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香港《家在香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30日 11:18 來源:CCTV.com

  編導:王曉明 攝像:許佑寧

  28年來,詹姆斯先生總是在早晨7點半鐘準時到達學校。現在他已經是這所學校的校長了。他給自己起了一個相當中國化的名字——詹大衛。

  把一天要做的事情用錄音機錄下來,是他到學校後做的第一件事。

  這部黑電話陪伴了詹姆斯先生25年。他説,不少人勸我換掉它,我還捨不得。

  位於香港的港島英童中學只招收講英語的學生,其他語言在這裡被當作外語教授。

  來到香港的這個學校,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在這間學校裏融合得美麗、和諧,這就是這個世界將來應該變成的樣子。

  這個班的外語教授的是普通話,詹姆斯先生看到現在的香港對會普通話的人才需求強烈,普通話班也就應運而生。

  教普通話的老師們説他們親身經歷了普通話從無到有,一天天引人注目的過程,他們自己編寫了適應香港學生的教材供本校學生使用。

  這是港島英童中學為校長提供的住宅。

  採訪:校長

  我是教歷史的,(當時)很難找到一份工作,我就遞了很多求職信,找到香港這份工作。我跟妻子説只是工作兩年,沒什麼關係。我一定要找一份工作,不能沒有工作。然後我們就來了,這一説就是28年前的事了。

  “她就是在這裡出生的,她妹妹也在這裡出生。

  採訪:校長

  在回歸前的幾個月香港人叫我們鬼佬、白鬼、殖民者。回歸幾週後,香港人對我們翹起大拇指,稱讚我們説,你們是好樣的,沒跑。人們都認為我們會逃走,可是我們沒有。

  採訪:校長

  他們這些年輕人比我們更加艱難了。以前任何一個英國人都可以來香港工作。現在來之前必須有一份工作,一個接待單位,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來。

  星期天的中午詹姆斯先生一家人經常聚在一起吃中午飯。在香港生活了28年,一家人都挺喜歡中國菜,但是要自己動手做還有困難。飯後,大家就要分頭工作了。詹姆斯先生説,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説,星期天下午必須準備下一週的工作。

  安格瑞在香港的亞洲電視臺做英語節目的主持人,她很喜歡這份工作。在她看來,如果離開香港回到英國,她不一定能找到、也不一定能勝任這樣一份工作。

  這裡正在進行的是香港航空青年團長官訓練中隊的訓練課。李偉榮副司令今天來這裡檢閱。香港航空青年團是由香港民政事務局和公益金資助的青少年制服團體。目前擁有700多名成年團員和3100多名學員。目標在於幫助青少年認識航空文化,為他們投身航空事業鋪路。

  李偉榮先生曾經從香港轉到在國外工作,全家人也同他一起住在新加坡。近年來,他看到香港各方面依舊充滿活力,又返回了香港。

  採訪:李先生

  我加入航空青年團十幾年了,我以前也像你們一樣坐在這兒,今天在10分鐘裏,你們會學到很多東西。作為一個飛行員或是拿到牌的機師,在人生當中或是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幫助青年們實現他們的夢想,是教官的責任。航空青年團是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學習是一個過程,能學到多少,完全是靠你自己。

  李偉榮先生將自己的出版社命名為“天窗”。他認為天窗就是要“打開天窗説亮話”,要為學生、教師、家長、管理人材與創作人才提一個最佳的、最有品位的出版平臺,激發獨立思考、追求理想的精神。

  採訪:李先生

  我做出版差不多15年了。從國際性的出版社到現在以香港為基地的我的現在的出版社。在做出版前我是中學教師,教英文、經濟、地理。

  採訪:李先生

  我覺香港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其實很多時候在於你怎樣把握機會,是否努力去做。我運氣很好,有一班很好的員工,他們都願意跟我一道朝著公司的目標去努力。我覺得很有信心,能夠有發展的機會。同時我覺得內地和香港的經濟在慢慢地融合中,香港的市場會慢慢變大。以我在國際性的公司做了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將來中國兩岸三地的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和融合空間。”

  李偉榮先生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祖輩生活在香港。他曾經在新加坡工作過,夫人也辦了移民。李先生的母親是當地的客家人,但是客家話已經説不太好了,現在講廣東話。在國外的日子裏,李先生隨時關注著香港的變化。而今又舉家遷回香港,談起為什麼不願意繼續留在國外,他是這樣説的:

  採訪:李先生

  我自己是香港出生的,在香港受教育長大,我始終覺得香港才是我的家。我個人感覺香港比新加坡要更加有活力,有很多很多的發展空間。香港跟將來世界最大的市場——中國(大陸)最接近、最有優勢。而去新加坡只是開闊眼界,接觸更多的人。但我始終覺得香港是我將來發展的地方。

  這幾天全球性的慈善組織——獅子會在香港召開年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兩萬多名會員興高采烈地舉行慈善募捐遊行。李先生帶領航空青年團的團員們到現場義務幫忙,這是他特別喜歡做的事情。李先生説:

  這所公寓樓裏住著前港英政府的布政司司長。老人的中文名字叫鐘逸傑,他還曾經出任署理港督。從1957年抵達香港起,他就盡力了解香港市民以及他們的文化、歷史與志向。老人喜歡畫油畫,前幾年把不少自己畫的畫捐給了慈善事業。

  採訪:鐘叔

  這是九龍,三十多年前了。”

  採訪:鐘叔

  這是我看馬灣橋。

  48年過去了,當年來香港出任公職或許只是服從,但是退休後把家安在香港卻完全是他自己的選擇。

  採訪:女孩子

  因為我有很多朋友,這一點對我來説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不是天氣、山水,而是人。”

  最近,鍾先生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中文書名翻譯為《石點頭》。

  採訪:鐘叔

  “英文的(書名)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是鄧小平説的。”

  鍾先生於1987年退休了。他覺得如果回到英國去,他就成了“少小離家老大回”“兒童相見不相識”的老人,還是留在香港好。留在香港每天有做不完的事。

  採訪:鐘叔

  我和我的夫人到中國的很多地方,去看一看,我們喜歡明白中國原來的文化,所以我們去了很多有名的地方,去黃山、泰山、峨眉山、很多山,很多公園。”

  採訪:鐘叔

  我是一些做生意的公司的董事,有很多外貿工作,我也對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很感興趣。因此我花了很多時間來幫助專業人士和組織,研究解決這些課題的方法。

  採訪:鐘叔

  香港還有許多問題,但是香港人可以面對這些問題,克服困難,我肯定香港可以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擔任很好的角色。我確信香港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採訪:鐘叔

  我78歲開始上課,學普通話,是最老的學生。

  李曉莉,中國雲南省人。十多年前移居香港,如今辦起了“阿詩瑪雲南風味軒”連鎖店。無論走到那一家店,只要顧客多,她立刻換上工作服忙碌起來。來香港前她在醫院做正規化驗師,到香港後一切必須從頭做起。從打工、讀書、拿證書、與他人合辦化驗所,到經營雲南菜,一路艱辛。

  採訪:李女士

  我就覺得我如果要做好這個行業,我一定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才能跟別人做到一樣的。所以那個時候每天讀,每天要補英文,那個時候讀書很多都是用英文來教學的。

  (那時我)每天搭兩到三個小時的(車),轉三、四次車到瑪麗醫院進修班去讀書,每天都是下班以後才去讀,讀晚上的課外的課程。有一次剛剛下雨,大雨,那麼辛苦,車也接不到,回到家裏的時候差不多快一點了,也是覺得很辛酸,自己在家裏大哭一場,這些都是過去了。

  明天李曉莉和弟弟要一起飛回雲南,在昆明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餐飲界朋友聚會,共同探討如何把雲南文化隨著雲南菜帶出雲南,帶到香港,帶往世界。今天晚上,家裏人難得地聚在一起,説説心裏話。聊起這些年的生活感受,李曉莉説:

  採訪:李女士

  我覺得在香港時間越長,都覺得香港真是慢慢已經變成我自己的家了。而且那些朋友,這些工作上的人,很多我覺得還是有很多貴人在幫我,所以我這幾年覺得這些事業發展得很順利。”

  採訪:李女士

  我現在感覺我跟內地的人交流了,好像也覺得自己跟他們溝通很好,覺得自己的觀念還是跟內地一樣的。但是我跟香港人交流的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好像是跟真正香港人,他們想的、説的、考慮的怎麼樣,我還是很能溝通。有時候自己靜靜一個人想,好像自己是內地的人,有時候又覺得是香港的人,有時候又覺得自己不能偏向任何一方面,好像又是一個中間人一樣,是這種感覺。

  阿詩瑪雲南風味軒”的菜分外精細,地道。李曉莉的目標是推廣雲南地方文化和風情餐,以正宗、健康、注重特色為宗旨。作菜用的原料大部分都是從雲南當地專門採購運到香港的,保證了純正的品質。

  採訪:李女士

  這幾年在餐飲會也是做了很多工作,儘量幫這個會裏面、會員各方面協調,現在大家也是互相幫助,我在這個會裏面也是很受到大家的歡迎。所以餐飲界我惟一被選為女的副主席的其中一位女士。所以我覺得還是自己慢慢,覺得自己的奮鬥和香港人的融合,和大家的幫助是分不開的。我能做成功,也不單是我自己,我覺得大家幫我,我還是覺得其中一份的力量,我這幾年生意做得好也覺得是很開心,而且覺得自己應該把自己做生意其他的時間,多做一些公益的活動。所以我就參加了很多服務,像獅子會,服務社會的這些機構,我也是很熱心去做一些工作,像今年我就(被)選為我們灣仔獅子會的會長,帶著大家服務社會。”

  眼下,在不少公共場合都可以見到李曉莉的身影。她已經不是站在社會之外的陌路人,而是在香港多元文化的生活中如魚得水。她把這些歸結為自己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和香港社會的包容性。

  問起詹姆斯先生的業餘愛好,他毫不猶豫地説:唱歌。他擔任團長的香港威爾士男聲合唱團成立26年了,600多名團員來自11個 國家。他們曾經參加了1997年香港回歸儀式上的千人大合唱。

  採訪:小女孩

  你會不會跟你爸爸回威爾士去?

  我不會。我小時候回英國時還是很有意思,我長得和別的英國孩子一樣,但是與他們對流行文化的理解不一樣,文化背景不同,談話的內容也不一樣。很多在這裡長大的孩子去了英國又回來了,因為他們覺得香港更舒服.

  在父母的幫助下安格瑞買了一套小住宅,今天朋友們來為她祝賀喬遷之喜。她的朋友們來自香港的不同領域,他們的膚色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也不一樣,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很年輕,都把香港當成了自己的家。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