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薛岸平 攝像:薛岸平
一提起哈密這座城市,人們很容易會想到哈密瓜,在新疆有這樣一首婦孺皆知的民諺;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犁頂呱呱,説明了哈密瓜的知名度,同樣,許多中國人也正是因為哈密瓜進而知道了在中國的西部,有一座城市叫哈密。
如今,哈密瓜的種植面積在哈密地區逐年擴大,哈密瓜的美譽也人所共知,哈密是哈密瓜的故鄉,哈密瓜是“天下第一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哈密瓜的瓜名源自於300年前的一場戰爭。
當溫暖的春風剛剛融化了這片冰凍的土地,尼亞孜就已經趕著毛驢開始了他的春播, 今年67歲的尼亞孜是當地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種瓜人。
在這片土地上,他播種著哈密瓜的種子,也延續著他以及他的家人與哈密瓜的特殊因緣。
時間轉眼就過去了兩個月,尼亞孜的瓜苗已經長出了好幾片葉子。在今天的哈密,哈密瓜的種植是非常普遍的,與眾不同的是,尼亞孜種的瓜還有一個特殊的標識──貢瓜。
這個特殊的標識意味著,這種瓜曾是為皇朝上貢的特殊果品。在植物學分類上哈密瓜屬葫蘆科,但在300多年以前,這種葫蘆科的植物並不叫哈密瓜,當地人叫它甜瓜,那麼後來,甜瓜為什麼變成了哈密瓜?它又是怎樣成為哈密貢瓜的呢?這自然要提到一段發生在300多年前的往事。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97年,哈密地方首領一世王額貝都拉,跟隨康熙皇帝參加了平定準葛爾叛亂的戰爭,因戰功卓著,被清朝政府封為一等札薩克。從這個時候起,哈密就成為大清王朝治理新疆地區的一個重要營盤,而哈密王額貝都拉也借此機會與大清王朝建立了特殊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以及朝廷的封爵,使哈密王獲得了朝貢的機會。
戰爭結束的第二年,哈密王額貝都拉來到清王朝的都城北京,為了讓康熙皇帝了解哈密的風情,他還獻上了哈密甜瓜等許多當地特産,並親手切開了一個哈密甜瓜請康熙皇帝品嘗,於是,哈密甜瓜香蜜脆爽的獨特口味令皇帝讚嘆不絕;接著,康熙又好奇地問道:“這是什麼瓜?叫什麼名字?”,此時,哈密王上前回答:“這是哈密所種甜瓜,它沒有名字,哈密的維吾爾族名稱叫‘庫木勒’,意思是甜瓜的産地”。康熙聽後十分高興,隨即説到:“這麼好的瓜怎麼連個名字都沒有,哈密既然是甜瓜的産地,我們就把這種瓜叫哈密瓜吧。”這樣,哈密的甜瓜不但被康熙皇帝親賜哈密瓜的瓜名,還被列為貢品,成為敬獻朝廷的貢瓜。從這一天起,這個不知名的哈密甜瓜才隨著這位盛世王朝統治者的命名而逐漸為世人所知。
中國地大物博,享譽天下的果品很多,當年,嘗便天下美味的康熙皇帝為什麼對哈密瓜情有獨鍾呢?這緣于哈密瓜口味的甘甜,而哈密瓜的甘甜又緣于哈密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哈密屬大陸性氣候,無霜期長,降雨量小,晝夜溫度相差很大。
東天山山脈在哈密境內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來自西伯利亞的潮濕氣流在這裡轉化為冰雪,成為哈密地區主要河水和地下水的來源,這又為哈密瓜的生長提供了另一個重要條件──優質的水源。
但是無論哈密的自然環境如何適應哈密瓜的生長,哈密瓜還是需要種瓜人的精心培植。
當年那些專門品嘗哈密貢瓜的皇帝皇妃早已駕鶴歸西了,今天這位年近70但身手依然敏捷的老人還是想多種些哈密貢瓜,因為在今天的哈密,只有他全面掌握著貢瓜的種植技術,而他的這些能力與他家族久遠的種瓜歷史是密不可分的。
尼亞孜家的瓜園,在哈密市花園鄉到處都有瓜園,但是有圍墻的瓜園很少見,因為哈密瓜就像茶水一樣,人們隨時都可以品嘗到,瓜園是不需要圍墻的;而上鎖的瓜園,就更少見了。大概也只有尼亞孜一家的瓜園是上鎖的。
其實,尼亞孜的瓜地對鄉親是開放的,對朋友也是開放的,那麼,他的瓜地為什麼要上鎖呢?
原來,這處瓜園是尼亞孜家族世代相傳的貢瓜專用地,瓜園的圍墻和門鎖意味著在哈密,這樣的瓜園只此一家,這裡種的瓜是獨一無二的貢瓜,這裡的種瓜人也是獨一無二的貢瓜種植者,這種特殊的瓜地圍墻所保護的是一個特殊的榮譽,也是一段延續了數代人的傳奇。那麼在當年,尼亞孜的家族是如何獲得這一特殊榮譽的呢?這還得從那段300多年前的往事説起。
自從哈密王送給康熙皇帝的哈密瓜成為貢瓜後,哈密王就多了一項重大使命,他要保證哈密貢瓜的産量與質量。於是,在哈密回城、小南湖等地專門規劃了貢瓜種植地,並在貢瓜種植人、貢瓜品種等方面作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為哈密貢瓜尋找固定的種植人。哈密王挑選貢瓜種植人的條件有兩個,第一、這個人瓜要種的好,第二、是自己信任的瓜農。能種好瓜的人很多,但誰是最可信任的人呢?消息傳開後,種瓜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讓哈密王能信任自己,因為貢瓜種植人不僅享受莫大的榮譽,還會獲得一片固定的土地和豐厚的收入。尼亞孜的祖先是一位普通的瓜農,哈密王並不認識他,怎樣才能得到哈密王的信任成為貢瓜種植人呢?
當年這片胡揚林是哈密王的狩獵場,為了能夠見到哈密王,尼亞孜的祖先天天在胡揚林的邊上用哈密瓜和黃羊迎候哈密王,這引起了哈密王的注意,因為日復一日的供奉品説明了一個普通臣民在傾其所有表達他對王爺的忠誠。日子久了,供奉人的行動終於感動了哈密王,哈密王不但召見了尼亞孜的祖先,也把種植貢瓜的神聖使命連同一塊專用瓜地都託付給他,從那以後,貢瓜家族在這塊土地上耕耘收穫了300多個春秋,到尼亞孜已經是第七代傳人了。
如今,尼亞孜不但繼承了貢瓜傳人的身份,也繼承了這塊土地,這是片讓他非常得意也非常自豪的土地,因為這塊土地凝聚著這個家族幾代人的心血,幾百年來,這塊瓜地為這個家族的後人帶來了無數次的收穫與榮譽,近十幾年來,它又使尼亞孜成為當地有名的瓜王,孩子們也十分喜愛吃尼亞孜種的瓜,同時,這塊土地,也不斷豐富著尼亞孜種瓜的學問。
哈密瓜是喜肥耐鹽鹼的作物,如今,許多種瓜人為了省時省力,普遍使用化肥來種哈密瓜,但種出來的瓜口味欠佳。然而,尼亞孜種的瓜,甘甜脆爽,多汁多蜜,其實,尼亞孜種瓜的方法很傳統,就是堅持使用農家肥;把苦豆子草埋進土裏做肥料,是尼亞孜祖上傳下來的方法,用這種方法種的瓜,不但口感好,還是真正的綠色食品。不過,現在願意使用這種方法的人已經很少了,因為這是一項很辛苦的農活,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而且産量不高,但是,尼亞孜有自己的追求;繼承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保留祖先好的種瓜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每年收穫的季節,瓜地裏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
這是瓜農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光,在瓜農看來,這也是他們一年中最重大的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評瓜,嘗瓜。
在這樣的聚會中,尼亞孜總是會受到盛情邀請,在當地瓜農的眼裏,尼亞孜以及他的家族就是哈密瓜的象徵,他的到來不但預示著哈密瓜的豐收,也表達了瓜農們對他的尊敬。
在這樣的時刻,尼亞孜本人也有止不住的歡樂。
而所有的這一切,尼亞孜認為都是哈密瓜帶給他的。
的確,因為有了哈密瓜的美譽,哈密這座城市才會婦孺皆知,才會象新疆的風光與歌舞一樣,名傳天下。不過,説道名氣,在外人眼裏只有哈密瓜,但事實上,哈密瓜有30多個品種,在哈密人眼中,這其中的上品是一種叫加格達的瓜,因為長期以來,哈密王敬獻給皇帝的貢瓜是加格達這個品種,所以只有加格達瓜才是真正的貢瓜,在哈密市,有一座以哈密瓜命名的賓館,它叫加格達賓館,這也是哈密人紀念哈密貢瓜的一種方式。那麼,為什麼在如此眾多的品種中只有這種表皮有網紋的加格達瓜才能成為貢瓜呢?
千里戈壁,漫漫驛路。滄桑歲月裏,貢瓜是如何被送往京城?星移斗轉,瓜香如故。百年瓜園中,傳統是怎樣被精心呵護?
今天,在哈密市場上,一年四季都源源不斷地供應著不同品種的哈密瓜。各地的經銷商會動用各種運輸工具向全國各個市場輸送著哈密瓜,然而在兩百年以前,把哈密瓜從哈密運送到京城皇宮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清朝康熙三十七年即1698年,從哈密一世王額貝都拉第一次為皇帝貢瓜開始,到清朝光緒年間停止貢瓜,按照年代計算,哈密王敬獻皇帝的貢瓜達200多次,哈密距離北京7180公里,那麼,哈密一世王以及後來的繼承者們,是如何把貢瓜送到京城皇宮去的呢?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