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李汾元 攝像:趙凱
這是一雙女人的拖鞋,裏面還殘留著腳跖骨,為什麼深埋在地下廢墟中?她究竟是誰?到底什麼時候?又因為什麼長眠在這裡?《走遍中國》帶您探尋二戰最後戰場的未解之謎,揭開六十年前鮮為人知的往事。
2005年的8月中旬,一聲突然的爆炸打破了東北邊陲寧靜的田野。
蘭秋菊夫婦倆正在樹下休息準備收工回家,他們距離爆炸點十幾米遠。
這聲爆炸使這個農家的頂梁柱從此傷殘,飛來橫禍竟然是六十年前侵華日軍遺留的炮彈。
虎頭鎮位於雞西市以東的烏蘇裏江邊,過去這裡以老虎出沒而得名,四週的山丘連綿十幾公里,如臥虎般與俄羅斯俯視相望。當年侵華日軍正是看準了這塊虎踞龍盤的戰略寶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圖謀將中國東北作為全面侵華和北上進攻前蘇聯的戰略基地,開始秘密實施一項龐大的軍事計劃,在5000公里長的中蘇邊境線上修築14座永久性的軍事堡壘,其中在虎頭要塞配備了日軍唯一的亞洲第一巨炮,以及強大的炮火陣地。 即使在今天用21米長的搖臂也很難拍攝巨炮陣地的龐大廢墟。
近十幾年中,雖然經過多次大範圍的清理髮掘,但是虎頭要塞的規模和遺留炮彈的隱患至今無法探明。姜福順老人在虎頭鎮生活了近八十年,在他15歲時的1946年,虎頭鎮曾經發生過一次大爆炸。
當姜福順來到爆炸現場時,看到原來幾十米高的山包不見了,眼前出現一個巨大的山坑。
直到1998年對飛馬坑進行清理髮掘時,專家才確認這裡是日軍15厘米加農炮的彈藥庫。在虎頭鎮老人們的記憶中,遺留炮彈的爆炸已經造成了十多人死亡。蘇安興老人是從山東老家退役的傷殘軍人,1958 年來到虎頭鎮安家,他能夠很快判斷並妥善處理有爆炸隱患的遺留炮彈。老人曾經參加過解放戰爭的渡江戰役,他卻想象不到虎頭地下要塞到底經歷了怎樣慘烈的激戰。這是現在對外展出的地下要塞。1958年蘇安興和幾個年青人在廢墟中發現了這裡的入口,而一個角落中的場景,讓蘇安興老人至今震驚。
地下要塞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慘烈戰鬥?為什麼會出現婦女兒童的遺骸?
越境千里尋訪倖存老兵,如何揭開內幕?深入地下清理戰場廢墟,能否破解謎團?
2005年9月,《走遍中國》攝製組跟隨考察人員進入地下要塞。
這裡是虎頭要塞的主陣地猛虎山,考察人員發掘的是要塞內的地下醫院。
為詳細了解虎頭要塞戰役的情況,攝製組驅車數千里,來到俄羅斯的伊曼和哈巴羅夫斯克等城市,在當地博物館找到了當年攻打虎頭要塞的珍貴影像資料,並在多方努力下尋訪到兩位參加虎頭戰役的倖存老兵。那些在虎頭要塞地下魔窟中深埋的婦女兒童的冤魂也隨之顯現出來。
1933年,日軍將鐵路修到了烏蘇裏江邊,這裡數百公里範圍內的中國百姓被驅趕出自己的家園,虎頭鎮成了絕密的軍事重鎮。
為了永久霸佔東北的沃土,日本政府又先後將20余萬日本貧民移民中國東北,這些開拓團成員大多安置在中蘇邊境的後防線,成為日軍後勤供給的有效保障,就連虎頭要塞鐵絲網的外圍也成了日本人的天下。
1945年8月9日,蘇軍完成了在中國東北邊境沿線的整體佈防,即將向日軍發起全面進攻。當時攻打虎頭要塞的是前蘇聯第35集團軍的兩個機械化師,投入海陸空兵力達兩萬餘人。而在二戰後期日本兵力匱乏,只有1500多名官兵駐守在虎頭要塞。
這名前蘇聯紅軍老戰士24歲那年參加攻打虎頭的戰役,他所在的炮兵部隊將炮口直接對準虎頭要塞的日軍巨炮陣地。
在炮火中,虎頭鎮的日本平民和附近日本開拓團的人員涌入地下要塞,堅固的地下堡壘成為他們最後的避難所。
當時17歲的伊萬娜夫娜從護士學校畢業後應徵入伍,她被編入步兵105機槍營,跟隨前沿部隊攻打虎頭要塞。
蘇軍並不了解虎頭要塞四通八達的地下工事,雙方的攻防戰一直持續到8月15日,這天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虎頭要塞的日軍指揮官卻不相信戰敗的事實,殘留的日軍繼續利用地下工事進行殊死抵抗。
蘇軍士兵炸毀了能夠發現的通風口和入口,雙方在地上和要塞內展開了激戰,戰火持續了11天,直到8月26日下午槍炮聲最後終止。這時蘇軍發現一些要塞中躲藏著日本平民。除少數日本婦女兒童獲救外,一千余名日軍家屬和日本開拓團的移民葬身在地下要塞中,和那些拼死抵抗的日軍一起成了魔窟的殉葬品。
日本兒童被解救後,蘇軍的戰地攝影師運用長鏡頭記錄著孩子無助的目光,這名如今已經去世的蘇軍記者也因此被授予斯大林勳章。也使我們有幸獲得了這批在中國從未面世的珍貴資料。
為攻克虎頭要塞蘇聯紅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共犧牲了1000多名蘇軍官兵。駐守在虎頭要塞的1500多名日軍中,僅有53名官兵被蘇軍活捉。
二戰的硝煙戰火在虎頭熄滅。
在虎頭要塞博物館的周圍恢復和保存著許多要塞的地下暗堡,六十年前的1945年8月26日,在虎頭要塞被徹底摧毀的那天傍晚,一個日本兵從暗堡的秘密出口逃了出來,半個世紀後,已經年邁的他帶著自己的回憶錄重返要塞,魔窟的謎團從此公諸於世。
虎頭要塞在廢墟中湮沒了近半個世紀之後的1992年,幾個特殊裝扮的日本人走進地下要塞,這是中日兩國學者第一次聯合探查魔窟的謎團。而引起日本學者對虎頭要塞強烈關注的原因,是一個倖存的日本老兵和他的回憶錄。
二戰結束後,從虎頭要塞暗堡裏逃生的日本炮兵岡崎哲夫作為戰俘回國。一個被掩蓋的戰爭罪惡在這個老兵的筆下顯現出來。岡崎哲夫生前曾經重回虎頭,帶著自己的回憶錄來謝罪。
據岡崎哲夫的回憶錄記載,在修築虎頭要塞期間,先後有十萬中國人被秘密押來充當勞工。在殘酷的奴役下,大批勞工因勞累生病而死,有幸活下來的都被日軍集體屠殺滅口。
蘇安興老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他剛轉業到虎頭鎮那年,他開著拖拉機在荒野裏開荒時,曾經發現過遍野的白骨。
這裡是虎頭要塞最西端的虎嘯山陣地,這片低窪地和岡崎哲夫描述的屠殺勞工的地點相吻合。
隨後,蘇安興趕緊放棄了這片荒地從此再也沒有來過這裡。第二天,他才聽虎頭鎮的老人説這一帶曾經是修築虎頭要塞的勞工工棚。這是岡崎哲夫提供的當年勞工在要塞外圍勞作的照片。十年前,虎頭要塞的考察人員曾經找到了三位倖存勞工現在也已經去世。
2005年11月,攝製組再次趕往雞西,採訪新近發現的倖存勞工。
王樹林老人18歲那年被日軍抓到虎頭做勞工,在要塞的外圍修築日軍軍營。一年後,一個重病的工友告訴他逃跑的小路,他走了兩天兩夜才死裏逃生。
在勞工化為泥土的附近山丘上發現了散落的士兵遺骸。
遺骸的旁邊是破碎的瓶子。
侵華日軍的夢想最終在虎頭覆滅了,這一天是1945年的8月26日。如今,在虎頭鎮的山頂上,聳立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碑”。
在烏蘇裏江邊,六十年前二戰結束一個月後,為緬懷犧牲的蘇聯紅軍,虎頭鎮矗立起一座白塔紀念碑。
以後每年的8月26日,兩岸的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白塔前敬獻鮮花,即使兩國處於非常時期,六十年來從未見間斷過。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