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鄭英瑋 攝像:李捷 萬文傑
坐落在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山附近的霞路村,本來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但是,在這個看似普通的村子裏,卻有大大小小十幾座祠堂,而且無一例外寫有宋宗室親臣趙公祠幾個大字。其中,最氣派的一座祠堂叫耿光堂,裏面陳列的居然是宋代十八位皇帝的畫像。據説,這裡的村民全部都姓趙,是宋氏皇朝的後裔,因此,霞路村又被稱為皇族村。
怎麼小小一個漁村,祠堂裏供的竟然是皇帝呢?1278年6月的一天,崖山一帶的居民原本和往常一樣,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一場突如其來的喧囂卻打破了固有的寧靜。只聽得人喊馬嘶,一片嘈雜。村民們驚訝地發現,漫山遍野旌旗招展,到處都是正在安營紮寨的宋朝士兵。這麼偏僻的地方怎麼會突然出現大批的部隊,他們要在這裡做什麼?有好事的村民偷偷前去打聽個究竟,很快帶回來一個驚人的消息:原來,來到這裡的不是別人,竟然是南宋王朝的小皇帝以及他的大臣和軍隊,他們被蒙古大軍一路追殺,逃到這裡來避難。
十二世紀末,中國北方的蒙古族迅速崛起,他們野心勃勃,想要一統天下。當時號稱世界首富的南宋王朝,就成了蒙古人眼中最大最精緻的獵物。
1276年初,蒙古鐵騎一路南下,杭州淪陷,南宋朝廷土崩瓦解,皇帝和文武百官全都投降。只有年幼的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母親楊太后的帶領下,逃出了都城。此後,元朝軍隊繼續向南掃蕩,採取屠殺政策,民不聊生。
在元軍的強大攻勢下,南宋的這支殘余部隊一邊苦苦抵抗,一邊由福建入海,向廣東方向撤退。崖山,位於江門新會南約四十公里,瀕臨南海,和西面的湯瓶山遙相對峙,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大門,叫做“崖門”。這裡進可攻,退可守!地勢險要,潮汐湍急,是一處可以據險固守的天然堡壘。再加上附近的百姓對趙宋王朝的心理依賴很強,於是,“天時地利人和”,歷史似乎註定了要選在這裡翻開空前悲壯的一頁。公元1278年6月,被擁立為皇帝的趙昺在在20萬軍民的擁護下,經過了兩年多的亡命旅途,終於到達了崖山,以陸秀夫和張世傑為首的諸位大臣保護著小皇帝和楊太后在這裡駐紮下來。此時的崖山,由一個默默無聞的海島,成為了南宋流亡朝廷最大的根據地。位於崖山南面的崖山祠,是一座古老的建築。在這裡供奉有陸秀夫和張世傑的塑像,以紀念他們的忠烈。這兩個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中流砥柱。 歷史學家指出,“宋末有三傑”,除了陸張二人之外,還有一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抗元將領——文天祥。南宋流浪王朝在崖山孤駐一隅時,文天祥正在前線抗擊元軍,與風雨飄搖的南宋流亡政權遙相呼應。
張弘范,元軍統帥,河北定興人,是蒙古軍隊中的第一流猛將,號稱三步一計,智謀過人。他與副將李恒分兵兩路,追殺南宋流亡小朝廷而來。巧合的是,此時張弘范的最大對手,宋軍統帥張世傑,也是定興人,就這樣,即將在崖門展開的宋元兩軍之間的決戰,演變成了張世傑、張弘范這兩位同鄉的較量。狹路相逢,這一次將鹿死誰手呢?
今天的崖門水面,漁歌唱晚,一派繁忙景象。然而,七百多年前,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海戰就是在這裡發生的。這是中國歷史上至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戰,雙方兵力總投入將近30萬。從雙方實力上分析,宋軍實際上佔有巨大的優勢。當時,張弘范所率領的元軍只有7萬人,戰船500艘。而宋軍則有軍民20萬,戰船1600艘。而且元軍長途追擊,宋軍卻以逸待勞,單從兵力對比來看,宋軍完全可以打贏這場戰鬥。但是,歷史已經把真相告訴我們:這場戰鬥最後是以元軍勝利,宋軍失敗而告終的。為什麼會出現如此不合情理的結局?處於劣勢的蒙古軍又是如何將人數遠多於自己的宋軍徹底擊潰的呢? 700年前的崖門海面上,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1279年初,蒙古大軍終於追蹤到了崖山附近。張世傑判斷:蒙古人的優勢是騎兵,他們不擅水戰,要想打敗他們,必須依靠水軍。於是他下令焚燒島上的行宮軍營,令全部人馬棄岸登船。根據記載,大概有一千艘之多,這些船就圍成一個水上城堡。這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海上朝廷,也是兩種文明的最後對決!2000多艘船用鐵索連接起來,形成一道海上長城,小皇帝被保護在最中間的禦舟上。這樣一來,擅長騎兵作戰的元軍,就很難發揮自身的長處了。然而,張弘范決不肯輕易罷手,他把一個重量級人物推上了甲板,讓南宋軍隊所有的人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個人居然是文天祥。一直在廣東沿海抗擊元軍、呼應南宋流亡朝廷的文天祥,怎麼會到了元軍的陣營裏呢?
在1279年的,應該説是在二月份,他是在五坡嶺,五坡嶺就是今天的廣東海豐境內,正在準備要吃午飯的時候,被俘虜了,被元軍俘虜。俘虜了以後呢,這時候正好就是張弘范已經準備發大軍,要到崖門來,對宋朝的行宮進行最後的攻擊,所以就把他帶在船上。原來,張弘范為使宋軍軍心渙散,企圖讓被俘虜的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早已經抱定了與大宋王朝共存亡的決心,恰逢船隊經過零丁洋水域,他奮筆疾書,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週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週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張弘范看到這首充滿凜然正氣的詩時,也不得不對文天祥肅然起敬。文天祥就跟他回答説了,我自己都不能夠救我自己的父母,我怎麼能讓別人去背叛自己的父母呢,張弘范也不能強迫他寫,所以只能説,好人,好詩。那麼他看到文天祥的意志非常堅決,所以也只能打消這個念頭,然後兩天之後就發動了總攻擊。公元1279年2月25日,張弘范與副將李恒分別率兵在崖門的南北兩側水域擺好陣形。兩軍形成合圍之勢,與宋軍對峙。這一晚月明星稀,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最初,張弘范看到宋軍的戰船連接,行動不便,於是派人將裝滿柴草的小船點燃後衝擊宋船。但早有防備的張世傑命令宋軍在船身上抹上厚厚的濕泥,成功阻止了元軍的火攻。
然而,儘管宋軍抵擋住了元軍的多次進攻,但在軍事謀略上,張世傑最終還是比同鄉張弘范略遜一籌。身經百戰的張弘范很快發現,張世傑讓全體官兵拋岸登船的決策,犯了海戰中最忌諱的一個錯誤。上了船以後,很快,他就喝不到淡水,得不到柴燒,就不能煮熟食,所以經過那麼十幾天,太渴了就喝海水,結果嘔吐,身體很衰弱,所以這一仗最後是因為戰鬥力已經,體力太衰弱了。張弘范迅速改變了策略,採用圍而不攻的辦法,切斷了宋軍的糧道和淡水補給。果然,宋軍饑渴交加,處境艱難。
公元1279年3月19日,農曆二月初六,元軍見時機已成熟,在拂曉發動了進攻。李恒帶領一路舟師,乘早潮退去,對宋軍發起了首輪進攻,雙方火拼廝殺,暫時不分勝負.中午時分,張弘范指揮南面元軍也突然開始進攻,腹背受敵的宋軍一下子被打亂了陣腳。加上士兵早已身心疲憊,無力抵抗。船隊終於被元軍攻破了。混戰中,張世傑與小皇帝和陸秀夫等失去聯絡,無奈之下,他只好帶領十幾艘戰船趁大霧,先護衛著楊太后突圍出海。
在崖山祠西北約3公里,有數塊巨石屹立於水中,被稱為“奇石”。相傳宋軍抗元時,這些石頭曾被用來固定戰船。巨石上刻有“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13個行草大字。這區區13個字,記錄著大宋王朝輝煌的終結。
7歲的小皇帝無疑是無辜的,他從5歲開始就跟著小朝廷在流浪,但歷史的悲劇就這樣有意無意,降臨在這個孩子的頭上。就在張世傑帶兵突圍,宋軍兵敗如山倒之時,正在禦舟上,與小皇帝趙昺寸步不離的陸秀夫,目睹海戰的慘敗,明白南宋王朝已經無力回天,他眼含熱淚,做出了一生中最為重大的選擇。當時陸秀夫就考慮這麼一個問題,如果你帶少帝衝出去,不一定能衝得出去,要是不能衝出去,就被俘虜,那就更加屈辱。所以陸秀夫他就先讓他的妻子,讓她們跳江,然後就兩種説法了,一種是他背了,一種是他抱了這個少帝,跳水犧牲了。就這樣,這塊方圓不足幾平方米的石頭,成了宋朝的最後一片國土,也正是這塊小小的石頭,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覆滅!當陸秀夫抱起的小皇帝,那雙稚嫩的小腳離開地面時,一段文明就這樣宣告結束了。
大宋王朝,這個士大夫的樂園,徹底覆滅了。農耕民族第一次整體亡于遊牧民族之手。漢文明也由此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受到了影響,中國失去了失了一次極好的發展機會。
有這樣一個故事流傳了700年:據説張弘范來到小皇帝跳海的地方,志得意滿,命人在礁石上刻下12個字“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然後揚長而去。可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石頭上,刻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字樣,這其中,則另有一番變遷。
張弘范就刻字,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這個十二個字,到明朝時候,元朝滅亡的時候,明朝時候,就有人把這十二個字給它鏟掉了。因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那麼一直到一九六二年,田漢在這,現在我們看到就是田漢的,在現在這塊石頭上的刻字,就是説,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那這是後人的一種追思吧。今天,崖門這片海灣風平浪靜,波瀾不驚。但700年以前,這裡卻流血飄櫓。就在小皇帝和陸秀夫投海後,大部分宋朝軍民也紛紛投海殉國。史書記載,七日後,海面浮屍十萬。
10萬人自殺,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只留下了一行字,但它背後的震撼意義,令後人嘆息不已。在國家命運的轉折關頭,從皇帝到大臣、士兵甚至普通百姓,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為表態。
1992年4月,國家水下考古專家在崖門古戰場進行探測,在水下通過聲納掃描發現了十九處沉船疑點。隨著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崖海一帶進行考古挖掘,已經找到了幾百件南宋軍隊的遺存物,那段塵封的歷史也一點點展現於世人面前。專家指出,“崖門水域一帶宋元古戰場可能成為中國的‘南方兵馬俑’”。 在文天祥的一首詩中曾經寫道: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一夜之間,一千多艘宋軍的戰船消失的無影無蹤,它們真的沉在了崖門的水底嗎。 在明清的新會的地方誌上面記載了這個所謂“平崖山碑”,這裡面就講,宋朝的這些船,舟師器械,悉沒水中。就是這些船,包括船上這些器械,都沉在水裏面去了。那麼如果説他當時這些船是俘虜的話,他就絕對,這個記功碑上肯定要很大的一個功勞了。所以從這些記載來講,這船,應該説,宋朝的船,絕大部分都是沉在水底下了。原來,宋朝軍民在投海殉國前,為了不讓戰船落入元軍手重,紛紛將船鑿沉。就這樣,那些龐大的戰船和誓死報國的宋朝軍民一起,葬身在了靜靜的大海深處。被囚禁在元軍船中的文天祥,則親眼目睹了崖山海戰中最慘烈的一幕——少主投海,六軍覆滅,浮屍十萬,山河變色。他心中的悲憤無以復加, 公元1283年,宋朝滅亡四年之後,他依然拒絕投降,最後在元朝的都城慷慨就義。
在崖山附近一個叫延安村的小村莊旁邊,有一座沒有碑文的墳墓,與眾不同的是,墓的四週,全部是用蠔殼圍砌起來的。傳説這就是當年的楊太后之墓。在張世傑護衛下突圍出去的楊太后沒多久就聽説了小皇帝的死訊,她萬念俱灰,也跳進大海以身殉國。匆忙之間,張世傑將她葬在了這裡。迫於元朝的壓迫,百姓不敢為她樹碑立傳,只得用蠔殼為楊太后修建了一座特殊的墳墓。
宋朝是一個格外重視禮教的政權,在大宋王朝三百年的歷史中,不知為多少節婦烈女立過貞節牌坊。但誰又能想到,老百姓竟然用蠔殼為宋朝的太后立起了一座特殊的牌坊。為了懷念這位堅貞不屈的太后,每逢四月初二楊太后誕辰日,四鄉八里的百姓都會來這裡祭拜,久而久之,已經成為了一種風俗。 此外,還有一些忠義之士,冒著天大的危險,將僥倖逃脫的趙氏皇族後代嚴密保護起來,隱姓埋名,直到元朝滅亡,他們才恢復本來姓氏,在崖門附近建立了趙氏的皇族村,並將宋代十八位皇帝的靈位永久供奉在村裏的祠堂裏。如今,仍有許多浪跡天涯的遊子,回到這片土地上,問祖尋宗。數百年時光彈指一揮,先人已經湮沒在歲月的長河裏,只留下茫茫的崖海供後人憑吊。但還有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詩句,每當國家和民族處於危機關頭的時候,它就被拿出來傳唱。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