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香港《至愛無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30日 11:14 來源:CCTV.com

  編導:陳敏 攝像: 李斌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一些手拿小紅袋的人,路過的行人不時向他們的小袋投入一些硬幣,並從他們那裏得到一枚小標簽貼在胸前。

  到過香港的人可能都知道,這是當地每週六都要舉行的一種慈善募捐活動——賣旗。最初,這種活動是賣花,後來發展為賣紙旗,現在改為貼小標簽,但香港人仍舊習慣沿用"賣旗"的稱謂,久而久之,每週六也就被稱為賣旗日了。

  這些賣旗的人,胸前都貼著這樣一個標誌,義工證,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是利用休息時間出來義務服務的義工。

  香港是個發達的商業社會,在這裡,“時間就是金錢”,而做義工完全是出於自願,沒有任何報酬。但是在香港,在香港人務實理性的外表下,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做義工的經歷。

  採訪:香港特別行政區社會福利署高級社會工作主任 林紹裘

  在過去六年的時間,我們登記了1300多個機構,有47萬多個義工,但是這個數字,是讓他們自己報告我們他們的服務情況,我相信有很多的機構很多的志願者他們做了服務還沒有告訴我們的,所以我相信在香港志願者的數目比我們知道的還是要多的。

  我們在大街上看到的義工,就是由這裡組織管理的。義工服務主要以社區、單位、學校為中心,志願登記報名,然後由工作人員統一調配,打電話確定方便服務的時間,並留下時間記錄。

  採訪:香港特別行政區社會福利署高級社會工作主任 林紹裘

  我們在分區的地方有我們分區的辦事處,我們成立了地區的委員會,跟他們聯絡,每一個機構他們都根據他們的興趣,他們所住的地方,為不同的人提供一些義務工作的服務。

  如果説義工是慈善大使、而社會福利署是政府協調管理機構的話,那麼誰,又是香港慈善事業的主角呢?

  事實上,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世界性大都會,支撐著社會繁榮與和諧的不僅有活躍的經濟,還有這樣一些成熟完善的慈善機構,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那些在街頭賣旗的義工,就是為它們募集善款的。

  東華三院是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一家慈善機構,作為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主席,李東海先生為我們講述了最初建院的歷史。

  採訪:香港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主席 李東海

  東華三院是在1870年建立的,在那個時候是英國人佔領我們香港20年,這20年當中我們有十多萬人口在這裡,我們的人沒有醫院,病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以看病,那麼印度人反而他病了有英國的海關醫院去看病,我們華人在這裡病人窮人都到這個小廟裏,這個小廟就是廣福義祠,是小祠堂,那麼窮人到那邊病了死了,就死在那邊,死了就把屍體拿出去,所以這是很慘的。

  為了扶危濟困,解救悲慘的鄉親, 1870年,當地華人自發籌資建立了東華醫院,為窮人設置免費病床,並設立義冢,開始了慈善救助的歷史。

  如今,東華三院已發展成為擁有五家醫院以及多家學校、老人院的社會服務機構,對香港社會影響巨大。每年由東華三院舉辦的愛心滿東華、歡樂滿東華等慈善活動,成為香港人捐款獻愛心的盛會。

  香港的許多慈善機構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十九世紀末,中國沿海一帶拐賣婦女兒童的事件時有發生,一群熱心的華人自發籌建了以保護婦孺、保赤安良為使命的香港保良局。

  在保良局大廳的墻上,塑滿了一幅幅捐款人的頭像,這些塑像記錄著一百多年來為保良局慷慨解囊的好心人。保良局的正廳供奉著關公的牌位,關公常常被追求財富的人供在廳堂,為什麼施財舍財的慈善機構也供奉關公呢?

  採訪:香港保良局主席 杜偉強

  我們為什麼要供奉關帝呢?因為關帝代表仁義,跟我們保良局保赤安良的宗旨很配合。

  在仁義精神的庇護下,許多曾遭遺棄的孩子在這裡幸福地生活。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良局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龐大的慈善機構,他們不僅扶助了社會弱勢群體,也在民眾中弘揚著寬容和仁愛精神。香港保良局這塊銅牌,就見證了無數這樣的感人故事。

  這張美麗的面孔許多香港人都十分熟悉,她叫張瑪莉,1975年曾被選為香港小姐冠軍,之後,又榮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二十一世紀成功女性等稱號,然而,這位傑出的女人卻並非生下來就一帆風順。

  採訪:1975年香港小姐 1988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張瑪莉

  我是差不多8歲開始就在香港,一個慈善機構叫保良局裏邊住,住了十多年。從小我們就開始參與很多不同的義工跟籌款活動,像我們賣旗呀,小小的旗,每個星期我們去賣,然後籌款給這個慈善機構。另外做一些嘉年華會呀不同的活動去籌款。

  如果不是她親口説出,誰能想到今天的社會名流張瑪莉,昔日曾被遺棄街頭,流浪度日,是保良局收留了她。在那裏,張瑪莉受到良好的教育,樂善好施的傳統潛移默化滲入她的心靈。

  在香港,選美往往意味著不盡的榮耀和滾滾的財富。然而,1975年,當張瑪莉被選為香港小姐後,這位年輕的美女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艱辛的旅途,那就是傳播慈善與愛心。這些年,在保良局,在香港,在世界上許多極度貧困、充滿災難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美麗的身影,成為人們熟知的明星慈善大使。

  採訪:1975年香港小姐 1988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張瑪莉

  我為什麼常常這樣做,我就覺得我是比較幸運的一群,從小沒有家,後來在保良局裏邊,就是香港一些有心有錢的人去幫我,所以現在我去幫其他人是很順理成章的,從小就是這樣做。

  感恩和回報,是張瑪莉深埋心底的情結,她也希望能把愛送到曾經遺棄過自己的父母身邊。

  採訪:1975年香港小姐 1988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張瑪莉

  現在我自己做了媽媽,我有兩個孩子,大的已經大學畢業,我看他們我就覺得不再恨我爸爸媽媽了,我自己覺得如果爸爸媽媽沒有機會去照顧自己的小孩,是很苦的。所以那個時候我每次祈禱的時候,我是基督徒,我跟他們祈禱的時候常講,不論他們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我希望他們已經把這個包袱,或不開心的事情放下,很想天上有一個神告訴他,嘿 ,你們的女兒現在很好,希望他們也生活得好。

  仁者愛人,人的一生除了索取,更重要的是給予。這位老者,是香港著名企業金利來的創始人曾憲梓先生,1968年,曾先生從這樣一台縫紉機開始,含辛茹苦做到今天,自有他的一番道理。

  採訪:香港金利來創始人 曾憲梓

  我感覺到呢,我用什麼來回報祖國呢?我就是這樣,我有了財富有了經濟基礎,我才能獎納,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祖國。

  作為成功的實業家,曾憲梓先生為自己制定了一個計劃,每年都要為各種慈善事業捐款,為那些家境貧寒的學子們做善事,現在,他已捐了五億七千萬元。

  這些書信,是曾先生珍愛的禮物,放在他辦公桌最醒目的地方,這是他所資助的貧困學生給他的來信。而學生們的深深祝福,是他以及所有和他一樣熱心慈善事業的好心人得到的最好回報。

  中學生鄺明蕙在地鐵站賣完小旗,又匆匆趕回家,和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做蛋糕。

  做蛋糕是她們的拿手好戲,平時,她們也常常給自己和家人做蛋糕,但今天她們所做的,是一個特別的禮物。鄺明蕙是香港著名的中學聖瑪俐修院六年級的學生,家境優越,父母對她從小疼愛有加。但這個平日在家裏嬌生慣養的女孩,週末卻常常到慈善機構義務服務,是個有六年經驗的“老義工”了。

  採訪:香港中學生 鄺明蕙

  我記得有一次在我中二的時候,我跟紅十字會的哥哥姐姐到了香港一個比較貧窮的地區裏面服務,我們進了一個老人家的房間裏面,他一齣來笑得很大很大,好像期待了我們很久一樣,然後我記得他也送給我們一塊糖果,那塊糖果對我來説不是一塊普通的糖果,因為每一次看到它我就想起社會上有一些等待我們要去關懷,去帶給他們問候的人。

  在服務中體會快樂,是鄺明蕙這些年做義工最大的收穫。現在,她幾乎每個週末都要參加各種義工服務,已經連續五年被評為金牌義工了。

  義工嘉許典禮,是香港社會福利署為鼓勵優秀義工而舉行的儀式,他們為每年服務時間超過200小時的志願者頒發金牌;超過100小時的,頒發銀牌;超過50小時的,頒發銅牌,獲得這樣的獎牌在香港人眼中是莫大的榮譽。據統計,像鄺明蕙這樣每年服務超過200小時的金牌義工,在香港已經超過5萬人。

  在這些金牌義工之外,香港還有許多默默無聞、從來沒有登記過服務時間的義工,九龍區淘大花園的蔡碧治就是這樣。蔡姐是個職業女性,從事秘書工作,她在社區做義工已經20多年了,在她身上,曾發生過這樣一段感人的故事。

  2003年,非典災難突然降臨香港,而淘大花園是非典病人出現最多的地方。在這場災難中,家住淘大花園E座的宋明老人身邊惟一的女兒染上非典離開了人世,令老人痛不欲生。埋葬了親人之後,這位90多歲的白髮老人精神和生活都陷入了絕境。

  這一天,蔡姐外出時聽鄰居説, E座有位老人一口客家話,誰都聽不懂,無法與別人交流,整天關在家裏痛哭,已經好幾天沒出門、沒吃飯了,非常可憐。

  一聽説這件事,蔡姐立刻趕往老人的家。

  採訪:香港市民 蔡碧治

  我是閩南人,下放到閩西,閩西剛好是講客家話的,雖然我來香港一段時間,但是我還是能聽,簡單的我可以講,複雜的聽得懂,比較容易跟他溝通。

  語言的障礙解除後,悲傷絕望的老人平靜了許多,那段時間,蔡姐一直忙前忙後,為老人燒茶做飯,在她的悉心照顧下,老人身體狀況漸漸好轉。

  但蔡姐發現,老人依然時常坐在窗前發呆,被痛苦回憶折磨著的老人,每天都要靠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

  採訪:香港市民 蔡碧治

  那個時候我心裏面就很難受,他一個90多歲的老人家,失去了惟一的親人,年紀這麼大了,單靠安眠藥對他影響很大的,所以我就帶他看了幾次中醫,也到處去找了一些人家的偏方,民間的偏方,龍眼露啊,喝牛奶啊,玫瑰花泡茶,什麼辦法都為他想盡了。

  四處求醫問藥沒能讓老人擺脫精神上的痛苦,後來,蔡姐又打聽到,老人在內地老家還有個從未見過面的孫子,她又四處奔波,花了一年多時間,最後終於把老人的孫子遷到了香港。看到老人重新開朗起來,蔡姐感到由衷的安慰。

  採訪:香港市民 蔡碧治

  看到他就想起我自己的祖母,我祖母也是90多歲去世的,我從懂事起祖母就教導我,一個人在社會上能幫人家,盡力而為,哪怕它是一棵草,有需要的時候,你都應該伸出手去幫它生存,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也可以説作為我人生的座右銘。

  兩年多來,蔡姐為老人所做的服務是無法用時間來計算的,而20年中她所付出的一切,更無法用獎牌來衡量。在香港,還有許許多多和蔡姐一樣樸實的市民,默默無聞地用愛心營造著周圍的世界!他們和那些金牌義工一樣,也同樣令人尊敬!

  這是一群青年學生和一群智障人的特殊聚會,也是在香港經常可以看到的一幕。

  當我們看到這些畸形的身影信賴地倚靠在健康的臂膀旁,瘦小的雙腳跟隨著青春腳步前行,外表和智力的巨大差異絲毫也不妨礙他們心靈間的交流,這幅人世間最美的圖畫深深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在這個溫馨的世界裏,只有一個超越一切的力量,那就是一個巨大而永恒的字——愛!

  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謂之善。香港的慈善事業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據統計,東南亞海嘯消息傳出不到兩周時間,香港的慈善愛心捐款就達7億港元,創下單一城市人均捐款全球之冠。1998年洪災,香港共捐款 6.8億元,居世界首位。香港為希望工程的愛心捐款也已超過5億元,救助失學兒童24萬名,興建希望小學1600多所......

  採訪:香港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主席 李東海

  香港呢一向是這樣的,因為本身沒有什麼資源,都靠貿易,從前也沒有工廠,所以香港採取低稅制度,就是納稅很少,那麼到現在也是很少,就是每個公司的贏利只納(稅)十七點五,從前還要少,十五,現在加了,十七點五,一百萬隻交十七萬五,在世界上可以説是很低。

  80歲的李東海先生對香港歷史頗有研究,曾編寫過《香港跑馬繽紛史》、《香港太平紳士》等專著,出任過國務院特聘的港事顧問,他解釋了香港慈善事業之所以如此發達的一個出人意料的原因。

  採訪:香港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主席 李東海

  那麼這樣低的稅,政府沒有什麼福利的,納高稅像美國、加拿大其他地方有養老院安老院什麼退休制度,你病了以後政府給錢,這種社會福利是政府考慮的,香港是不一樣,因為沒有這個社會福利制度,那麼窮人怎麼辦?所以特別産生這種慈善機構。

  香港的慈善事業起源於民眾間的互助自救,歷經滄桑卻日益發達興旺,到今天已經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根基之一。香港人常講,“施比受更有福”,用通俗的話説就是“給予比索取更有福氣”,這樣的理念使得置身於這個繁華都市中的人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相互間的關愛和溫暖。

  又是一個週末,賣旗的義工們又走上街頭。今天,在賣旗的義工當中,多了這樣一個小小的幼童。

  由於年齡太小,沒有賣旗的經驗,孩子常常走向已經買過旗的行人,沒能賣出小旗。

  這麼小的孩子,母親並不在意他能賣出多少,但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已經種下了愛的種子,那是一種人類偉大的情感,也是香港的未來。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