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 譚 樂 攝影 歐陽斌
在中國人民抗日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中,曾有一位美國將軍指揮一支中國軍隊衝殺在中緬戰場,在這支部隊向前推進的同時,一條道路從印度通往中國,現在這條路仍然綿延在中緬印三國的崇山峻嶺中,像一個無字的長碑述説著史迪威將軍戎馬生涯中最精彩的傳奇。
這是一條蜿蜒在中國西南邊陲和緬甸、印度崇山峻嶺中的公路,它是用一個西方人的名字命名的,這個名字是在它通車的時候由蔣介石宣佈的。一條東方的公路為什麼會用一個西方人的名字命名?這個西方人與這條路有著什麼樣的關係?沿著這條路我們又將走進怎樣的歷史時空?
1941年12月底,香港陷落,經香港通向內地的運輸線被切斷。國際援華的物資和中國購買的物資都只能從緬甸仰光順著滇緬公路運往中國。香港淪陷後,運往中國的物資有只有原來的六分之一。
盟軍統師部的情報表明:此時日本軍隊正在積極準備進攻緬甸。企圖切斷中國惟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迫使國民政府早日投降。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急了:如果中國因孤立而屈服……這意味著日本人可以從中國騰出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軍隊……
羅斯福立即寫信給英國首相丘吉爾,敦促英國守住它的殖民地——緬甸。與此同時,蔣介石宣稱,不日將出兵緬甸,與日寇決戰。英國方面雖然無力守住緬甸,但又不願意中國插足緬甸。中國與英國的分歧令羅斯福總統坐臥不安。這個時候,蔣介石向羅斯福建議:希望美國派一位將軍到中國戰區擔任總參謀長,協調中英、中美關係。羅斯福總統立即同意了。這個將軍就是史迪威。史迪威的使命是:擔任美國總統的全權代表。分配和監管美國援華物質。
史迪威于1904年畢業于美國西點軍校。1911年起他多次來華,指揮過公路建設,擔任過領事館武官。他能説一口流利的漢語,會唱京戲,喜好中國書法。對中國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瞭如指掌。史迪威是西方人眼裏的中國通。
此次來到重慶已經是史迪威第五次來華。史迪威駐在重慶曾家岩的這所別墅裏,臥室、辦公室、軍事會議室都在一起。在史迪威的辦公室裏,他能俯瞰被日本飛機轟炸得傷痕纍纍的城市,受難的中國人讓他揪心,他堅信他能夠幫助中國軍隊打擊日本侵略者。
史迪威剛剛上任,日本軍隊就開始大舉進攻緬甸,1月30日,毛淡棉失守。一萬八千名手持三八大蓋的日本兵打敗了三萬名裝備精良的英緬軍。仰光危在旦夕。英國人一改以前的態度,請求中國迅速出兵。中國政府於是派出裝備精良的中國遠征軍,于1942年2月初,向緬甸開進。
蔣介石授權史迪威指揮中國遠征軍。
正當中國遠征軍匆忙趕往仰光途中,前方傳來消息,仰光已被攻陷,日軍正迅速北上,準備去攻佔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曼德勒坐落在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畔,進可以直抵仰光,退可以順滇緬公路返回中國。曼德勒正面方向的日軍擺著四個師團,其中第五十六師團突然失去了蹤影。半個月後,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臘戍發現了日軍第五十六師團主力。
臘戍是滇緬公路的起點,又是中國遠征軍進退緬甸的惟一通道,此時盟軍已經處於日軍的三面合圍之中,惟一的口子是印度方向,臘戍失守的第二天,盟軍三方指揮官在曼德勒附近舉行了一次聯席會議。亞歷山大首先宣佈:他已接到英國政府的指示,英軍將撤退印度。並准許中國軍隊以難民的身份到印度避難。杜聿明嚴詞拒絕了撤退印度的建議,聲稱日本人擋不住中國軍隊的道路,決定北上密支那,由此打回中國。史迪威也同意撤退到印度。會議的第二天,英軍開始向印度撤退,並且準備炸斷曼德勒大鐵橋。5月1日淩晨,史迪威隨同最後一批部隊撤退曼德勒大鐵橋。
炸斷橋的這天傍晚,一架被稱為“信天翁”的飛機降落。飛行員奉羅斯福總統之命前來解救史迪威。史迪威的回答是:請轉告總統,我的事還沒有做完,我會走到印度去。
大潰退開始了。杜聿明率部隊試圖從密支那回國,但是,日軍已經先期到達密支那,切斷了中國遠征軍回國的退路,無心戀戰的杜聿明命令全軍毀掉汽車、坦克和一切重裝備,企圖從野人山繞過密支那,撤回國境。
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終於起來抗命。他率領新三十八師一萬多官兵,衝破日軍的圍堵,向印度撤退。
史迪威帶領的103人隊伍,簡直像個難民收容隊。三種膚色,五種語言,六個國籍的人們混雜在一起,一路上出現了種種矛盾,都在史迪威的指揮下化解了。艱難跋涉二十天,終於走出了熱帶雨林,到達了印度英帕爾,成為了大撤退中沒有損失一人的隊伍。史迪威在叢林中發表演説:我們不得不撤出緬甸,這是盟軍也是我個人的奇恥大辱,我相信,我們會找出失敗的原因,重新奪回緬甸。
十萬人遠征軍,至少有四萬人慘死在野人山茫茫的叢林中。剩下的絕大部分也被迫撤退到了印度,退到印度的部隊不久改編為中國駐印軍。
採訪:史迪威研究中心,敖依昌教授
這個會戰的計劃,我可以認為基本上是按照他在西點軍校和他即往的軍事理論裏面,特別是參照歐洲軍事戰爭一些的作戰樣式推延出來的。因此 ,他對日本軍隊的作戰的特點,特別是對它的進攻的兇猛和日本軍隊作戰的機動性這個特點認識不夠。
在撤退印度的途中,史迪威就制定了一個改造和訓練中國軍隊的計劃。1943年初,這個計劃實現了。
最早在蘭姆伽受訓練的隊伍是撤退到印度的兩支中國軍隊,隨後以學生為主大批的新兵從昆明通過駝峰航線,來到了這裡。史迪威一直認為:中國士兵是無可挑剔的,他們機智、靈活、吃苦耐勞、毫無怨言。中國官兵們掌握了不同武器的使用,並且接受了現代作戰的一整套理念。
自從中國的生命線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以後,中國 人民抗戰物資緊缺,同盟國非常著急。羅斯福提議開闢一條新的通道,這條通道從美國邁阿密出發,繞了半個地球,到達印度的加爾各答港口,由火車運到阿薩姆邦,再通過一條空運航線運往中國。這條航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的汀江機場,東到中國昆明。為了避開從緬北密支那起飛的日本零式戰鬥機的攻擊,航線只得向北,緊靠喜馬拉雅山南脈,再折向東邊,飛越橫斷山脈。這條航線,山峰的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飛行員看見雲層之上的山巒,有如沙海中長途跋涉的駝隊,故稱“駝峰航線”。航線上氣流變化無常,狂風中飛機像飄飛的樹葉,飛機失事成了家常便飯,平均每月損失飛機13架。駝峰航線開通以來共損失飛機600多架,犧牲和失蹤的飛行員達1500人。駝峰航線代價是巨大的,中國每運進一噸汽油,飛機自身要消耗一噸汽油,運輸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怎麼辦?這件事成了史迪威的一塊心病。
史迪威估計戰爭至少還要持續五年左右,他向羅斯福總統建議,修一條從印度穿越緬甸,通向中國的公路,史迪威認為:只要中國能夠纏住日本,使他們不能增兵太平洋主戰場,無論花多大代價都要修築這條公路。羅斯福總統同意了。這個計劃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且不説工程的難度,公路前方是強大的敵人,築路工程能夠進行嗎?
1942年10月,公路在爭論聲中從印度利多向緬甸邊境緩慢推進。公路起點在印度利多,始稱利多公路。因為公路是從印度通往中國,又稱中印公路。
築路隊伍有從蘭姆伽調來了兩個中國工兵團,從美國陸續調來了五個機械化工兵團,加上英國方面提供了三萬名印度民工,高峰時期,達到了八萬人,緬甸人馴養的大象,也加入了築路的行列。這是一支真正的國際化的築路大軍,他們中有緬甸人,印度人,廓爾喀人 英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
熱帶叢林中築路本來就非常艱難了, 1943年5月,雨季到來了,蚊蟲,螞蟥和各種疾病都來了。死亡的氣息瀰漫開來,病倒的士兵迅速多了起來,工程近乎癱瘓。更艱難的是要抵御前來偷襲的日本軍隊,日本派出多股部隊,滲透到密林中,企圖阻止公路的修築。對此,史迪威早有準備。1943年3月,史迪威從前線飛臨蘭姆伽。中國駐印軍的訓練結束了,史迪威將要帶著這支從夢想走向現實的軍隊,打回緬甸去。
在緬甸瓦魯班戰役中,曾經挑起過盧溝橋事變,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第十八師團,被中國駐印軍打得倉促逃竄,潰不成軍,師團關防大印落入中國士兵之手。日本軍隊被打懵了,他們很難相信,一年不見的支那軍隊會變得如此陌生,如此厲害。
1943年3月,中國駐印軍衝出了野人山,打下了新平洋以後。公路修出了峽谷 ,美國的機械化築路部隊發揮了威力,築路大軍創造了一天推進八英里的奇跡。這是世界上最獨特的築路工程,中國軍隊每前進一米,公路也隨之前進一米。正在推進的中印公路成了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的後勤補給線。史迪威堅信:戰爭的勝利必須依靠堅實的後勤保障。
1943年4月,當中國駐印軍到達孟拱時,遇到了日本軍隊的頑強抵抗,一年前,中國遠征軍正是在這裡被日本人擋住了回國的道路,逼上了野人山。此時,一個秘密的計劃開始了,策劃者就是史迪威,兩支中美聯合突擊隊出發了,每支部隊都有3500人。5月的一個清晨,駐守密支那西郊機場的日軍突然遭到襲擊。此時,中美聯軍完成了對密支那機場的合圍和包抄。經過幾次反復的爭奪,相持不下,一個營的援軍從天而降,密支那機場終於控制在中美聯軍的手中。
中午1點19分,史迪威一聲令下,一百架裝載著軍隊的運輸機和滑翔機升空,向密支那飛去。只用了兩天,空中降下了20000名士兵和230門大炮、上百部汽車和裝甲車。日軍拋下大批屍體,逃回了密支那城。二天后,中美聯軍完成了對密支那城的包圍。密支那空降成功的消息轟動了整個同盟國戰場。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派來觀察小組。一個月後,一場更大規模的空降作戰被運用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中。
密支那被攻克。“駝峰航線”的航程縮短一半。運到中國的物資成倍增長。史迪威也榮升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從1944年5月,駐守在怒江防線的中國遠征軍渡過了怒江天險,與中國駐印軍夾擊緬甸的日軍,最先開始了對日軍的反攻作戰。
正當緬甸戰場上捷報頻傳之時,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卻節節敗退。蔣介石為了保存實力,以便對付共産黨。史迪威看出了蔣介石的用心。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有什麼最能説明中國的這種獨特的政治和軍事上腐敗,那就是1943年末和1944年初在中國東部的大潰敗。史迪威感到要打敗日本人,必須尋找新的武裝力量。他把目光投向了延安。史迪威選擇了他以前的助手包瑞德上校擔任觀察組組長。1944年7月,第一批美軍觀察組到了延安,他們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的熱烈歡迎。觀察組建議用美國援助中國的武器來裝備共産黨軍隊。
觀察組這一事件,最終加深了蔣介石對史迪威的怨恨。也使史迪威清醒看到中國的未來。他預言,蔣介石政府必將垮臺。1944年7月,蔣介石接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份急電:要求蔣介石把中國戰區的指揮權全部交給史迪威。並且讓蔣介石授權史迪威,去裝備中共軍隊。
8月,蔣介石復電羅斯福,提出要一位文官擔任特使來華商談指揮權移交的事宜。羅斯福任命了一位在資歷和權力都在史迪威之上的政治人物出使中國,他就是赫爾利。10月2日,蔣介石召集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會議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提出強烈抗議,並要求美國總統立即撤換史迪威。此時,日本人開始進攻貴州,蔣介石暗示要退出對日作戰,準備去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而決不屈從於美國的壓力。
採訪:重慶史迪威研究中心 敖依昌教授
近代所有的政治力量,他們的權利基礎,是軍隊。換句話説,即使在抗戰期間中國各派政治力量,他們之所以還有生存的條件,和他們的權利基礎,那麼他的基礎就在於軍隊。所以軍隊是政治家軍隊是政治力量的命根子。如果説史迪威將軍掌控了中國軍隊的最高指揮權,或者説蔣介石把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史迪威將軍,這無疑就是蔣介石政治生命的終結。
赫爾利在從蔣介石頻繁的會談中,看出了其中的厲害,他在寫給羅斯福總統的信中強調:我的意思是:如果您在這場爭議中維護了史迪威,您將失去蔣介石,並且您還將連同失去中國。一週以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復電蔣介石,宣佈召回史迪威,由魏德邁將軍接替史迪威的職務。史迪威臨別時,蔣介石準備授予他青天白日特別勳章,史迪威拒絕了。
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離開了重慶。史迪威在他中國之行最後的日記裏寫到:“走啦!——謹祝勝利,愛你們的美國人約瑟夫﹒W﹒史迪威。”1945年1月28日,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芒友會師。
同一天,在印度利多小鎮,利多公路全線貫通的剪綵儀式剛剛開始。250輛裝滿物資的汽車從利多開出,利多距離昆明1726公里,一週後抵達中國昆明。蔣介石專程從重慶趕到昆明,在剪綵儀式上宣佈,將這條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此時人們並不知道史迪威已經永遠離開了中國。人們盼望著將軍能夠親臨現場,但是,他的吉普車始終沒有出現。
1945年9月2日史迪威在參加了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後,打算從日本轉道中國,非常想看看他的老朋友和那條魂牽夢繞的公路。美國對此徵求了蔣介石的意見,蔣介石的回答是“不同意”。
1946年10月,史迪威因患癌症在美國去世,享年63歲。
無論是深夜,還是淩晨,電話鈴聲再也喚醒不了史迪威將軍,打字機再也等不來起草作戰命令的將軍了。噩耗傳出,上至各國政要,下至士兵百姓,無不感到惋惜。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