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韓冰 攝像: 劉學成
一個人口不足70萬的中原小城,卻擁有一座世界一流的籃球館.走進小城,卻遭遇美國式的街頭籃球,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小城?它和籃球又有著怎樣的淵源呢?本期<走遍中國>將帶您走進濟源,感受中國式的籃球激情。
濟源,是地處河南和山西交界處,一座人口不足70 萬的小城,小城雖小,卻處處洋溢著一股向上的氣息,傳説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走進濟源城,我們意外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建築,這個外觀類似飛碟的建築是什麼呢?
原來這是一座籃球館,今天,這裡成了孩子們的天下。這百十個孩子是濟源市少兒籃球俱樂部的小隊員,別瞧他們人小,本事倒不小,一個球在手裏竟能玩出不少花樣來。
讓我們意外的不只是這些孩子的球技,這個籃球館的豪華和先進也讓我們開了眼。半透明的天頂充分考慮了採光效果,天頂中心的天窗在室內空氣達到一定混濁度時會自動開啟換氣,看臺的前三排座椅可以自動伸縮. 4月24號,這裡將舉行一場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國際女籃邀請賽。這一連串的意外讓我們不得不把目光鎖定在了濟源的籃球上。
這些孩子們將在4天后的年輕場國際比賽的中場來表演籃球操,今天,是比賽前的最後一次綵排。
籃球操是濟源人最值得向外人炫耀一項地方特色,2003年10月,籃球館落成之際,為了向前來參加典禮的籃球明星們展示濟源人的風采,有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落成典禮儀式上,舉行一場萬人籃球操表演,但是這一萬個籃球從哪來?這顯然是一個直接而又實際的問題?
一個星期之後,籃球館前那一萬個籃球撞擊地面的聲音,震撼了所有來參加典禮的人.原來濟源市的中小學生差不多早就人手一球,湊齊一萬個籃球,根本不是件難事兒。此時,我們腦子裏冒出一個問題,籃球運動為什麼會在濟源這麼普及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走進了藍館附近的一所中學,這裡正在上體育課,老師告訴我們因為學生們喜歡籃球,學校已經把體育課改成了籃球課。
不知道美國的校園籃球是個什麼水準,但是能在濟源的中學校園裏看到這樣的場面,我們有些意外。
置身在這濃厚的氛圍中,我們不禁有些迷惑?籃球這個舶來項目怎麼能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城如此紅火?這寓公故里的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玩起了籃球這個洋玩意了呢?
濟原的早晨是清新休閒的,為了尋找答案,我們再一次走上河邊的球場.這個剛才還在遛鳥的老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跑到了球場上,老人説不知道美國球星的名字,但是他卻記得濟源的第一個球星小簸萁
按照老人提供的地址,我們找到了小簸萁的家.他,就是傳説中的“小簸萁”,今年72歲,名叫劉廣富,是濟源市一名退休教師。十幾年前,退休後的劉廣富迷上了書法,如今,村子裏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兒,春聯、喜聯、輓聯,都是出自他這雙手手,退休後的劉廣富又憑著這雙大手成了村中名流。而當年,劉廣富出名可不僅僅是憑著這雙大手,靠的是在球場上的真本事。
這個院子現在是 濟源市城建監察支隊的大院 ,50歲以上的濟源人都叫這裡馬號,劉廣富告訴我們,解放前這裡曾經是濟源城的騾馬交易市場,因為有一片較為平坦的空地,解放後這裡就成了當時濟源人的天然籃球場。
今天已經沒有人記得,是誰在馬號西邊的這面墻上裝了濟源城第一個沒有籃網的籃筐,但是這面墻上斑駁的痕跡裏,還記憶著50年前這個籃球架下那場具有開創意義的的籃球賽。
50年的日子就這樣從球場上開始了,一個籃球,演繹出了一段樸素的愛情故事,繁衍出一個和睦興旺的大家庭.如今,這幢半個世紀前的籃球因緣聽起來似乎已經很遙遠了,可是今天,籃球的故事還依然在老人的家門前上演著。
看來這兩個村確實是一對老對手了,對下街村的實力,柿餅村柿檳村的教練和隊員早就心中有數。明天我們就等著一場好戲看了。
再一次路過籃球館,離中澳女籃的比賽只有一天的時間了,籃館外披紅挂綠,幾百條彩帶已經為它穿起了一件迎賓的新衣,籃館門口,賣票的工作人員也開始忙碌起來了。
在籃館門外,我們意外碰到了濟源城的小球星,“笨苯”,籃球館的人沒有不認識本本的,因為從籃球館開始建設那天起,他每天都會和爺爺奶奶一起出現在籃館外,一年前籃球館落成那天,一個攝影記者抓拍下了這組照片,本本就一不小心就和這籃館一起出了名。
笨苯愛動,很少有靜下來的時候,你要是看見本本能坐下來安靜兩分鐘,那他一定是在看動畫片“灌藍高手”。
就在柿餅村的農民籃球賽熱火朝天地進行時,濟源籃球館裏的中澳女藍邀請賽也拉開了帷幕,場內座無虛席,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看著這不一樣的球場上一樣的激情,我想也許我們一直要找的答案就寫在這些濟源人的臉上,一隻小小的籃球,承載的不僅是濟源人的激情和快樂,它還承載著一個城市的發展變遷。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