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文山 > 正文

文山《銅鼓的迴響》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3日 16:16)

  1988年冬日的一個下午,雲南省文山州苗族村民熊家發和妻子正在山坡上挖地,突然,他的鋤頭碰在一塊金屬物體上,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夫妻兩人放下鋤頭,小心翼翼地扒開泥土。漸漸地,一件鍋狀的器物顯露了出來。這件物體碧綠光潤,上面佈滿漂亮的花紋,令熊家發充滿好奇。他試著用手輕輕敲了敲,器物發出鐺鐺的響聲,聲音在寂靜的山谷中回蕩。儘管熊家發並不知道自己挖出的到底是什麼,但憑直覺他確信這件東西不同一般,到了第二年的民族節日三月街,他專程趕到州府,請文物專家鑒定。

  熊家發挖出的器物讓文物專家感到十分震驚,這是一面極其罕見的銅鼓。

  採訪:雲南省文山州博物館館員 陳明

  “我們從它的紋飾和它的造型我們都感覺這面銅鼓是很好的一面銅鼓,它流行于漢代大概的時間是,特別是船紋,船紋的造形比較生動,拿槳啊、坐在桿上指揮啊,人物造型相當逼真,還有鷺鳥紋、三角紋、點線紋,這些花紋是在其他銅鼓上沒有反映的。”

  這面古木鎮挖出的銅鼓後來被命名為古木銅鼓,被眾多專家視為鼓中極品。

  採訪:雲南省博物館研究員 黃德榮

  這面鼓很有特點,它的顏色和一般的鼓不一樣,它整個鼓顯得碧綠碧綠的,微微的發點光,給人看了跟一般的青銅器的顏色完全不一樣。

  面對精美絕倫的古木鼓,不禁讓人心生疑問:古木鎮小河村處在群山環抱之中,這裡既沒有古村落遺址,也沒有王室墓地,為什麼會出土如此珍貴的青銅鼓呢?是怎樣的變故使得這件稀世珍寶被它的主人遺忘在這偏僻遙遠的地方?

  在文山州的大山深處,一個神秘的儀式正在子夜進行。這是大年30的晚上,按照家族傳統,貴馬村戴氏家族的族人要在淩晨子時到村外小河邊,挑新年的第一桶水清洗他們家族的聖物。

  這個家族儀式對戴氏族人來説非比尋常,無論遇到什麼情況,無論身在何方,每年的這一天,他們都要趕回來,穿上民族的盛裝圍坐在族長的家中,這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

  清瘦幹練的族長帶著族人的重托上樓恭請聖物。戴氏家族的聖物是這面銅鼓,平時珍藏在樓上,不容外人接近。

  他們小心翼翼地把銅鼓抬到庭院,用剛挑來的新年新水仔細清洗,祭鼓儀式即將開始。

  在古木鼓挖出之前,文山已有許多精美的銅鼓問世,這些鼓大都出土于荒山野嶺,與發現古木鼓的情形大致相同,沒有任何伴隨物。

  廣南鼓出土于1919年文山州廣南縣阿章寨,這面銅鼓體形高大,鑄造工藝極其精湛,上面刻畫著持刀準備殺牛的壯士、頭插羽毛的舞蹈者以及眾人乘龍舟出行等古人生活的真實畫面,酷似一幕幕歷史活劇。 現在,廣南銅鼓已成為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而文山的開化鼓也是一面絕世精品,此鼓因清代文山被稱開化府而得名,上面的圖案紋飾奇特,令銅鼓專家著迷。

  雲南省博物館研究員黃德榮:它保存得很完整,特別是它鼓面上的紋飾,是我們現在國內從來沒有發現過的,遺憾的是,在上個世紀初開化鼓已流散到國外,被奧地利博物館收藏,如今很難見到它的真容。

  青銅鼓的歷史考古研究告訴我們,鼓,是遠古人類有感於自然之聲而創造的,天雷的巨響,使古人産生崇敬與神秘感,於是他們便模倣雷鳴發明了鼓,作為祭祀祈福、與上蒼溝通的神秘法器。但銅鼓作為特殊的青銅器,則是青銅時代的産物,只有冶金技術達到一定程度,銅鼓才有可能應運而生。

  文山出土的這些銅鼓,紋飾精美,技藝成熟,是青銅時代的精品傑作。這表明,古時候,文山這個偏遠的地方,生産力水平曾經達到過相當高的程度,有過鮮為人知的文明,而銅鼓,就是那文明留下的唯一證據。

  戴氏家族神秘的祭鼓儀式在子夜進行,現在我們準備焚香殺鴨子。遙遠的山鄉,古老的習俗,是否能讓我們回到過去,與那消逝的文明重逢?

  研究文山的歷史離不開這裡的銅鼓。從1983年開始,文山在全州範圍內展開了銅鼓文物普查,普查隊的足跡一直深入到那些最偏遠的山寨。

  文山州博物館館員陳明:當時普查的銅鼓基本上各縣都有,最多的是廣南、邱北、富寧,到現在我們全州的銅鼓已經有140多面。

  文物工作者們調查發現,山裏的農民在耕作時, 常常能挖到地下埋藏的銅鼓,他們還驚訝的看到,銅鼓在文山,並未成為失落的文明、塵封的歷史,許多少數民族村寨都有珍藏多年的傳世銅鼓,使用銅鼓的習俗也一直在民間代代相傳,貴馬村戴氏家族的祭鼓儀式就是那些古老民俗中鮮活存留的活化石。

  銅鼓清洗完畢,戴氏家族的族人將鼓抬到神桌前,由族長戴聯富致祈禱祭詞。

  戴氏家族族長戴聯富:現在,我們準備焚香殺鴨子,請你保祐我們。

  祭鼓儀式沒有通常節日的喧鬧,始終籠罩在神秘的氣氛中,每一個族人對銅鼓都充滿了虔誠。

  夜已深了,祭鼓儀式漸入高潮。族長把酒倒在鼓面上,全族男女按輩分次序,輪流吸吮鼓面上的酒。在他們的信念中,銅鼓是神聖有靈的,喝銅鼓酒可以直接得到神靈庇護、保祐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很久以來,銅鼓就是中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具有神秘色彩的重器、神器和禮器,被視為權利和財富的象徵。不僅中國如此,在東南亞一帶,人們也同樣對它頂禮膜拜。1200多年前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寫詩描述過緬甸王子帶領銅鼓歌舞團來朝拜大唐皇帝的盛況: 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涌。珠纓炫轉星宿搖,花曼鬥藪龍蛇動。

  採訪:雲南省博物館研究員 黃德榮

  “中原不是常常有鼎嗎,象徵著王權,象徵著權力,在南方銅鼓就相當於中原鼎的作用和地位,也是權力的象徵不同的是,學者們發現,中原的青銅鼎在商周時代達到頂峰,到戰國便趨衰微,秦漢之後幾乎消失,而銅鼓卻始終流傳不衰,一直被許多民族虔誠膜拜,成為部落或家族的象徵。

  那麼,銅鼓如此珍貴,理應伴隨在主人的身邊,為什麼文山出土的銅鼓卻單獨埋藏在荒山野嶺,找不到主人的蹤影呢?”

  事實上,對銅鼓的探尋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末,奧地利學者黑格爾就癡迷于銅鼓研究,他發現,儘管銅鼓千差萬別,但幾乎所有的鼓,鼓面中心都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紋,有的鼓在太陽紋周圍還鑄造著青蛙,青蛙在古人心中是呼風喚雨的動物,是農耕民族的原始圖騰,把它們鑄造在銅鼓上,表達的是古人對太陽神的崇拜以及對風調雨順的祈盼。

  黑格爾還發現,不同的歷史時期,銅鼓的形狀和紋飾也有變化,早期注重寫實,記錄的是真實的人與物,後來則發展為雲雷紋、波浪紋等重復有序的抽象符號。從銅鼓上可以推斷文明的進程,解讀文明的形態。按照年代的先後,黑格爾把銅鼓分為四大類型。在他的分類中,文山出土的古木鼓、廣南鼓都屬於最早的類型。

  上個世紀50年代,考古學者在距文山不遠的雲南省晉寧石寨山發現一處墓葬,在那裏挖掘出土了包括銅鼓在內的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最難得的是這枚滇王金印的出現,它印證了一段2000多年前的珍貴史實。在《史記》中,司馬遷曾記載過漢武帝為鞏固西南邊疆,敕封滇王之印的事件。由此晉寧石寨山墓葬的年代得到確認,它正是2000多年前滇王國的王族墓地!

  從滇王墓出土的精美文物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滇國已有相當高的生産力水平,是一個擁有燦爛文明的古老王國。

  而處在古滇國東南方的文山一帶,2000多年前叫句町國。對句町國的歷史史書很少提及,如今難以考證,但在《漢書.昭帝紀》中曾記載,“六年,句町侯毋波率其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毋波為句町王。” 這個歷史史實告訴我們:與漢武帝敕封滇王一樣,漢昭帝也曾敕封過句町王!從兩個王國留下的同樣精美的青銅器不難推斷:與滇國緊鄰的句町國,在那時,應當是一個實力相當、有著同樣燦爛文明的強大王國。

  在黑格爾提出銅鼓分類半個多世紀後,考古學者在雲南楚雄萬家壩,又發現了一類銅鼓,它的外形原始粗曠,沒有任何裝飾,出土時竟然和燒飯用的銅釜擺放在一起,甚至鼓面上還可以看到火燒的痕跡,不難想象它與埋鍋造飯用的銅釜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這類銅鼓超出了黑格爾所見過的銅鼓範疇,比他的第一類型還要早得多,是銅鼓發展的最早雛形。

  於是,學者們在黑格爾分類的基礎上,把銅鼓重新分類,從4個類型擴展為八大類型。當文山的學者按照這八大類型仔細對照時,驚訝地看到,文山的銅鼓竟然囊括全部所有類型!從近代通用的麻江型銅鼓,到精緻華麗的石寨山型銅鼓,直至最原始古老的萬家壩型銅鼓,從未間斷,像文山這樣擁有銅鼓種類如此齊全的地區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罕見的。

  這面銅鼓看上去厚重樸拙,沒有任何紋飾,它與精緻玲瓏的古木鼓放在一起,顯得頗為奇特,它正是文山最古老的萬家壩型銅鼓。

  而戴氏家族的銅鼓主要紋飾是雲紋、波浪紋等抽象符號,則屬於近代民間通用的麻江型銅鼓。這些告訴我們,文山有著幾千年的古老文明,雖然它的輝煌很少為人所知,但這一切卻被濃縮在銅鼓上,一直流傳下來。

  從大年三十熱鬧到正月十五,祭鼓活動終於曲終人散,銅鼓也該收藏起來了。在文山,不同的家族藏鼓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是把鼓供在祠堂裏,有的則是藏在穀倉中,還有的家族,保持著一種特殊的藏鼓方式,他們是由族中的長老尋找一個隱蔽的地點,悄悄挖好一個深坑,把銅鼓埋藏在地下。

  參與藏鼓的人要守口如瓶,默默地等待和守望在銅鼓身邊,直到下次活動再親手把銅鼓挖出。在他們看來,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秘密,不能讓任何人知道。

  採訪: 戴氏家族族長 戴聯富

  “銅鼓是我們的珍寶,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血脈的傳承,是用錢也買不到的,整個宗族要世世代代把這個傳家之寶繼承下去。”

  學者們得到啟示,他們終於找到為什麼被族人視為珍寶的銅鼓,會像古木鼓一樣孤獨地埋藏在荒野之中、與主人失散的原因了。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