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安特 攝像:代巍
這裡是位於長治市中心的古建築群——上黨門,他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上黨門幾經戰火毀壞,現在只是明朝重修的建築。上黨門是長治市的標誌性建築,它的名字就是這座城市的曾用名。
長治是坐落在太行山上的城市,是古代上黨的中心地帶,有“太行之巔”之稱。古文獻中關於上黨的解釋是這樣的:“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與天同黨,故稱上黨。” 長治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堯舜禹時,這裡就屬帝都畿內,春秋時期封為上黨郡,明嘉慶年間改為潞安府,後取長治久安之意,得名長治。
這是長治市城隍廟裏的一件展品,它就像一顆光禿禿的樹榦,如果走近觀察,還能看到樹皮狀的紋理和枝杈處的巴結,但是用手觸摸時才發現,它其實是一塊石頭。據説這塊石頭已有兩億五千萬年,它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
這裡是距離長子縣十幾公里的壑則村,村民大多以種地為生。這個平靜的小山村本不為太多人知道,恐怕就是在山西省內它也不怎麼出名。但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次驚人發現,使這裡成為了全國關注的中心。
這座小山就在壑則村的旁邊,據説這裡曾經有一塊奇怪的石頭。它的表面有像鱗片一樣的紋理,長長的橫臥在地裏,當地人形象的叫它石龍。由於它就在莊稼地的旁邊,幹完活的村民經常坐在上面休息,順便磕去農具上的泥土。不久,石龍就在村裏出了名,甚至成了這個地點的代名詞。這一切引起了一個叫謝玉兵的退伍軍人的注意,因為在他的記憶中,石龍和他當兵時在地質博物館看到的一件展品是那麼的相像。於是,謝玉兵到山上挖了一塊樣本,送到市裏文管所進行鑒定。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石龍竟是一塊兩億五千萬年前的樹化石。從此,壑則村變得熱鬧起來,1977年省裏派來專家組,在考察過程中又先後發現60多棵樹化石。
專家認為,長子樹化石屬於新生代中新世,據今2億5千萬年。樹化石的形成需要苛刻的地質條件,樹木被某種突發事件瞬間埋在與地下水層相對合適的位置,再與岩漿中的二氧化鍶(sio2)晶體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硅化木。因此,樹化石非常珍貴,2億5千萬年前的樣本更為罕見,數量達到60棵以上的幾乎是世界僅有。那麼這麼的大規模的樹化石群是怎樣形成的呢?
長子縣就位於大峽谷的旁邊。長治市西北45公里處的太行山大峽谷,全長90公里。整個峽谷山勢雄特、拔地通天。山谷間泉水流淌,為這些險峻挺拔的山峰增添了幾分奇秀。地質學家考證認為:
2億5千萬年前的一天,天氣顯得有些悶熱,空氣中流動著一種異樣的感覺。突然間,山搖地動。隨著一陣陣的悶響,地面裂開巨大的口子,如柱的火山灰遮天蔽日,滾燙的岩漿在地面上流淌,一片原始森林成為了造山運動的犧牲品,永遠的沉睡在地下了。
大峽谷的峋其秀美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畫,給人們留下很多美好的記憶。自古以來,這裡都是文人雅士嚮往的地方,數不清的詩人曾為這裡的山水感動,給這幅大自然的畫卷題詩做賦。宋代大詩人蘇軾的友人梅庭老赴長治任學官,分別時,蘇軾感慨大峽谷的壯麗,寫下了“上黨從來天下脊”的千古名句。
這座位於群山之中的村莊叫回車,回就是回家的回,車就是車子的車。回車村並不大,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山村。由於地處山區,這裡顯得格外安靜。然而,這裡曾經是魏國通往魯國的必經之地,一位中國的著名文人曾經在這裡留下了一生的遺憾。
2000多年前,孔子週游列國的時候,在前往魯國的途中,經過太行山大峽谷。乘牛車出行的孔子並沒有想到道路是如此的艱難,孔子乘坐的牛車每前進一步都很困難。迫不得已,他只能走走停停。當他走完幾十里山路來到回車村時,已經是筋疲力盡。他叫楊貴林,是回車村小學的老師。腳下的這條小路,他和他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經過。對於孔子的那段故事,他是村子裏專家。
據説這裡就是當年故事發生的地方,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曾經坐在這塊大石頭上休息。在這裡,他們看到了作揖的松鼠。
孔子在這條小路上返回了,給這裡留下了一個特別的名字;給人們留下了一段有趣的傳説;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猜測。也許回車村真的不需要的布道;也許孔子已經無力再繼續前進;也許在他心裏太行是無法穿越的。
孔子沒能穿越峽谷,留下了遺憾。我們沿著他走過的路繼續向前,尋找峽谷中的寶藏。上黨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孕育著許多古老的傳説。巍巍的太行山更為這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蜿蜒的大峽谷就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裏面生長著各種奇花異草。上古傳説,炎帝曾經在這裡嘗百草以治病,翻開了中華醫藥學的歷史。
長治是一個中醫文化很濃的地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中藥鋪,人們有什麼頭疼腦熱都習慣先看看中醫。而在長治眾多的中藥鋪裏,有一味藥才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本地的一種特産,也曾經是皇家獨享的貢品。這位藥材就是黨參。
這裡就是壺關縣的紫團山,自古就是出産上等黨參的地方。山上有一座二仙奶奶廟,廟的規模並不很大,但是卻常年香火不斷。前來上香的大多是附近的參農,他們供奉的是廟裏的兩位女性——二仙奶奶。
相傳,二仙奶奶是當地一對孝順的姐妹,為患重病的母親上山尋找黨參。姐妹倆在紫團山裏尋找了一天,也未能收穫。她倆抱頭痛哭時,一顆特大的黨參從地裏升起,帶著兩人升上了天空。從此,當地人就把二仙奶奶視為黨參的保護神供奉起來。
附近的參農都把二仙奶奶當作行業的保護神,認為燒香就能有好的收成。於是我們找來一位參農帶我們去見黨參的真面目。
經過一番尋找後,我們在半山坡地一個土溝裏發現了一棵野黨參。
黨參的用途很廣,以根入藥,性平味甘,具有補中益氣的功能。據記載,唐、宋、元各代曾作為向皇宮上貢的物品。如今,養殖參已經基本能夠代替野生參。黨參早已不是皇家顯貴獨享的物品。物優價廉的黨參早已成為百姓人家的補品,甚至作為藥膳端上平常百姓的餐桌
巍巍的太行山,蜿蜒的大峽谷,就像一座神秘的寶庫,為人們提供了太多的內容。遠古的傳説,珍貴的化石,先人的故事,神奇的草藥,都為上黨添上了迷人的一筆,吸引一代代後人去探索它的奧秘。
這是長治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羊湯攤,這裡羊湯的製作手法和別處不同,這就是著名的壺關羊湯。壺關羊湯在上黨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當地人介紹,它的産生和三國時期著名的姦雄曹操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205年,消滅了袁紹,初步統一北方的曹操,為徹底剷除袁紹的殘黨,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親自率兵攻打由高幹把守的壺關。
這裡就是壺關縣東南方向的羊腸坂,它位於大峽谷之中,是太行山五指峽至龍泉峽的一條古棧道。羊腸坂東起盤底,西至東柏坡,長度為十公里。但這十公里的道路,曾經是從中原進入太行山的咽喉要道,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不知有多少男兒曾在這條山間小路上倒下。
羊腸坂彎轉盤旋,路徑窄似羊腸,行軍極其艱難,這差點讓曹操心灰意冷,放棄攻打壺關。正是在這裡,曹操寫下了著名的《苦寒行》。仰看兩旁的山谷,想像一下寒冬中行軍的場景。望不到頭的山谷裏白雪皚皚,人際罕至,西北風吹的人瑟瑟發抖,耳邊不斷傳來野獸的哀號。腳下是凍的堅硬打滑的石板路,行走在上面的車輪嘎嘎作響,不斷能聽到車軸斷裂的聲音。
這是羊腸坂的藏兵洞。相傳,為躲避風雪,曹軍曾在這裡駐紮。就在這裡,曹操望見附近山坡上的羊群,便命人買來山羊,剁碎後做成全羊湯犒勞將士。
這是當地農民普遍使用的地灶,地上挖個小坑,周圍壘上些石頭,放上一口大鍋,就可以生火做飯了。地灶的構造非常簡單,一個人十來分鐘就能搭好。據説,當年的第一碗壺關羊湯,就出自這種地灶。
在這裡,不知曾經有多少男兒為得天下而戰上黨,為戰上黨而捨身家。太行山大峽谷自古以來就因為地形險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戰爭發生在這裡。
這裡是長子縣色頭村,村子並不大,村中的這座涼亭是人們常來的地方,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幾乎每天都要來這裡坐坐,聊聊家常。但是就是這樣一座平靜的小山村卻有著一段不平靜的歷史。
公元前260年,渴望統一中原的秦人和最強大的對手趙國在長平展開了一場殊死較量,這場戰役長達兩年,雙方傷亡總數接近百萬,這就是長平之戰。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雙方在這裡投入如此多的兵力呢?
這裡是丹河河灘。大戰初期,趙國老將廉頗就駐守在這裡,憑藉丹河這道天然屏障,與秦國的部隊較量。廉頗堅守不出的策略非常有效,把牢牢的擋在了丹河對岸。後來,趙王中了反間計,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換掉了經驗豐富的廉頗,而秦國則派來了最善於作戰的白起。白起徵調全國15歲以上的男子參戰,準備一舉消滅趙軍。
這裡是八義村,村裏有兩大姓氏——秦和趙,兩性人口幾乎各佔一半,據説他們都是長平大戰秦人和趙人的後裔。當年這裡曾經是一條通向長平的官道,在官道上發生的一段故事,成為後來村莊的名字。
2千多年前的一天,趙括主動出擊,親自率兵攻打長平。幾十萬趙軍行進的腳步聲響徹山谷。正在這時,有八個人衝上官道,攔住了去路。
為了紀念這八位義士,後人為他們立下石碑,上面刻有八義諫趙的字樣。這塊石碑現在還立在村口,當年故事發生的地方。盲目出擊的趙括正中了白起的圈套,幾十萬部隊被團團圍住,糧盡援絕。在隨後的46天裏,趙國將士進行了極其艱苦英勇的抵抗。趙軍主力部隊分成四隊,輪番突圍,均未能成功,趙括也被秦軍射殺。最終,數十萬饑疲已極的趙國將士全部降秦。
白起疑懼數十萬趙軍俘虜反復生變,除遣返240名年少者回到趙國首都邯鄲,散佈秦軍可怖而不可戰勝的言論外,將四十萬俘虜全部屠殺于主戰場四週50公里的範圍內。在這裡留下了一段可怕的歷史。
往日的硝煙早已散盡,金戈鐵馬的鼓噪已變成牧牛脖頸上的銅鈴聲,今天的丹河岸邊已成為人們休閒放鬆的地方。然而,在這裡,不知曾經寫下過多少歷史,改變過多少人、多少族群,甚至國家的命運。
上黨門位於長治市西大街,是古上黨郡署,後為潞安府府衙的大門。在建成後的120年,一位22歲的年輕人來到這裡,他今天還是當地人的傲。1200多年前這裡曾經有一次宴席,盛況空前,幾乎所有的當地名人都參加了那次宴請。據説那次宴席做東的主人是一位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皇帝。
公元707年,一位22歲的年輕人走進了這座大門。他是以臨淄王的封爵來到潞州,兼任潞州別駕。別駕是中國古代的地方文職官員,他的名字叫李隆基,也就是後來創立了“開元盛事”的唐明皇。
上黨門曾經是李隆基府邸的大門,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曾經在這裡修建過一座德風亭。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好友在這裡賞景賦詩、談論國事。當大家談到自己的抱負時,李隆基總是靜靜地聽著,不置一辭。酒到酣處,他離席起舞,吟唱起漢高祖的《大風歌》,人們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
李隆基任潞州別駕近三年,他的政治才能在任潞州別駕時就已經顯露出來。據説,他在任時,潞州一帶連年豐收,人民安居樂業。很快,他也在這裡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在這三年裏,他多方延攬人才,收取民心。
李隆基選拔人才,能夠不拘一格。後來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王毛仲,李宜德都是他破格提拔的人才。公元709年,李隆基卸任回長安時,就讓這二人“挾弓矢為翼”,伴其左右,3年後,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率軍剷除了奪權的韋后、安樂公主等亂黨。將父親李旦扶上了皇帝位。不久,李隆基也繼承皇位,成為唐玄宗。
上黨對於李隆基的發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李隆基對於這裡也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登上皇位後,就曾三次回到潞州。
公元723年,李隆基帶領眾臣回到潞州,在上黨門宴請父老。曾經有詩這樣形容酒宴的盛況:"宮裏府外燈連彩,街頭巷尾笙和歌。夜闌霜起歸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由此我們不難想那是何等的壯觀。
上黨自古就是名人輩出的地方,他們都給人們留下了一段段傳奇的故事,為歷史寫下了一頁頁篇章。今天的長治人更以他們為心中的驕傲,書寫著今天的傳奇。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