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張桅 劉潔 攝像:張桅
公元一八九一年五月的一個下午,在中國南方,長江邊上的蕪湖縣,兩位來自天主堂的中國修女帶著兩個生病的孩子急急地走在鄉間的路上,她們準備把這兩個孩子帶回教堂治療,而在途中遇到了孩子的一個親戚。當時,蕪湖地區正流傳著一個可怕的傳説:很多民間的孩子被教會拐騙,挖去眼睛,心肝製造藥材。於是,一場爭執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小小的衝突在後來的幾天竟引發了一個震驚中外的大事件。
蕪湖,瀕臨長江南岸,地處長江中下游的要衝,逆水可上安慶九江武漢,順流直下南京鎮江上海,萬頓巨輪暢行無阻。同時,內河航運繁榮,境內青弋江,張河,扁擔河,裕溪河縱橫交錯,可溝通江淮,北達中原。自古以來就是皖南水陸轉運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一百多年前,窺伺著大清帝國的歐美列強們也早早就看清楚了這一點。和當時的大部分中國城市一樣,一八九一年的蕪湖就像一個沒見過外面世界的孩子,這裡的人們過著平靜,安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還不知道,這樣寧靜的日子就快要結束了。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們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列強們加快了蠶食中國的步伐。1875年,英國人派出的一支探路隊在雲南與當地群眾發生了衝突,翻譯馬嘉理被殺。英帝國主義挾此事件逼迫清政府簽下了《煙臺條約》。在兩次鴉片戰爭以後,實際上已經開放了16個口岸,第一次五口通商,後來十口通商,又增開淡水一口,這個時候煙臺條約在賠款,懲兇等等問題上,又增加了口岸的要求,這個過程當中,在談判過程當中,並沒有蕪湖的名字出現。
清廷談判代表李鴻章留下的手稿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在雙方已經商定開放宜昌、溫州、北海為通商口岸,談判即將結束的時候,英國公使魏妥瑪突然提出,要在原定的條約中增加蕪湖為通商口岸。默默無聞的皖南小城蕪湖,為什麼會進入英國公使的視線呢?在當時外國傳教士老早就已經深入到我們,通過南京深入到各個地方,他有情報向自己本國反映,認為蕪湖是很好的地方,因此魏妥瑪跟李鴻章簽訂合同他就點名講這個中英煙臺條約,在煙臺簽的,他曉得蕪湖是非常交通發達,而且稻穀,各方面的生産都非常好 。
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法英美等國的傳教士們就自長江順流而上,陸續來到蕪湖進行傳教活動。他們在蕪湖的老碼頭登岸後看到的是一個災難深重的社會現實
晚清時期,大清帝國已垂垂老矣,腐敗不堪。貧苦的底層民眾衣食無著,缺醫少藥,這就給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提供了極大的發展機會。
蕪湖弋磯山醫院,是安徽省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西醫醫院。從1888年創辦至今,已經有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了,它的創辦者就是一個美國的傳教士,赫懷仁
在當時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的晚清社會,這個醫院在全國具有一定的聲譽,赫懷仁醫生一邊傳教一邊行醫,並且免費為一些平民百姓看病,所以在當時的社會上邊,赫懷仁醫生及其這個醫院,有很好的聲譽。
在美國美以美教會的資助下,弋磯山醫院由兩間簡陋的小房子慢慢發展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最著名的西醫醫院之一,不僅在蕪湖這個地方,包括長江的沿岸各地都有不少的平民百姓,慕名到這個地方來看病。。1914年,赫懷仁病逝在蕪湖,這位二十三歲來到蕪湖的傳教士把自己的後半生都留在了異國他鄉。在今天弋磯山醫院保存的檔案裏面,還保留著這些老照片。但沒有資料能夠認定,哪一張照片是醫院的創辦者-赫懷仁。
1891年,蕪湖的鶴兒山上一座名為聖若瑟的教堂已經接近完工,教堂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墻面和屋頂都由白石砌成,並使用圓拱。它的外形類似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威。但是在當時的大多數中國民眾眼中,這些相貌奇特的洋人和神靈,給他們帶來的更多的卻是陌生和恐懼。中國儒教,男女授受不親,他們男教友,女教友可以在一起進行交流,這讓人家看不慣,跟我們的文化不同,於是認為他們是妖術,就認為他是妖術。1891年五月的那個下午。聖若瑟教堂的神父騰伯祿還在忙著教堂的封頂工程的時候,得到了本堂兩個修女被抓的消息,他馬上趕到了蕪湖縣衙要求知縣立刻放人。
當時的蕪湖知縣王煥熙面對這件事情,感到非常的棘手。早在1870年,天津就曾有教案發生。當時同樣流傳著教會拐騙孩子挖眼剜心制藥的傳説。為此,李鴻章與曾國藩曾派專人進行調查,結果是查無實據。王煥熙心裏很清楚,這個傳説純粹是謠言。但面對群情激憤的土鄉民和氣勢洶洶的洋主教,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清政府清末有一個怪現象,或者叫怪圈,叫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府,清政府也知道這個情況,有時候實在忍耐不住,他有時候利用一下百姓,來打擊洋人的氣焰,這個是我們近代中國一個怪現象。
鄉民的呼聲越來越高,王渙溪只能暫時拒絕滕伯祿的要求,他決定先按照程序審問修女。無奈之下,滕伯祿只好向英國駐蕪湖領事館求助。
范羅山,是蕪湖城內的一座小山。1876年煙臺條約簽訂之後,英國人在這個當時蕪湖最高的地方陸續修起了三幢英倫風格的二層樓房,作為大英帝國駐蕪湖領事署。史料記載,從1877年到1909年二十二年間,英國一共向蕪湖派駐領事十一名,他們都曾這座老房子裏辦公,這些金髮碧眼的洋人們在異國他鄉也儘量保持著原有的生活質量。每個房間都是木質地板並都有取暖壁爐,雖然一百多年多去了,這些設施依然完好無損。二樓設有內嵌式的陽臺,當年那些領事們在辦公之餘。走出房間,就可以俯視整個蕪湖老城區。1891年五月的那個傍晚,一份緊急的報告正在被送往大英帝國駐蕪湖領事福恪林的辦公室,福恪林接到報告後非常憤怒。最近他正被租界內一系列的土地糾紛搞得焦頭爛額,民教衝突更是令他最為感到頭痛的事情。他立即出面向知縣王煥熙的上司蕪湖道臺成章發出通牒,要求立刻釋放兩名被抓的修女。5月11號王煥溪就把這兩個華人修女放掉了,放掉以後這個消息就傳到了民眾中,大家就很氣憤,殺人兇手怎麼給放掉了,這時候大家説官府不問我們來問。當時的洋人們和知縣,道臺們都不會想到,一股地下的勢力已經在百姓間蔓延,隨著這個傳説悄悄介入了這場紛爭。
蕪湖自古水路交通運輸發達,大批的船工,縴夫,碼頭工人世代賴以為生,而中英煙臺條約的簽訂,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公元1877年,清光緒三十年,在建設英國領事署的同時,蕪湖道臺童德彰與英國領事柯韙良簽訂了蕪湖各國公共租界章程。將蕪湖老城西門外長江邊上的719畝土地劃為各國通商租界,之後,英美法俄日等帝國主義資本陸續蜂擁而來,他們開辦洋行,大修碼頭車站,建造樓堂館所和倉庫等,以便安家落戶,停放車輛,船隻,貯存貨物,而這當中最醒目的建築就是蕪湖海關大樓。
從1877年蕪湖設立海關到1937年閉關,這座大樓一直是蕪湖開埠的見證。中國近代意義上的海關的設立始於1863年,英國人 赫德受清政府的邀請和委派,當上了控制帝國國門財政收入的海關總稅務司長官。由於這個原因,五十年間,共有二十八位外國人在這座老海關裏面工作,負責管理蕪湖海關稅務司。這樣一來,英國人就通過海關把握了蕪湖的經濟命脈。
海關的管理員名義上是清政府的僱員,但實際上都是由洋人,稅務司那裏由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等等來兼任,他們的理由是,清政府的官員裏沒有懂近代的經濟貿易上的計量,實際上是幫,因為我們的戰爭賠款是要用海關的稅收作用抵押。這是蕪湖檔案館保存的從蕪湖海關從開關到閉關幾十年間完整的海關進出口商品和交易額度的記錄。資料顯示,各帝國主義國家在蕪湖大量傾銷洋貨,僅肥皂一項,1887年的銷售量就比上一年增加百分之三十,而進口量十年間增長了860倍。
鴨毛換洋火,我剛才吆喝的這是鴨毛換洋火,對於我們老一代的人來説是很熟悉的一個吆喝聲,當時洋火已經充斥到我們國內,我們中國人也開始使用了這些洋貨,洋火大家都知道就是火柴,叫洋的東西還有許多的,比如説白糖叫洋糖,鐵釘叫洋釘,白鐵叫洋鐵,煤油叫洋油。與此同時,蕪湖本地及周邊地區的各種原料,諸如茶葉,米糧,木材,礦産,土特産等大量從蕪湖海關輸出。蕪湖,已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供應地。大批的洋貨的進入使得蕪湖原本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百業凋零,民不聊生。在這樣的狀況下,蕪湖的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借鑒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和管理手段,引進技術和設備,辦起了新興的民族工業。
章維藩, 曾任無為州知州,因厭倦了官場生涯,在洋務運動的大背景下,敏感的意識到民辦企業的前途,於是辭官攜師爺來到蕪湖,開辦了蕪湖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工業
有膽有識的章維藩投入大量資金在英國購進設備,益新麵粉公司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所産飛鷹牌麵粉價格低廉,質量又好,暢銷于長江流域及華北各埠,被譽為全國頭牌麵粉,這樣就使得蕪湖的外國進口麵粉和傳統手工作坊的産品大量積壓。英國領事富爾,和我們蕪湖的道臺元暢兩個人就説他怎麼辦,就限定章維藩每天生産量只能做米50石,做面60石,超過這個限額就要受罰,那年正好過年,章維藩聽到這個消息都呆了。曾經躊躇滿志的章維藩只能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在封建保守勢力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雙重擠壓下,益新麵粉公司很快陷入虧損,並從此一蹶不振。蕪湖民族工業還沒有成長起來就這樣被扼殺掉了。與此同時,作為蕪湖最傳統的根基産業航運業也遭到了滅頂之災。1877年,英國運輸業巨商太古公司的大輪船開進了蕪湖港,在租界內修建了自己的碼頭和船東樓,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全面佔據了蕪湖長江航運和內河航運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世世代代以水路運輸為生的水手,船工,縴夫們陷入空前的困境,現實已經把他們逼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憤怒的情緒一觸即發。
哥老會,是晚清時期與洪門,青幫齊名的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大秘密會黨之一。由一些遊民,遊勇,船幫,破産農民組成。他們以反清復明排洋為宗旨,活動於四川,兩湖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公元一八九一年五月十一日,天主教若瑟堂的兩個修女被蕪湖縣衙釋放之後,哥老會介入了這場紛爭
為什麼説他是哥老會在策劃,因為圍觀的這一萬多人,每個人手上都拿著旗子,這個旗子據《北華捷報》的記者説,他們拿著這個旗子,每個旗子都寫上號碼,也就是説哪個號幹什麼行動,哪個號幹什麼行動,説明哥老會在這個地方是精心組織的。
五月十二日傍晚,一個婦女跑到鶴兒山天主堂,要求領回被收養在教堂的孩子,遭到了拒絕。隨後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了教堂門前,人們手持火把,把教堂團團圍住,要求交出育嬰堂的孩子,事情很快就發展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整個若瑟堂頃刻之間變成一片火海。幾乎所有的通商口岸都有反洋教鬥爭,所有的通商口岸都有和洋人和列強的勢力的摩擦和衝突,但是所有的通商口岸的城市,從蕪湖的發展可以看到,他必定在當地近代化的程度,是走在同時期其他城市和其他地區前列的,這樣一個矛盾的方面,也可以説是中國在走向世界和世界接軌一體化當中的一個必然的陣痛。
震驚中外的蕪湖教案最終以兩個所謂暴民被斬首,地方官員被革職,清廷賠款十二萬六千兩白銀而畫上了一個句號,吉和街上的若瑟堂六年後重建,它被修得更加宏偉。
對於今天的蕪湖,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件往事已經被很多人所淡忘。然而這個城市的歷史將會記得,它在走向開放的途中,曾,經受過怎樣創傷。由此它會知道,前進的步伐不能被阻擋。就像長江東去的流水,終點,是海洋。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