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晉中《大寨的記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2日 17:14 來源:CCTV.com

  編導:袁興旺 攝像: 侯海濤

  山西省一個普通的小村莊,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第一村?歷史為什麼會單單選擇在大寨這個地方創造一段傳奇?什麼是七溝八梁一面坡?什麼是三戰狼窩掌?“農業學大寨”的年代早已過去,今天的遊客為何還蜂擁去看大寨?

  坐落在一片扇形大山谷裏的這個村子叫大寨,它現在是山西省最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接待遊客150萬人以上,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數萬人。然而這裡既沒有婀娜多姿的園林,也沒有風光如畫的山水,更沒有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那遊客們來看什麼?

  因為40年前,中國大地上有過一句著名的口號:“農業學大寨”!大寨人靠赤手空拳改造家園,創造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人間神話,大寨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村。今天遊客們到了大寨,還可以親眼看一看大寨人當年與自然抗爭所留下的遺跡:像長城一樣的石壩、象天梯一樣的農田、象綠緞子一樣的樹林……半個世紀前那段震撼心靈的歷史,近得仿佛可以伸手去觸摸。

  歷史為什麼單單選擇在大寨這個地方醞釀一場傳奇?

  這一切都是逼出來的。

  那時候,大寨的地形是由一道道深淺不同的山溝和一道道高低不同的坡梁組成的,大寨人種的地,不是挂在那些山樑上,就是擠在溝邊上,號稱700畝的土地,東一巴掌、西一簸箕,被切割成4700多塊散落在一面山坡上,這就是人們常説的“七溝八梁一面坡”。因為長期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肥力衰弱,畝産量低的不能再低,只有七八十斤。這裡的農業生産條件,在全中國比起來,也是最惡劣的。

  這是一塊幾乎沒有希望的土地,建國前夕,大寨人在死亡線邊緣掙扎,60多戶人家裏有9戶離鄉討飯,4戶滅門絕戶。當歷史走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終於有一批大寨人不堪忍受了。

  在大寨村的中央,有一塊不大不小的空地,空地中央有一棵100多年曆史的大柳樹,解放前有一名婦女因為饑餓,曾經在這棵樹上活活吊死,所以被稱為“苦人柳”。

  50年代的一天,大寨所有村民都聚集在這棵大柳樹下,聽村支書陳永貴做動員:“山再大,溝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溝少一溝,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 一個改變大寨歷史的重大決定,就在這棵大柳樹下做出來了。

  村裏人被動員起來,展開“大軍團作戰”,説是大軍團,實際上就是全村58個男勞力加上23個小姑娘,之所以這樣提,是要表現出一種壓倒一切困難的氣勢。

  民以食為天,而糧食是地裏産的。可大寨是一個土地資源極為貧乏的地方,必須把亂石灘和荒山野嶺這些無法播種莊稼的地方,變成良田。

  具體的辦法就是在山坡上修梯田,梯田的好處既可以攔截水土的流失,又可以用來種糧食。對幸福生活的期盼激勵著每一個大寨人,於是,一項讓後人肅然起敬的工程,以接近於原始的作業方式開始了,然而令大寨男人們始料未及的是,每天最早來到地裏勞動的,竟然是村裏那23個女青年。

  她們年紀最大的17歲,最小的只有13歲。姑娘們為了堅持起得早,就商量了一個辦法:誰先起來了,就挨家挨戶的往門上丟石子,互相提醒,統一行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集體。

  這就是後來聞名全國的大寨“鐵姑娘”隊,畫面上這個英姿颯爽的姑娘叫做郭鳳蓮,她1947年秋出生於離大寨不遠的武家坪,由於生活艱難,小鳳蓮那時候非常瘦小。

  今年已經58歲的郭鳳蓮常常爬上虎頭山頂向遠方眺望。她現在身上已經挂著好多個頭銜:全國人大常委、昔陽縣委副書記、大寨旅遊集團公司董事長。但她當年卻只有一個頭銜:大寨鐵姑娘隊隊長。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每當遇到來客,她總會向人們介紹“鐵姑娘”這個稱呼的來歷。

  狼窩掌溝今天看上去鬱鬱蔥蔥,山溝被30多條大石壩子攔腰裹住,一片一片的梯田把山溝裝點得錯落有致。僅僅這一條溝所生産的玉米,就足以供應大寨村全年的口糧。

  然而當年的狼窩掌溝卻是大寨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它有3里多長、4丈多寬,落差200多米。從“狼窩掌”這個名字可以知道,它是一個地形險惡的地方,過去這裡雜草叢生、野狼亂竄、洪災不斷,給大寨人造成的災難最大;然而因為它面積大,如果能夠改造出來,給大寨提供的糧田也將會最多。

  1955年的冬天,大寨人開始向狼窩掌開戰。

  這個冬天冷得出奇,氣溫降到了零下23度,大雪飛揚,鐵姑娘們始終和男人們一起並肩作業。她們的手和腳都凍得裂開了縫,鑽心地痛。在沒有膏藥、沒有防凍劑的情況下,姑娘們想出了很多土辦法。

  晚上回去了以後,拿那個針縫腳上那個裂縫,因為開得太大了,太深了,拿那針縫了以後,用那個爛棉花燒一燒,稍稍烤一烤,把那個黑粉抹在上面去,然後再用那玉米麵調上糨糊,調上糨糊把它糊一下。

  整整一個寒冬,80個勞動力築成了38道堤壩,填下了幾萬方黃土,造出了30多塊良田。

  世世代代造孽的狼窩掌溝在他們手中居然變成了梯田,這真是奇跡啊,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甚至坐在田埂上哭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梯田。春天很快就到了,狼窩掌開天闢地被播種了莊稼,大寨人驚喜地看著種子慢慢地出芽,他們緊張地期待著狼窩掌上的第一次豐收!

  然而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回報給他們的是迎頭一棒!一場瓢潑大雨沖掉了一切。不但沖掉了狼窩掌的梯田,還衝垮了十幾個窯洞,真是“千日打柴一火燒,一冬辛苦一水漂”啊!

  大寨人一咬牙,重新再來。第二年,他們又造出二十多畝人造田。人們又一次播種,種子又一次發芽,此時,新的希望在他們心中升騰,然而又一場洪災,再一次毀掉了這塊血汗浸泡出來的土地。

  面對再一次的失敗,大寨人幾乎要絕望了,難道他們只能延續前輩的生活?造幾畝好地,全村人能夠吃飽飯,天經地義,可為什麼老天爺偏偏跟他們這麼過不去呢?

  那時候,村支書陳永貴一有空就坐在狼窩掌的山樑上發愣,大家都在等他的態度。已經沒有回頭路了,最主要的問題是尋找失敗的原因。

  終於,火花從腦海中閃現出來:窯洞的頂上壓著一座土山,怎麼就幾百年不塌呢?石拱橋下面並沒有支撐的橋墩,怎麼就能承受重量呢?因為它們是拱形的,越擠壓越堅固,所以能承受巨大壓力。如果把田埂都用石頭壘成拱形,大雨再來,就不怕了。

  搞清楚這個原理,村民們再一次看到了新的希望,於是,第三次奮鬥又開始了。

  為了鎖住洪水,狼窩掌石壩的基礎要挖五米深,根基要用石頭壘七八層,所有的石壩都建設成弓字形!石塊之間的縫隙再用小石子填塞,灌上石灰漿。經過這樣處理,以後下多大的雨都能抵擋得住了。在勞動中,鐵姑娘隊主要幹的是挑石頭的工作。

  有人提出疑問:時間緊,任務急,大寨人為什麼用這樣的小筐?賈愛明告訴我們,那時候,整個大寨甚至連一條正經的路都沒有,大家每天幾乎都是在山坡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如果挑多了會站都站不穩,沒辦法只好每次少挑一些,所以就用這樣的小筐。

  使用小筐還有另外一個後果,就是意味著運走同樣多的土方要走更多的來回。為了運回石料,大寨人必須到三里地外的石山上用錘砸、用釬開。姑娘們挑上一個來回要走6里多山路,有時候一天要連續挑20個小時以上。長期超負荷的勞動使大多數姑娘的雙手扭曲變形、骨節粗大,腿部也患上了嚴重的靜脈曲張。

  而這樣大消耗量的勞動,姑娘們靠什麼支撐她們的體力呢?

  賈愛明家還保存著當年用過的一種特別的沙鍋。

  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像樣的工具,只憑著信念和意志力,大寨人終於把狼窩掌溝改造出來了。他們平均每人每年要擔石頭4萬多公斤,如果把這些石頭鋪成兩米寬的路,可以從大寨鋪到北京。狼窩掌溝全部變成了很整齊的梯田,既保水、又保肥;新修的30多道弓形的石壩象一條條鐵鏈,把山溝牢牢地捆住,從此,這片山溝再也沒有吃過洪水的虧。

  而全村大部分土地都建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産農田,有的梯田的畝産量竟然超過1000斤,這個産量甚至比當時江南的一些地區的産量還要高。在中國農業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大寨不僅沒有人挨餓,反而每個人向國家上交余糧400多公斤。

  這樣一來,大寨的意義就不只是一個地方性的奇跡,它對當時整個中國農村經濟都具有典型意義!

  大寨這面紅旗,為什麼越升越高?鐵姑娘的歌聲,為什麼在全國飄揚?從典型到非典型的角色轉換,將怎樣撞擊大寨人的心靈?經濟模式的轉變,大寨還能從容面對嗎?

  1964年3月28日,一列火車在華北平原上疾馳,這是毛澤東主席的專列。這一天,毛澤東的心情格外的好。在車廂裏,毛澤東饒有興致地聽取了山西省委關於大寨情況的彙報,這是他第一次聽説大寨這個小山村。毛澤東問得很細,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擺在主席面前的,是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這些不可能通過外力解決,只能依靠自己。所以中國農業發展首先要解決自力更生的問題,這不只是一個精神口號,它已經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

  毛澤東注意到,大寨人均耕地只有2.5畝,而這個2.5畝恰好等於全中國的人均耕地數。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這位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當家人與陳永貴面臨的問題是相同的。他要解決6億中國人吃飯問題,就必須先找到一個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溫飽問題的成功的樣板。

  這一年年底,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大寨依靠集體力量發展農業生産的事跡,並第一次公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

  有人説,大寨的走紅,是因為它的生存方式不經意地碰撞到了當時不少人心中一種微妙的尺度。在大寨村,實際上是消除了任何利益的差別,以整齊劃一的艱苦勞動維持了整齊劃一的溫飽生活。既消滅了貧困又沒有被富裕所腐蝕,這就是人們在這個山村中當時能找到的幾乎完美的推廣價值。

  今年86歲的農民作曲家史掌元老人住在離大寨村20公里遠的山溝裏,老人説全國掀起學大寨熱潮的那段日子是他的創作高峰,他對大寨的崇敬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竟然寫出了600多首歌頌大寨的歌。其中一曲《大寨鐵姑娘》竟然産生了全國性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中國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商品經濟的浪潮席捲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時代向大寨人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當溫飽的問題解決了以後,大寨的商業操作還是一片荒灘。而一旦發展商品經濟,很多新的問題就都冒出來了:交通閉塞,經濟人才缺乏、管理人才缺乏、市場經驗基本沒有,而這些問題,在過去以農業經濟的生産模式中,是從來沒有碰到過的。

  核心的內容是,從現在開始,大寨從集體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型,經濟模式的改變對大寨人的心靈來説,無疑是一次撕裂。因為他們過去是最有名氣的樣板,而在市場經濟中則不再是樣板,要打贏這一仗,首先要在心理上戰勝自己。留給大寨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郭鳳蓮認為,觀念要轉變,但大寨人自力更生、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卻決不能變。現在外面的人都瞪大眼睛盯著大寨,只要能保持英雄的大寨精神,就一定能再一次創造出奇跡。精神要是沒了,大寨就什麼都沒了。

  我説人家是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我們現在還沒有起步,我們還沒起步,你説我們落下的距離有多遠呀,現在大家應該振奮精神,你們配合我,我給咱們領上這個頭,走出去,咱們把包袱卸下來,輕裝上陣,重新治大寨。

  如果説,以陳永貴為代表的老一輩大寨人創業是為了能吃飽飯,那麼今天以郭鳳蓮為代表的新大寨人則是要追求富裕。

  大寨人又要重新創業了,只不過這一次他們換了戰場。站在新的起點上,戰場不再是腳下的土地,而是山外更為廣闊的市場。大寨人發現,“大寨”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塊金字招牌,一個巨大的無形資産。村委會達成的意見驚人一致:發展大寨的旅遊業。

  大寨人還是説幹就幹,在全村人的努力下,經過20多年的艱苦轉型,今日的大寨,已經轉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旅遊村,全村公路都鋪了柏油,山路則是石頭階梯,可以腳不沾泥地瀏覽整個虎頭山。

  陳永貴的半身塑像被置放在虎頭山的山腰上,作為今日大寨的一張名片。並紀念這個從7歲來到大寨,帶領大寨人民向自然環境挑戰,靠雙手改變自己命運的&&人。老人家憨厚的笑容和深長的皺紋,連同那著名的白頭巾,讓許多來到大寨的遊客感慨萬千。

  狼窩掌作為大寨人的歷史紀念館也被永遠保留下來,沒有被退耕還林。其他山溝裏的梯田大都改種了樹,種了草,現在叫“大寨森林公園”。而退耕還林以後,90%的村民不再從事農業生産,進入了第三産業。

  在自家的石窯洞前面,原鐵姑娘隊隊員賈愛明在認真地繡著一隻布老虎,這是大寨常見的一種旅遊紀念品。

  當年聞名全國的勞動模範宋立英,在自家的小院裏辦了一個旅遊紀念品商店。在大寨,她的知名度不亞於郭鳳蓮,來大寨旅遊的客人都要特意來拜訪她,專門來聽她講述當年那段難忘的經歷。所以她的小店裏經常門庭若市。老人專門學了幾個漢字,為客人們簽名留念。

  除了旅遊業,大寨又先後辦起了工貿、飲料、紡織、煤炭等十幾家企業,人均收入達到4100多元,這在大寨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8月的太行山區,正是荊梢花盛開的季節。這種紫色的小花漫山遍野地綻放,把整個虎頭山裝點得分外妖嬈。在郭鳳蓮的倡議和安排下,當年的鐵姑娘隊要在大寨搞一次聚會。

  四十年後的今天,大寨的女兒們回來了,二十幾個當年的鐵姑娘重新歡聚在一起。

  我站在虎頭山上哎,迎著朝陽放聲歌唱,紅太陽光輝照大寨,大寨人心向紅太陽,劈山治水繪新圖……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