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塔娜 攝像: 寶力道 吳偉昆
這是2004年的新年之夜,土樓里正在上演土樓新年音樂會。廈門愛樂樂團演奏的這首交響樂叫做《土樓迴響》。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在交響樂土樓迴響中突然飄進來一段地道的客家山歌。
李天生是永定縣湖坑鎮的農民,幾年前他開始和廈門愛樂樂團合作,在交響樂土樓迴響中演唱客家山歌。那麼,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是陽春白雪的交響樂,為什麼融入了這樣濃厚的鄉土氣息?李天生又是怎樣走上這交響樂神聖舞臺的呢?
在這片藍天白雲之下,崇山峻嶺之間,靜靜地屹立著一座座形態各異的土樓。為逃避戰亂不斷南遷的客家人,一路走來,千山萬水。漂泊流離的經歷,讓他們更加渴望親族聚集,平靜淡泊的生活。土樓為客家人營造了一個個安全的城堡,所以雖然他們身處深山密林,那時的世道也不太平,他們依然把這裡叫做永定,希望能夠永久地安定下來。
李天生和自己的祖輩一樣,一直都生活在土樓裏。他唱的山歌,大多是自己編的詞,土樓的生活和勞動,給了李天生靈感和激情,也讓他有了與眾不同的人生。
李天生沒有想到,正是這首情歌改變了他的命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因為給國家主席唱情歌,李天生受到了批判和打擊。於是在隨後的二十幾年時間裏,李天生再也沒有唱歌。
土樓裏的日子,像水一樣一天天的流走。無論世界如何改變,土樓卻始終迴響著生命的律動。一砂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能把樹葉都能吹奏得如此動聽的客家人,又怎能在黑暗中長久的沉默呢?
同期 永定縣湖坑鎮農民 李天生
後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把我過去錄製的那盤歌播放了。中央電視臺第一台有人就聽到了。他説這個山歌很出名,毛主席聽過的,哪來的,他就打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去問。有人告訴他,你到永定福坑去找李天生,他什麼歌都會唱。後來中央電視臺第一台的人就來了,來了在我家裏呆了六天。我不唱,我怕了,我怕了。我兒子不同意我唱,我老伴不同意我唱。後來中央電視臺的人説,我今天這麼遠下來,你唱也要你唱,不唱也要你唱。
二十幾年埋藏的壓抑心情,全家人擔驚受怕的痛苦經歷。六天的時間,讓李天生的內心充滿了矛盾。面對土樓裏人們熱切的目光,面對從沒聽過客家山歌的孩子們,李天生走下了土樓,敲響了竹板。
就是這首情歌八月十五看月光,讓李天生走進了中南海,也讓他沉默了二十年。當他再一次唱起這首歌,沒有人知道他心中有著怎樣的感受。歌聲帶著他的悲傷與歡樂,在土樓久久地回蕩。
隨著土樓旅遊業的開發,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到這裡,李天生經常會被邀請到各個土樓給遊客演唱。他的客家山歌讓人們感受到土樓文化的別樣風情。2000年春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指揮家鄭小瑛來到了這裡,鄭小瑛的父親也是永定人,土樓的壯觀使鄭小瑛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也激發了她創作的靈感。 李天生沒有想到,鄭小瑛的這次土樓之行,又一次改變了他的命運。
鄭小瑛找到了作曲家劉湲,於是劉湲來到了永定土樓,想尋找最原始的客家音樂素材,大家向他推薦了李天生。
2000年11月,三千多名客家人代表,從世界各地相聚在龍岩。在這次客屬懇親大會的閉幕式上,交響樂土樓迴響第一次公演。
當李天生老大爺引頸高歌客家山歌,他一張口,全場的客屬代表就轟動地鼓掌。我想那一瞬間牽動了他們戀鄉的感情,儘管他們已經是好幾代以後,但是這種聲音這種音調,我想在他們的血液裏就傳承著。
在隨後的幾年裏,李天生跟隨廈門愛樂樂團走遍全國各地,並且到日本和美國演出交流。李天生看到了土樓之外更加廣闊的世界,也把土樓的歌聲帶到了世界各地。
土樓曾經是客家人最後的家園,也許他們希望從此能停下漂泊的腳步。然而面對海洋未知的彼岸,他們又一次重新出發了。人走得越遠,牽掛也越長。李天生創作並演唱的阿哥出門往南洋,正是這種生活的寫照。阿哥出門往南洋,二人情份愛久長。堂上父母我孝順,親哥在外莫思量。
土樓迴響,包含了多少客家人的愛恨離愁,土樓又成了多少客家入夢的棲所。
如今的李天生,生活又是怎樣的呢?“裝飾音要唱出來,裝飾音唱出來歌才會好聽。”土樓孕育了怎樣的客家文化?
在過去,對唱山歌是客家人交流和溝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土樓聚族而居的內斂的生活習慣,因為有了山歌而擴展了許多自由和詩意的空間。
今天在閩西 ,也經常可以看到大家聚集在一起唱歌的情景,他們當中很多人早已離開土樓,現編現唱的對歌對他們來説也已經陌生,但總有一些血脈中的東西留了下來,向汀江水一樣延綿不絕。
沒有演出的時候,李天生在家中種田喂魚,享受著天倫之樂。因為唱山歌李天生又一次成為當地的名人,他的生活也有了一些變化。李天生經常會被一些旅遊公司邀請,給年輕人教唱客家山歌。
而李天生在土樓迴響中演唱的阿哥出門往南洋,也成了最經典的唱段。
無論走的多遠,每到逢年過節客家人都願意回到家鄉,在土樓裏住上幾天,化解一下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在這片祖先的棲息地上,細細聆聽內心深處激蕩的土樓迴響。
從中原一路南遷的客家人,似乎想在這裡做最後的停留。但最終他們走出了土樓,走向海洋,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