3層高的石塔,這是一座紀念踏,紀念歷史上對普陀山有過大功績的高僧大德。塔名圓覺塔,石塔的8個側面鑲有歷朝歷帶數名高僧大德的畫像或照片,這些人在他們時代都曾經做出過對普陀山有著深遠影響的大事業,慧鄂大師的畫像在石塔的第二層,畫像上的慧諤目光寧靜而堅毅地注視著遠方,他是在注視著不遠處的普陀山,也是在靜靜地守望著普拓山。
| |
也許惠諤一直都沒有離去,他一直在守望著普拓,守望這多年前觀音不肯離開的修行聖地。歷史走過千年,人間可謂漫長,佛家不過瞬間,雕刻家朱仁民發願把要把慧諤精神傳播下去,他希望蓮花島上的銅像可以讓人們記住惠諤,以此讓惠諤精神在世上長存。
按照佛教對世界的看法,當初的慧諤和尚如能發下大願守望普陀千年,他現在一定因此成佛,成佛的慧諤再守望千年,也不過彈指之間。1000多年前他千辛萬苦地把那尊觀音塑像帶來,他當然願意千古不變地守望下去。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