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孫智勇 攝像: 代巍
罵了三百年的大奸臣傳來含冤聲,“嚴嵩是個大冤案”,5歲就能出口成對,嚴嵩原來是神童,“嚴嵩讀書過目不忘”,這千年的古村是嚴嵩的家鄉,這水下的古城,埋藏嚴嵩的秘密。
戲臺上的這齣戲叫《打嚴嵩》,這齣戲寫的是周雲龍施計懲罰奸臣嚴嵩的故事。這個白臉的正在狼狽挨打的就是嚴嵩,他是明嘉靖年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朝宰相,執掌朝政長達20年,在今天人們的心目中,嚴嵩和秦檜、李林甫等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奸臣一樣,成為婦孺皆知的大奸臣的代名詞,千人所指。
但這齣戲在江西省新餘的分宜縣從來沒有上演過,這裡是嚴嵩的家鄉,也曾經有人想把《打嚴嵩》這齣戲帶到分宜的戲臺,但開場的鑼鼓還沒有敲響,演《打嚴嵩》的戲班子就被分宜的百姓趕了出去,而那位白臉的嚴嵩也難免遭殃,用當地人的話説,我們的人我們自己打!分宜的老百姓,非但不記恨這位壞了家鄉名聲的同鄉,甚至還是處處護著嚴嵩。
分宜人為何對嚴嵩如此的寬容,歷史上真實的嚴嵩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來到了嚴嵩的出生地新餘市分宜縣介橋村。
這是一個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落,隨處可見的明清老宅訴説著嚴氏宗族昔日的輝煌,今天已經破舊冷清的嚴氏宗祠,也曾經輝煌熱鬧,在嚴氏祠堂的角落,這個已經殘破的命隆三世牌匾,記載著當年嚴嵩光宗耀祖時這個家族的顯赫。
公元1480年嚴嵩出生在分宜介橋村的一戶貧寒人家,至今介橋村家裏如果生了男孩,都會煮上紅蛋分發鄰居,以示慶賀,而這一年的春節,更會由族裏德高望重的長輩,把孩子的名字寫入族譜,這筆墨間寄託著這個家族對孩子的期望,五百年前當嚴嵩的長輩一筆一畫將嚴嵩二字寫入嚴氏族譜中時,貧寒的嚴家著實對這個孩子寄託了太多的希望。雖然這個孩子後來果然沒有讓家族失望,他權傾一時,也曾光宗耀祖,但也同時把幾百年的惡名留給了這個嚴氏家族。
今天的介橋嚴氏族譜依然保存完好,在族譜的上面我們找到了嚴嵩的名字。
採訪:嚴氏族人
嚴嵩是我們介橋嚴家十四代人,他的父親是嚴淮,他是一個比較窮的書生,嚴嵩本人他小時候比較聰明,我們當地鄉里都叫他神童,他五歲的時候就讀書過目不忘,出口成對,都比較誇獎他。
這江西建築中少見的大象塑像,為何出現在嚴嵩故居的墻上,這大象又和嚴嵩有什麼關係呢?
後來被抓住的這只大像是南方屬國送給嘉靖皇帝的供品,或許是嚴嵩為了紀念這次難忘的經歷,就把大象塑到了瑞竹堂的墻上,幾百年後嚴嵩的老宅只剩下一堵殘墻,但嚴嵩關於大象的傳説卻被今天介橋村人津津樂道。
權傾一時的大明朝宰相嚴嵩,卻孤單的死在了破舊的小屋,80高齡的嚴曰文,手抄500萬字資料,只為嚴嵩,水下千年的分宜古城,告訴您一個鄉情濃濃的嚴嵩。
公元1556年的農曆4月21,就在介橋村邊的一座孤單守墓的小屋中,一位87歲的老人在彌留之即,掙扎的寫下“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説是非”之後,悽然死去,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間,權傾一時的宰相嚴嵩。
公元1735年,《明史》訂稿,《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奸臣傳中,嚴嵩的傳記這樣記載著。嚴嵩字惟中,分宜人,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國史蓋棺定論,於是在此後的300多年裏,嚴嵩成為世人所不齒的大奸臣。
這位老人叫嚴曰文,和嚴嵩同屬介橋嚴氏族人,為了省下一點菜錢,已經80高齡的他,還在菜地忙碌著,老人一家的退休工資加起來每月有3000多塊,但一家人每月的花銷還不到200元,他如此的節省就是想做一件事,出一本關於嚴嵩的書,用史實告訴大家嚴送並不像人想象的那麼壞。
也許老人的結論有很多的感情因素,但不可否認嚴老幾十年心血蒐集的資料確實理清了很多加在嚴嵩身上的不實之詞。誰能想象就是這間只有幾平方的小書房,竟是國內有關嚴嵩史料最齊全的地方,單嚴曰文老人一字一句手抄的文史資料就有500萬字。
嚴嵩一生在分宜住了將近40年,但在今天的分宜縣城我們找不到任何有關嚴嵩的遺跡。在採訪中我們了解到,今天的分宜縣城是新建的,那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分宜老縣城在上個世紀50年代修建江口水庫的時候淹到了水底,連同縣城關於嚴嵩的記憶,都沉在了水下。
嚴曰文老人家裏,一直保存著一塊珍貴的木板,木板上面是嚴曰文在50年前雕刻的,分宜古縣城的全景圖。
嚴嵩關於分宜古城的記憶,嚴嵩為家鄉做的好事,嚴曰文記得請清楚楚。
分宜古城雖然被水淹沒,但嚴嵩為百姓做的好事分宜卻依舊記得,嚴嵩當年為家鄉建的7座橋、一條路,大多已經從人們的視野裏消失,只有這座規模最大的萬年橋,在枯水的季節裏依然會露出水面。
今天,在分宜縣誌的這幅分宜古城圖上,我們還可以領略到萬年橋當日的雄姿,當日的橋上,新出産的稻米,各鄉村的特産,川流不息,販夫走卒,絡繹不絕,一派車水馬龍的景象。
萬年橋建成前的袁河,每年漲水時節,船翻人亡的事固時有發生,分宜人渴望著袁河上能造起一座堅固的大橋,徹底解決人們千百年渡河的難題。
公元1556年,嚴嵩已任內閣首輔,此時的他正處於仕途的最頂峰,他本可以採取官造的方式來給家鄉建橋,但對家鄉感情篤深的他,更願意用自己的錢來造福分宜的子孫,,為了這座橋,嚴嵩兩次到蘇州,考察建橋,並置辦石料,這後來被讚美為壯麗甲于江右的萬年橋凝結了當時已經七十多歲嚴嵩對家鄉分宜的深厚感情。
公元1558年6月,歷時兩年零10個月,雄偉壯麗的萬年橋修建完成,嚴嵩共捐白銀兩萬餘兩,當日的 萬年橋結構之精美、氣魄之雄偉,是分宜古縣城的標誌性建築。
我們試圖伏去歷史的塵埃,去探詢400多年前那座美麗的萬年橋。
為了領略當日萬年橋的風采,我們搬出了幾塊已經在庫房塵封了50年的萬年橋的攔板,從已經略為模糊的石雕上花紋中,我們依舊能感受到萬年橋當日的美麗。
歷史中真實的嚴嵩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我們無法做出判斷,就像這沉浮在暮色湖水中的萬年橋,我們無法看清它的本來面目。
神秘消失的嚴嵩之墓,意外出現的嚴家墓誌銘,農家院中的無頭石俑為您揭秘嚴嵩墓葬之迷。
嚴嵩身後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很多謎團,就在嚴嵩的家鄉介橋村,我們聽到了一個介橋百姓家喻戶曉的離奇傳説,嚴嵩死後有一百付棺材出殯!
採訪:介橋村村民
嚴嵩出殯那天有一百副棺木同時出來,這一百服棺木大小規格重量都一樣,分不出甲乙丙丁,抬出去埋在一百個地方,讓你分不清真假。
一個逝去的人,一幅棺木足以,但為什麼嚴嵩的葬禮要用一百副棺木,這讓我們迷惑不解,而就在今天的分宜我們卻找不到任何任何有關嚴嵩墓的遺跡。
白田的村民根本不知道嚴嵩的墓就在自己的村邊,難道是介橋嚴氏族譜記載有誤,還是另有原因?
根據當地長者會議,白田村確實有過嚴嵩的墓,但已經被人挖過,真實的情況到底怎樣呢,幾經週折我們找到了當年曾經下到白田嚴嵩墓室的村民謝生根。謝生根帶我們來到了當年他們挖掘墓室的地方。
根據謝生根的回憶,族譜裏記載的白田嚴嵩墓竟是一座空墓,如果嚴嵩墓真的有真假墓,那麼真正的嚴嵩墓有在哪呢?嘉靖四十四年三月,由於受兒子嚴世番的連累,一紙皇命,84歲嚴嵩被貶為庶民,江西巡按禦使成守節來到嚴嵩宜春的家裏抄家,嚴嵩連一本想留下的醫書都沒有帶走,只得兩袖空空的回到分宜。
但抄家早泱及了分宜,無處容身的嚴嵩只能住到了他為祖父嚴冀修建的墓室旁的守墓屋裏,直至他一年後去世,在守墓屋中的一年多的時間裏,嚴嵩是否會擔心他的政敵死後也不放過他?他會不會為身後事做準備?於是就計謀了在身後出殯的時候準備兩口棺木,分葬二地。
兩口棺木一傳十十傳百,就有了百棺出殯的傳説。那真正的嚴嵩墓又在哪呢?
就在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分宜博物館館長何岸松意外找到了嚴嵩祖父嚴驥的墓誌銘,這給我們尋找嚴嵩之墓提供了新的線索。嚴嵩親自為祖父撰寫的墓誌銘,記載了嚴嵩改葬祖父嚴驥于棗林山的過程。
在棗林山嚴驥墓被盜的地方除了這個無頭的石墓俑,我們沒有發現其他特別的地方,但嚴驥的墓誌銘告訴我們這塊地方就是嚴嵩家族的墳塋地。
嚴嵩很小就失去了父親,自幼就何祖父感情深厚,但祖父去世時他未能及時奔喪,為了這個遺憾嚴嵩走遍了分宜的山山水水,為祖父選擇了棗林山這塊風水寶地,嘉靖皇帝在此後又把棗林山賜給嚴家做了祖墳地,這裡不也正是嚴嵩百年後最好的歸宿嗎?
也就在這棗林山上在離嚴冀墓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我們在一個普通的農家院裏發現了另一個的無頭石俑。
何館長對這個石俑進行了測量,發現這個石俑比嚴驥墓旁的石俑要高大得多,2米4、5的高度是新餘地區現存最為高大的石俑。
中國古代有著嚴格的禮儀規定,不同階層的人只能享受不同的利益待遇,喪葬更是如此,在只出過一個一品宰相的分宜,如此如此高大的石俑在分宜又有誰配享用呢?
就在這個農家小院裏我們有了更為驚人的發現。小院裏舖路的磚頭都是一塊快不規則形狀的榫頭磚,這種磚不是建房用的普通磚,而是修墳用的畝磚。
具小園的主人介紹,每塊墓磚都有一個印章,有些印章還可以模糊的看到字跡。在我們的洗刷下墓磚上的字越來越清晰的顯現。
墓磚上清晰的寫著介橋壽相嚴公之墓,這壽相嚴公是否可以斷定就是嚴嵩呢?拿著小院發現的這塊墓磚我們來到了江西博物館請教了有關專家。
如果真的如此,那麼這個普通的農家院落下就應該是權傾一時的明代宰相嚴嵩之墓,但最後的結論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古挖掘才能得出。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