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位於拉薩東郊納金路上的普通藏式院落,是邊多的家。
邊多是家裏起床最早的人。他每天都會早早地起床,來到大街上開始晨練。
邊多晨練的方式比較特別,他就這樣倒著行走。邊多説這是朋友告訴他的一種鍛鍊方法,據説這樣鍛鍊有很多好處,既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症,又可以鍛鍊人的平衡能力,還可以延緩身體各種機能的衰老。
早晨八點多鐘,邊多家裏的兩輛桑塔納出租轎車,正在做出車前的準備工作。
車子是否潔凈,這關係到出租車生意的好壞,所以每天出車前,都要仔細地擦洗一番。
邊多已經年過七十歲,妻子倉覺比他年長一歲,他們結婚至今已經相親相愛半個多世紀了。然而,同是一家人,同進一個門,夫妻兩人的信仰卻不同。倉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她不但拜佛、禮佛、進香、轉經,還嚴格地遵守一切宗教傳統。
邊多卻正好相反,他不僅不信佛,也從不進寺院。儘管他不信佛,但還是遵從妻子的意願,拿出家中最大的一間屋子做了佛堂。
同期聲:邊多
我對宗教的觀念是這樣的,當然是作為一個藏族人來講,從小在藏族家庭裏成長的,父母的信仰當然是影響了我們,這是肯定的。所以説我小時候也是信佛,大人們幹什麼活動,宗教方面幹什麼活動,我都幹什麼,我都比較跟別的藏族人一樣,還是同樣信教的。
邊多出生於西藏日喀則的一個平民家庭,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
像絕大多數西藏人一樣,邊多的母親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母子二人靠釀青稞酒做些小生意來維持生計。
同期聲:邊多
我們都是老老實實的人,可是災難不斷地(降)臨到我們家裏,雖然我們沒有多少本錢,做點酒也就是為了維持生活,但是由於當時制度的原因,這種稅、那種稅,這個人要、那個人搶的事情經常發生。但我們每天都要求菩薩,燒香的事情照樣在幹。後來慢慢地在我幼小的心靈裏,就産生了一種疑問,我小的時候問過母親這麼一句話,我説我們天天燒香、天天拜神、天天拜佛、天天唸經,為什麼災難不斷地(降)臨到我們家頭上呢?為什麼我們連這樣狹窄的生活道路都走不通了呢?究竟是什麼原因?
過去的日子,邊多的記憶裏充滿了苦難,最早是在家鄉和母親一起為了生存起早貪黑地忙碌,十幾歲就被抓到最艱苦的阿裏,頂替有錢人家的兒子當藏兵。
同斯聲:邊多
我一生第一次挨鞭子,就是在藏兵營裏,這個氣呀怎麼忍也忍不住。
後來他因為不堪忍受藏兵營裏的非人生活而逃亡,再後來又被捉回阿裏坐地牢。
同期聲: 邊多
這個(牢)和別的地方確實不一樣,我後來一直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這個好像……這個就好像四方形,就是寬有這麼寬,深呢大概八九層樓,大致是這樣,當然當時我也沒有量過。 很深很深的,這本身你不用説是挨的皮鞭,別的什麼刑具,受刑的情況就根本不用説,(坐地牢)這一條,這使我從腦中直到今天,還是記憶猶新。
邊多説,雖然他只在地牢裏面關了三個月,但這三個月就好像做了一個無比漫長的噩夢,這個噩夢,打碎了邊多腦海裏對於未來的所有幻想。
同期聲:邊多
我就問我母親,我説好像就是前輩子做了什麼孽了,誰能證明我做了什麼孽了?
他開始對祖祖輩輩的信仰産生了懷疑,他覺得,阿媽信佛,阿媽的阿媽也信佛,家中祖祖輩輩都信佛,但祖祖輩輩並沒有因此而過上好日子。
同期聲:邊多
我這個人是有點看實際,這種性格一直帶到現在,對於(宗教)這個東西,這樣好那樣好,這個忠誠那個忠誠,忠誠結果怎麼樣,所以我對宗教的觀念,就是從這些實踐中,慢慢就淡薄了,再加上參加工作以後,由於學習了一點革命的道理,學習的東西多了,接觸的東西多了,慢慢地就更加明確了,更加明白了,這些都是假的。從此以後我就根本不信佛了,我也不拜佛了,我也不拜佛也不燒香。
西藏民主改革之後,邊多有幸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作曲。飽受生活磨難的邊多,格外地珍惜這次機會,他發奮努力,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邊多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擔任藏劇作曲。
傳説,藏劇起源於十五世紀,噶舉派高僧湯東結布立志要在雪域各條江河上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儘管湯東結布煞費苦心,卻很難募集到造橋的經費。後來,他發現虔誠的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招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演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藏區各地去演出,以化導眾生,募集經費,這種歌舞就是藏劇最初的雛形,人們也因此稱湯東結布為藏劇始祖。
幾百年來,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劇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形式。藏劇的唱腔也都是固定的,在邊多到藏劇團之前,藏劇曲調的傳承全部由師傅帶徒弟,徒弟再帶徒弟,世世代代口口相傳。邊多到了藏劇團之後,才把這些曲調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了下來,並對一些傳統曲調進行加工、提煉、完善和再創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邊多稱得上是西藏的藏劇作曲第一人。
這是邊多家佛堂的墻壁上挂著一些唐卡,靠北墻的刻花彩繪佛龕鑲金嵌銀,非常豪華。
佛龕裏供奉的是藏劇始祖湯東結布和文殊菩薩兩尊佛像。邊多説,文殊菩薩是妻子驚覺的本尊佛,而自己是搞藏劇的,所以把湯東結布供在了佛龕裏。
像往年一樣,薩嘎達娃節前夕,邊多的妻子倉覺請了兩個喇嘛到家裏唸經。
誦經祛災以保平安,是信徒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藏族人的一個傳統。如今在西藏,延續這個傳統的大多都是些年紀比較大的信徒,或家中有老人的家庭。邊多對於妻子信佛、禮佛、請喇嘛進家唸經並不反感,也從不干涉。
邊多有兩個兒子,小兒子達娃是藏劇團的小提琴手。正在為邊多做按摩的這位中年男子,是邊多的大兒子班覺。班覺的一雙眼睛幾乎失明,這也是邊多老人多年來的心病所在。
如何使大兒子在自己走後能夠衣食無憂,就成了邊多老人經常考慮的一個問題。他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兒子留下一筆錢,這樣他就可以放心了。
為此,邊多曾經想過好多辦法,然而他做生意賺錢並不像作曲那樣得心應手。
對於邊多來説,賺錢雖然比作曲還要難,但它們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需要靈感,而靈感往往來源於生活。兩年前,邊多在一次與出租車司機的閒聊中來了靈感,他由此發現了賺錢的契機。他想,拉薩城小,而出租車的起步價又高,再加上稅收和管理費相對低一些,出租車行業應該能有錢賺。
主意已定,説幹就幹,邊多以最快的速度籌集到了二十多萬元錢,買了兩輛桑塔納轎車,辦好手續,雇來司機,很快投入了運營。
刨掉所有的開銷,兩輛出租車每天的純利潤在300元左右,這樣算下來,一年可獲利10多萬元,兩年來,已經收回了買車的投資。今後只要車況好,能夠平穩運營,邊多就可以坐在家裏收錢了。
在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裏,二十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更何況做生意如同一場賭博,輸贏都是個未知數,但是對於年近七十的邊多來説,這場賭博只能贏,不能輸。而幸運的是,邊多贏了。
邊多夫妻二人忙忙碌碌的,時間已經到了中午。
像大多數拉薩市民一樣,邊多家的午餐,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抓糌粑、吃鹹菜了,取而代之的是米飯、饅頭和各種各樣的炒菜。
誦經喇嘛的午餐,也都是由主人家提供,他們吃飯並沒有太多的講究,通常情況下,主人家吃什麼,喇嘛們也就跟著吃什麼。
下午兩點多鐘的時候,午間交通的高峰已過,乘客也就相對的少了,兩個出租車司機便會在這個時候,把車開回家來吃午飯。
開出租車是個很辛苦的活兒,無論春夏秋冬,每天都要早出晚歸,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但是不管怎麼説,拉薩現在是全球聞名的旅遊勝地,客流量逐年增加,拉薩的路況好,車跑得也快,每天的收入還是有保證的。
午飯過後的這段時間大家都很清閒,邊多和孫女格央坐在卡墊上看電視,司機們也要休息一會兒,只有兩個喇嘛在不停地誦經。
從早晨八點到晚六點,每天連續不斷地誦經十個小時,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倉覺重新點燃了幾盞酥油燈。
兩位喇嘛所念的經書,藏文名字一部叫《松堆》,一部叫《結東》,這些都是佛經中的節選。邊多説他和妻子都聽不懂經書的內容,只知道大都是些吉祥、平安之類的意思。
把主要精力放在民間音樂的整理上了。
作為一個作曲家,除了本職工作以外,邊多最關心的就是西藏民間音樂的發掘、收集和整理。
西藏幅員遼闊,而藏族又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但是,由於各個地區的生活習慣不同,民風民俗差異很大,所以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歌、情歌、酒歌以及宗教音樂也都各不相同。從三十幾歲的時候起,邊多就經常到西藏的各個地區下鄉采風,收集不同的民間音樂,然後回來整理。幾十年的時間裏,邊多跑遍了西藏的七十多個縣、幾百個寺廟和上千個村落,錄製了數百盤音樂磁帶。
出租車要上路了。邊多家的大門外,是一條狹長的小衚同,車輛根本無法調頭,所以必須倒行。
午後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這是兩位喇嘛進家唸經的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晚上太陽下山之前,他們必須把這兩部厚
厚的經書念完。
請喇嘛唸經是要付錢的,但是所付錢數的多少,要根據主人的意願和家境來決定,喇嘛是不會張嘴要錢的,因為喇嘛誦經不是一件討價還價的交易。
邊多接到小兒子達娃的電話,約他今天下午到自治區藏劇團去一趟。
這裡就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它坐落在拉薩城的西北角。
藏式門樓的頂部,供奉著藏劇始祖湯東結布的塑像。
正在排演的,是由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演出的新編大型歌舞藏劇《文成公主》,這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公演的主要代表劇目之一,它的唱腔就是邊多根據傳統曲調進行再加工、再創作完成的。
《文成公主》是一個歷史劇,寫的是大臣祿東讚替松讚幹布到大唐求婚,圓滿完成使命的故事。
邊多的小兒子達娃家就在藏劇團的家屬院裏。
達娃請來了兩位年輕演員。一位主唱,一位擔任伴唱。
寒暄過後,便切入正題,邊多拿出一個精緻小巧的愛華牌錄音機,做著錄音前的準備工作。
傳統藏劇《朗薩文布》,講的是發生在西藏江孜地區的一段古老的故事。
在劇中,郎薩文布的父親貢桑德青面對女兒的不幸,有一個很長的唱段。這段唱段也是傳統藏劇裏很有名的一段長調唱腔。邊多多年來想要錄的正是這段唱腔。
有主唱,有伴唱,此起彼伏是藏劇的顯著特點。藏劇的長調,也可以説是藏劇唱腔中的咏嘆調,是藏劇裏最有震撼力的表現形式。
兩位唱得時而高亢悲壯,時而低回婉轉,表達了劇中人物痛苦憂傷的心情。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並且幾十年的努力也不會留下什麼遺憾,邊多的心裏十分高興。
傍晚時分,邊多家的小院裏灑滿了夕陽的余暉。小孫女格央正在洗頭。明天有外賓到格央她們學校裏去參觀,格央要上臺表演歌舞節目。晚上十點鐘左右,街上的行人少了,出租車也已經收工回家了。
今天兩輛車一共賺了四百多元錢,除去油錢和其他的開銷,還能剩下一多半。這些錢,全部由大兒子班覺保管。
夜深人靜的時候,邊多又開始整理自己的民間音樂資料。
對於邊多這樣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來説,收集和整理西藏的民間音樂,有如幹一個龐大的工程,因為西藏的民間音樂浩如煙海,邊多所收集的各種民間音樂資料,已經成了無價之寶。曾經有許多家音像出版社與邊多聯絡,希望能將他採集和整理的這些民間音樂出版發行,邊多説,出版西藏民間音樂專輯是他多年的夢想,也是他晚年最大的心願,但這事不急,他要尋求一家可靠的出版社合作。
邊多家晚飯吃的是水餃。時代在變,拉薩人的生存觀念和生活習慣也在改變,而且日新月異、豐富多彩。
在很多時候,邊多家的日子就是這樣,他們也許生活得平平淡淡,甚至還會有許多的缺憾,但是,新的一天總是如期而至,於是,他們就又有了新的希望和期盼。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