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從容成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1日 15:28 來源:CCTV.com

  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座城市,幾千年不曾改變過名字,那就是成都。這大概得益於它的富庶和安逸,他的成熟與從容。而所有的這些都是與一個偉大的人類工程和他留下的精神分不開的,這個工程就是都江堰。

  公元前272年,秦國為了統一帝業,派遣了一位叫做李冰的人擔任成都的郡守。他當時的一大任務就是把岷江之水引向成都,構建軍事上的補給線,經濟上的大糧倉,以便保證秦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李冰經過認真的勘察,充分利用地形,科學地修建了魚嘴分水堤、飛砂堰和寶瓶口三大工程,分別用來分水、排沙和泄洪,最終完成了這一世界上惟一存留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成以後,李冰繼續不斷地完善這一水利工程,並在其他地方疏浚河道,造福於民。

  為了永續利用,李冰還定下了每年維修河道的制度,延續至今。

  即使是在李冰死後,這位一心為民的地方官,也是把自己化作監測水位的石像置於水中,永遠守護著身邊這造福百姓的工程。

  都江堰這一浩大的水利工程當年僅僅用了14年,到現在已經為川西大地不知疲倦的造福了2000多年。它造就了一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的成都,也賦予了這片地域的人們從容的信念。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璀璨明珠。

  早在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就稱讚説:"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都江堰,作為古代了不起的物質文明沿用至今,無論用什麼樣的詞語讚美也不過分。不過,他惠及後人,真正值得人們抬頭仰望底首思索的,該是深蘊其中的那一種人文的理念和精神。這就是:因勢利導,道法自然,以民為本,鞠躬盡瘁。

  採訪:攝影家 陳錦

  都江堰是個浩大的工程,他造福了四川,人民感謝李冰,把他奉為川祖,川祖廟很多,都有塑像,人們把李冰當神了。

  都江堰對四川人講,感情非常深。我個人更喜歡她的寺廟、遺跡。每次走到那都要看看。感受最深的是每年清明的放水節。開春放水,水流如川西平原,一年的生計就開始了。一年之際在於春,水是農業的命脈,都江堰也就成了我們川西平原的命脈。

  都江堰建成四百年後,一位身著長袍的百歲老人長途跋涉,來到了都江堰西南側的青城山。他在這裡創立了天師道,最終,發展成為中國惟一的自創宗教--道教。這位老人就是道教的開山鼻祖--張淩。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或許,道教的道法自然和都江堰的修建理念也是一脈相承的吧。

  道教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人説:道教音樂是世界上最早的交響樂。

  到了清代,青城山道士張孔山聆聽著變化萬千的泯江之水和山澗溪流,道法自然,譜出了一首感悟至深的古琴曲--《流水》。這一樂曲,被當今世界視為東方音樂的傑出代表。

  正是這首樂曲,伴陪著美國“旅行者二號”空間探測器在茫茫太空中不停的迴響,為人類尋覓著宇宙空間的知音。

  2000年11月,青城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産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和一座天下道教名山,為人們留下了千年的富足和享用不盡的思想與文化遺産。富足的生活和道法自然的理念,也潛移默化的滋養著成都人的心態,和他們的生活方式。

  據説:“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顧炎武)就是説,世人飲茶是從成都開始的。

  有道是:“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成都就是一個大茶館,茶館便是一個小成都。

  誇張的説:成都人泡在茶葉裏,已經有一萬年了。

  成都的茶館就是一個社交的平臺。在這個俱樂部裏,無論男女老少一律平等。高官也好,平民也罷,由不得你有半點的造作和特權。

  舒適的桌椅、適當的距離。人們在這裡可以款待賓客,交朋結友,談情説愛,讀書看報,談論生意,化解糾紛,真是無所不包……。可以説成都的茶館,幾乎囊括了社會和人生的全部情態。

  在這裡,人們聽著、看著、談著、品著。品味著休閒、品味著文化,也品味著親情、友情和愛情。品到深處,是生活中的溫馨和安寧,是人生的快樂與真情。

  成都人就是這樣,在茶館裏的閒適中,喝出了自己濃釅的日子,度過了安適清香的歲月。

  採訪 攝影家 陳錦

  前不久去一個小鎮,有一隊送葬的,吹吹打打,來到茶館前面,搬出一張桌子,抬出一個椅子。戴孝的人跪的茶桌前,抱著遺像。一問,是祭拜老人。老人是老茶客,天天來,過世了都離不開茶館。可以想象四川人與茶館的關係了。

  因閒適而興娛樂。自從有了茶館那天起,川劇的演出就在這戲園、茶館裏。川劇中變臉常常是茶館裏的壓軸大戲,令人百看不厭,拍案叫絕。

  成都的茶館從來離不開民間的藝術,而這些民間的藝術也因茶館獲得了表演的舞臺和發展的空間。

  於是,人們從小接受著藝術的熏陶,在喜聞樂見中,學習著歷史,也接受著傳統道德與文明的教化。

  可以説:成都的茶文化,延續著一個文化的成都,打造出一個安逸的成都,也滋養了一個精神康健的成都。

  成都歷來對文化人格外尊重和崇敬。作為詩聖的杜甫,一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可是全國修建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杜甫紀念地,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了。

  成都人為什麼會如此敬重杜甫呢?

  這是因為當他自己的房屋為秋風所破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他自己居住的破舊茅屋擋不住突來的風雨時,他心中卻深深牽掛著那些無房遮雨的百姓們。正是這種“每遇風雨思百姓”的為官心態,贏得了成都人對這位詩人官員格外的崇敬和愛戴。

  採訪 攝影家 陳錦

  我作為成都的攝影師,對杜甫草堂很關注。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留下了很多偉大的詩篇。在成都居住的幾年裏,他所作的“三疊”、“茅屋為秋風所破”,這些詩篇裏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都非常令人感動,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成都是我國養蠶織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甲骨文中,“蜀”字就是一個蠶的象形字。所以四川又有“蜀國”的美稱。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繡工的苦苦探索,使蜀繡工藝有著鬼斧神工般的絕招。

  這就叫雙面繡。它是用同一根針、同一根線,一針繡下去,在薄如帛紗的面料兩邊分別繡出不同色彩的圖案來。雙面繡也是迄今為止只有中國刺繡才能完成的一門絕活藝術。

  這些凝聚著幾千年智慧的蜀繡精品,常常被選作國家禮品贈送給外國貴賓 。

  “噫吁戲,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首著名的《蜀道難》,是詩仙李白麵對險峻奇絕的蜀中地理環境發出的感嘆。

  這個成都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以其極度誇張而伸出的眼球,和大得近乎認不出的耳朵,引起了海內外文物專家的驚訝和猜想。

  也許,這誇張的形象反映出的,正是成都人的祖先4000多年前對眼睛和耳朵的祈盼吧。可以想象:被大山閉鎖的人們,是多麼強烈地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聽到外面的信息他。

  眼前的這些棧道,與其説是道路,不如説是世界上最長的橋。他就像空中樓閣一樣吸附在懸崖絕壁之上,蜿蜒而去,為我們留下的只有幾千年前的傳説。

  相傳在古代的蜀國,每戶出一個壯丁,五個壯丁為一群體,年復一年的劈山開路。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無數個五丁壯士,面對險象環生的峽谷河流,用生命和意志,把對道路的渴求和心中的希望鐫刻在這陡峭的大山之中。構架起縱橫的棧道,實現了祖輩的夢想。

  這一條條世界交通史上堪稱奇跡的道路,縱橫通達,使那時的成都,成為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

  與古老的棧道相比,今天的道路和交通工具已經不能同日而語。

  眼前這所有著100多年曆史的大學裏,正在研究著新型的交通工具,它的名字叫: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

  磁懸浮車在世界上的發展是近些年的事情,在德國申請了常溫常導的磁懸浮車專利,日本于研製出低溫超導的磁懸浮車後,中國能夠後來居上,研製出更為先進的高溫超導載人磁懸浮車,可以説是中國的科研人員發揮了超常的智慧,做出了超常的努力。

  磁懸浮列車的優勢是通過無接觸的懸浮,使運載工具實現高速運行,最高時速可以達到500公里。同時沒有輪軌列車的晃動震顫和噪音,快捷、舒適、安全、環保。這不正是當代人們夢寐以求的陸地交通工具嗎?

  採訪:西南交通大學超導技術研究所所長 王家素

  人類總是追求很高的速度,而且非常舒適,恐怕人類永遠要這樣奮鬥下去

  20世紀的最後一天,世界上首輛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實驗車在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學研製成功。時逢世紀之交這輛駛入新世紀的車,被命名為“世紀號”。

  當年李白吟唱的《蜀道難》,已成為歷史遙遠的記憶。

  然而,在這條用執著和堅韌鋪就的古老棧道上,一路向我們走來的,是積澱在這片地域上的古老文明。

  這些精美絕倫的作品;這座惠及後人幾千年的偉大工程;青城山道教博大精宇宙觀;還有這智慧的技藝、偉大的詩篇、精彩的川劇、茶館的安逸;以及它們所包含的政治的、人文的理念,正是前人留下的燦爛,照耀著我們的前程。

  願善於開路的成都,承載著璀璨的文明,“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一路走好!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