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寧德 > 正文

寧德《寧德探奇 》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3日 16:07)

  編導:張 飏 攝像:劉博章

  2004年6月28日,在寧德第二屆茶文化暨茶葉拍賣會上爆出一條驚人的新聞:100克的“綠雪芽”茶葉拍得71萬天價。

  綠雪芽是寧德的特産茶葉,與大紅袍、鐵觀音齊名。當年英國女王對此茶十分欣賞。

  但是,71萬的茶葉又有什麼獨特之處呢?我們得知,這些天價茶葉是從太姥山上的一棵千年茶樹上採下來的。

  太姥山位於寧德的福鼎市,一億年前的地殼運動使它從茫茫大海中拱出,雄峙于東海之濱,山海相依,氣勢恢弘。

  在太姥山上,我們巧遇了寧德的老畫家馬樹霞。他畫了三十多年的太姥山,也熟讀了這座山。

  那麼這座山為什麼叫太姥山呢?太姥娘娘又是誰呢?

  這是太姥山上的一尊太姥山娘娘雕像,她手拈蘭花,面容慈祥,俯視著山下的蕓蕓眾生。相傳那棵千年古茶樹就是太姥娘娘親手所植的。

  跟隨寧德的評茶師林稀有,我們走近了那棵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古茶樹。古茶樹長在一個大石縫間,惟一可以走近的路被圍欄隔斷了。徵得同意,我們得以近距離地去拍攝。

  這棵古茶樹高6。12米、樹冠5米、胸徑18厘米,歷經千年風霜,依然枝葉茂盛,生機勃勃。

  經過專家認定,這個千年古樹,我們國家一號茶葉良種福鼎大白茶,就是從這棵樹繁育出來的,那麼,這個樹就是福鼎大白毫的始祖。

  令人稱奇的是,與古茶樹不遠的岩洞中還有一口古井,傳説當年太姥娘娘就是用這口井的水澆灌那棵茶樹的。

  也許是沾了太姥娘娘的仙氣,太姥山的石頭也有了靈氣。太姥山峰奇石秀,形態萬千。人們根據山的形態,對它們一一命名,使一塊塊冰冷的石頭有了生命。特別是這塊“夫妻石”,遠遠望去,就像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緊緊依偎在一起,惟妙惟肖,令人稱奇。

  太姥山這種肖人肖物的岩石達360處。古人曾寫詩稱讚:“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

  那麼這些奇峰異石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王秋雲 福鼎市國土資源局)

  太姥山的奇峰異石,是由於地殼的變動,加上岩體原生的節理髮育,風化形成的。像我們對面的幾組山峰石頭,它實際上是由三組不同的柱狀節理,經過水流風化的剝蝕,形成這樣的形狀。你再看我身後的鋸板峰,這個形狀實際上是一種球狀風化,還有三組縱向節理,經過長期的流水風化作用,形成了這麼個板狀結構。

  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不僅造就了太姥山的奇峰異石,還在其內部發育了一系列大型走廊式裂隙岩洞。這些岩洞縱橫交錯、曲折幽深。有的岩洞可上、可下,有的可直接通到大海邊。

  相傳古時候,人們為了求雨,常常要深入到一個叫龍潭的洞穴裏,去捉一種四腳魚。

  採訪:劉桂成 太姥山管委會幹部

  我們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乾旱的時候,都要到龍潭洞求雨,用什麼辦法呢?就用好幾匹布,綁住身體比較壯的人下去。下去以後就到龍潭, 龍潭水清澈見底。如果抓到四腳魚的話,就證明有雨會來,非常靈驗。

  人們説的“四腳魚”,學名大鯢,是世界上個體最大的兩棲動物,距今已有3億五千萬年演化史,是極其珍貴的“活化石”。因為它的叫聲像嬰兒的啼哭,民間又稱為“娃娃魚”。

  娃娃魚常棲息于海拔200至1500米的石灰質岩石地區。在太姥山上,真的會有娃娃魚存在嗎?

  在太姥山上,真的有娃娃魚存在嗎?我們執意要去探探究竟。龍潭洞曲折幽深,地形複雜,由於我們裝備不足,無法深入。我們了解到,2003年夏天,一支探險隊曾深入到了龍潭洞。

  龍潭洞結構複雜,探險隊艱難前進,他們也想證實是否真的有娃娃魚存在。快接近的時候,他們被蝙蝠擋住了去路。

  這裡究竟有多少蝙蝠聚集?看看這厚厚的蝙蝠糞就知道了。

  探險隊繼續前進,在看到水的地方,走在前面的人突然驚呼起來。

  從太姥山上眺望大海,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會望見一群島嶼,那是——福瑤列島。在其中大崳山島為閩東第一大島,在島上還生活著五千多漁民。這些漁民之所以長期居住,是因為在島上有兩個淡水湖。老百姓叫它天湖。無論在什麼季節,湖水不幹不滿,終年不斷。

  在一個海島上怎麼會有淡水湖呢?在一個晴朗的天氣裏,我們登上了大崳山島。在海拔200米處,我們果然看見了大小兩個湖泊。大湖面積約1000多畝,小湖200多畝,兩湖相隔1000多米。湖四週山坡平緩,全被深深的長草所覆蓋。

  這條秀麗的小河叫楊家溪。相傳北宋名將楊文廣曾在此征戰,並派楊家軍駐守,所以這條小河才被稱為了楊家溪。這裡的許多楊姓人家,都説自己的祖先是從宋朝時候來到這裡的。

  在楊家溪下游的渡頭村,一口水井引起了我們的好奇。水井的外形像一個葫蘆水瓢,井深3米左右,人可以沿著臺階到直接下到井裏取水,讓人不解的是,入井的臺階是高低兩層。

  這口井是南宋的時候,楊家遷移到這裡的時候修的。為什麼修成這樣的呢?原來遷移的人口不多,用一條路就可以了。以後人口多了,挑水的人多了,那就得到上面等,交通不方便,人太擠,以後又加了一條路。空桶從這邊走,挑水的人從這邊走。

  這就像現在的交通規則,各行其道,互部干擾。在八百年前的宋朝就有這樣的設計,令人感嘆。

  距離古井約三百米左右,有一片古榕樹群。這片榕樹盤根錯節,枝葉繁茂的像開屏的孔雀。

  (楊世澤 霞蒲縣牙城鎮渡頭村村民)

  最早的時候是楊家遷移到這裡,後來楊家搬走了,陳家等許多姓的人遷來了,這樹主要是陳家種的。

  這棵榕樹王,樹榦周長12.6米,冠輻直徑51米,高約30米,單株覆蓋三畝多地,樹榦中空有七個洞口可容人攀穿。

  榕樹是亞熱帶的獨特樹種,而渡頭村的位於北緯27度。據説這是目前發現的地球上緯度最北的古榕樹群,已經被國家林業部列入《中國林木奇觀》一書。遠離了故土,這些榕樹依然生長的這樣生機盎然,就像這裡生活的人們。

  這是一段平坦的河灘,從高往低自然地分出三塊。其中最大的一塊達4萬平方米,最寬處有182米。河床布水均勻,水深沒踝。在有陽光的時候,水面波光粼粼,一片白熾,白水洋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這個自然奇觀是怎麼形成的呢?冒著初春的細雨,我們走近了白水洋。

  古代有一個傳説,以前這裡叫仙耙溪。當時有個神仙從這裡經過,用一個很大的耙子把它耙了一下,所以就這麼平了。

  仙耙的説法畢竟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地質專家進行論證後認為,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稀有淺水廣場。地質專家初步考證為火山溶岩。

  (張少忠 屏南縣宣傳部的幹部)

  在億萬年前,這個區域發生了大面積的火山噴發,火山噴發以後,火山岩溶就沿這個地帶形成了岩溶的河流。火山岩溶就發育成了小塊的節理,再後來上面又形成了河流,然後長時間的河水沖刷的,你看就像這個,經過長時間的水的沖刷,幾把石頭磨平了。

  雖然是初春時節,水還有些涼,但我們來到了水邊,忍不住要下水體驗一下。這麼大的水面上,一個人顯得很孤單,而在夏天的時候,這裡則是另外的景象。

  這是寧德境內的一條小河——霍童溪,聽説在霍童溪上遊一個叫古瀛洲的村子裏,男女老少都會玩一手戲水絕活——獨木沖浪:人們站在一根圓木上,在急湍的河流中如履平地,當地人把這叫“站材”。

  這就是古瀛洲,村子前面的小河平靜秀麗,但在一些狹窄的險灘卻水流湍急,浪花飛濺。在這樣的河水裏,他們真的能獨木沖浪嗎?

  聽説我們專程來看獨木沖浪的,村中的一個中年人和幾個小夥子答應為我們表演一下。

  古瀛洲只有兩個姓氏,要麼姓彭,要麼姓謝。當年他們的祖先從北方逃難到這裡,大山之中很難找到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面前的這條河就成了他們生活的惟一希望。“四面環石,無土可耕,一線溪河,彭謝度生”。這首不知道出自什麼人手的詩正是他們生活的寫照。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河流是天然的路。古瀛洲曾經是寧德通往外地的古驛道和商貿集散地。各類貨物均由水路進出莒洲。水上勞作為古瀛洲人贏得了生活,也練就了他們這獨木成舟,擊水沖浪的絕技。

  在我們即將結束拍攝的時候,我們了解到,在這條河的下游,一座水電站即將開工建設,古瀛洲將全部被淹沒。以後,這種獨木沖浪的絕技也許再也看不見了,而這些沖浪的年輕人也將在一個新的地方開始他們的人生。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