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達村是藏北比如縣的中部的一個並不知名的小山村。
但是提起巴達村後山的美邦倉康卻是當地盡人皆知的著名的修行地。
嚮導告訴我們,有一位名叫貢覺曲嘉的修行人,已經有十五年沒有下山了。
這讓我們喜出望外,因為尋訪拍攝一位修行人的生活,正是我們攝製組此次怒江之行的任務之一。
這一帶有許多修行人,大多都在山崖或絕壁上的石洞裏,
儘管還沒有見到修行人,光是望望這些洞,我們就已經初步領略了什麼是真正的“與世隔絕”,這是生活在都市裏的人們所無法想象的。
修行人之所以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怕受打擾。
所有進香的人都知道,什麼時候拜候一位修行人而不至於打擾他,修行洞的門上所挂的藏毯是否掀開,就是一個信號。
據説,驚擾一位正在打坐的修行人,是一件不堪想象的事情,輕則會使修行人走火入魔、半途而廢,重則會有性命之憂。
儘管我們心裏有些著急,但此時我們只能等待著,一刻不停地在望遠鏡裏眺望那面不知何時才能掀開的藏毯。
任何等待,都是一種痛苦。我們的攝影師終於耐不住性子,悄悄地上山了。
為了不打擾修行人,他的行動也只能是悄悄地,從不同角度,拍攝了這座神秘倉康的外景。
低矮的院墻上,有兩件修行人晾曬著的皮襖和一隻看上去很久沒有用過的瓷碗,裸露的倉房裏,儲備了許多幹牛糞。
但是那面挂在門上的藏毯,卻始終未能掀開一角。
帶著一天的等待、失望、誘惑和勞苦,我們又回到了鄉政府的大院。
餓了一天,曬了一天,此時我們真想美美地吃上一頓,然後好好地睡上一覺。但是這裡沒有飯館。
鄉政府的辦事員為我們打開一扇門,這就是鄉里的招待所,也是我們晚上想“好好睡上一覺”的地方。
第二天,我們又按時來到山下繼續等候。中午,簡單地吃了點方便麵。
就在我們百無聊賴的時候,忽聽有人説,開了,掀開了!我們一起向山上望去。果然,修行洞的門簾掀開了。
這就是修行人貢覺曲嘉,他已有十五個年頭沒有下山了。在我們的想象中,他應該瘦骨嶙峋或長髮披肩,但情況剛好相反,他留著一頭短髮,長著一張略微有些發胖的臉。我們苦苦地等候了兩天,現在,他就站在我們面前,站在敞開的門口,臉上帶著微笑,看著我們。這雖然是夏天,他依然披著厚厚的羊毛斗篷。
雖然面對面,但我們仍然無法與貢覺曲嘉進行交流,因為他現在不能講話。嚮導説,他現在正處在修行生活的“閉經”期。
“閉經”是修行生活中的一個環節,就像一道坎,或是一個極限。修行人在這時絕對不能説話,有時甚至不能吃喝。
“閉經”期長則十幾天,短則三五天。看來,要想採訪他,我們還要等待,等到他能説話的時候。
這是他平時起居、休息和吃飯的房間。
房間裏的東西很多,也很亂。雖然亂,但都是修行人的生活必需品。靠墻放著的幾個木頭箱子上還有一隻小藥箱,這山上的東西真可以説是一應俱全。
這是廚房,從生火的爐子到鍋碗瓢盆,應有盡有。這讓我們感到,修行人雖然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但他們也是吃五穀雜糧的人,只是與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已。
貢覺曲嘉什麼時候能説話,對我們來講,仍是個未知數。但所有的修行人,都必須由家裏人來供養,聽説貢覺曲加的弟弟拉青,要上山給哥哥送食物,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再次接近貢覺曲嘉的機會。
拉青今年44歲,是一個典型的藏北漢子。每隔一段時間,供養哥哥的食物,都是由他送上山去。
交談中,我們得知,貢覺曲嘉的家裏過去有九口人,現在父母已經過世,除了貢覺曲嘉在山上修行之外,還有個33歲的小弟弟在外地的一座寺廟裏當喇嘛。其餘的幾個兄妹都過著俗人的生活。家中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放牧和每年夏季到山上挖蟲草。
拉青説,哥哥上山已經十五年了,家裏一直對哥哥都很支持。十五年來,哥哥在山上的一切生活用品,羊毛被、幹牛糞、酥油、糌粑等等,都是由我們兄弟姐妹共同供給,誰有什麼,就出什麼。我家有五個小孩,我們的生活並不富裕。我們省吃儉用,總是把最好的東西拿去送給哥哥。
徵得拉青的同意,我們跟隨他第三次上了山。
拉青提著酸奶和酥油,站在門口,扣動門環。
等了好一會兒,門開了,開門的,正是他的哥哥貢覺曲嘉。
兄弟之間只能以打手勢的方式進行一些簡單交流。顯然,拉青已經習慣了哥哥的這種狀況,每次上山,都盡可能幫哥哥幹點什麼,哪怕是倒個水,或掃掃地。
拉青在山上呆了大約半小時的時間,現在他就要下山了。只見他彎著腰,走到哥哥面前,與哥哥“碰”了一下頭。其實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碰頭”儀式,這一幕,我們也可能在其他的宗教場合中見過,這是活佛能給予最親的親人或信徒或俗人的最高祝福,這種禮節,稱之為“頂禮”。
從哥哥和弟弟的“頂禮”中,我們不難看出,哥哥對弟弟表示祝福,而弟弟將哥哥當成了神,也許這就是拉青兄妹供俸哥哥的動力。
拉青沿著另一條山路下山了。貢覺曲嘉關上了修行洞的門,他們又開始修行了。
從美邦山上下來,就是洶湧澎湃的怒江。西藏文化的分佈,是以河流劃分的,藏北屬於怒江文化帶。怒江兩岸風光險峻,多姿多彩,是一片尚待開發的旅遊處女地。沿江向上,驅車幾十分鐘,江南岸可見獨具特色的熱登寺;怒江北岸,則是藏北比較著名的達摩古寺,舉世聞名的用骷髏墻圍成的多多卡天葬臺就座落在這裡。
從美邦山下向東,只幾分鐘的路程,就是帕拉金塔,帕拉金塔是西藏最大的佛塔建築群,由一座大型菩提塔和數十座小型陵塔組成。在藏傳佛教“佛、語、意”中,佛塔象徵“佛意”。帕拉金塔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是噶舉派大格西寶多瓦和帕拉所建。如今這裡已是佛教徒們朝拜的聖地之一。
塔尖高聳入雲,五顏六色的風馬旗隨風飄動,刻有各種佛像、佛經的瑪尼石刻堆積如山,附近的百姓每天都來此轉經。
這是一片有靈性的聖地,沿江附近的山上,都有人在修行,我們所介紹的美邦修行洞,只是其中之一。
第四天我們上美邦倉康時已經到了中午,因為我們一大早就驅車到比如縣的縣城裏買了幾條哈達,就這樣,我們每人手裏拿了一條哈達和準備捐給美邦倉康的50元錢,在門口等候著,嚮導丹巴已經到屋裏去請貢覺曲嘉。他是否願意見我們,是否能進行語言交流,我們都不知道。如果貢覺曲嘉同意,那麼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等到他能開口説話的那一刻。
貢覺曲嘉和丹巴一起出來了,他雖然還不能開口説話,但他同意和我們見面,並示意我們可以到修行洞中拍攝。
這就是貢覺曲嘉的修行洞,半是洞穴半是房屋的修行洞,著名的美邦倉康。此洞因藏傳佛教始祖蓮花生大師曾在此修行七天而聞名。面積不大,縱深大約有5米,高約4米。洞內的主要擺設是靠墻的一組藏櫃,也是佛龕,佛龕上,主供是蓮花生大師像。大師的上方,是個通風透光的天洞。
佛龕的左下方,有一塊不大的石臺,當年蓮花生大師就是在此打坐過七天。後來噶舉派得道高僧丹青大師也在此打坐修行,並挖掘出蓮花生大師埋於此洞的《丹智》經,如今洞裏還有丹青大師留下的“佛腳印”。
現在坐在這個石臺上的,是修行人貢覺曲嘉,他已在此度過了十五年的幽閉歲月。藏櫃上挂著水舀的地方,布簾的後面,有一汪泉水。據説無論豐年或大旱,此泉的水位不變。
這真是一汪神奇的天然聖水。而水源也是修行人能否過好修行生活的決定因素。這是修行人貢覺曲嘉在起居室裏打坐的情景。看來他的心情很好,他面帶笑容地從起居室裏走出來。似乎有好消息要告訴我們。究竟會有什麼樣的奇跡發生呢?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們真不敢相信,他終於能説話了,怪不得他滿臉笑容,這樣高興,他的“閉經”期終於過去了。這是個難得的機會,趁他心情好,我們準備對他進行採訪。
通過翻譯,我們向貢覺曲嘉提了許多問題。我們提的第一個問題是:生活是多樣化的,而修行卻很苦,你為什麼要選擇修行呢?
不知道這個問題他是否願意談,也許是他不想回答,也許是他不屑回答,我們心情忐忑地期待著。等了好一會兒,他才開始説話。
的確,世界很大,生活的方式也很多,獲得一次人生也不容易。但伴隨人生的是無盡的煩惱,像疾病、生死輪迴。而一般的人,他們不知道這些,他們只知道貪圖世間的享樂,迷戀輪迴中的事物,因為他們不知道死後是怎樣的。所以我選擇了修行學習佛法。修行是一個漸悟的過程,如果能修成正果,就可以得到解脫。正果就是涅槃或菩提,也就是成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凈除一切痛苦,證悟自心本性,達到菩提境界,這時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也就解脫了。比如説死亡,對於一個證悟了的人來説,那只不過是從一個花園到另一個花園,從一片凈土到另外一片凈土罷了。我得到噶舉派一位法師的傳授,修習噶舉派的大手印。剛開始的時候,氣與心有點不太協調,現在已經很平穩。修習大手印要求的就是心靜放鬆,越放鬆越好。然後依心的譬喻去領悟,追求心靈的解脫是惟一。佛説我們每一個人,乃至六道眾生都具有佛性,這才是讓我們成佛的因,如果我們沒有聚足佛性,那麼不管怎麼修,都不可能成佛。
他避而不談家人。他的回答,我們聽得似懂非懂。 實際上修行,就是在來世給自己建一座房子,以便死後好搬到那裏。修行人的內心世界是無法接近的。
貢覺曲嘉又準備進洞修行了。我們徵得他的同意,打算拍幾個他在洞中打坐的鏡頭。貢覺曲嘉關上門,洞中立刻一片黑暗。借助天洞射進來的一束自然光,我們隱約可見他的臉。他盤腿坐在石臺上,面無表情,視而不見,漸漸進入狀態。
有位研究修行的藏學家説:修行的行為看似坐著不動,實際上,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心靈的曆險”,好比一棵竹子,中間有個洞,修行人在修行的時候,就像一條蛇鑽進竹子中間的洞,如果順著空心向下走,那將是一條不歸之路; 如果順著空心向上走,從空心中鑽出去,這條蛇就會變成一匹“長翅膀的馬”。
修行人貢覺曲嘉,正在經歷著這種“心靈的曆險”。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