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吳紅梅 劉娥 攝像:朱曉威
這是座落在中國東北的一位將軍的紀念館,離紀念館幾十公里之外,還長眠著24個年輕的生命,這片土地上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情?他們為什麼會對這裡魂牽夢繞?走遍中國帶您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尋訪千萬拓荒者足跡。
1970年4月18日,中國東北黑龍江省雞西市境內,莽莽荒原上突然燃起了一場大火,為了避免這場大火向森林蔓延,24個年輕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中最小的只有14歲,而且都來自遙遠的北京和上海。
那時,還有54萬城市知青,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來到這裡。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作家丁玲、著名詩人艾青也曾來到這裡.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拓荒者也來到這裡,甚至把終生獻給了這塊土地。這究竟是一片什麼樣的土地?它有什麼魔力吸引了如此多的有志之士 ?
秋天,我們《走遍中國》攝製組來到了位於黑龍江省境內的這片神奇的黑土地。
這是北半球三大黑土地之一,儘管肥沃的土層厚達一米,然而很多年前因為人煙稀少,位置偏僻,所以人稱“北大荒”。
早在清代,當時的政府就在這裡屯墾戍邊。近代,日本也曾向這裡移民30多萬人,然而都沒有形成規模。
到新中國成立前,有5.6萬平方公里的北大荒只有十萬人。
北大荒真正聲名遠揚,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在這個時候,亙古荒原上,響起了新中國十萬墾荒大軍的吶喊。
墾荒大軍的洪流首先來到這個看起來極普通的火車站——密山車站。
四十多年前,密山車站曾經充滿了無限生機,十萬年輕的墾荒大軍就是從四面八方走向這裡,又從這裡奔向荒原深處。
牡丹江農墾局的退休幹部辛殿瑞,就是在那個時候從山東青島來到北大荒。
1958年4月,辛殿瑞和戰友們在密山車站受到了農墾部長王震的親自迎接。
王震,這位自稱只會打仗和種地的將軍,剛剛撣去南泥灣的泥土,就來到東北邊陲的小鎮密山,迎接準備屯墾戍邊的十萬轉業大軍。
今天的密山車站廣場,已經是人們休閒的好去處。在這裡,經常還能看到已經退休的老墾荒戰士,他們經常還會談起四十多年前的墾荒經歷,依然記得當年車站廣場發生的故事。
這些剛剛從朝鮮戰場回來的志願軍官兵,放下槍支,拿起鋤頭,幾乎在同一時間分兵多路,奔赴了荒原腹地。
他們進入了虎林、饒河、寶清地區,在烏蘇裏江沿岸和興凱湖邊境線上安營紮寨,由戰士變成了農墾軍人,開始了火熱的新生活。
這就是農墾戰士們剛來時的農場,在這裡他們經歷了極其艱苦的生活。
這是一台在沼澤地裏翻地的拖拉機,因為鏈軌太窄,陷到了泥裏,開荒必須停止了。北大荒到處都是沼澤,如果不解決拖拉機下陷這個難題,開荒就沒法進行。
聰明的農墾戰士們用木條把鏈軌加寬了,用這個看似簡單的土辦法,終於解決了拖拉機深陷的問題。
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克服了很多無法想象的困難,大量的沼澤在他們的努力下變成了良田。
儘管農墾花費巨大財力修了不少高等級公路,在拍攝期間我們還是感受到了當年行路的艱難。剛剛下過雨,車無法前行,我們不得不下車在泥濘裏艱難行走。當年各個軍墾農場之間就連這樣的路都沒有。
今天,在雞西境內的密山附近有很多當年的軍墾農場,這些軍墾農場的名字都很特別,都是以數字開頭 。
1956年6月鐵道兵農墾局在雞西市的密山境內正式成立。由於鐵道兵部隊的代號是85,所以,鐵道兵農墾局就稱為850農墾局.於是直屬於850農墾局的農場也一律以85打頭。這樣在雞西境內,先後有了十幾個以85打頭的軍墾農場。
興凱湖邊,在王震將軍當年率師開發北大荒紀念碑前,8510農場子弟學校的孩子們正舉行宣誓儀式。
在復轉官兵來的當年,僅850一個農場就開荒14萬畝,糧食總産量達到3000多噸,北大荒從此有了另一個名字——北大倉。
當年的拓荒者們在北大荒不僅收穫了糧食,也收穫了他們播種的希望,他們成了這片黑土地的真正主人。
在這裡,朱美英成了一名女拖拉機手,認識了也是拖拉機手的祖群。那時,北大荒的夜晚常有狼群出沒.天黑以後,祖群經常陪著朱美英一起上工。他們曾經遇到過七隻狼,祖群揮舞大棒和手電筒趕跑了狼群,從而也贏得了朱美英的愛情。
有許多復轉官兵和支邊青年組成了美滿家庭,北大荒很快出現了“狗咬、雞叫、孩子哭”,家家房頂冒炊煙的景象 。
雖然已經搬走了,閒暇時,老兩口仍然要經常回老房子看看,小院的一草一木都凝聚了老兩口的情感,也記錄著他們攜手在北大荒走過的難忘歲月。
照片上的這些人是1968年從北京、上海、浙江、哈爾濱、雞西等地來到北大荒的城市知識青年。僅雞西境內就有5萬多人。
他叫肖炳龍,1969年他從上海來到北大荒。現在已經是上海的著名學者。在農場艱苦勞動的間隙,他開始學習日語,十幾年後,他把自己的主要研究課題也放在了離農場不遠的二戰終結地——虎頭要塞。當年在北大荒的艱苦生活,給肖炳龍留下了太深的記憶。
今天,肖炳龍又回到了曾經生活過十年的雲山農場,他告訴我們這裡是他的第二故鄉。戰友們的熱情讓他覺得仿佛又回到了家。
當年,他幾乎幹過所有的農活,在看不到盡頭的繁重勞動中,也有過很多怨言。等離開後,他才意識到,北大荒生活的艱苦經歷已經成了他人生的寶貴財富。在肖炳龍看來,因為有了這段經歷,以後遇到的各種挫折和磨難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北大荒成了肖炳龍一生割不斷的牽掛,也成了所有北大荒知青割不斷的牽掛。
這是雲山水庫,是北大荒的一座普通的水庫。然而卻是當年王震將軍在北大荒修建的第一座水庫。水庫大壩旁邊,我們看到這個招牌格外醒目的飯店,飯店規模不大,但很有特色。飯店老闆楊三姐請我們品嘗飯菜,她告訴我們,飯店所有的菜以魚為主,而且都是雲山水庫裏的魚。來這裡的人在享受美餐的同時,還能經常聽到當年王震修水庫的故事。
剛修水庫時,來考察的蘇聯專家説北大荒地形複雜,要用兩年時間水庫才能建成。然而,從1958年5月1日,王震部長親自挑土奠基宣佈開工到水庫建成,經過十萬復轉官兵的奮戰,只用了六個月零十天的時間。
直到今天雲山水庫還在發揮作用,除了擔負蓄水泄洪任務以外,還是著名的休閒度假地,尤其是夏天,來這裡釣魚的人也非常多。
三姐還告訴我們,她有個姐姐也在雲山水庫,是水庫管理站的站長。這就是二姐楊愛萍。她的父親也是1958年來北大荒的復轉官兵。父親在修雲山水庫時曾和王震將軍一起抬過筐,還曾經是水庫管理站的指導員。如今這位北大荒的第二代也成了雲山水庫的站長。
因為水庫的職工要把已經育好的魚苗放到水庫中。二姐指揮職工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像楊家姐妹這樣的北大荒第二代,已經不再把目光鎖定到土地,在他們眼裏,北大荒這塊土地不僅能生産糧食,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她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大城市上學,二姐希望在下一代手裏,未來的北大荒會變得更美。
又一部反映北大荒生活的電視連續劇《龍抬頭》就要開機了,編劇韓乃寅也是一位老北大荒人。
韓乃寅1968年從雞西到農墾當知青,現在是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的副書記,副局長。而他更認可這樣的頭銜——北大荒作家。
這就是和過去完全兩樣的北大荒,眼前的景色讓人怎麼也無法和以前的馬架子聯絡起來。北大荒太快的變化,經常會讓很久不回這裡的老北大荒人找不到家門,也讓在這片黑土地生活的人由衷地感到自豪。
農場的朋友還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環保公園——拓荒者公園,農場規劃者們把這兒利用起來,使原來的廢水池和石頭山變得有了紀念意義,這些知青石、拓荒者紀念碑總是讓人們記起當年那些默默無聞的拓荒者。
在離拓荒者紀念碑十幾公里之外,是雲山農場為1970年犧牲的24位救火知青修建的墓地——知青墓。在墓地,經常會看到墓碑前擺放著鮮花,那是離開北大荒的知青對長眠在這裡的戰友由衷的緬懷之情。
秋雨綿綿之中,我們在拍攝間隙也來到知青墓,為這些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年輕人送上一份祈禱,願他們能在這片黑土地安息,也願北大荒有更不同凡響的未來。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