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江門《碉樓滄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9日 16:51 來源:CCTV.com

  編導:田榮 攝像:劉亞兵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千多座具有防禦功能的碉樓群在開平鄉間拔地而起。它們固若金湯,如今卻因為人去樓空而日漸凋敗。誰曾經生活在這裡?他們又遭遇了怎樣鮮為人知的危機?一千多座碉樓隱藏了多少悲歡離合的辛酸往事。它們不知何時轟然倒塌,又被守護它們的榕樹瘋狂蠶食。它們堅固、高大而華美。可是它們的主人都不知去向,把它們荒置在鄉村裏,成為歲月佈置在這裡的謎面。而他,來自於外鄉的學者,被這裡深深吸引,並試圖解開其中的謎底。

  這種奇特景觀在開平,它是廣東中部的一個農業縣。十年前,當從北京大學來到開平考察的學者張國雄來到這裡的時候,他卻被這裡的另外一種景象驚呆了──那是聳立在鄉間的一座又一座高大的樓宇!它們隱蔽在村落後面,儘管被時光沖洗得有些凋敗,但依稀可見往日的華美。中世紀歐洲城堡圓柱體崗塔、古羅馬風格多立克欄杆,伊斯蘭風格的裝飾性拱券、古希臘的柱廊。站在樓前,恍如時空倒錯,走進了中世紀的異國他鄉!

  可仔細一看,它們樣子又顯得非常奇特,樓身像一個豎立著的大保險櫃。所有的門窗都被緊緊鎖住,陰森森透著難以名狀的荒涼和詭異。

  這些建築出現在城市並不稀奇,可它出現在偏僻的鄉村就有些怪異。作為一個見多識廣的學者,張國雄的內心充滿了疑慮。這種景觀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從外表來看,這些建築無論是造型簡單質樸還是高大繁瑣,它們都有一些相似的特點。底部都是四方形的高大墻體,門窗狹小、頂部是一個可巡視四週的瞭望臺,而且四面八方都有槍眼。

  可是走訪村中的老人,老人所講的卻與戰亂沒有任何關係。

  60多年前,一個富貴人家的女人獨自居住在這裡,她的丈夫在外地經商,因此家裏的財富成了當地土匪垂涎的目標。有一天夜裏,邪惡的魔爪終於伸了進來。這的財物被洗劫一空,女人也下落不明,有人説她被土匪搶走了,有人説她被土匪殺害了。總之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女人的丈夫也再沒有回來過,從此這裡人去樓空成了一個鬼宅,沒有人願意進入其中。

  都只能聽村民的傳説,走到一座樓,他就會給你講一個故事。這種口述的歷史非常的鮮活,但是同時也有很多的誇大或者説走樣的東西。要尊重這種口述的歷史,更重要的還是要找到第一手的文獻材料,他們作為一個旁證來運用,但恰恰我們在這方面找不到。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找不到這個東西,那就只有一些直接的觀感。

  難度越大,張國雄就越覺得自己有責任和興趣去研究。沒過多久,他做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留在廣東。從此開平鄉村就多了他這個外鄉人的身影。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他發現在開平竟然現存1830多座類似自己見到的那些保存尚好的奇特建築,這裡曾經是一群富貴人家的世外桃源嗎?可這些富貴人家為何要把家修建在這裡? 通過鄉野的走訪,他得知村中的老少都管這些建築叫炮樓,又俗稱碉樓。有些碉樓曾經是敞開的,村子裏的人可以隨意進入,很多人都有年幼的時候進入其中玩耍的記憶,但她們印象中碉樓裏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

  觀察碉樓的建築材料,張國雄發現,這1830多座碉樓,部分是鋼筋水泥結構,從建築史的發展情況來看,水泥是近代以後才大量引進的,所以這些碉樓造價高,而且建築時間在近代。

  整理資料,他了解開平現存的1830多座碉樓建築80%都是修建於20世紀20-40年代,就是説在這二十年間,開平這個小縣竟突然間拔地而起了1200多座用大量金錢修建而成的碉樓群。

  2000年,一直希望能進而內部保存完好的碉樓裏面,獲取更豐富考證資料的張教授,終於在政府和當地人的幫助下,進入了一座被封鎖了幾十年的碉樓裏面,這次新發現比他想像的還要多。這是在碉樓裏發現的箱子,箱子雖然陳舊但還是非常結實,四週用金屬鑲邊。當地人管它叫金山箱,箱子裏裝滿了各種財物,裏面有銀票、有各式各樣的西式家居用品和工藝裝飾品。

  原來這是一個有海外生活背景的開平人家。隔著歲月的風蝕水磨,張國雄卻身臨其境,陳舊的器物掩飾不住碉樓裏往昔的奢華.這家的主人叫方潤文,他在美國經商,成為當地的首富,為了光宗耀祖他拿大量錢財回家修建了這座碉樓。碉樓裏面房間比較寬敞,生活設施一應俱全,並被完整地保存至今。這個碉樓一共有六層樓,從一層會客大廳上去就是主人方潤文和他的妻子當年的居室,遙想當年這裡的女主人,聽著留聲機放的音樂,坐在梳妝檯前,過著安逸、奢華的生活。歷史被這些資料還原,19世紀末的開平,由於地勢低窪,連年洪澇災害不斷,加上地少人多,貧困是開平農民無法擺脫的苦難,然而卻不是他們的宿命。

  一天,一個抬著金山箱的人從海外回來了,離開時還是身無分文的他,經過十年後的海外生活,如今卻腰纏萬貫,村中人將無比艷羨的目光投向了他。很多年輕人看到這一幕,內心不再平靜。沒過多久,他們也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人,遠赴重洋。幾年後,他們的家人或者歡天喜地地看著抬著金山箱的人回家,或者陸續接到從海外郵寄回來的錢財。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量僑匯從世界各地流入。有了僑匯,這裡的人們就過上了好日子,建上了好房子,所以他們就陸續從老屋子裏遷了出去。於是,這裡就無人居住了,守護房屋的榕樹肆意瘋長,漸漸蠶食了整個屋子,整個村落成了一片廢墟。

  這是開平當地婦女保存至今的一個傳統,祭祀祖先。由於村子裏的男人都去海外做勞工,村子裏剩下的多是老弱婦孺。每逢節日村子的女人們都要在自己的房屋裏祭祀先人,她們希望自己的祖先會守護好這個家,保祐家裏遠在異國謀生的男人能夠平安,她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遠隔著千山萬水的思念和擔憂。雖足不出戶,但她們從別人口中得知,自己的男人們是像豬仔一樣去美國、加拿大做勞工、淘金和修鐵路的,很多人都命喪他鄉,而自己家中的男人能活下來還不斷往家裏寄錢就很不容易了。

  從這麼多碉樓,建設的形式,我們看到當年的僑匯回來一定是數量很大的,而且是深入到千家萬戶。反過來也可以看到,華僑他們有了一定的積累,他才可能有這麼多的錢不斷地流入家鄉。但是我也感覺到,並不是説這些人在海外已經積累了很多了,他已經把自己的生活都滿足的很好了,富餘的用來解決家庭、家鄉里面的親人的生活安全。其實有些人是有一點錢往家寄,有一點錢往家裏寄。最後自己在外面過的是苦日子,這些人可能最後回不來的,這些也有。

  張國雄了解到因為那時開平在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是“四不管”之地,這裡匪患猖獗。僑工們自己積攢的這些錢財郵寄回家裏,就成了匪徒們惦記的對象。1922年12月,這裡暴發了一個震驚海內外的劫持案,開平第一小學的學生被一群土匪劫持,幸好被村口碉樓的探照燈照到。

  赤坎鎮有一個洪裔樓,它一次性把土匪,搶劫開平一中的土匪給圍剿了,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後,對海外的華僑的震動很大,就覺得這個碉樓,有這麼大的作用,我們不僅要回來建村落,我們還需要建碉樓。

  查閱大量資料,從開平縣誌上,張國雄發現開平歷史上就有修建碉樓的傳統.這是開平現存最古老的碉樓,叫迎龍樓。與那些近代碉樓不同,相比之下它規模更加宏大,外形更質樸,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它的門前還立有碑文,碑文記載這座建築早在明朝嘉靖年間由眾人集資修建完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是全村的公用樓。仔細觀察這個碉樓,它底部兩層是用古代土法燒制的紅磚建造的,三樓在近代用青磚重新修補過,樓體非常堅固。在建築技術手段並不發達的400年前,人們為何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這麼高大、堅固的建築?村裏的老人都管它叫“救命樓”,它曾經在一次洪災中拯救了整個村子。它之所以被建造的這樣高大、堅實,是有避洪考慮的。再觀察它的細部,同樣是狹小的門窗、和四面八方的槍眼,又同時兼顧了防匪的功能。

  夜晚來臨,貪婪的眼睛在黑暗中覷覦。警惕的村民在碉樓上守望。慌亂的村民們躲進堅實的碉樓裏。堅實的門窗被鎖閉。憤怒的獵槍從容地透過槍眼對準了土匪。

  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張教授的思路終於清晰起來。由於開平地區有修建碉樓的歷史,在海外的僑工們積攢了一些錢財之後,為了讓家裏的親人過上平安富足的日子,他們自然想到了修建碉樓。看的碉樓多了,張國雄對碉樓的細節就越了解。他發現,這種帶著“洋味”的碉樓又渾身散發著“鄉土”氣息。屋檐、門框的浮雕,檐上的壁畫,各種細節又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傳統審美。主人們為什麼要把碉樓修建成這種不中不西的風格,而這種風格的建築又是誰的手筆呢?

  這是張國雄在和村民的聊天中聽到的故事:一個很富有的華僑為了修建一座非常獨特、漂亮的碉樓,他把自己在國外看到的建築樣式和請洋人根據這種建築樣式設計的圖紙寄回來,當地人按照他的圖紙開始施工。可是有一天碉樓快修好了,它的局部竟然突然倒塌。這是一種不祥之兆,主人決定按照當地人的設計方法推翻重建。那麼碉樓看多了以後,和這些調查看多了以後,就感覺到除了少數的碉樓,一看比較標準的西式建築的這些,應該是外國帶回來的圖紙。或者是在香港、廣州、請的專業設計人員建造、設計。大多數的碉樓是我們本地的鄉村的一些工匠設計的,而建造不管你是在海外帶回來的圖紙還是廣州、香港帶回來的設計圖紙,建造者都是當地工匠。這個故事讓張教授回想起自己在碉樓裏面發現的一些明信片,它們與村民所講的故事正好契合。明信片上的建築,也許就是當初有海外生活背景的華僑們心目中家的樣式。在經過鄉村工匠們的琢磨和加工過後,就建造成了這樣一種洋中帶土的獨特樣子。想方設法進入了很多碉樓裏面之後,張國雄發現儘管有海外生活背景,很多搬進碉樓裏面的開平人家,依然保持最傳統、最古樸的生活方式。他們隔三岔五就要打掃神龕、清理房屋、整理農業工具。在西洋風格外表的建築裏過著開平農民的簡單生活。

  回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平鄉村修建碉樓蔚然成風,於是這片偏僻的土地上就拔地而起了這麼多的碉樓群。可是為何到了四十年代,這裡的人們又停止了碉樓的建造呢?

  這是張教授找到的殘破建築,它們是停停幹幹、幹幹又停停的碉樓雛形。顯然,它們的主人最終放棄了當初的修建計劃,如今它們就這樣很襤褸而狼狽地佇立在村頭,如果不是當初發生了什麼變故,主人們又怎麼會半途而廢呢?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不斷地南下,到了40年代的初期,佔領了香港,香港是五邑僑鄉開平這個地方,跟海外鄉親聯絡的一個中轉佔,一個樞紐,他資金的回來必須要經過香港,才能流到家鄉,日本人佔了以後,緊接著日本跟美國宣戰,這個財路,這個銀線的流動斷了,僑匯回不來了,連吃飯都成問題,還建什麼碉樓。

  40年代,國內局勢動蕩不安,華僑家屬紛紛逃往海外。 這一千多座剛剛用他們血汗錢修起的碉樓,逐漸人去樓空。歲月流逝,它們失去往日的華美,日漸滄桑凋敗,有的甚至已經化為廢墟。在開平這塊土地上,無聲地訴説著逐漸被人忘卻的蒼涼往事。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