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青海 《原子城探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5:48 來源:CCTV.com

  編導:張淑芳 攝像:郭浩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已不是新聞,但我們的故事講的不是那顆原子彈的試驗廠中國西部的羅布坡,而是那顆原子彈的誕生地,曾經一個絕密的地方。

  我們緩緩駛入的是位於今天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大草原,離青海湖只有20公里。

  西部歌王王洛賓筆下的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寫的就是我們眼前這片草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這裡曾經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金銀灘。然而,1958年以後,金銀灘這個名字卻在中國的地圖上悄然消失了。與此同時,在這裡祖祖輩輩以遊牧為生的牧民也突然離開了這裡。牧民為什麼離開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原?張維春就是當時遷出去的牧民。

  搬遷來得神秘而突然,一千多戶牧民從草原上迅速地消失了。金銀灘周邊近1170平方公里範圍內一夜之間被劃為禁區。不久,它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221廠,就是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基地。1958年冬季,正是青藏高原最寒冷的季節,第一批基建隊伍開進了這片曠野。經過三年的建設, 221廠的建設工程步入了尾聲。從基地通向外部的鐵路也在一公里一公里的延伸。與此同時,離221廠最近的海宴縣城,許多操不同方言的神秘人物,從全國各地聚集到了這裡。世代居住在海宴縣的王天成告訴我們。

  在王天成的童年記憶裏,坐火車是件很難得的事兒。只有逢年過節,大人們才有可能帶他坐火車進省城轉轉。然而這些神秘人物卻可以天天坐火車去上班,這讓他不僅羨慕更為之費解。

  鐵路的另一頭就是221廠。221廠到底是什麼樣子?誰又能為我們還原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呢?

  聽説有一部分221廠的離退休職工,就居住在青海省的西寧市,但即便是在221廠解密十八年以後,採訪他們仍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經過層層審核後,我們終於見到了幾位當年的神秘人物。

  劉兆民告訴我們,當年的火車站跟我們今天看到的一模一樣,只有刻在鐵路邊“站臺”兩個字,表明這裡曾經是一個車站。據資料顯示,當時來到這裡的,象劉兆民一樣的神秘大軍有1萬5千人之多。鐵路到底伸向何方?他的另一頭又會連接到哪?由於鐵路已經廢棄,我們順著公路繼續前行。車子離開海宴縣城向西行駛十幾分鐘後,我們在草原的深處看到了一座新城。兩位老人告訴我們,這座城是221廠的甲區生活區。當年221廠的雙職工和科學家們就居住在這裡。今天它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西海鎮。

  221廠解密後,這裡已成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在這裡我們驚奇的發現,從海晏縣延伸過來的鐵路已經分支出七八條鐵軌。這條條鐵軌到底通往何方,時至今日,連兩位老人都沒搞清。因為,按照221廠的保密規定,劉兆民和張鳳城的證件,只能坐火車往返于自己的工作廠房和生活區。據説,在這塊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區內,分佈著核基地大大小小的工作區、生活區,地面建築物面積達50多萬平方米,而鐵路正是連接各區的交通樞紐。離開西海鎮繼續西行,忽然,我們發現在平坦的草原上,有許多低矮的蟻堡式建築物匍匐在荒涼的地面上,這些建築物是做什麼用的呢?

  特殊的建築物看上去既像工事,又像掩體,一座座排列得整齊有序。外表覆蓋著的一層泥土上,長滿了荒草。劉兆民老人告訴我們,這就是他以前工作的地方。劉兆民在二分廠工作了三十多年,當年他主要從事生産炸藥的工作。劉兆民告訴我們,這是一項極為危險的工作,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這些特殊的建築物他們統稱為工號。

  劉兆民帶我們進入了工號。廢棄的工號裏有些幽暗,過道曲曲折折,裏面的結構十分複雜,像迷宮一樣。經過錯綜複雜的過道,我們來到了劉兆民老人當年的工作間。這時,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大坑。

  事實上,在二分廠這些外表看似一模一樣的工號裏,還隱藏著一個更加機密的工號,就是在那個工號裏,完成了原子彈的組裝任務,這連當時的劉兆民都不知道。

  按照當時的保密規定,劉兆民老人的工作證只能進入自己的工號。今年已81歲高齡的朱深林,就是當時原子彈組裝車間的技術工人。

  面對一份徘徊在生與死之間的工作,老人們卻如此坦然。是什麼力量讓他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譜寫那段歷史呢?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政府在遠東部署了許多載有核彈的飛機,並露骨的對新中國進行核威脅。那時的新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説:“我們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從那時起反對核威懾打破核壟斷和平利用原子能,就變成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重要戰略思路。可是正當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中蘇關係卻出現了裂痕。1959年6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援助中國原子能事業的協定,並撤走了全部專家,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當時,中國又面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赫魯曉夫説:中國人三個人穿一條褲子,喝著大鍋的清水湯還搞什麼原子彈,你們二十年也搞不出來。我們現在看到的,草原上殘存的泥墻,是當年牧民們離開金銀灘後留下的羊圈。第一批建設者來到這裡後,帳篷不夠用羊圈就成了他們的棲身之所。

  1964年的6月,原子彈研製接近了尾聲。221基地裏,最後一次關鍵性模擬爆轟試驗即將進行。爆轟的試驗場就在草原的深處。

  當年的科學家們就是在這個工號裏面,通過各種儀器採集不同的試驗數據。我們透過窗口看到的沙坑,就是當時模擬試驗的靶場。這面厚厚的,用鋼板做成的墻上,全是爆炸後衝擊波留下的痕跡。

  這次試驗雖然成功了,但是它沒有採用核活性材料,第一顆原子彈是否爆轟成功在當時仍是一個懸念。隨著與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時間的鄰近,221廠也進入到了一級防禦階段。這是今天的西海鎮郵局,但在它的後院,卻保留著一個破舊不堪籃球場,為什麼今天的人們要把它保留至今?這時,我們在球場上發現了兩個通往地下的排氣孔。難道這個球場的地下也隱藏著什麼秘密?

  我們緩緩靠近的這堵斷壁殘垣,也是一個車站。與海晏縣的車站不一樣的是這是一個貨運車站。

  1964年10月6日,當火車從站臺駛出的時候,車輪每行使一步,都牽動著毛主席和周恩來的心。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這個站臺裝上專列,運往新疆的羅布坡試驗場的。雖然今天已經廢棄,但佇立在曠野中的這堵斷壁殘垣,卻向世人昭示著它昔日的輝煌。吊裝工人杜學友是第一批進駐草原的建設者,他經歷了建廠之初的最艱難時期。

  墻上寫著“安下心紮下根,獻青春獻子孫”那麼幾個字。當時來講那幾個字我確實不太理解,心裏不好受,獻了青春還獻子孫,到哪年是個頭。

  到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的前兩天,在221廠已經工作了六年的杜學友,竟然不知道自己在做著與核武器有關的工作。更令杜學友沒有想到的是,後來自己卻與原子彈有了最近距離的接觸。1964年7月,杜學友被秘密派往新疆的羅布泊原子彈試驗場。在三個月的時間裏,他一直反復練習著攀爬高達102米的鐵塔。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採用鐵塔上爆炸的方式,即先把原子彈在地面組裝好,不能插雷管,而後吊升到塔頂,進行固定、檢查、測試,等各項工作完成後,最後才插入雷管,進行起爆。1964年10月14日,周恩來總理批准16日15時為爆炸零時。此時的杜學友才終於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安全吊到塔頂。

  從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帝國主義列強打開中國大門那天起,直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中華民族的腰杆兒在世界上始終直不起來。當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消息第一時間傳到美國,美國説中國的這顆原子彈的當量遠比當年投向廣島的那顆要大。消息傳到法國,法國總統蓬梯度表示,頃刻之間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美國不得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那天也為期不遠了。

  1987年221廠宣佈退役。牧民們趕著牛羊回到了闊別的金銀灘,金銀灘又開始牛羊成群。而今的金銀灘已經不僅僅是牧民們繁衍生息的牧場,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雲、每一片藍天都見證了那段絕密的歷史!金銀灘完成了100多年來終於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神聖使命!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