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照那 迎旭 攝像: 達布 楊志傑
中國龍岩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俗稱閩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使龍岩發展成為環南中國海的經濟文化重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中國的行政版圖上,龍岩是惟一一個以“龍”命名的地級市。那麼,龍岩這個名字從何而來?
1000多年前,為了躲避戰亂和災荒,大批的中原人,歷經五次大規模的遷徙,來到了閩西。
在閩西的崇山峻嶺間,人們發現了一個古老的岩洞。
岩洞裏優美的風景令人們驚喜不已,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更加令人驚喜的發現,讓在場的人目瞪口呆。一條形象逼真的"金龍",凝結在岩洞裏的石壁上,時隱時現,淩空飛舞。
於是,人們把這個新發現的風景溶洞稱為龍岩洞。從此,這個龍岩洞成為了當地風景最美的地方之一。加上洞中有龍的傳説。自唐朝以來,這裡歷代都是一個遊客雲集、香火不斷的勝地。
今天,在古洞的半壁石崖上,還保留著完整的《龍岩記》。《龍岩記》清楚的記載了關於龍岩洞的傳説 。 “龍岩”這個地名,就是以這個古老的岩洞命名的。
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當年那條金色的龍,也許只有對龍懷有深深眷念的中原人,才會把在他鄉意外發現的圖案,視為龍的圖騰,那一刻,這個岩洞上的圖案一定深深的觸動了他們。也一定撫慰了他們遠離故土的辛酸。
據考證,龍岩洞是華夏漢人南下百越後,最早以龍圖騰命名的地名。南遷的中原人來到了福建山區,也把龍的圖騰崇拜帶到了這裡。
龍岩洞幾經風雨,漸漸沒有了往日的繁榮景象。那麼今天的龍岩人,又是怎樣表達對龍的崇敬之情呢?
這裡是龍岩的姑田鎮,元宵節快到了,為了一年一度的民間風俗“遊大龍”,龍岩姑田村的村民開始製作龍頭。在這個地區,能夠負責製作龍頭是一件很值得榮耀的事情。
遊大龍在閩西的民間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娛樂活動,其中包含了許多特殊的講究,其中,最講究的就是遊大龍所用的龍珠和龍板, 在這個祠堂裏,專門供奉著龍珠和龍板。當地人把抬龍頭的龍板視為有靈性的神物,所以龍板只能放在祠堂的屋頂上。
龍板不能隨便放,製作龍頭就得更加用心了 。製作龍頭看似簡單,其實是一件很複雜的工程,負責作龍頭的人要從很早開始動手製作。每次製作龍頭的時候,他們都懷著一顆虔誠的心。
這裡是汀江的源頭, 閩西是汀江、九龍江的發源地。在人類歷史的演進中,河流總會成為一種歷史和文化的象徵。沿著汀江,龍津河兩條流域,客家和河洛兩種文化,都裹挾著古老的中原遺韻,既迥然有異又和諧交融。
在龍岩人們把城郊的匯水口稱作龍門,把江水稱為九龍江,把環繞龍岩城的九龍江上遊稱作龍津河,建立城市標誌為龍門塔。
在龍岩,山有龍山,水有龍潭,甚至在房屋廟宇,雕梁畫棟上都刻有龍的造型。這種強烈而濃郁的龍文化氣息,襯托了中國南方龍文化在龍岩發展的軌跡。
在龍岩上杭縣豐朗村,有一座“李氏大宗祠”,這是一座古典式的廟堂,是為紀念李氏入閩始祖李火德而建立的。
今天是李氏後裔謁祖的日子,從清晨開始,到李氏大宗祠祭拜的李氏後裔就絡繹不絕。其中還有許多人是從海外專程趕來的。
李火德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他後裔奇多,而且不斷向外播遷,繁衍發達。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李火德的後裔分佈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和海外13個國家。
而且,極具開拓精神的李氏後裔英才輩出,有不少各行各業的出類拔萃者,其中還有清朝大學士李光地等一大批名人。
在李氏大宗祠大門牌坊樓上,刻有“恩榮”兩個字,這是清道光皇帝恩賜的。為了建築這非凡的建築,李氏後人歷時三年,花費了白銀二萬餘兩。
李氏大宗祠被稱為"客家第一宗祠"。
氣勢恢宏的李氏大宗祠,是客家人南遷歷史上創造的輝煌。
李氏大宗祠的拜祖活動開始了,在這個祠堂裏,聚集了從天南地北專程趕來的李氏後裔。這是一場隆重的儀式。是南遷的客家人紀念祖先、延續香火的精神寄託。
今天的客家人,依然用祭祖的方式凝聚力量,用祭祖的方式延續香火。這恰恰又和古老的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從古到今,中國人就很在乎香火,用香火旺盛比喻人丁興旺和吉祥如意。
當香火被點燃的時候,人們的虔誠,就會化作一種心靈的默禱,當香火被點燃的時候,香火就早已超過了它本身的物質意義。
與其説這是個普通的家祭,不如説是對中華民族一切始祖的公祭。這種東方式的尋根問祖和落葉歸根,在龍岩無處不在。
這是坐落在閩西群山間的一個奇跡。客家傳統民居的代表永定土樓。永定的土樓,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藝術,被譽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葩";據説在永定有兩萬多座土樓,南遷的客家人就在這崇山峻嶺間聚族而居, 凝結著血緣關係,維繫著家族的諧和。這些壯觀的土樓,展示了客家建築的神奇,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客家地區的傳承和發展。
土樓是一幢了不起的建築,是客家人長途跋涉後安寧的棲所。
“採茶燈”。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歌舞。在採茶歌舞中,"茶婆"是很受歡迎的角色,民間藝人溫七九扮演"茶婆"已經幾十年了。
龍岩採茶燈的音樂,因為韻味獨特,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文庫,永久保存。作為一種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採茶燈在龍岩已經流傳了一百五十多年了。
在龍岩,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一定有採茶燈,採茶燈已經成為了龍岩文化的一部分。
作為龍岩另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特性的單元,“古汀州”也鮮明地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今天的長汀,就是過去汀州府的府治,古汀州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3年), 歷經城垣變遷,古城汀州一度成為盛唐至清末時,歷代閩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生活在古城墻下的鄒老先生,已年過古稀。他經常到古城墻下的小書店看一看,因為小書店裏代賣鄒老先生寫的書。其實,鄒老先生賣書的目的不是想賺錢,他把賣書的錢全部捐獻出去,想為修復古城墻做點貢獻。
鄒老先生一生撰寫和編輯了很多書,都是和汀州歷史人文有關係的書籍,所以他知道這座古城的價值。 對古老的城墻也有著特殊的依戀。
古城墻是汀州古城的標誌性建築。風雨飄搖千百年後,依然古韻悠揚。古城墻太古老了,似乎在每一塊磚上都寫著它的歲數。這座美麗的小城今天依然古韻豐存。
這是長汀迄今保留著的明清古街區,從中依稀可辨逝去的輝煌與繁華。在這條街上,還留存著許多傳統的手工藝。在工匠們的精心雕刻中,龍依然佔據著醒目的位置。
在長汀的大街小巷,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唱“十送紅軍”。這和長汀的歷史有關,正是因為這段光榮的歷史,長汀的名字又一次被人們深深的記憶。
在長汀還有許多歷史上的第一。創辦第一個為紅軍服務的醫院。建立第一個中央蘇區縣級紅色政權。
這些紅軍被服廠、紅軍軍工廠、中華織布廠等一批中央蘇區的骨幹企業也相繼在長汀成立,所以當時的長汀成為了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
長汀還是中國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之一。
一座小城,容納了這樣豐富的革命文化,恐怕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
今天,當我們走在龍岩的大街小巷,聽的最多的是採茶燈歡快的旋律,看的最多的是人們舞龍的場景,這歡快的旋律和游動的飛龍載滿了對龍岩吉祥的祝福。
今天的龍岩人,是從膚色到血液都在龍的氣氛中浸染過的龍的傳人,他們因為龍的精神而凝重和不朽,因為龍的精神而剛強堅韌,生生不息。
2005年的春天,在龍岩的大地上又誕生了一條鋼鐵巨龍。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