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劉玲 攝像:李亭
如果不是這一席袈裟,一臉肅穆,這些年輕人似乎與普通校園裏的學生並沒有太多的分別。然而只因為這裡是遠離紅塵的天臺佛學院,讓這一堂早課顯得格外與眾不同。這裡來自中國各地的學生,有知名寺院的主持,也有初入空門的少年。在這佛家清靜之地,師生們伴隨晨鐘暮鼓,繼續著傳承天臺宗的使命。
天臺宗是佛教自印度傳入後第一個真正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它因創始人智者大師久居天台山而得名。智者大師俗姓陳,生於河南許昌的一個官宦人家,他18歲出家,潛心研究佛學,30歲時已是名噪一時的高僧。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跋涉千里來到窮困閉塞的天台山呢?
同期:天台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許世琪
他來到天台山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在長安講經的時候,聽的人非常多,成千上萬的人。但他感覺到,聽經的人很多,真正能夠悟道的人卻很少,這是他比較苦惱的,所以他想找一個地方,能夠實現他的理論的地方。據説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座山,很適合他到那裏去創立一個宗派,他在孫策的《遊天台山賦》這篇文章裏,看到他描述的這座山,就是他做夢做到的這座山,所以他就啟程了,來到了天台山。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中東部,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千餘年來,天台山一直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聞名於世。在民間更是代代相傳,天台山為仙佛所居,洞天福地,仿佛是山間蓬萊。
公元575年的一天,一條小船將被皇帝奉為國師的高僧智者帶到了天台山。這位在秋天進入天台山的僧人,愛上了這裡的風煙山水,開始在一間茅篷中,向避難而來的僧眾講經説法。
智者大師初到天台山時,正是北朝周武帝滅法焚經的年代。面對亂世,一位在天台山住了30年的定光禪師對智者大師説:我們一起發願,建一座寺廟,作為天臺宗的根本道場,當寺廟建成之時,也就是國家太平之日。
公元596年的一天,已是58歲的智者大師對弟子們説:"我已經聽到祖師冥冥中奉告和召喚,自料不久人世,我去之後,你們要把我安葬在天台山麓金、銀嶺會合處,墓前建造白塔,使人見了,能發善心信佛。"
智者大師自知來日不多,已無法看到天臺宗未來的總道場,他用中國傳統地理學的“風水術”確定了道場的基址,並親手繪製了未來寺院的藍圖,叮囑弟子們“後若造寺,一依此法”。
公元597年2月7日,六十歲的智者大師在新昌石城彌勒大佛前圓寂,弟子們把他的遺體抬回了天台山,建立了肉身塔,成為天臺宗信徒們朝拜的聖地。
智者大師在天台山前後住了近三十年,建立了十二座寺院,培訓眾多僧侶,造就了第一個真正的中國佛教教派及其理論體系,被後人譽為穿著袈裟的政治思想家。
同期:天台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許世琪
天臺宗是中國漢傳佛教裏面,惟一的有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宗派,它的特點就是“止觀雙修”也就是我們翻譯現在的話説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儘管智者大師本人已見不到這個寺廟的輝煌,但是國清寺、整個天臺宗把智者大師當成實際上的創始人。
天臺宗的佛學體系,在其14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深遠的影響著包括宋明理學在內的中國古代哲學等諸多領域。
在智者大師死後的第二年,皇帝楊廣根據智者大師留下的圖紙建成了一所寺院,以寺成國清的讖語應驗,將寺院起名為國清寺。據説,為了紀念智者大師,國清寺的山門也是朝著智者大師肉身塔的方向。
同期:天台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許世琪
講字很有講究,為什麼它叫國清講寺呢?凡是天臺宗、華嚴宗,它的寺廟都帶一個講字,説明它代表了它是這個宗派的寺廟。像禪宗它叫萬年禪寺,律宗,紀律的律叫律寺。這是標明這個寺廟是屬於哪個宗派的。這是一個作用,還有一個我們知道,天臺宗是從講經説法,開壇講經説法作為主要活動的,所以它就有個“講”字。
國清寺是天臺宗的祖庭,也是日本、韓國天臺宗祖庭。在智者大師圓寂兩百多年後,日本僧人最澄率弟子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天台山,揭開了天臺宗東傳日本的序幕。在國清寺,最澄跟隨行滿和尚學習天臺宗教義。學成回國後,在比睿山創立日本天臺宗,從此,以天臺宗為中心的大乘佛教一直是日本佛教的主流,國清寺成為日本僧眾頂禮膜拜的祖庭。最澄進入天台山後的二百多年,高麗國僧人義天為求法也跋涉而來。回國後,建高麗國清寺。
國清寺是全國保存最好的古剎之一,在隋朝至今的一千多年歲月裏,隨著人世間的風雨滄桑,屢經興廢,但這一縷香火卻被善男信女們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這株智者大師弟子親手種植的梅樹,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梅花怒放。
公元1129年的春天,天臺縣城北永寧村的李茂春和妻子王氏來到國清寺拜佛求子,當他們來到羅漢堂前跪拜時,突然一尊羅漢倒在地上。説也奇怪,求佛回家後,夫人果然懷孕生子,夫婦倆大喜過望,覺得這個孩子與佛有緣,於是給孩子取名為“李修緣”。這個李修緣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濟公和尚。少年時的濟公,天分極高,在赤城山的一盞明月下苦讀了四年詩書。
同期:天台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許世琪
這裡是赤城山的霧月樓,又叫中洞。這是濟公少年時在這裡讀書的地方,到現在一千多年了,天台山的老百姓在這裡供奉濟公。這裡是凹出來的一個像床一樣的,這就是少年的濟公在這裡讀書四年。這四年的讀書可能對濟公今後一生的影響非常大。他在禪宗裏,他上學問很高的一個高僧,那麼一個真實的人,被佛教界尊為羅漢,這是不容易的。
不過李修緣最終未能金榜題名,因為他在應試前幾天在國清寺出家了。李修緣認為能在天臺宗祖庭修持禮佛,也不虛此生。然而,就在剃度前夕,國清寺的一位當家和尚藉口修緣逃婚出家,六根不凈,只有在一條矮凳下來回爬六次才能脫胎換骨,皈依佛門。修緣哪肯鑽,雙方相持不下,最後住持出面,制止了這出惡作劇。讓修緣剃度受戒,取了“道濟”的法名。
這輕快幽默的歌兒,二十年前,隨著電視劇《濟公》的演播而風靡大江南北。劇中的“活佛”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膾炙人口。藝術中的濟公大多是一副邋遢像,而歷史上的道濟和尚,他的外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
關於濟公的形象,我們先來看看這幅畫,這是一幅我們從杭州靈隱寺所珍藏的畫裏面複製過來的,這幅畫是清代四川涼山畫家竹禪所畫,看這幅畫濟公的容貌慈祥、睿智。後人關於濟公形象的描述很多,國清寺方丈可明法師他有一次在五百羅漢堂修復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夢,他夢到濟公來到國清寺,他所描述濟公的形像是這樣:濟公是高高瘦瘦的,一副慈祥睿智的面容。
同期:天台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許世琪
在濟公圓寂以後,他的叔侄叫居簡和尚來到了赤城山,他一看到這個岩石,他説這不是我師叔嗎,那麼這個岩石就叫書記岩。因為當時濟公在凈慈寺是書記生,他們倆經常在一起,所以説同一個時代的人,又是那麼的接近來確定這就是我師叔,也就是説這就是濟公的頭像。
居簡和尚對濟公頭像的認定,對今天藝術家創作濟公形象極有參考價值。濟公像以邋遢像居多,但並不使人討厭,人們正是在那美好的內心世界與相貌奇醜的對比中,寄予深深的崇敬。在天台山,人們世世代代供奉祭祀著濟公的神靈。在濟公出生的永寧村,人們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濟公故里。
同期:天台山濟公研究會會長 許尚樞
從佛教上看,他是臨濟宗的得道高僧,因為他的師傅慧遠就是一位高僧,是當時皇帝看中的,是一位國師級的人物。從另外一方面講,濟公本身又是多才多藝的人,會畫畫,會書法,會醫病,特別是他的詩寫的很好。
濟公一生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懲惡的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懷戀他,神話他,以致于有了濟公是降龍羅漢轉世一説。直到今天,"活佛"濟公仍是天臺人心中的神,天臺群山中的佛。
據説在唐朝有三百多位詩人曾泛舟天臺,李白、杜甫、王維和杜牧都在其間。許多詩人千辛萬苦,來天台山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能一睹天臺石梁的奇景、奇觀。
石梁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因瀑布作用而形成的天生橋,所謂天生橋是一種兩端與地面連接,而中間懸空的橋狀地帶。位於石梁邊上的方廣寺,被曾向西天取經的唐朝僧人玄奘稱為五百羅漢出家之地。
石梁方廣寺的和尚,據説一直用一種天臺自産的華頂雲霧茶來供養五百羅漢,從而演變出一種大名鼎鼎的茶藝:石梁羅漢茶。而石梁羅漢茶則起源於天台山上的一座小茅篷。
同期:天臺縣特産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 許廉明
現在你看到的這個茅篷,現在變成度假村了,據有關史料記載,最早的時候,華頂山一帶有二百多個茅篷,每個茅篷住一到二個和尚,這一二個和尚住在這裡修身養性。為了修煉,在茅篷周邊種著一小塊茶園,因為茶葉能夠,在佛教裏面,有這麼個説法,能夠助他們修煉。所以他們在周邊種了一小塊茶園,每年等到春茶開始的時候,大概也就在五月份左右,他把採下來的新茶,第一杯的茶一定要拿去供佛。
從幽深的茅篷裏到底走出多少的名僧,沒有人做過統計,與此同時,喝茶之風隨著禪宗的流傳,在天台山瀰漫開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遊宿石梁,一半是為了石梁飛瀑,一半也是為了羅漢茶。
華頂峰是天台山的最高峰,相傳智者大師初到天台山時,在華頂峰參禪拜經。在唐朝的詩人到來之前,華頂早已有先聖涉足了。相傳東漢葛玄曾在華頂峰的茅篷裏修道種茶,
同期:天臺縣特産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 許廉明
這就是天台山雲霧茶最高的一塊茶園,也是天台山雲霧茶的發源地。相傳三國時,一個道士叫葛玄的過來種了這塊茶園。你看上面叫葛玄茶圃就是這個意思。這裡的海拔已經達到了1098米了,這塊經過考證就是葛玄親手種的一塊茶園。到了 2001年通過現代科學考證,確實是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由於它海拔比較高,溫度比較低,常年都在雲霧下面,由於土壤本身也不一樣,它基本都生長在岩石上,最早的茶祖陸羽也講了,生長在岩石上的茶葉它的品質特別的好。
天台山雲霧茶是一種半烘半炒型綠茶,歷史上為浙江四大名茶之一。天台山雲霧茶隨佛教東傳。公元804年,日僧最澄來天台山國清寺拜師學法,回國時帶去中國茶籽,播種在比睿山,建立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吉茶園。
四十多年前,十二歲的湯春甫走進了天台山華頂寺,跟隨這裡的木雕師傅學習雕塑佛像的手藝。六年過去了,精通了佛教造像藝術的湯春甫走出了華頂寺的山門。二十年前,正值宗教信仰政策全面恢復,宗教寺院重新建立,湯春甫開始為寺院製作佛像。
湯春甫製作的佛像採用了天台山傳統的幹漆夾纻佛像製作工藝,早在唐朝,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後,他的弟子思托和尚,用天台山的幹漆夾纻工藝為鑒真製作了一尊坐像,揭開了天台山佛像藝術輸出的序幕。這尊坐像是日本美術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 湯春甫
幹漆夾纻工藝,是通過13種天然材料,在木雕佛像外面使用麻布、瓦粉、火山灰、防火材料,經過13種天然材料進行加工以後。這是第二道工序,裏面是木雕,外面是麻布,外面再用瓦粉加工。通過18道工序以後,這尊佛可以説製作成功,像耗時一年多,需要360天才能完成整個工序。
199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湯春甫的一尊千手觀音,這是故宮博物院一百年來首次收藏的當代木雕作品。在天台山腳下的萬佛城,湯春甫正在製作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木雕佛像。
這尊大佛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到明年我們還有一尊大佛豎起來。這尊大佛我們要用320個立方的木材,生漆要用1500公斤,總共造價1300多萬,貼金要600多萬人民幣的金。整座大佛建好以後,在木雕佛像裏,這尊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這個耳朵是3 3米,3.3米長的耳朵。你先抓住這裡好了,不要緊,蹲下來好了。這是發髻,這樣有關發髻要50多斤重,整個腦袋的發髻有328個,這個頭是六噸重,因為我們所有藝術家,為了造一尊莊嚴的佛像,把畢生的心血都付在這裡,希望他自己造的這尊佛像能夠流芳百世。造好以後我們要運到美國去,體現我們東方佛像的藝術,體現我們天台山造像的藝術。
在萬佛城裏,經常有國清寺的僧人為即將請走的佛像開光。近二十年來,從這裡被"請"走的木雕佛像已接近三萬尊,被49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寶館和寺院收藏和供奉。
綿延不絕的香火飄蕩在天台山脈,天臺的山,天臺的水,天臺的雲,都因這千年佛緣,而散發出一種空靈而神秘的味道。歷史的天台山,為後人留下了眾多津津樂道的傳奇,我們期待著未來的天台山能夠將這傳奇續寫下去。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