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線舞雄獅》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3日 16:01)
編導:曾婷 馮振國 攝像:杜建斌
這裡的線獅特別神奇,不由人舞動而是用線繩抽拉,有人説這裡是線獅的發祥地。
線獅展示著霍童人對先祖的崇拜、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讓我們走進寧德霍童鎮,去感受究竟為什麼霍童人有著剪不斷的線獅情結?
當我們攝製組走進寧德霍童鎮,恰逢那裏一年一度的二月燈節。在燈會上我們發現了一種民間藝術的絕活——線獅。
這在全國各地幾乎沒有見過的線獅表演,使我們不禁心生疑問:難道這裡就是二月燈節和線獅的發祥地嗎?
我們的探尋之路是從霍童山下的古代隧道開始的。這位陪同我們尋訪線獅的楊良輝先生是鎮政府的領導,他經常深入民間調查並查閱史書,是位民俗專家。他向我們講述了霍童線獅與二月燈節和燈節創始人黃鞠的故事。
那麼黃鞠究竟是位什麼樣的人物呢?翻閱了黃氏家譜,我們才恍然大悟。
在一千多年前的隋代,一個風雨飄搖的日子,諫議大夫黃鞠的父親勸隋煬帝以農為本,結果被關進大牢。父親對來探監的黃鞠説,你們21個兄弟要趕快分散到全國各地避難。於是黃鞠從河南舉家來到了福建寧德的霍童鎮。比黃鞠早來這裡落戶的姑丈朱福,將自己的一片土地讓給了黃鞠居住。
黃鞠見這一片土地雖然緊挨著霍童溪,但因溪水的水位較低,很多田地得不到灌溉,於是大興水利,開山鑿洞。由於工程艱難,工期長,以致兩個幫助他施工的女兒丹鸞和碧鳳一輩子沒有出嫁。在大家的努力下,黃鞠終於把高山的清泉引到了各家門口,不僅老百姓有了生活用水,而且萬畝良田得到了灌溉,富足了一方的百姓。如今無論是從什麼地方遷徙到霍童的居民,年年都要祭拜黃鞠。
從此農曆二月初成為霍童人一年一度的節日。燈會上,老百姓不僅能看到大戲,還能看到紙扎、踩高蹺等許多民俗表演,由此形成了踩街的風俗。但在踩街的活動中,什麼時候開始有了線獅的表演呢?它是怎麼産生的呢?
在霍童的民間戲曲中有這樣的描述,古時候,孩子看上了窗戶上的木雕獅子,想摘下來玩,父母就用棉布做成的小獅子逗他笑。為了讓孩子玩得更有趣,父母還在太師椅上綁上繩子牽動獅子跳躍。後來這種兒童遊戲就成了線獅的雛形。但線獅究竟是怎麼産生的,民俗學家卻另有説法。
在二月燈會上有許多精彩的節目,比如有傳統的舞龍、武松打虎、柳毅傳書等各種紙扎的戲曲節目,還有線拉蜂猴。
但為什麼惟獨線獅常演不衰,成為霍童獨特的民間藝術而聲名遠播呢?
我們發現在霍童人的生活中似乎到處都能看到獅子的形象。
在道觀鶴林宮門前我們發現了兩隻鎮邪的獅子。民俗學家認為,老百姓的這種獅子能避邪的思想,深受道教的影響。
在霍童山上,我們發現霍童人為開山鼻祖黃鞠立的塑像,在黃鞠塑像俯視下的雙峰書室門前,我們看到了一對威武雄壯的獅子。在儒教裏面,獅子被稱為百獸之王,霍童人認為它也是一種避邪的吉祥物。雙峰書室的大殿中,立著儒教的創始人孔子的塑像。
每年在紀念先祖黃鞠的日子裏,人們都沒有忘記到文昌閣祭拜儒教聖人。老人們説,二月燈節正是儒家忠義思想的證明,人們信守祖先黃鞠對朱福的諾言,年年請他回來看線獅,千年不變。
為什麼千百年來線獅能伴隨著霍童人,走過漫長的歷史呢?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霍童人家,走進霍童人的日常生活。
當我們驅車來到霍童人的母親河霍童溪畔,我們看到了一個古老的碼頭,碼頭上面有一塊古時候遺留下來的石碑。上面寫著:厘頭館該路一派場所,不許堆積穢物,違者公罰,絕不殉情。什麼是厘頭館?據説是古代朝廷徵稅的地方。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設厘頭館?在鎮上的古宅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塊木雕,它描繪著霍童昔日繁華的景象。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今天黃氏家族的男人們格外地忙碌,就像年年過燈節一樣,又在忙著製作線獅了。在製作線獅的人群中,年歲最大、製作技術最高的,當數這位80歲的黃尚頌先生。他向我們講述了當年他們為什麼能堅持年年表演線獅?
因為有了這些財力的支持,千百年來黃家的線獅,才能年年製作,年年表演,經久不衰。
在公元1560年,日本倭寇佔據寧德、燒殺掠奪,名將戚繼光率軍一舉殲滅了倭寇。在收復寧德的時候,村民們為了歡慶勝利,各展技能,在這期間,黃家線獅也大顯身手。
當年有許多人一邊吃著光餅一邊欣賞線獅。就是在今天的燈會上,依然能看到這種情景。光餅就是以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名字來命名的。至今在霍童的街裏仍能看到製作光餅的情景。光餅中間的圓洞,就是為了把餅串連起來,讓戰士們上戰場打倭寇時吃起來方便。
自古以來,當線獅飛進街道兩邊的店舖、掃下貨架上的商品時,店舖老闆不但不生氣,反而大放鞭炮表示讚揚。這樣生龍活虎的線獅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這是黃氏家族正在用毛竹扎線獅的骨架,然後再在骨架上一層層地糊上棉紙,包上棉布。這位組織製作線獅的黃振泰先生,為什麼把毛線結成一條一條的呢?等把它們縫到獅子身上就可以看出來了,這是獅子身上的毛。黃振泰先生原來是霍童鎮郵電分局的局長,幾十年來,他一直用業餘時間帶領黃氏家族的人們製作和表演線獅。
線獅的製作技術不輕易外傳,表演是不是也有不能外傳的訣竅呢?我們來到了他們的綵排現場。我們發現中間這只70斤重的母獅,僅在頭上就係著5根線繩,加上係在腿部、尾部的線繩,一共有10根,分別由6個人控制。兩邊30斤重的小獅子也各有4根線、各由2個人控制。為了能抓牢線繩,每根繩上都綁了一個木把。
當我們和他們邊學邊舞線獅的時候才體會到,一個人左右手互相配合已經不容易,再和其他人協調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要使大家共同舞好一隻線獅,需要有長時間的磨合與默契,同時還得有很好的腰腿功夫。如今這些訣竅幾乎人人皆知了。
這是黃氏家族的宗祠,(每年他們都在這裡祭拜先祖。)我們有幸在這個地方看到了黃家人平日的武術訓練。據説舞獅人必須有武術功底,他才能把線獅舞得很好。霍童人練的南拳古已有之,像線獅一樣歷史悠久,不輕易外傳。在陳家大院我們也看到了舞獅人練拳的身影。南拳是舞獅人必練的武功,抽拉線繩的動作猶如美化的南拳。舞獅的人個個體格健壯,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練了南拳嗎?舞獅本身也能強身健體嗎?
也許正是因為舞獅人有了這種強健的體魄和瀟灑的身姿,他們才在舞獅的時候吸引了許多少女的目光。這位種茶的農民名叫黃振巧,也是個舞獅人,他就有一段因舞獅而引發的浪漫的愛情故事。
如今他們有了一雙兒女,生活雖不富裕,但也其樂融融。兒子對舞獅的爸爸非常地羨慕。
十多歲的少年對線獅有這樣美好的憧憬,那麼它是霍童人世世代代共有的夢想嗎?
當我們驅車行駛在霍童現代的大橋和古老的街巷時,我們仿佛是在歷史的隧道中穿梭。
在街道旁,我們發現一家不大的禮品店,店主人陳新發在霍童是個有名的人物,他為什麼這麼有名呢?據説陳家的線獅年年創新的每一個奇思妙想,都是他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琢磨出來的。他的兒子也是因為舞線獅而贏得了姑娘的愛慕。如今他的小孫子又從小耳濡目染,在製作線獅的氛圍中長大。
陳新發師傅對我們説,幾百年前線獅身上的毛都是用破麻袋片剪成條狀做成的。現在是用尼龍繩拆開後剪斷做成的,這樣獅子看起來更加形象逼真。隨著時代的發展,製作線獅的材料也在不斷地變化。
線獅的舞動,靠的是線繩在架子上來回抽拉,過去是把豬皮墊在木槽裏,後來用的是木質滑輪,現在用的是鐵質滑輪。究竟為什麼霍童人熱衷於不斷地創新呢?
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不斷創新的絕活,霍童線獅受到國內外許多地方的邀請。1989年黃家線獅被國家旅遊局邀請,在廣州舉行的“中國旅遊藝術節”,表演了27場,觀眾達23萬人次。1997年春節他們又被澳門邀請,巡迴演出14天。許多新聞媒體報道了演出的盛況。
從1989年至今,陳家的線獅被邀請參加過福建省首屆藝術節、全省民間絕活大比拼、六省一市春節電視聯歡晚會等節慶藝術活動,榮獲過表演一等獎,民間絕活金獎等榮譽。線獅已成為當代遊客喜愛的旅遊項目。
2004年陳家創新的絕活是吐春聯。今年的新節目是5隻獅子同臺表演。這些線獅表演會不會永遠傳承下去呢?
這是我們在霍童江夏線獅俱樂部門前看到的情景。黃氏家族的後代們在學習舞線獅。1987年黃家人集資8萬多元人民幣,建起了這傢俱樂部,老藝人們不斷研究提高線獅的表演水平,同時重視培養下一代。
儘管現代社會裏有電視、電腦和許多高科技的娛樂活動,但霍童人仍然沒有失去對線獅的興趣,這是為什麼呢?
今年二月燈節的最後一天,是最熱鬧的一天,附近村鎮的人們也都坐著汽車來到霍童。在這幾萬人的燈會上,霍童各個姓氏的宗族也都拿出創新的絕活參加表演競賽。線獅已經成為各個宗族顯示本族凝聚力和榮譽的特別節目。
從這熱鬧的踩街活動中,我們仿佛看到了線獅威風凜凜地從歷史中舞來,又將充滿自信地向無盡的未來舞去。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科技如何進步,霍童人永遠熱衷於參與線獅的表演,線獅永遠是霍童人剪不斷的情結。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