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 海上社區 》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3日 16:05)
編導:劉偉民 攝像:張軍濤
有人把它叫做海上都市,因為上萬名居民生活在這裡,他們居住的六七千棟小木屋飄浮在海上,延綿數十海裏,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與陸地上的城市幾乎相同的設施。
還有人把它稱作海上的吉普賽,因為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隨著季節的轉換,在海上與陸地之間奔走著。
更有人把它讚譽為海上的威尼斯,看一看這種景象吧:飄浮的人家、游動的木船,海風與海浪之間孕育著的漁家風情,恰似一幅流動著的海上市井畫,讓人回味。
然而,實際上,它只是一個特殊的聚居地,一群靠養魚為生的人們生活作業的地方,一個真正的海上社區。四月是漁業的淡季,清晨是漁民殘留夢想的時刻,只有一兩艘起早的駁船的馬達聲打破了沉靜的黎明。
上午九點左右,賣菜胖嫂的叫賣聲終於把人們從木屋裏喊了出來,女人們開始購買家中需要的食品與蔬菜。
被大家稱為胖嫂的這個女人精明能幹,每天她都從數十海裏之外的岸邊趕來。
就在女人們為一天的飯菜而忙活的時候,魚排上的男人們則迎來了他們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購買魚餌。停泊在魚排附近的數十艘餌料船來自浙江、山東甚至更遠的地方。漁民們為了新鮮的魚料和合理的價格穿行在它們之間。
不管如何討價還價,交易最終都會完成,買賣雙方都是海上社區裏的重要成員。
下午四點剛過,海面上響起了一片機器的轟鳴聲,成桶的冰渣魚餌倒進了攪拌機裏,吐出來時已成了灰黑色半流體的粘糊狀物質,它就是魚兒最喜歡吃的食品。
給魚喂食是件既費腦力又費體力的活兒,往往要靠有經驗的養殖工人來做,喂魚食要仔細觀察魚兒的反應,喂多少,間隔時間多長都有講究。
傍晚是魚排上最熱鬧也是最富有生活氣息的時候,魚家的孩子們從岸上的學校放學回家了,老師挨家挨戶的把她們送回到魚排上。這個時候機器的轟鳴聲,狗兒的叫聲和孩子們的歡笑聲匯成一片,回蕩在海面上,魚排間。
有魚排組成的海上養殖區聚集在一個叫三都澳的閩東內海中,雖然陸地和海上有明顯不同的地貌特徵,但在海上社區裏人們會發現與陸上城市極為相似的佈局。水道把佔有六十萬平方米的養殖區分成各個村落,村落之間或單家獨戶或互為鄰里,有水道相連。寬闊的水上高速路和曲折的小徑構成了綜合交錯的水上交通網。
三都邊防派出所就坐落在海上社區的中心地帶。六年前它從陸地上主動搬遷到這裡 承擔著維護海上社區治安的重要職責。派出所裝備著先進的報警系統和現代化的通訊設備,一旦海上發生突發事件就能迅速做出反應
今天派出所的蘇群警長和戰士們來到一家魚排,他們是對前兩天剛剛發生的一件海上事故做跟蹤了解的。
除了負責治安的警員之外,有時海上社區也會出現法官的身影。蹬上魚排的這兩名法官是來辦理這家漁民相關民事訴訟案件的。漁民們把他們的工作叫做巡迴法庭,法官們定期下海島上漁船,現場解決漁民們在生産作業和生活等方面的訴訟要求。
在養殖作業之餘,漁民們最常去的就是這家海上漁排聯動服務中心,當他們遇到養殖中的技術問題、水産政策以及需要辦理工商魚政等相關手續時,他們總能在這裡得到滿意的服務。
不過如果遇到一些重大的社會治安和經濟發展問題,就需要召開像這樣的民主評議會。政府的相關部門、社區的居民委員會和養殖戶門都會圍坐在一起,共同商討具體的操作方案。
站在鬥帽島的山頂環顧四週,七百一十四平方公里的三都澳內海盡纜眼底。現在海上魚排延綿數十海裏佔去了它的一角,三都澳水深港闊、口小腹大、避風防浪、不凍不淤,是中國東部沿海建設國際大港的理想地方。早在十九世紀末,三都澳就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馳名中外。1898年清朝政府開放三都澳港,並於同年設立福海關,數十個國家在這裡設立了公司或洋行,使它成為福建省最繁榮的商港之一。
三都本堂坐落在三都島的半山腰,它與海上魚排遙遙相望。歌特式建築風格的三都本堂是當時三都港繁榮的見證。據這裡的神父介紹,教堂建於1927年,當時教徒眾多,人數可達五六百人,每逢教日,教堂座位爆滿。和三都教堂一樣,三都港的繁榮持續了整整半個多世紀,直到二戰爆發後被日本人侵佔。
1941年日本軍隊攻入福建沿海,三都澳遭到了轟炸和侵佔,在南澳村,八十六歲高齡的江成漢老人還清楚的記得當時發生的一切。
三都澳失陷後,靠連家船捕魚為生的漁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艱辛了。
在南澳村人們還可以尋找到當時漁民居住的連家船,不過現在它已成為老漁民們閒適生活的一種情結。
連副鎮長是連家船漁民的後代,不過,在他兒時的記憶裏,大多只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公社體制裏,漁民集體出海打魚時的熱鬧情景。
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三都澳已成了大規模的漁業養殖基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投資者。網箱養殖從1997年的一萬多箱發展到目前的12萬多箱,主要養殖大黃魚、石斑魚和真鯛魚等名貴魚種。海上養殖區的總産值達到8億多元人民幣。三都澳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工養殖基地、育苗中心和海上交易市場。
短短的十多年間,在這片海灣裏迅速聚集了上萬人口,前來發展養殖業的投資者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各個國家和地區。福建、山東、安徽、陜西,這些靠養魚為生的打工者來自中國各個地方。他們聚集在這裡成為海上社區的居民,成為一名不同於傳統捕撈作業的新型漁民。
然而,就在這三都澳不斷變遷的海灣裏,就在這新的海上市井畫的一角,人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一幅似乎已經遠去了的情景。在魚家老者的吟唱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人們對過去生活的一絲眷戀和記憶。三都澳永遠訴説著説不盡的魚家故事。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