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張樸 攝像:單世偉 張樸
它是香格里拉的一塊聖地,也是三百多名僧侶的家。一位年老的僧人剛收了一名新徒弟,一座出家人的房子正在興建。儘管一名普通僧人最後的歸宿是回到出家前的那個家庭,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僧人依然把家安在了松讚林寺,那麼,支撐他們的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
2005年春節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了被稱為人間天堂的香格里拉。當早晨的第一輪鼓聲敲響之後,不同尋常的氣氛就開始出現在了這座天堂裏的聖地松讚林寺。僧俗兩屆的人們正匆匆匯聚到這座有著三百多年曆史的寺廟前,這裡將要發生什麼重要的事情嗎?
在寺院大門前面的道路兩邊,同樣擠滿了期待的人群,他們手持哈達,似乎正在等待著一個重要時刻的出現。就在同一時刻,寺院的廣場上,僧侶們已經開始給來到這裡的藏民進行摩頂祝福了。
每當重大活動來臨,藏族婦女總會唱起嘹亮的藏歌,也正是在這種動人心魄的歌聲之中,僧侶們把一尊並不很大佛像抬出大殿。
每年正月十五是這尊佛像走下祭壇環繞松讚林寺的日子,信仰藏傳佛教的人認為,這一天誰能接近這尊佛像,誰就能夠得到來年的好運,因此,即使是不能簇擁到這尊佛像身邊的人,也要把心中願望連同手中的哈達拋向尊佛像。那麼,這是一尊什麼樣的佛,他為什麼會受到藏民族如此強烈地膜拜?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它大約是在公元8世紀時從印度傳入西藏,喇嘛一詞在藏傳佛教中具有活佛的含義。在松讚林寺的一座大殿裏有一幅輪迴圖,它體現了藏傳佛教中人的命運是在地獄與天界之中輪迴的思想。藏傳佛教重來世輕今生,它認為一個人是走向地獄還是升上天界,關鍵在於他今生所積的德和是否能夠得到僧侶的普渡,因此,僧人在人們眼裏總是顯得很神聖。真實的情況究竟怎樣?讓我們走進松讚林寺一位僧人的真實生活開始探尋之旅吧。
松讚林寺是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今年六十五歲的安翁、丹增在這座寺廟裏已經當了四十多年的僧人,每天早晨起床之後,他在家裏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誦經禱告。
去年,安翁新收了一名徒弟,他是安翁的外甥土當,因此,指導徒弟學習藏文經書成了安翁生活中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雖然師傅是自己的舅舅,雖然是在自己的家裏學習。但每次讀完經文,土當都要按規矩給師傅磕三個頭。
做飯是土當每天要完成的另一項功課,在佛教中,不吃肉不殺生是出家人的規矩,但是我們看到土當手裏卻正洗著一塊腌肉,顯然是用來做菜的,難道這裡的僧侶可以例外嗎?
身處寺院高墻裏面的僧人,他們的一日三餐來自哪?正當師徒兩準備吃午飯的時候,土當的媽媽從鄉下趕來了。放下肩上的背籃,甚至還來不及跟兒子説上一句話,土當的媽媽就首先給大哥磕了三個頭。
農忙的季節即將到來,家裏人將難以抽出時間給出家的舅甥兩送來食物。因此土當的媽媽這次特地送來了不少的酥油和糌粑。家裏的男子出家之後幾乎不可能給家庭帶來物質上的回報,那麼,家裏為什麼還要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不斷的支持?
對一個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民家庭來説,供養家裏的出家人是一種義務,同時也是一種榮耀,因為在他們的眼裏,家裏的僧人一定會普渡整個家族的今生和來世。
千百年來,藏傳佛教都是以師徒傳授和寺廟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傳承下來的,在每一個僧人的後面都有一個支撐著他們的家庭。在藏民心中,家裏有一個人出家當了僧人,就相當於給全家人在世界上塑造了一尊金塔。因此,出家人不但是所有家族成員之中地位最高的人,同時也是最受尊敬的人。
松讚林寺位於雲南省香格里拉縣境內,于公元1679年經康熙皇帝欽批後開始興建,後來逐漸發展成了一座宮殿式的廟宇。在這座藏區十三大寺廟之一的建築群落裏,目前生活著兩百多名僧侶,在它的鼎盛時期住寺的僧侶多達三千余人,松讚林這個名稱裏有三十三層佛界的意思。
每天早晨,安翁、丹增都會匆匆走向寺院的大殿,他要去那裏幹什麼樣呢?安翁走後,土當通常就在家中誦讀經書,在入寺之後的十年時間裏,他必須熟讀經書,然後才能到拉薩接受比丘戒,求取僧人的一定學位。
每天光臨這座寺廟的第一批遊客到達的時候,安翁也來到位於松讚林寺扎倉大殿外的值班房。這幾年來,隨著香格里拉旅遊業的發展,走進松讚林寺的遊客一天比一天增多。對此,安翁感到很開心,因為不斷增加的遊客會給寺院帶來更多的收入,所以,他對自己所從事的這項工作也很盡心。
當松讚林寺打開院門迎接旅遊者的時候,這座古老的寺院也就註定了要開始接受著某種改變。因為隨著旅遊的風向標來到寺院的不僅僅是遊客,即使是在一名年齡尚小的出家人眼裏,松讚林寺也已經不再是一座封閉的佛門凈地了,高墻內外兩個世界之間的界限似乎變得有些模糊了。
昔日森嚴的宗教重地,如今在不舉行重大法會的日子裏,僧侶們是不介意外人進入的。扎倉主殿是松讚林寺進行重大法事的場所,當遊客們進入這座一次能容納兩千多名僧侶誦經的大殿時,每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願望,那就是更多地了解到僧侶們的真實的人生。
而對生活在松讚林寺的僧人來説,他們也並不忌諱向遊客展示自己獨特的宗教儀式。今天,松讚林寺裏一個分寺的僧人們要為旅遊團舉行誦經法會,因此,分寺大殿外一早就出現了辯經的僧人。
松讚林寺共有八個大的分寺,它們被稱為康參,今天迎來遊客的是一個名叫小中甸的康參。對於走進寺院的每一名遊客,僧人們總會用他們的方式給與祝福,在小中甸康參的這場法會上,幾個小僧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如此年幼的他們能夠承受寺院的戒律嗎。
在松讚林寺大殿前山坡上,一棟新的房子正在建造,意外的是在小中甸康參舉行的法會上引起了我們注意的那幾名小僧人,此時正在這裡幫忙,難道這棟正在興建的房子與他們與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嗎?
小僧人們的師傅叫格主單批,而新房子未來的主人則是今年十一歲的加參安吾,加參和他的表哥們對生活中的新鮮事充滿了孩子身上特有的好奇心,我們手中帶有拍照功能的手機引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很顯然這樣的電子産品也同樣會給他們帶來快樂。
為家裏的僧人在松讚林寺修建的房子被稱為靜室,對一個藏民家庭來説,這是家族留在世上的一座佛塔,而對同在松讚林寺的安翁來説,給這戶建房的人家送去祝賀同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安翁用彼此最熟悉的傳統方式向主人表達了誠摯的祝福,這份祝福對擁有共同信仰雙方來説都顯得彌足珍貴,因為他們共同生活在被稱為天堂的香格里拉,松讚林寺是他們共同的家園。
與松讚林寺相距不過五六公里的香格里拉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旅遊城市,今天,現代的流行文化隨著商品經濟的潮流滲透到了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松讚林寺裏僧侶也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到來。
在這個充滿了變化的時代裏,要僧人們遠離紅塵是困難的,尤其是對那些尚未成年的小僧人來説現實的誘惑就更多了。
在香格里拉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們很容易看到出家人的身影。小僧侶們顯然對現代生活充滿了好奇。吸引扎西培楚和表哥的並不僅僅是將來成一名活佛的夢想,城裏的新鮮玩意兒同樣會吸引的目光和腳步。到遊樂場過把開車的癮,就是兄弟兩的一大愛好。
香格里拉在藏語裏是心中的日月之意,其意境源於藏傳佛教中的香巴拉。當秋天來臨的時候,已經值了兩個多月班的安翁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現在正是秋收的季節,他準備抽幾天時間回鄉下去,幫幫家裏的忙。
在藏傳佛教裏有這樣一句話,出家人是不能躲在井裏普渡眾生的,光在寺廟裏誦經是永遠參不透佛的,生活中同樣有許多東西需要去學習。因此,安翁這次回家時讓土當跟著,一是他不放心讓土當一個人留在寺院,另外,他也想讓土當對寺院外面的世界多一些了解。
安翁的家在離香格里拉縣城三十多公里地的一個鄉村,雖然路途不算遙遠,但是一年之中安翁能夠回去的日子其實並不多。安翁出生在一個木匠世家,家裏當年建新房子時,木活大部分都是他完成的。
還沒走進家門,安翁就見到了等待著自己的小妹妹和另一名外甥,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我們發現安翁的情緒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作為一名僧人特有的那分莊嚴開始被一種濃濃的親情取代了。也許,對出家人來説,回家同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歷程。
家裏最尊貴的坐席始終是為安翁保留著的,這是出家人在這個家庭中最高地位的一種象徵。除此之外,每個家庭還會把一間上好的房子用來給出家的人建一間經堂。
作為一名邁入晚年的僧人,安翁清楚地知道自己未來的歸宿最終還是要回到他降臨人世的這個家庭,回到他親手建造的這間經堂。
出家的僧人也會具有如此深重的懷舊傷感,這是常人想象不到的,但是安翁流露出來的這份傷感隨著一群年輕女子的到來立即消失了。這些女子是從地裏回來的,她們已經幹了整整一上午的活,現在回來吃午飯。當她們開始給安翁磕頭的時候,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同角色的親人之間都感到了人生的快樂。
村外的這條小河一定承載著安翁對童年生活的永遠懷想,安翁是十多歲才出家的,成為一名僧人之前的他一定在這條小河邊放過牛,在小河裏遊過泳。
萬物都是有靈性的,這是藏傳佛教對大自然的一種理解。
回家的時光是短暫的,作為僧人,他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註定了是要在清苦孤寂的寺院中度過。一名藏傳佛教徒,從入寺做小沙彌開始一直到去西藏拉薩取得比較高的格西學位,整個修行的時間將近四十年。雖然安翁沒能趕上可以去拉薩求取格西學位的時代,雖然他今天只是一名資歷較深的僧人,但是,安翁已經用他的一段真實人生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名佛教徒的虔誠信仰。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