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陳敏 攝像: 劉博章
這是一個寧靜的村落,這是一塊令世人驚嘆的神奇土地。是誰驚醒這田野的沉睡,是誰拭去了六千年的塵埃?農家的尋常院落為何變得不同凡響?三十年的探秘造就了怎樣奇特的人生?
2003年夏季,中國社會科學院安陽工作站的一支考古隊來到河南省安陽市北部的漁洋村進行田野考察,在村子周圍,考古隊意外的發現了許多不同尋常的現象。
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 唐際根
這看起來像個宋代或者元代的瓷片,可能是個器蓋,宋元時候的,就是説這個時候啊,這個村子在宋元時候可能在這塊有人住過。
這個東西在大概公元前5、6百年期間比較流行的一種器物,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考古上歷史上講的春秋時期。
這塊是龍山時代的,距今4000年以前,這個是春秋,這個是戰國時期,那麼這個呢我們叫下七垣文化,下七垣,就是相當於夏朝階段,也就是説這幾個陶片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從龍山時代開始到下七垣,到商代,到春秋戰國,這個地方一直有人居住
在一個小小的村莊裏,竟然能夠看到這麼多不同時代的文物!這令考古隊的專家們意識到,漁洋村不同於一般的村莊!
就在專家們驚訝于這些發現時,有村民告訴他們,在村裏一位被大家稱為“土博士”的農民龍振山家中,還有遠比這豐富得多的文物,聽到這個消息,考古隊立即來到龍振山的家。
在這個農家小院簡陋的西屋,他們驚訝地看到,幾千件文物陳列在展櫃中,這些器物雖然支零破碎,很少有完整的模樣,但從上古時期一直到明清兩朝,按照年代分門別類,排列得整整齊齊,儼然是一個小小的歷史博物館。而這裡所有的文物都是農民龍振山從漁洋村的田間地頭撿拾收集得來的。
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 唐際根
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是從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開始,經過龍山、下七垣、商代西周東周漢唐宋元明清,這麼個序列,就是説,每一個時代的東西,我們看到的是全的。
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竟然埋藏著六千年連續不間斷的歷史遺物,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罕見的!考古學家在漁洋村的奇遇引起了轟動,而漁洋村裏那位癡迷于從田間地頭撿拾文物的農民龍振山,一時間更成為遠近聞名的收藏奇人。
龍振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癡迷于考古收藏,經過三十多年潛心苦求,建起了這個別具特色的村史博物館,然而,龍振山令人驚訝的不僅是他的收藏,更吸引人的是他在考古過程中破解了一些歷史之謎。最近,他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有關尋找曹操墓的論文,更是引起了各界關注。
曹操疑冢之謎是考古界一直難解的千古奇案,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厚葬之風古已有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曾震驚世界,漢天子更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為自己修建陵墓,陪葬的珍寶不計其數。然而,作為一代梟雄,曹操卻在臨終前留下遺令:墓葬不封土、不樹碑、不要珠
寶玉器隨葬,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選擇薄葬的帝王級人物。
由於喪葬從簡,沒有封土樹碑,因而在幾個朝代之後,曹操墓就湮沒在歲月的陳跡之中,無處找尋了。後世對曹操墓的傳説千奇百怪,有傳説他的陵墓建在河底,還有人説曹操為了迷惑世人曾修建了七十二座疑冢,種種傳聞使得曹操墓充滿了神秘色彩。然而在2003年,漁洋村農
民龍振山卻石破天驚地指出:曹操墓就在他們村!那麼,這位向千古之謎發起挑戰的農民龍振山是怎樣的奇人?埋藏著中國6000年不間斷歷史的漁洋村又是怎樣一塊“風水寶地”呢?帶著種種疑問,我們《走遍中國》攝製組驅車前往漁洋村,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正值秋收時節,在村邊的麥田裏我們見到了忙於收割的龍振山。從外表上看,龍振山與普通的中原農民沒什麼不同,但在他風吹日曬的臉龐上,卻隱約讓人感到有幾分書卷氣。
事實上,當了一輩子農民的龍振山原本就是個有知識的文化人,早年,他曾就學於安陽市六中,上大學研究歷史是他那時的夢想。1962年,龍振山以優異的成績初中畢業,但由於家庭困難,沒能繼續上學,留下了終生遺憾。
採訪:漁洋村村民 龍振山
當時我覺得心裏就不平衡,也就想著上學,但回來也沒有辦法。
回到漁洋村後,龍振山感到遠離了心中的夢想,一度情緒低沉,他和別的農民一樣娶妻生子、下地幹活,直到1974年,一個偶然的機緣才扭轉了他的人生軌跡。
採訪:漁洋村村民 龍振山
就在這西溝,栽蘋果樹,在挖蘋果樹坑時,就發現很多陶片,並且還發現一些陶胚,沒有燒成的陶片,所以就非常覺得稀罕,就拿了回來,拿回來後就拿到安陽博物館請他們鑒定,他們説是商代的。
在安陽上中學時,龍振山曾參觀過殷墟遺址,那個聞名天下的商代都城就坐落在安陽市郊區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裏。1928年,這個名叫小屯的村子因發現了帶字的甲骨而引起世人關注,後來這裡又陸續出土了大量商代遺跡遺物,最終小屯被考古學家確定為商代著名的都城殷墟,因而名聲大噪。
博物館專家的鑒定觸動了龍振山深埋心底多年的情結,原來,自己的村子並不簡單,與商代那個酒池肉林、極盡奢華的王朝竟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那麼,漁洋村是否和小屯一樣,埋藏著不為人知的輝煌文明呢?從此,龍振山開始對家鄉的一切倍加留意,期待也能有所發現。
漁洋村是一個傳統的中原農家村落,村裏隨處可見青磚碧瓦的明清建築。這些高大的門樓、精美的建築以及墻上一字排開的拴馬石,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在一些古老的建築上,還刻有致中和,持中恕,耕且讀以及竹苞、青瑣等頗具古風雅韻的文字,流露出濃濃的文化氣息。
採訪:漁洋村村民 龍振山
這就是致中和,中庸和氣,致呢,致就是致力
這座影壁上龍飛鳳舞的大字更顯出幾分功力。
採訪:漁洋村村民 龍振中
我們現在這個房就是光緒年我老爺爺早以前建設出來的,這幾個字就是飛龍降福,四個字,是光緒朝代建設出來的。
據龍振山介紹,漁洋村曾經是個繁華熱鬧的古代重鎮,村北的漳河渡口過去一直是南來北往的水路碼頭,“漳河晚渡”曾是安陽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直到近代,村東邊修通了京廣鐵路以及現代化的公路,渡口才漸漸廢棄不用了。今天,昔日繁忙的渡口只留下一些拴船石和高高的石階遺址,在訴説著曾經的往事。而那些百年老宅裏的人也大都搬進了新居,人去房空,老宅成為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樂園。
雖然已繁華不再,但漁洋村説書講古、崇尚文化的風氣卻始終未變,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龍振山自幼就對歷史非常著迷,《三國演義》
等傳説故事他幾乎倒背如流,對曹操這樣的歷史人物自然也不陌生。
然而,1974年龍振山開始考古收藏之初,由於受到小屯殷墟的影響,他一心只想在村裏尋找商代遺跡,並沒有想到漁洋村與曹操會有什麼聯絡。
平時一有空,龍振山總愛在村子周圍四處溜達,尋找有研究價值的歷史遺物。在漁洋村,農民們挖地蓋房時,常常會挖出一些零散的器物,他就把這些在別人眼中一錢不值的垃圾收集起來。
除此而外,龍振山還有一個收藏的竅門,那就是在每次暴雨之後,來到土崖下尋寶,因為大雨常常會衝垮泥土,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每次找到一件文物,龍振山都會在考古日記上記下發現的時間和地點,並畫出詳細的圖示。
收藏的文物越多,對知識的渴求也愈加迫切。這些年,到20公里外的安陽市買書借書、請教專家,成為龍振山生活中重要的部分,為此他付出了很多,他的這本《甲骨文詞典》曾記錄過這樣一段故事。
採訪:漁洋村村民 龍振山
我很想學習甲骨文,當時去安陽看到有這本甲骨文詞典,一瞧定價很高,當時也很困難,當時七八十塊錢就頂現在基本上一年的工資,也很捨不得買,後來狠了狠心就買了這本書,買了這本書以後,就沒了錢了在這輕描淡寫的言語背後隱含著多少生活的艱辛,我們不難想象,好在相伴一生的老伴對他這種癡迷,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採訪:龍振山的老伴 韓改花
買書吧,家裏實在困難哦,沒有錢也好買書,我不識字,但你要買,你愛你就學去。
而生性淡薄的龍振山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更是無怨無悔,樂在其中。
採訪:漁洋村村民 龍振山
龍振山:生活很充實,我又不打牌,不打麻將,你説我再沒了這事,我就沒了意思了
一年又一年,龍振山在村裏找到的文物越來越豐富,明代青花,北齊泥人,漢代耳杯,一個小型的村史博物館漸漸粗具規模,龍振山也漸
漸成為了考古收藏專家。但隨著藏品的增多,龍振山不禁産生了一個疑問:發現殷墟的小屯村地下埋藏的只有商代遺跡,而自己所在的漁洋卻不僅能找到商代文物,而且從唐宋元明清,到秦漢春秋戰國,每個朝代的器物都有,甚至連五、六千年前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的遺物也大量存
在,漁洋村似乎與那些古代遺址都不一樣!
這一天,龍振山在村東的地裏撿到一塊不大的陶片,他驚訝地看到,在這塊陶片上刻有複雜的文字,經仔細辨認是鄴市二字,這使他第一次想到了曹操墓這個民間流傳很廣的千古之謎。
曹操在他叱吒風雲的歲月裏,曾將他的統治中心設在鄴城,今天的漁洋村一帶都屬於鄴城範圍。在查閱史書和地方誌龍振山看到,雖然有關曹操墓的具體方位眾説紛紜,但他葬在鄴城之西,“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鄴城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卻是公推一致的史實。歷史上著名的典故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就發生在漁洋村這一帶,今天的西門豹祠也在村東不遠的地方,漁洋村的位置與史書記載的曹操墓方向非常吻合,只是西
門豹祠以西偌大一片土地,無法確定哪一塊才是真正的墓址。
漁洋村位於安陽市西北22公里,西邊不遠是太行山,漳河在村北向東流淌,流向華北平原。
經常在村子周圍轉悠,龍振山發現,漁洋村所在的漳河南岸,高出河面數十米,由於河流常年沖積,鵝卵石膠結,河堤異常堅固,洪水從未波及到村裏。而北岸及下游地勢低平,每逢雨季,洪水常常向那邊氾濫。漁洋村背山而面向平原,近水而又遠離水患,是一塊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這或許就是幾千多來,祖先們一直對這塊土地情有獨鍾的原因。
這個發現,也讓龍振山重新開始了對曹操墓的思索。他認為,既然幾千年來人們一直鍾情于這塊土地,素有深謀遠慮的曹操對這近在咫尺
的領地不會視而不見,他的墓地不應選擇地勢低平、有可能成汪洋一片的漳河以北及下游,而地勢較高的漁陽村,三面環山,中間有漳河玉帶纏腰,比較符合傳統墓址的選擇。然而,在當時,要找到充足的理由來印證自己的推測卻並不容易,就在他苦苦探尋的時候,1998年,一個意想不到的證據擺在了他的眼前。
1998年4月,在漁洋村東頭不遠的崖壁下,磚瓦廠工人挖土燒磚時,挖出了一塊古老的墓碑!在這塊後趙時期名叫魯潛的古人墓碑上,竟然明確指出了曹操陵墓的位置。
墓碑上的魏武帝指的正是曹操,按照這塊墓碑的指示,可以很容易計算出曹操墓的位置。然而新的疑問是:既然曹操墓是薄葬,是千古難解的考古奇謎,這個墓碑的作者又是如何知道曹操墓的準確位置呢?
據史書記載,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地方勢力割據四方,與此相伴而生的是各地盜墓成風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公開以武力挖掘的事件屢見不鮮,許多費盡心機修建的陵墓被紛紛洗劫一空。在這種情況下,一向謹慎的曹操臨終前宣佈:墓葬不封不樹、不要珠寶玉器陪葬。
然而龍振山在查閱史書時,卻看到這樣一段歷史故事: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大將於禁,曾被關羽用水攻之計打敗 ,成為關羽的手下降將。
曹操死後,于禁到帝陵拜謁,當時陵墓上有大殿和壁畫,于禁看到壁畫上畫的竟是關羽,感到非常羞愧,於是自殺身亡。這個故事説明,當年的曹操墓還是具有相當規模的。龍振山認為,這與中國封建社會遵奉儒家君臣父子的倫理綱常有關。中國歷代統治者“以孝治天下”,而“孝莫重乎喪”,曹操死後,即位的魏文帝曹丕沒有完全按照薄葬的遺令行事,雖然喪葬從簡,但當時曹操陵墓並非像今天人們想象的那樣不為人
知,毫無標誌,只是由於沒有封土,幾百年後,墓上的祭殿毀壞了,陵墓也就難以找尋了。
魯潛生活的後趙,距離曹操死的時候僅100多年,那時,曹操墓並不是什麼未知之謎,這塊墓碑上的文字應該是準確可靠的。龍振山聯想到平時在漁洋村東也曾撿到過大型瓦當以及宮門上的銅泡等文物,説明此地有過非民用建築,很可能就與曹操陵墓有關。2003年,他把這些研究成果寫成文章,這篇文章不久就被刊登在國家級刊物《華夏考古》上,得到許多考古學者認同。
跟隨龍振山,我們來到漁洋村東他確定的曹操墓所在地。
採訪:漁洋村奇人 龍振山
曹操墓就應該在那邊,魯潛墓在這個範圍,發現魯潛墓誌以後,通過計算魯潛墓誌的尺數,以我感覺來説,我感覺到曹操墓應該就在這個
範圍,離我們村基本上一公里左右
這片毫不起眼的田地下面是否真的埋藏著一代梟雄曹操的陵墓,我們現在還無法斷言,但龍振山認為,有著6000年連續不間斷歷史的漁洋,絕不僅只有現在這些發現,漁洋村的地下一定埋藏著更大的秘密,甚至很可能埋藏著和商代都城殷墟一樣輝煌的文明。現在,他的心願就是要在有生之年,把這些日夜困擾他的謎題弄清楚。
兩個月前,龍振山在村東找到了一個商代的帶字陶罐口沿,商代文字多刻在甲骨上,帶文字的陶器極其罕見,作為貴族權利象徵的文字出現在 個陶罐上,令龍振山格外興奮!
或許,這件帶字的陶器將成為龍振山開啟下一個發現之門的金鑰匙?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