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台州《山海台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9日 16:12 來源:CCTV.com

  山海台州

  編導:王寶成 攝像:鄭斯寧

  2001年元月一日清晨,浙江省台州境內的括蒼山頂聚集著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數萬民眾。6時42分54秒,當第一縷陽光照射在括蒼山上時,人們沸騰了,這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內地見到的第一縷曙光。幾十秒後,括蒼山東面的海濱石塘鎮也沐浴到這縷溫暖的陽光。這兩處中國內地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都在浙江省台州市境內。那麼,台州在哪呢?

  台州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北面是紹興、寧波,南邊是溫州,西面連接金華和麗水,東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台州歷史悠久,山水秀麗,經濟繁榮,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新興的工業城市。

  作為城市,台州是1994年才在中國的地圖上標出來的圓點,距今只有十餘年的歷史。走在台州的大街上,你看不到一座陳舊的樓房,一條古老的街道,路旁的高樓是新的,熙熙攘攘的商場是新的,甚至有人説大街上的路燈,從安上後還沒有更換過。但是翻開歷史這部大書一查,台州這個名稱竟然有了近1400年的歷史。

  台州的“臺”字,讀一聲,在中國的城市裏,只有台州才有這個讀音,其他的如邢臺市、台北市、台灣省,都讀二聲,發“臺”音。

  台州獨特的名稱來自境內的一座大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祖庭,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産生第一個宗教派別的地方。唐朝時期,由於天台山的名氣大得不得了,朝廷就把這個州改稱台州了。

  讓天台山名揚天下的人中,不能不提到東晉時期的章安縣令孫綽。

  孫綽來台州,公務之餘,遊覽了章安北面的天台山,寫下了他的成名之作《天台山賦》:“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孫綽的這篇《天台山賦》,奠定了他東晉散文大家的地位,據説孫綽也很得意這篇文賦,曾自信地對他的朋友説,如果把我這篇文章扔在地上,一定會發出金屬一樣的響聲。他的朋友半信半疑地讀過後,連聲稱讚文章果然擲地有聲。

  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

  不久,孫綽帶著他的《天台山賦》參加了王羲之召集的蘭亭聚會,也許是那次文人麇集的會稽之約,孫綽的《天台山賦》才借著曲水流觴的醉意,坦坦流傳開來。

  孫綽的《天台山賦》,對後世的文壇産生了深刻影響,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裏,一共有300多位詩人沿著孫綽的足跡來到台州,寫下了5000多首詩歌,在這些人裏,不乏謝靈運、孟浩然、李白、劉禹錫、寒山子這些著名的詩人。

  在這些慕名而來的人群中,有一個人卻把文人筆下台州大山的壯美,化作博大深奧的宗教哲學,他就是灌頂和尚。

  灌頂和尚的父親比孫綽晚生了兩百年,也當過章安縣的縣令,這位縣太爺對兩個世紀前的前任極為崇拜,教他年僅五歲的兒子背誦《天台山賦》。誰知這孩子一發不可收拾,深深愛上了天台山,後來乾脆上山拜到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門下,出家當了和尚。後來他繼承智者的衣缽,成為佛教天臺宗的五祖。灌頂和尚整理了號稱天臺三大部和五小部的佛經典籍,主持修建了國清寺,從而奠定了天台山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

  時間又過了一百五十年,一位叫思托的台州僧人隨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天臺宗的經典從此傳入東瀛。又過了五十年,日本僧人最澄來到天台山求法,回國後創立了日本天臺宗。不久,天臺宗又傳到了韓國,成為這兩個國家最有影響的佛教派別。

  台州境內多山,天台山、括蒼山、雁蕩山,自北向南,三座大山像一把圈椅把台州團團圍住,只把它的東面留給了波濤洶湧的大海,台州自古就是與世隔絕的地方。據説南朝大詩人謝靈運到永嘉上任時,借道台州,因山路雜草叢生,崎嶇難行,就雇了一百多個民伕沿途砍燒荊棘灌木,劈石開路,因此驚動了台州地面上的大小官吏,以為是盜匪前來騷擾,連忙派兵清剿,雙方接觸後才知道發生了誤會。

  高山雖然擋住了台州與外界的聯絡,但是這片清幽的土地仍然吸引了大批文人騷客。翻開台州的地方誌,你還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唐宋年間來台州做官的,許多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朝廷大員。難道説這些人也是貪戀台州山水的秀美,自願來到這裡享受清閒的嗎?

  事情絕不是如此,在皇帝眼裏,當時的台州還是個遙遠荒蠻的地方,朝廷裏的大員得罪了皇上,就會落個流放台州的下場。那些遭貶的官員身心焦慮,步履蹣跚,被押解的士兵驅趕著輾轉數月,才從中原來到台州。然而,正是這些面容憔悴的貶官和身體疲憊的文人,才創造了台州歷史上一代燦爛的文化。

  1994年,台州市從古城臨海遷到椒江南岸的平原地區。現在台州城區下轄椒江、黃岩、路橋三個行政區,新的城市處處散發出勃勃的朝氣。

  今天的台州,早已不是交通不便的蠻荒之地,黃岩機場每天都有來自北京、上海和廣州的飛機,兩條高速公路在台州交匯,稱為國家交通動脈的鐵路正向台州延伸。

  位於椒江出海口的海門港,岸線平直,水域開闊,是一處具有潛力的國際性港口。港區建有各類碼頭81個,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輪船出出進進。

  在喧鬧的海門港北岸,有一個名叫章安的古鎮,一千多年前,日本的最澄和尚就是從這裡沿江而上,到天台山求法的。如今,走在古鎮的青石板路上,似乎還能聽到灌頂和尚背誦《天台山賦》那稚嫩的童音,看到鎮外椒江兩岸如林的船桅。

  有一年,章安港的帆篷和桅桿非常密集,還有不少吳國的士兵出出進進,當地的人猜測,聚集了這麼多船隻和軍隊,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黃龍二年,就是公元230年,孫權派大將魏溫、諸葛直遠渡夷州,就是現在的台灣。當時出發的時候有很多的船隻,而且有甲士萬人,當年的場面是非常壯觀的。這個遠渡夷州,就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大陸與台灣最先交往的一個史實。

  這個港口還停留過日本、韓國派遣中國留學生的船隻,停留過中國駛往海外的商船,在唐宋兩朝,章安港是中國與海外交往的重要紐帶之一。

  當年椒江的水位很深,雙桅的大船在豐水期可以沿江而上,直達上遊一個叫皤灘的碼頭。浙江西部乃至江西、安徽等地的貨物,就是從這裡下船改走旱路,發散到內陸各地的。清朝康乾年間,皤灘成為官鹽的轉運中心,每年經皤灘銷售的食鹽就有60萬公斤。

  皤灘成為台州的水陸大碼頭,每天來皤灘的商人都有數百人,因此鎮上的客棧、錢莊和各類商鋪,沿著這條鵝卵石的古街綿延了一公里多。

  上個世紀中葉,隨著台州通往內地公路的修通,皤灘漸漸沉寂下來,只有一種工藝在小鎮上沒有伴隨商埠的寂靜而消失,這就是針刺無骨花燈。

  據説無骨花燈源於唐代,當時為了慶祝每年一度的元宵佳節,皤灘的商人挖空心思爭奇鬥巧,發明了這種花燈。這種花燈不用扎制骨架,而是用綿紙反復糊裱而成,花燈表面上的圖案,是用繡花針一針一針刺成的。製作這樣一盞小小的花燈,就要一個手法嫻熟的姑娘花上整整一個星期。每年台州的元宵賽燈會上,皤灘的針刺無骨花燈都是最搶眼的。難怪它在第四屆國際博覽會上剛一亮相,就迎來好評一片,還榮獲了博覽會頒發的金質獎章。

  針刺無骨花燈發源於唐朝,有人説台州的文化也只能追溯到唐朝,這緣于一位叫鄭虔的廣文館博士。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一不小心觸怒了皇上,被朝廷放逐。臨走前朋友杜甫寫詩為他送行:“台州地闊海溟溟,雲水長和島嶼青”,表達了詩人對鄭虔此行的擔憂。從長安到台州,鄭虔拖著孱弱的身體整整走了三個月。那時的台州史籍上稱“民風未開”,“文教未興”,一下子來了位相當於今天研究生院院長的大學者,自然是天降的福氣。鄭虔也不客氣地表示:教化之責,吾當任之。他把一個學館辦得紅紅火火,以至於有人稱他是台州文化的開山鼻祖。

  從鄭虔之後,台州開始了創辦書院的歷史。到宋朝時,台州的書院辦得連朱熹老夫子也嘖嘖稱讚,並把他的兒子送到台州的桐江書院讀書。

  唐朝以前的台州,真的是一片文化沙漠嗎?兩年前,台州的仙居縣有了一次驚人的發現。

  2003年4月份的時候,當地的農民也就是這個中央坑村農民向我們歷史文化研究會提供了一個信息,説這塊石頭上有字刻在這裡。這是古越族的文字。根據曹先生講,古越文字在文字上有記載,但是從來沒有發現過,那麼這次發現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個重大的突破。

  同期:台州仙居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主席 朱炳火

  距今兩、三千年前,古越人生活在今天江蘇、浙江一帶,到西漢時期,古越人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他們曾經創造過的文明,大多被漫漫的歷史煙塵所掩蓋。許多文化學者花費畢生精力研究古越文化,但是收穫不大。就在我們拍攝結束時,一位農民又來找朱炳火,説在他家的田地裏,又發現了一塊刻著文字的石頭。朱炳火立即跟隨農民來到他家的田裏,看到了那塊痕跡奇怪的石頭。最後,朱炳火決定把石頭拉回縣裏慢慢研究。

  發現古越文字的仙居縣有個美麗的名字,是這裡環境清幽得到的口碑,還是地處大山的人們為了表達一種美好的嚮往,我們不得而知,只是聽説了一個美麗的傳奇神話故事。

  相傳本地有一戶人家,受到仙人指點,從深山裏採來仙藥,全家人服用後體輕如燕。就是家裏的雞犬,也因為吃了剩下來的藥渣,隨他們飛騰而去。這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

  後來,宋真宗聽説了這個故事,就為這個縣改了名,從此仙居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今天,。

  在台州,還有一個地方也是宋朝皇帝起的名字,這個地方就是路橋。

  相傳靖康年後,金國的大軍威逼杭州,宋高宗趙構逃到台州避難。恰逢當地大雨滂沱,高宗皇帝的馬因道路泥濘多次滑倒。當地的百姓冒雨架橋,才使宋高宗平安上路。高宗問身邊的地方大員,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大員連忙回答:還沒有名字,請皇帝賜名。宋高宗略一思索,説道:橋即路,路即橋,就叫路橋吧。

  從南宋時起,路橋就已經成為一處商業古鎮,當年上千家商鋪、酒樓、茶肆、旅店沿著十里長河兩岸林立,“無街不市、無巷不販、無戶不商”。

  二十世紀初,路橋有一位叫郟道生的老人,在路橋開辦了第一家紡織工廠。由於當時各大城市正提倡國貨,郟道生又善於管理,所以他的紡織工廠發展很快,到三十年代中葉,郟道生已成為中國知名的民族實業家。後來由於連年戰亂,路橋漸漸衰落下去,郟道生實業救國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或許台州人骨子裏就有經營實業的傳統,在沉寂了五十年後,台州又趕上了一次飛騰的年代。今天的路橋橋雖然少了,但是路卻更寬了,更長了。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路橋就成為全國聞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成為浙江東部的商業貿易中心。

  台州沿海地區的漁民,一家一戶造不起船時,就幾個人聯手,投資入股,合夥造船出海,賺了錢按股按勞平分,當地人稱“打硬股”。1983年1月,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打硬股”的方法,用在了合夥辦工廠上。

  這是一家台州常見的工廠,每年生産各種皮鞋3000萬雙。二十年前,這家工廠延續了“打硬股”的傳統,在中國註冊了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

  同期:台州寶利特鞋業有限公司保安部 陳雲清

  二十年後,這家工廠已經發展成為年銷售額達兩億多元的現代化企業。

  像這家鞋廠一樣,台州的工業企業就是依靠農民“打硬股”的方法,走出了一條台州特色的道路。如今,在中國百家大企業排行榜上,台州的錢江摩托、吉利汽車、蘇泊爾電器、飛躍縫紉機赫赫有名。

  有人説,台州的發展得益於台州人的硬氣。台州人就是憑著辦事堅決果斷、一絲不茍的態度,贏得了泛長江三角洲地區對這種硬氣的認同。就是2001年元旦那次迎接第一縷曙光的慶典,也是台州人靠硬氣爭下來的。

  鄭金忠,台州市氣象局的一名工程師。1999年,國內一家權威天文臺公佈了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的著陸點是台州海濱的石塘鎮時,他感到這與實際情況有些出入,連夜查找了括蒼山和椒江氣象站二十多年的日出觀測記錄,得出了括蒼山頂日出時間要早于石塘鎮的結論。

  鄭金忠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的大學同學楊齊聰,為了證實鄭金鐘的推論,楊齊聰開始蒐集中國內地東部地區臨海山峰的氣象資料和進行繁雜的計算。

  2001年1月1日,在台州的石塘海邊和括蒼山頂,同時舉行了迎接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的慶典,山與海在此時此刻緊緊聯絡在一起。台州人自豪地説:這叫山海同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