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李佔喜 戚錳 攝像:楊寶成
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部,20世紀初,人們在安陽的小屯村發現了中國最為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使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安陽一下子聞名遐邇。
很快小屯村成為了古董商人和考古學家們的搜寶之地,因為在發掘甲骨的過程中,人們還發現,這裡的地下還埋藏著大量的文物寶藏,其中以青銅器最為使人青睞。
多年的考古挖掘,使得安陽的村民也對墓葬的勘探,具有一定的經驗。一時間村民們私自探寶、挖寶竟蔚然成風。然而就在收穫不斷的時候,戰爭的煙雲開始籠罩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1937年,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同年日本軍隊進入中原,安陽淪陷。在日軍佔領期間,民間挖寶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因為日軍對中國的文化遺存也進行著與戰爭同樣瘋狂的掠奪,探寶的消息一旦走露,很快就會引來大批的日軍。
1939年正月的一個晚上,安陽武官村的村民們還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然而,卻有一個神秘的黑影在武官村的荒地裏忙碌著,深夜的荒地裏,探寶的探桿不時地發出輕微的搓土聲。探桿突然好像探到了什麼東西,憑藉經驗,探寶人隱約意識到,這一次他很可能有一個非同以往的發現。
此時,探寶人並沒有立即挖掘,而是飛快地向村裏跑去,他急切的去找這塊田地的主人吳培文。吳培文是武官村的村民,那一片荒地正是吳培文家的祖墳地。如今已84歲的吳培文,對當年那個夜晚發生的一切仍然記憶猶新。
對於有豐富探測經驗的村民來説,這一次卻讓他感到異常疑惑,瓦器、鐵器、銅器、都被他們一一排除,探桿碰到了異常堅硬的東西,它到底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探到了一個從未遇到的寶物?按照當時村裏定下的規矩,如果真的挖出了寶物,那麼作為土地主人的吳培文就要擁有寶物的一半。
深夜,吳培文找來了七八個兄弟,帶著工具朝墳地走去,誰也不知道將會挖到什麼,此時,每個人心裏都充滿了期待,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這一次原以為普通的挖寶行動,竟在日後給他們帶來了無數的麻煩。
一切都進行得似乎異常順利,按照常規作業,四五個小時後,村民們很快就開好了一個二尺來寬,六七尺長的口子,村民們急切地想看到,這一次到底能挖到什麼財寶。當吳培文隻身來到坑底,撥開泥土,他看到了一截圓柱形的器物,吳培文繼續清理上面的泥土,又露出了精美的紋飾,這一截圓柱形器物到底是什麼呢?現在它還深深的鑲嵌在泥土之中,根本無法移動,它的全貌又會是怎樣呢?經驗豐富的村民,一時間也無法判斷出來。但是,村民們隱約感覺到,這是一件非同尋常的器物。10多年來,他們見到過小屯村一帶出土的許多寶物,但從未見到過眼前這種紋飾的器物。
早在1927年,當時的中央研究院考古隊就開始在安陽進行考古挖掘,到1937年,已經進行了將近10年共15次的考古發掘。而當時考古隊已經在吳培文家的祖墳附近作業。但由於戰爭爆發,考古隊于1937年撤離了安陽。日軍佔領安陽後,對古都的文物格外關注,他們在安陽實行了保甲制度,其中有一條就是讓老百姓給他們獻寶物。
天快亮了,寶物還沒有挖出來,是否繼續挖?村民們陷入了激烈的討論當中。
夜色之中,武官村的人們到底看到了什麼?重現人間,殷商舊物告別千古塵埃!神秘的訪客究竟來自何方?巨鼎難道真的毀於一旦。請繼續收看《古鼎傳奇》。
這一天似乎比往日更漫長,吳培文在焦急中終於等到了夜幕降臨。此時,那深埋地下的金屬器物在深深困擾著他,今晚等待著他的到底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如何才能把它從十幾米的深坑中拉上來?
為了加快行動,他又找來了三四十個人。很快坑上架起了轆轤,土被一筐筐拉了上來。吳培文再次輕輕的撥開泥土,更加精美的紋飾顯露出來,吳培文被驚呆了。
村民們用絞水的井繩拴住這個器物,轆轤和滑輪開始轉動,漸漸地人們感到坑底的器物有千均之重。器物漸漸的離開泥土,開始向上移動,大家逐漸看清這是一個巨大的青銅鼎,它的體量之大令在場的村民瞠目結舌。
在殷墟的早期挖掘中,小屯村就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這自然引起了多方面關注,學者們認為,這與小屯村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安陽處於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核心地帶,一條洹河橫貫東西,這裡是典型的平原地區,極目遠眺甚至看不到大地的邊沿,而洹何之水卻在這裡盤旋起來,形成一個“S”形,俯看下去就像是中國傳統的“太極圖”符號。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天意,在洹水河南岸,太極圖的陽點上,正是小屯村,這裡不僅發現了大量的宮殿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甲骨文,這個陽點正是3000多年前,商朝晚期的生活區域。
在洹水河北岸,太極圖的陰點上,正是武官村,而位於太極圖陰點的武官村,這裡發現了大量的商朝王陵區,也正是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而青銅器又和中國古代王權有著必然的聯絡。
就在大鼎即將移至地面的時候,突然一聲巨響,三條井繩全部拉斷,大鼎又落回了原處,慶倖的是並沒有使坑底下的人受傷。天又快亮了,忙了一整夜的村民只得無奈的再次把坑填平。
第三天晚上,吳培文和村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個巨鼎從十幾米深的坑里拉了上來,就在他們欣喜地端詳這尊巨鼎時,猛然發現鼎的腹部有三個甲骨文字,在場的村民誰也不認識。
經過專家學者們多年的考證和研究,已確定鼎腹內這三個清晰的甲骨文讀作“司母戊”,那麼,這三個字傳遞了什麼樣的信息呢?專家們進一部考證確認,司---在甲骨文中表示祭祀,母---就是母親,戊---是商代特有的人名稱謂,這説明這尊祭祀用鼎是商代的遺物,司母戊連起來便是祭祀母親戊。可以看出,這個巨鼎是一位商朝人為了祭祀他的母親而鑄造的。從此這個大鼎就被命名為司母戊鼎。
然而,在中國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裏,鼎是王室貴族的專用禮器,它的大小和數量,決定了擁有者的社會地位,司母戊鼎體積巨大,紋飾優美,顯然他的擁有者有著異常顯赫的地位。
據史籍記載,3200年前商王朝遷都今天的安陽後,出現了12位商王,歷經200多年曆史。專家們推測,司母戊鼎很有可能就是在這期間,某位商王為祭祀自己的母親所鑄。
3200多年前,鑄造這麼大的巨鼎,在當時必定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在當時鑄鼎的規模和工藝讓後人驚嘆不已!而鼎上代表著不同含義的各種精美紋飾,卻讓專家們看到了祖先崇拜的印記。
吳培文將帶有龍紋的巨鼎埋在自家的院子裏,整日恐慌不安,因為他知道,紙裏包不住火,消息早晚會走露出去。果然數天后一個黃昏,武官村來了一位神秘的訪客。
夜裏,肖寅卿來到了吳培文家,伴著朦朧的月色,巨鼎被再次挖了出來,如此巨大而精美的青銅大方鼎,對於當時中國最大的古玩客來説,也是頭一次見。村民們也似乎感覺到,他們找到了一個真正的買家。看到鼎腹內的銘文,肖寅卿驚異之情似乎難以言表,他意識到,這一次他看到的是一個稀有的驚世巨寶。
肖寅卿出價20萬大洋,相當於現在的2千多萬人民幣,準備買走巨鼎。此時,村民們才意識到,這尊巨鼎真的是價值連城,而肖寅卿接下來的要求卻讓他們更加驚訝。
如此精美的大方鼎,竟然要求把它鋸開,這是肖寅卿答應收購的惟一條件。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以分解的方式把巨鼎運走。村民們開始了分解巨鼎的行動,他們認為,用鋼鋸鋸銅是手到擒來的事情,有的村民開始試著用鋼鋸條鋸鼎腿。
但是,令他們驚訝的是,銅鼎非常堅硬,幾個小時過去了,鼎腿非但沒有鋸開,卻連堅硬的鋼鋸齒磨光了。
青銅冶煉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佔有輝煌的一頁,造型的精美,冶煉技術的高潮,青銅配方的科學,令當今物理學家、冶金學家為之嘆服!經測定,司母戊鼎含有銅、錫、鉛等多種金屬元素。它以科學合理的合金配比,保證了青銅器鑄件的堅實無比,可以想見,那時的人們是希望他們鑄造的青銅禮器,能夠萬年不朽,永存於世。
面對堅實的巨鼎,村民們放下了手中的鋸片,眼前這不可思議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他們,他們覺得祖先留下的這個寶物有神靈的庇護,他的威嚴是不可侵犯的,於是在一片敬畏之中,那20萬大洋所帶來的興奮,已煙消雲散了,失望的肖寅卿走了。巨鼎被埋在了吳培文家的地下,此時他們惟一的希望就是不能讓在安陽尋寶的日本人發現巨鼎。
但很快日本人就聽到了風聲,一天,日本兵突然把武官村團團圍住。
日本兵來到吳培文家的時候,吳培文已聞訊從後門逃走,不甘心的日本兵又來到後院搜查寶物,他們搜索的距離離大鼎越來越近,巨鼎又一次面臨劫難!就在這危急時刻,一個偶然的原因使巨鼎免去了厄運。
吳培文躲過了日軍的搜捕,大鼎也在日軍的眼皮底下,再次逃過一劫。但此時吳培文更加感覺到危險已經迫在眉睫了,此次的逃脫純屬僥倖。
吳培文知道,眼下日本人只是知道他家藏有寶物,卻並不知道寶物是什麼,所以他從別人那裏購買了一個近期出土的青銅器痰盂,痰盂被藏到了家裏的土炕下面,旁邊還放了幾個瓦罐。一切準備就緒,它希望這一次可以徹底矇騙過日本人。
就這樣吳培文用巧計,使巨鼎再次躲過了一劫,在以後的戰爭歲月裏,巨鼎安然地被埋在了吳培文家的地下,村民們也一向對巨鼎的去向守口如瓶,他們期待著戰爭的硝煙消失後,巨鼎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1945年,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司母戊鼎被送到南京,成為了國家收藏。50年代初,司母戊鼎從南京又被運回新中國的首都北京,巨鼎從此結束了動蕩不安的命運,至今保藏在國家博物館內,成為了國之重寶。
在司母戊鼎運抵北京的50多年時間裏,科學家和文史學者們多次對它進行了科學研究和考證,經測定,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2米,長1.1米,寬80厘米,迄今為止它仍是我國出土體積最大的青銅器。
研究結果表明,這個體積龐大的青銅器是一次性鑄造成型的,從中可以看出,在3000多年前,中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幾十年來,司母戊鼎深深吸引著國內外遊人和學者的目光。
通過司母戊鼎,他們不僅看到了一個青銅時代的傑出典範,他們還看到了一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創造精神。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