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青海《青海湖的故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5:54 來源:CCTV.com

  編導:張飏 攝像:李曉宇

  藏民們為什麼如此虔誠地繞湖叩拜?西王母的瑤池是否就是青海湖?王莽為什麼一定要在青海湖邊建立城池呢?她們是古羌人的後代嗎?

  在環青海湖的公路上,人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藏民們不顧烈日,不避風雨,虔誠地磕著等身長頭。當地人把這叫做“轉湖”。

  據説,以這種方式繞湖一週,最少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藏民們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式崇拜一湖清水呢?走進青海,我們試圖揭開這個隱藏在青海湖中的秘密。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高原內陸鹹水湖。青海湖水面海拔在2300米,它的面積約4300平方公里,相當於800多個杭州西湖那麼大。

  可以説,青海湖是青海最有特徵的地理標誌,是青海的代名詞。今天,青海湖周圍的區域也是用海來命名,北面的稱為海北藏族自治州,西面的稱為海西藏族自治州,南面則稱為海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名字也是因湖而來,

  從青海省會西寧市出發前往青海湖,首先要翻越一座著名的山——日月山。日月山原來叫赤嶺,因為唐朝一位叫文成的公主曾經路過此地而名聞天下。日月山是中國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一山之隔,恍如兩個世界,東邊是良田萬頃,西邊是牛羊成群。

  日月山還是古時唐王朝與吐蕃國的分界線,翻過了日月山,就走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文成公主走到這裡,忍不住回望長安,淚如雨下。

  在日月山的腳下有一條小河,由於河水自東向西流,當地人叫它倒淌河,傳説倒淌河的水是文成公主的淚水匯成的。這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説,而河水倒流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地質學研究表明,距今4千萬年前,青海湖還是一個外流的淡水湖,並與古黃河水系相通。後來,由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擠壓形成的造山運動,使青海湖東部的日月山迅速上升,阻隔了湖水的東流,於是河水便只好倒倘向西流入湖中,青海湖也變成了一個只進不出的大湖。

  有了水,就有了生命存活的基礎。那麼,是誰最早孕育了青海湖的文明呢?

  這是中國遠古的神話傳説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西王母。傳説西王母是一位主管人的生死之神,她住在崑崙山上,保管著長生不老藥。嫦娥就是偷吃了她的長生不老藥,飛上了月宮。遠在中原的周穆王也忍不住要千里迢迢去會晤西王母,兩人同遊瑤池,對歌述懷,留下了瑤池相會的佳話。那麼,西王母會不會就是青海湖邊最早的人類呢?西王母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但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那只是一個神話傳説。然而今天,許多海內外的學者卻提出,西王母確有其人。長期從事青海湖地區歷史文化的謝佐教授是就持這樣的觀點。

  西王母的傳説在中國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

  我們在《山海經》中找到了這樣一段描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字幕)

  難道,一個傳説中貌若天仙的女神,竟長得如此恐怖嗎?

  歷史文化學專家 謝佐

  所謂虎齒就是虎牙,實際上是一對牙飾,一種裝飾,那個豹尾,也就是一種尾飾。也是一種裝飾。善嘯,就是善於唱歌,這個在環湖地區的民族都善於唱歌的。戴勝,就是她作為女首領,頭上有一種扇形的,比如説鳥毛做成的頭飾。

  這樣奇怪的裝飾到底代表著什麼呢?在青海省博物館裏,這件距今有五千年曆史的彩陶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這是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一個彩陶紋盆,陶盆的裏面畫著五人一組的舞蹈圖案。

  這些舞蹈圖案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認定那是先民的生殖崇拜。而謝佐教授認為,那描繪的應該是先民的一種祭祀舞蹈。

  歷史文化學專家 謝佐

  五人一組跳的群舞,手拉著手,他跳動嘛,尾飾就擺向一邊,它反映的了舞蹈的動律感。你比如説,噠噠噠,噠噠噠,這樣跳的話,一塊往這裡擺的話,尾飾就往那邊過去了,往這邊走的時候,尾飾就往那邊過去了。

  有著五千多年曆史的彩陶舞蹈紋圖,是中國最早的成型的舞蹈圖案,而更為重要的是,它生動地證明了在五千多年前,人類祖先的足跡曾經長時間地在青海湖地區流連。

  也許,《山海經》中描述的西王母,就是遠古時代一個部落的女祭司,她“豹尾虎齒,蓬發戴勝”的裝飾,正是她帶著族人舉行祭祀儀式時佩帶的裝飾物?

  也許,那時侯的青海高原沒有現在這麼寒冷,那時的青海湖地區氣候溫和,食物來源充足,西王母和她的族人們就在這裡生活,歌唱,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流轉,作為一個女祭司的西王母,慢慢地演變成了一個傳説,演變成了一個有著神話色彩的人物。

  走進環青海湖地區,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圍成圓圈跳的集體舞蹈。藏族人把它叫“鍋莊”。藏族的鍋莊舞,讓我們想起了彩陶紋盆上面描繪的舞蹈圖案。而人類學的最新研究表明,現代藏族中某些人種因素應源於古代西北地區的古羌人。如果這個結論正確的話,那麼,這些流傳在中國西部的舞蹈應該也源於古代羌人的祭祀舞蹈。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唐朝詩人的耳邊,從青海湖邊傳來的笛聲,是那麼哀怨和淒涼。這是珍藏青海省博物館裏的兩隻骨制殘笛,骨笛上有四孔到八孔不等,據説在今天還能吹出簡單的音調。專家們考證,這就是歷史上所説的羌笛。據《後漢書》記載,最早來到青海湖邊的,是以遊牧為生的羌人。東漢的許慎在《説文解字》中説: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戎,指的就是現在的青海湖地區。“羌”字是由“羊”和“人”兩個字組成。但我們卻發現,羌字下面的“人”字,其中一撇是彎的,為什麼這個“人”字是彎著的呢?我們在歷史中找到了答案。

  《漢書》記載,在戰國時,有一個叫無弋爰劍的羌人被秦國抓去做了奴隸,在秦國他學到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畜牧經驗。後來他伺機逃跑,藏進了一個山洞。秦人放火焚燒,卻見大火之中現出了一隻老虎。秦人以為這個奴隸有虎神保祐,便倉皇逃遁。逃脫後的無弋爰劍一路西行,來到了今天青海的湟水流域。羌人聽説無弋爰劍焚而不死的經歷,十分敬畏,於是擁戴他為大首領。無弋爰劍是漢文史籍中最早記載的青海人。原來,這個彎著寫的“人”,表示的是一個跪著的人,因為羌人的祖先曾經做過奴隸。無弋爰劍把中原帶來的先進生産技術傳授給族人,他們培育了青稞,馴養了藏驁;把野牦牛馴服成了性格溫順的“高原之舟”。青海湖四週豐美的水草,養育了遊牧民族——羌人,而羌人則創造了青海湖的文明歷史。

  羌人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傳説中的大禹是羌人,炎帝也是羌人。炎帝的部落在與黃帝部落進行的長期征戰中,最後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直至今天,中國人仍以炎黃子孫自稱。可以這樣説,青海高原,青海湖曾是我們祖先最早的家園,是華夏文化的源頭。

  沿著環青海湖的公路行走,我們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縣城附近的公路邊,發現了一堆堆的土堆。謝教授告訴我們,那是漢代的西海郡古城遺址,是西漢末年時的王莽所建。王莽為什麼要在青海湖地區建立城池呢?

  西海郡古城建於公元四年,到今天已有2000年的歷史了。由於只剩下三個城角,當地老百姓就把它叫做三角城。現在古城邊的海晏縣城就叫三角城鎮。今天,在西海郡遺址中,我們還能揀到到漢瓦的殘片。

  公元23年,短暫的王莽政權落敗後,羌人又重新回到了故地——青海湖。漢人在匆匆離開中,留下了一座空曠的古城。中原大地上戰火連綿,古羌人卻在青海湖邊上享受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公元320年,一個叫吐谷渾的鮮卑人帶領著族人闖入了青海湖地區,又一次打破了青海湖的寧靜。

  1700年之後的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吐谷渾國的古城遺跡嗎?這就是吐谷渾時期的伏俟城古城遺址。伏俟城位於青海湖的西面,距青海湖二十多公里。而在歷史上,伏俟城離青海湖只有七八公里。古城遺址今天依然頗具規模,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城墻高10余米,寬17米,城內由棋盤式的道路相互貫通,古城滄桑壯闊。吐谷渾立國350年之久,他們與羌人的一部分融合,共同開發青海高原,對青海的發展和文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而羌族的另一支,則吹著悠悠的羌笛,退居到了青海湖西南的大山深處。羌人後來慢慢被其他民族所融化,羌笛聲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深處。青海湖的四週出現了多民族聚居的時代。

  在青海拍攝期間,我們有幸看到了一次隆重的祭祀青海湖的活動。每年秋季的一個特定的日子裏,青海湖邊都要舉行祭海儀式。人們將包著金銀或五穀雜糧的布袋投入湖中,奉獻給青海湖的水神。本來就不富裕的地方,人們為什麼要如此拋灑財物呢?

  這是位於青海湖北岸剛察縣的沙陀寺,它的修建就源於青海湖的祭海活動。公元1652年,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進京受封,在返回途中,在青海的沙陀宿營,並在此主持了祭祀青海湖的活動。

  這是佇立在青海湖邊的海神亭,亭子裏的這塊石碑用蒙古、滿、漢三種文字篆刻著“靈顯青海之神”的字樣,這塊祭海石碑,是清朝雍正皇帝在青海湖畔立下的。對於長期生活在青海湖周圍的藏民來説,青海湖是養育了自己的母親湖,是不可觸犯的神靈。祭海活動是他們向青海湖感恩和致意的最高儀式,是對青海湖養育之恩的虔誠回饋和報答。

  人類選擇了青海湖,許多動物也將青海湖作為自己的家園。中華對角羚是中國特有的珍惜物種,曾廣泛分佈于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等地區,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為因素,目前全世界僅存300多只,全部生活在青海湖周邊地區。中華對角羚一直被稱為“普氏原羚”,1862年,俄國博物學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中國內蒙古草原探險時發現了這一獨特的羚羊物種,以後就被命名為“普氏原羚”。近幾年,葛玉修提出了將羚羊改名為“中華對角羚”的倡議,並積極為之奔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也得到了有關專家的肯定。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