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 《水孕嘉興》
央視國際 (2005年10月26日 15:47)
編導:張樸 攝像:單世偉
浙江嘉興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江河湖海是嘉興人世代生息的家園。嘉興是江南文化的發源地,古老的大運河和捍海塘見證了它的崛起,今天,當匯集了人類高科技的核電站和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出現在這裡的時候,水再次賦予了這座城市嶄新的生命活力,這是一座生命歷程裏註定了將永遠與水結緣的城市。
這裡是浙江嘉興市一個名叫天帶橋的村莊,45年前初春的一天,幾位村民在這裡積肥。當時誰也沒能想到,他們手中的鋤頭不經意之間撥開了一段塵封在泥土下面整整7千多年的史前文明。今天還在這塊土地上耕耘的這位老人對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
45年後,同樣是初春的一天,我們匆匆趕往當年的發掘現場,陪同我們的是嘉興市博物館的陳行一先生。憑著當年的記憶,老陳很快就找到了馬家,出乎我們想象的是它原來只是一條江南大地上再平常不過的小河岔。
考古界把這次發現命名為馬家文化,今天,當地人準備在發掘現場上建造一座重現遠古人類生活景象的遺址公園,因為這裡是迄今為止江南腹地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聚居地。
當年出土的大部分文物保存在嘉興市的博物館裏,在眾多的文物中,有七千多年前先民們馴化出來的稻穀種子,有先民狩獵時使用的骨矛,而這些石犁的出現,説明當時人們已經定居了下來,並開始了最早的農耕。
而作為馬家文化的標誌器物腰沿釜的出土,則表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用火來烹煮食物了。後來,考古界在同屬一個地域的其他地方又發現兩座遠古人類遺址,考古界把他們命名為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文化都與水有著緊密的聯絡。
馬家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都發祥于長江下游的環太湖流域,而嘉興正好處在太湖流域的南岸,中國最早的水稻出現在這裡,水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然而,當江南的水鄉孕育出了嘉興遠古的文明之後,這塊富庶的土地也很快變成了古人競相爭奪的戰場。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太湖流域有兩個國家吳國和越國,由於這裡水網密布,因此,吳越兩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船隻進行水上作戰的國家。
大約在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在今天的嘉興境內發生了一場大戰,史稱椎李之戰,椎李是嘉興的古稱。這次戰役越國軍隊獲得了全勝,戰爭結束後吳越兩國在這裡劃定了疆界。在當年兩軍交戰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一座名叫國界的古橋。
兩年後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並讓越王勾踐到吳國當了三年的臣仆,後來,勾踐巧施美人計,把絕世美女西施獻給了夫差,演繹出了那個臥薪嘗膽的經典故事。這段歷史我們從今天嘉興的一些地名上還能看到。這是嘉興市區中的北麗橋,它最早的名字叫望吳橋,傳説當年西施就是通過這裡去了吳國,人們感念與此,就留下了許多望吳的名字,承載著人們對這段歷史的感慨。其實,再美麗動人的故事也改變不了嘉興這座城市因水而生的根本命運,因為在這座城市千年的歷史上,它後來發生的那些更加動人的故事,依然延續著與水的牽連。
嘉興地處杭州灣,瀕臨東海,背靠太湖,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嘉興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被水環繞著的城市,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江河湖海構成了嘉興人世代生息的家園。從因水而生到依水發展,數千年來,這座城市的命運裏始終流淌著水的痕跡。
嘉興最早叫長水,秦朝時稱為由拳,三國時由於境內野稻自生便改名為禾興,因此,嘉興也被稱為禾城。
靠海的嘉興曾經以盛産海鹽而著稱。翻開嘉興最早的地方誌《越絕書》,我們發現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在這裡開挖了一條水道,並在這裡設置了海鹽縣。
據史書記載,公元216年,秦始皇南行“至錢塘臨浙江,曾至由拳登海鹽駐秦山”,兩千多年後中國第一座核電站建在了當年秦始皇登臨過的秦山之上。秦山核電站建在這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杭州灣裏有足夠的海水可供冷卻發電機組使用。在離秦山核電站不遠的地方,我們發現了這些被當地人稱為捍海塘的石堤,它們在海邊已經屹立了一千多年了,那麼,人們為何要修建這樣的石堤呢?
錢塘江潮水天下聞名,但是,在這洶湧澎湃的潮水後面則隱藏著一部嘉興人幾千年來與水搏鬥的波瀾歷史。這是嘉興市海寧境內一座清代雍正8年修建的宮殿式廟宇,為了建造海神廟共花費了十萬兩黃金,這相當於當時全國財政的三百分之一。那麼,為什麼遠在千里之外的皇家要花費鉅資在這裡祭拜海神呢?
在錢塘江邊我們見到了一種用鐵釘連在一起的石壩,它就是著名的魚鱗石塘。
今天,在錢塘江兩岸的許多地方,人們用混凝土修建起來的防洪大壩與古老的魚鱗石塘並列在一起,堅強地護衛這塊富庶之地不受水害侵襲,因為這裡一直是中國財稅的重地。尤其是當後來著名的京杭大運河開通以後,這裡更是成了古代中國經濟命脈的所在,而歷代王朝不惜在此投入大量精力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也正是這裡擁有豐富的水資源。
這是一張反映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繁盛的繪畫,它描繪出了當時開封城裏繁華的市井生活景象,人們從運河裏運來各式各樣的商品進行交易。這同樣是一張反映同一時期運河沿岸城市生活風貌的繪畫,只不過它所描繪的對像是一組江南的城市,而嘉興正是這些城市中重要的一員。
這三座古塔是運河進入嘉興的一個地理標誌,溝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從這裡穿城而過,那麼,在持續了一千多年的航運歷史中,我們今天還能找到當年船運留下的一些痕跡嗎?嘉興船舶博物館的于金良先生和幾名在這裡修築石壩的工人為我們重現了當年的一個情景。
今天,三塔下的船隻依然是過往不息,猶如火車一般的船隊每天也會出現在這座城市裏,古老的大運河似乎並沒有隨著遠去的船隊而消失。
這裡是嘉興保存完好的一座古鎮,如今這個被水環繞的小鎮成了備受旅遊者追捧的熱土,然而,如果是在清晨,是在還未出現遊人如織的時候來到這裡的話,眼前的這座水鄉小鎮才是原汁原味的,也才能看到生活在這座古鎮裏的人們保留下來的一些生活習慣。
許多烏鎮人的一天是從喝早茶開始的,鄉下來的人把帶來的蔬菜放在茶館的門前,一邊喝茶一邊做生意。嘉興人愛説這樣一句話,“錢可以少賺一點,但頭道茶是不能不喝的”。有人説這是嘉興人生活觀念裏的小富即安,但也有人説其實這才是嘉興人真正想要過的那種淡泊安寧的日子。
在烏鎮,我們發現有許多臨河的房子都建在了水面上,這種濃縮著江南水鄉人家建築智慧和審美情趣的房子被稱為水閣。
烏鎮的中心有一條名叫車溪的水道,是過去進出烏鎮的主要通道。在水鄉,船就是車,也正是由於此,這條供船行駛的水道才有了這樣一個名字。如今水道依然,木船依舊,只不過船上早已不再運貨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來遊覽水鄉的遊客。
從嘉興向東的大運河在經過烏鎮之後向北流去,而連接著大運河的一條支流則繼續東行,最後來到了杭州灣北岸的乍浦港,一百多年前,這裡是浙江最重要的港口。
七十多年前,孫中山來到乍浦,面對寬闊的杭州灣,一個宏大的規劃出現在了這位偉人的心中,並把這個計劃寫進了自己的《建國方略》之中。
雖然後來這裡並沒有建起一座東方大港,但是,今天的乍浦港作為杭州灣北岸的一個重要港口,由於連接著大運河上的內河,因此,它成為了東海海岸上一座獨具特色的港口。
在乍浦港的海岸上有這樣一座並不起眼的小亭子,但它卻是嘉興人為了紀念古典名著《紅樓夢》從這裡走向世界而專門建造起來的。200多年前,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伴隨著中國江南運往國外的絲綢、茶葉和瓷器,枕著杭州灣流動的海水,踏上了走向海外的旅途,為後人留下了一段佳話。
與江南有著深厚淵緣的《紅樓夢》最終是借助江南的水走向了世界,這似乎是一種宿命的巧妙安排。
今天,在當年孫中山計劃建設東方大港的這片水域上,一座跨海大橋正在興建,這座全長36公里的世界第一橋把嘉興人的家園拓展到了東海之上。
這還是一座橋,它離跨海大橋不過十里,但這座七十多米的橋卻是中國江南最長的古橋,這張畫描繪的是當年康熙南行時乘船經過此橋的情景。今天,這座橋梁依然是兩岸居民往來的通途,橋下依然穿梭著過往的船隻,而當我們把這兩座建在了不同水面上的橋梁聯絡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兩座橋梁不正是這座城市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一條命運軌跡嗎。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