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黑太明 攝像:木子
這是一座不同尋常的陵墓.長眠在裏面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去世後能夠擁有如此隆重的榮耀?他有一個怎樣的靈魂,至今依然牽動著中國人的心?他遠渡重洋,在地球的這一端,拯救了千百名戰士的生命,而且自己也長眠在生活戰鬥的地方.
1939年一個寒冷的冬天,在中國北部一座小山村裏,加拿大醫生諾爾曼 白求恩不幸以身殉職.當時有上萬名士兵和農民參加了他的追悼大會,毛澤東發表了那篇著名文章<<紀唸白求恩>>.文章中寫道:'從前線回來的人,説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此時的毛澤東一定想起了白求恩初到延安,兩人會面時的情景, 1937年七月,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生靈涂炭,危在旦夕.東方的戰火牽動了遠在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的心.這位著名的胸外科專家毅然告別安全舒適的環境,于1938年1月8日率領加拿大和美國援華醫療隊趕赴中國戰場.
'我拒絕生活在一個製造屠殺和腐敗的世界而不奮起反抗,我拒絕以默認或忽視職責的方式容忍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向其他人發動戰爭.——白求恩日記'
兩個月後,白求恩繞過半個地球來到了延安,但他的腳步卻不肯停留在這個相對安全的地方.為了上前線救治八路軍傷員,白求恩甚至還發了脾氣.
採訪:張業勝 原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衛生所司藥 83歲
在延安,有人説你年紀大了,不要到前邊去了,你留在延安吧,延安需要你,你可以教學嘛.他一下火了.他把椅子一下就扔出去了.馬海德、江一真他們都在那兒.説'好了好了,同意,咱們就上前線.'所以説用白求恩的方式統一了思想,組織醫療隊上前線.
這裡是當年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五台山金剛庫村,1938年6月17日,白求恩和他的醫療隊到達這裡時,受到了隆重歡迎.
來到晉察冀根據地之後,白求恩醫生被任命為軍區衛生顧問.在血與火的抗戰前線,在他生命中最後20個月裏,白求恩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度負責的精神,救治了數千名八路軍戰士.
在他到達後的第一個星期裏,白求恩共為521名傷員做了檢查和診治,一個月中,給157名傷員實施了手術.當時醫療條件十分落後,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也達不到要求.手術中白求恩常常既是主刀,又要指導麻醉,還要幫助護士觀察傷員病情變化.
張業勝老人自己編輯的<<白求恩通訊>>,從1991年開始每月一期,已經出了169期.當年擔任軍區衛生所司藥的張業勝,曾經為白求恩保管他從國外帶來的醫藥和器械.
紀錄片資料白求恩到達晉察冀時受到群眾歡迎
採訪:張業勝 原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衛生所司藥83歲
他説你需要什麼東西,他説你可以挑幾件.我就看見那個煤氣爐,我説需要這個.後來還要了點注射器.那時候注射器很缺,針頭很缺.那時候給聶司令員打針,不快了還得磨一磨.
當時白求恩眼裏的醫院只是一間間土房、石屋和破廟.沒有合格的醫務人員,沒有科學的操作規範,沒有必備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甚至連手術用的羊腸線和麻醉劑都不能保證.這讓白求恩十分著急.
採訪:張業勝 原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衛生所司藥83歲
你上夾板上錯了,他打你的手.操作不對,打你的手.你係繃帶,不好好係,他把手一摁你,叫你用點勁.病人大便,你都要去聞一聞,是阿米巴痢疾還是赤痢.那時沒有別的(儀器),都要嗅.你怕臟,他的手一打你,叫你往上一點.
`
關於白求恩的脾氣,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曾經説,白求恩同志性情急躁,也可能得罪了一些人.但正因為他認真負責的精神,促進了我們衛生工作很大、很迅速地改進.
這裡是白求恩初到晉察冀時,在五台山松岩口村創辦的模範醫院舊址.原先它是村裏的一座龍王廟,經過白求恩的規劃設計和八路軍戰士與村民五個星期的整修,龍王廟被改造成了一個擁有手術室、消毒室、洗滌室和病房,在敵後設施比較完備的示範醫院.
採訪:五台縣松岩口村民 裴貴清 78歲
經過五個星期的突擊運動,模範病室建成了.模範病室建成以後,開了典禮大會.當時我很小,是二年級學生,我們還排隊參加這個典禮大會.
在模範醫院建成典禮上,白求恩講了話.他説:'千百萬愛好自由的加拿大人、美國人和英國人的眼睛遙望著東方,懷著欽佩的心情注視著正在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光榮鬥爭的中國.我來到晉察冀軍區才不過幾個月的功夫,起初我覺得這是'你們的'醫院,現在我卻覺得這是'我們的'醫院了.'
在白求恩的努力下,模範醫院有了第一台X光機,第一台顯微鏡,第一套完整的外科手術器械.舊址旁邊的紀念館裏,有一張當年醫院建成後晉察冀軍區首長與白求恩的合影,以及白求恩在模範醫院作示範手術的珍貴照片.
白求恩原先打算把這所醫院作為示範樣板和培訓醫務人員的基地,然而不久,日軍對根據地進行掃蕩,模範醫院被燒燬了.嚴酷的現實使白求恩認識到,必須以一種新的醫療組織形式為前線服務.
模範醫院被燒燬後,白求恩開始組織流動醫療隊巡迴救治傷員.1939年春天,白求恩率領東征醫療隊,穿過敵人的封鎖線,來到戰鬥更為頻繁和激烈的冀中平原.4個月裏,他行程1500里,為315名傷員在前線實施了手術.他還利用戰鬥間隙,為部隊衛生人員講授戰地救護的基本要求. 一組戰場救護的照片
採訪: 原晉察冀軍區一團衛生員 李春發 82歲
人家説搶救的原則離得越近越好.我們也知道一些.但是人家特別強調,他本人是以身作則,就是在前線離戰場不遠設包紮所.
不久,著名的齊會戰鬥打響了,白求恩把手術室設在離主戰場只有6公里的這座小廟裏.
採訪:白求恩手術室舊址講解員 趙金鳳
1939年4月23日,著名的齊會殲滅戰打響之後,白求恩把戰地手術室就設在這間小廟裏.四壁和頂部蒙上白布,頂部中央挂著一盞汽燈,兩張八仙桌合併成手術臺,在手術臺上鋪上了一張紅色膠皮褥子,就成了戰地手術室.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連續工作了69個小時,為115名傷員施行了手術.
小廟的前邊,不知什麼時候自己長出了兩株椿樹.村民們説就像是兩名八路軍戰士守衛在手術室前.
白求恩忘我的工作態度和勇敢無畏的精神感動了周圍許多人,他帶給戰士們的不僅僅是關懷,更多的是一種戰鬥力量.
採訪: 原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衛生所司藥 張業勝 83歲
他在前線為什麼王震、為什麼楊成武、為什麼賀龍都歡迎他帶醫療隊到前線?他去了以後戰士們都往上衝,總打勝仗.
採訪: 原晉察冀軍區一團衛生員 李春發 82歲
同志們衝啊,白大夫就在咱們後面,這是鼓舞前方的勇氣.
歲月滄桑,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白求恩在戰火中救治傷員和為老百姓看病的故事依然在這裡流傳.今天我們在河間還能聽到傳唱白求恩事跡的西河大鼓.
在白求恩去過的村莊,村民們還常常回憶起當年的情景.
採訪: 大朱村村民 張玉生 76歲
白求恩來的時候我正在看釣魚,去了夾著我就跑,那時候哪見過外國人呢?一回頭大鬍子、黃頭髮、藍眼珠、大鼻子,嚇得我就哭.
採訪:牛眼溝村民 崔桂英 87歲
我那時候推碾子.他對勤務員説,你給她推,我掃.我説不用你給我掃,他説不行不行我掃,我學學.他給掃,我們推,笑的慌.
採訪:大朱村村民 張玉生 76歲
抹了一部分黑油一部分洋油.黑油是乾燥的,洋油是收瘡的,他説抹上兩三個月就好了,我天天抹就抹好了.別人全禿了,我們村禿的多了,就我沒禿,這裡蝕下一個坑.
採訪: 牛眼溝村民 崔桂英 87歲
白大夫是一個好樣的大夫,要不是有他,咱們軍隊要死多少人.不要説咱們老百姓了,就是咱們軍隊沾了人家多大的光.
白求恩49歲生日,也就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個生日,是在這樣偏僻的村莊裏度過的.頭一天,他為救治傷員忙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下午一覺醒來,才想起這天是他的生日.
'1939年3月3日,今天是我49歲的生日,我以在前線年紀最大的戰士而自豪.這一天我是在床上度過的.我早上六點上的床,從昨天下午七點鐘起,我一直在動手術.在四十個重傷員中,我們做了十九個手術.——白求恩日記
採訪: 原晉察冀軍區一團衛生員 李春發 82歲
抗日後方生活艱苦,但是我們還是想辦法照顧他.照顧他也沒條件,牛排、豬排沒有,也沒有人會做這個.
早在白求恩剛到晉察冀時,毛澤東曾給聶榮臻司令員發來電報,請他每月給白求恩發一百元錢.當時八路軍戰士每月津貼一元,毛澤東是五元,但被白求恩謝絕了.在他心裏只想著挽救八路軍戰士的生命,減輕他們的痛苦,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為重要.
這個山高谷深的村莊叫牛眼溝,村裏70歲以上的老人都見過白求恩.1939年9月,白求恩來到這裡,與正在籌建軍區衛生學校的工作人員討論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和教材的編寫.他説,一個外國醫療隊對你們的幫助,主要是培養人才,即使他們走了,仍然留下永遠不走的醫療隊.早在這年夏天,白求恩已經利用戰鬥間隙起草好了<<軍區衛生學校的教學方針>>.他擬訂的計劃既全面又具體,連班級的大小、作息時間甚至學員佩帶的校徽都作了設計.他還編寫了九種教材,並且給學員親自傳授.
採訪:原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衛生所司藥 張業勝 83歲
他審查教學大綱,醫生應該開什麼科目,佔多少時間,列這個大綱.內科學、外科學、戰傷學、防毒學、藥理學,各佔多少,一年零兩個月的學制.
採訪:原晉察冀軍區一團衛生員 李春發 82歲
白求恩講的這一套系統啊,對戰場搶救、戰場救護,人家給你系統化了.教你怎麼做.
'我正力圖把農家子弟和青年工人培訓為醫生.他們均有讀寫能力,多數人尚具備一些算術知識.從這批人中,我必須用半年的時間培訓出護士,用一年的時間培訓出醫生.——白求恩書信)
這個樣子有些奇怪的東西是流動醫療隊的藥箱.白求恩從冀中農民的糞馱子上受到啟發,巧妙設計出這個打開可以當手術臺,收起往馬背上一放就可以轉移的'拱橋式藥馱子'.它裏面的抽屜可以攜帶簡易手術室、包紮室和藥房的全部必需品.
採訪:原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衛生所司藥 張業勝 83歲
這個馱子是藥房,那個馱子是手術臺,那個馱子是換藥臺.把箱子一打開就可以做,換藥、取藥、手術,這個很科學.
艱苦的戰爭環境,把白求恩這位醫術高明的外科專家變成了木匠和鐵匠,他親自設計、親手製作治療裝置和各種夾板,代替醫療器械,在當時發揮了很大作用.
這是中國人都很熟悉的一張照片,也是白求恩生前最後的留影.
採訪: 軍醫學院白求恩研究會秘書長 王躍民
這是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河北淶源孫家莊村外的一座小廟裏,為從摩天嶺戰鬥中撤下來的傷員救治時的情景.當時這個小廟離前線很近,敵人又瘋狂向這裡逼近.同志們勸白求恩趕快撤退,他堅持要為每一個傷病員進行救治.
紀錄片更為真實的展現了當時的情景.當時敵我短兵相接,戰鬥非常激烈,傷員一個接一個從陣地上抬了下來.就在緊張的手術過程中,白求恩的手指被刺破了.不幸的是,幾天以後的另一次手術使他受到致命的感染.
這裡是河北唐縣的黃石口村,1939年一個初冬的下午,重病的白求恩被擔架抬進了這個小院.當年房東的兒媳至今還記得那時的情景.
採訪:黃石口村村民 張香義 80歲
指頭壞了、腫了,胳膊也腫了.唉,唉,難受的.管理員説大娘給燒點水喝.也沒別的,我婆婆從小罐裏取出幾個雞蛋,煮了兩個,白求恩也沒怎麼吃.小罐裏還有點米麵,弄了點紅糖,做了點茶湯,他也不喝.我婆婆弄了個火盆,生了個火取暖.
1939年11月12日淩晨,白求恩醫生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終年49歲.
採訪: 黃石口村村民 張香義 80歲
也沒娘也沒爹守著,我婆婆説連個女人也沒守著,這麼遠死在外頭了,我婆婆就哭了.我們吃什麼都供上,過年過節的,都給他供上.
幾十年來,這位農村老大娘一直用這種樸實的方式表達對白求恩的紀念.白求恩去世時,黃土嶺戰役還在進行,日軍增援部隊正向這邊推進.大家決定立即轉移白求恩的遺體.
採訪: 唐縣政協副主席 宗健
怎麼轉移呢?找這個村當時村長陳同勳,讓他安排六人用擔架把白求恩的遺體送到于家寨軍分區第二休養所去.當時天下了一場雪,而且初冬天氣路比較滑,這個村子村民派了六個人到這個地方來綁好了一個擔架.由於白求恩個子比較高,他們就附了兩根棍子,把白求恩的被褥鋪好以後,把白求恩遺體抬到擔架上,用一件褪色的棉大衣,蓋在白求恩遺體上.為了防止意外,他們還特意找了一把暖壺,把白求恩當作一個重病號抬著往山下去送.
人們抬著白求恩的遺體,翻山越嶺幾經轉運,四天以後終於來到于家寨.在這裡,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和衛生學校的全體師生向白求恩醫生作了最後的告別.
白求恩的遺體被秘密掩埋在村南的小山坡上,下葬後又將地面犁平,暗記標誌,距一個廢碾盤十步遠.三天后日軍進山掃蕩,白求恩的墓地絲毫沒有暴露.過了五十天反掃蕩結束,白求恩的靈柩被起出,安葬到了唐縣軍城南關的古閱兵場,在那裏邊區上萬名士兵和農民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決定為白求恩大夫建造一座陵墓.現在仍然矗立在河北唐縣的這座球形墓冢,是由八路軍一個工兵連的戰士和當地工匠共同修建的.在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在動蕩的遊擊戰爭中,建造這樣一項工程非常不容易.
採訪: 唐縣政協副主席 宗健
一個是得用磚石,這些都是由當地百姓捐獻的.另外拆了當地山上的一座廟宇,然後把磚石運過來了.但是建造這個需要用水泥.我們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地方從來沒用過水泥.他們衝過敵人的封鎖線,到太原用一斤白麵換一斤水泥,然後用驢馱,把它馱過來.又通過一定的關係到天津購進了一些油漆.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讓更多的人瞻仰和紀念,白求恩遺骨移葬到石家莊的華北烈士陵園. 石家莊白求恩墓.66年過去了,白求恩的名字一直珍藏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他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仍然感染著人們.太行山區的一位老大娘念叨,'白求恩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夫.'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位大學生看完展覽後説:'白求恩是中國的英雄,也是加拿大的英雄,他的事跡和精神將永遠流傳.'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