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人魚奇緣》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3日 16:00)
編導:劉彥臣 攝像:李毅
這裡是一個桃源仙境,八百年來人魚和諧共生。
人諳魚性,魚識人情,患難與共,歡樂殊同。
這曾是一個顯赫門庭,三十代人恪守祖訓傳統。
耕讀傳家,詩禮傳家。
時至今日,這一祖訓傳統又經歷著怎樣的揚棄與變革?
本期《走遍中國》,為您講述《人魚奇緣》的前世今生。
這裡是福建省周寧縣仙風山下面的浦源村。清晨,一場特殊的葬禮正在舉行。
雖然祭文是用駢體韻文寫成,但我們還是能夠聽出它講述的是人和魚之間的故事。是的,今天被埋葬的不是人,而是一條得享天年的鯉魚。此地的鯉魚何幸,能夠受到如此尊貴的禮遇呢?
要講述浦源鯉魚的故事,還要從溪邊的鄭氏宗祠説起。宗祠裏供奉著浦源鄭氏始祖鄭尚公的塑像。
南宋嘉定二年,在那個偏安江南的小朝廷裏,雖然已是風雨飄搖,卻依舊是勾心鬥角。官拜朝奉大夫的鄭尚公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還是走吧,尋一塊世外桃源,作為自己安享晚年的棲身之地吧。
當他舉家來到距今浦源不遠的吳厝底時,他被這裡的鳥語花香吸引了,此處山清水秀,土地尚未開墾,一條溪流綿延流過,鄭尚公的心裏不禁涌過一陣激動:這不正是自己的理想家園嗎?
鯉魚溪本是一條普通的溪,數十眼淙淙泉水流下紫雲山麓,便匯成這一股涓涓細流,峰回水轉,流向浦源,就形成了這人間奇景——鯉魚溪。溪水繼續在下游的稻田間蜿蜒潛行,注入東洋溪,流經九龍漈,最後東流入海。
春到鯉魚溪。六歲的小雨霏和夥伴又一次爬上橋頭,盼望著能像去年一樣再一次看到鯉魚跳龍門。
無奈今年的早春陰雨連綿,水還太冷,魚兒還不活躍。
肖陳慧自小在浦源的外公家長大,對鯉魚溪可謂瞭如指掌。如果真如肖陳慧所説,那麼這裡的鯉魚為什麼具有如此靈性,並且歷八百年興旺不絕呢?
故事還要回到鄭氏宗祠,回到那位主持建造了宗祠的浦源鄭氏八世祖——鄭晉十公。晉十公是當時村裏的族長,威望很高,他又極富遠見,認為溪中的鯉魚多了之後,定會有人偷捕,哪一天將魚捕完,豈不枉費了先祖的一片苦心?
然而,晉十公還不放心,他還想出一招“苦肉計”:暗示孫子偷魚,並將其當場抓住。在宗祠前,當眾將孫子吊打得皮開肉綻,並“罰宴”村人三日。開宴前,他還讓村人立下誓言:無溪中鯉魚,則無浦源村人。
在浦源,人人都可以告訴你這樣一個故事:溪中的鯉魚不是魚,而是太上老君身邊的侍女下凡變成的鯉魚仙姑。因此,凡偷撈捕食者都會受到神仙的懲罰。我們笑一笑,這神話傳説的背後寄寓著幾百年來浦源人的一片善良願望。
“澗水拖蘭翠,遊鱗逐浪多,羨魚休唱釣魚歌……” 後世的文人這樣讚美浦源的鯉魚。是啊,浦源的鯉魚是幸運的,它們本來只能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佳肴,在這裡它們卻被免去刀俎之災,修成不殺之身,得享天年。
鄭氏祖先為何選定了浦源這塊風水寶地?八卦地的村落佈局又暗藏怎樣的玄機?浦源人不吃鯉魚,就是到外地也不吃浦源人對鯉魚又到底是怎樣一種情結?
從浦源望仙風山,是環村八景之一的“麻嶺春晴”。從仙風山望浦源,山下的盆地和座座隆起的小山包,就像一個大洋和其中的小島。而浦源所處的位置就如同大洋岸邊的港口,真可謂佔盡了風水。
從高處看浦源,黃墻黛瓦的老村恰似一幅太極圖,而鯉魚溪恰似這太極圖中的太極線,村口的葫蘆塘和半月塘便是兩個太極眼了,而那滿溪的鯉魚不正是太極圖中自在遊弋的陰陽魚嗎?
踏進浦源村的古巷,仿佛迷宮一般,連拐幾個巷口,我們迷路了。村人説這樣既方便了鄰里交往,又防止了盜賊出沒。這也許就是八卦地的奧妙之一吧。浦源人以他們的造村實踐,自覺履行著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精神。
風水去掉迷信的成分,應該説有許多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的因素。浦源鄭氏的祖先是智慧的,他們依據了風水,卻暗合了科學。
淅瀝的春雨中,桃花怒放,整個浦源便掩映在桃花的粉色當中。漫步在浦源的舊街,體會那份古香與古色。田野裏,農夫們在耕作,披著蓑,戴著笠。我們不禁疑惑:這裡果真是鄭尚公心中的桃花源了……
小雨霏跑出家門,也許她忽然想到,她在吃飯,小鯉魚也該餓了吧。今天的天氣轉暖了,休息了一冬的鯉魚也開始出來曬太陽,浦源的男女老少聚在溪邊,饒有興致地講述他們溪中鯉魚的故事。
聽著浦源人繪聲繪色的描畫,我們真的遺憾我們來的不是時候,所幸我們還可以從這些資料畫面中一窺浦源鯉魚的風采……
令人稱奇的是,鯉魚溪中的鯉魚只生長在溪中段的浦源村裏,偏要與人呆在一起,上到葫蘆潭,下到半月潭。每當雨季時,鯉魚便咬住溪壁上的綠菖蒲,防止被水沖走。一旦被水衝到下游,它們也是千方百計,逆流而上,“躍龍門”回家。
每日清晨,鄭傳康的母親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為溪中的鯉魚祈禱。祈禱上天降下福瑞,保祐人魚平安。
這些或是頂住椽檁的鬥拱,或是廊檐上飾物,或是石坊的一角,卻都被刻上了鯉魚的圖案。鯉魚,以各種形式滲透進浦源人的生活中。
如今浦源的姑娘出嫁,也要帶上娘家的鯉魚到婆家放養,或許是為了守住為姑娘時的那份心安,或許也企盼鯉魚給婆家亦帶來吉祥。
浦源人好文而且尚武,據説習武也是因了保魚護魚的初衷。
門庭顯赫的鄭氏為何遷居浦源再無達官出現?八百年來浦源人秉承著怎樣的人文傳統? 讀書不考取功名,不做官。今天的一溪錦鯉又與經商有著怎樣的關聯?
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鯉魚溪邊的鄭氏宗祠都會迎來“重三”祭祖儀式。這時候鄭氏族人便會抬出那厚厚的幾十卷家譜。這一刻,鄭氏族人便可以遙想當年祖上的輝煌了。
鄭氏先祖可以追溯到西週末年,他們本是周王室姬姓。當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受封鄭國,他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改姓鄭了。之後,鄭姓一直是中華歷史上的顯赫姓氏。就在北宋一朝,鄭氏族人還是進士輩出,達官不窮。但是從鄭尚公之後,浦源鄭氏這一支卻再無大官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從此,浦源人讀書不為做官,樂在與一溪鯉魚為伴。一邊是詩書禮易樂,一邊是油鹽醬醋茶,日子就這樣過著。一過就是八百年……
春山新雨後,萬木競爭榮。鄭孝祿與三兩詩友在鯉魚塘上吟詩題咏。這一幕,是八百年來浦源文人生活的寫照,有多少前人將青春理想與詩酒年華都付與這新雨初晴,或者是月白風清……
既然是耕讀傳家,讀書之外就是耕作生息,養家糊口。農耕畢竟是農業社會的主要生産方式了,如今的浦源人更多地選擇了外出經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浦源人紛紛前往上海、廣州等地做生意。因為詩禮傳家的祖訓,他們誠信經營;因為人魚和諧共生,又使他們和氣生財。目前村中資産在千萬以上的富戶不下幾十家。富起來後的浦源人,更把村裏的這一溪“錦鯉”作為幫助他們致富的功臣。
從鯉魚身上討得吉利的人經商走了,願意與魚廝守的人留下來了。鄭傳康一家有八口人,現在有五口在上海。家裏只剩下自己照顧八十多歲的老母親與十幾歲的小兒子讀書。母親已經習慣了與鯉魚做伴,習慣了這山村生活的寧靜,而十五歲的兒子卻是日思夜想地憧憬著外面的世界。
這就是浦源,老邁的安詳深處正涌動著青春的騷動,浦源人正日益與山外的世界連在一起。從這一種意義上來説,浦源已不是桃花源。
如果説山象徵著穩定、堅持;水則意味著靈動、流轉。而山環水抱的浦源村,一面將“耕讀傳家”的祖宗遺訓薪火相傳,同時又將它隨著時代的進步進行演進與揚棄。
一場連綿的春雨過後,溪中的鯉魚終於活躍了起來,它們又在力爭上遊。聽到小鯉魚又要跳龍門了,小雨霏飛跑地去看,這一次,她終於如願以償了。
天色將晚,勞作了一天的浦源人又恢復了一天中最安閒的時光。上了一天學的孩子們也趁著這個時候發一下瘋,或者坐下來聽老人講故事。
莊子説,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又説:我不知你你也不知魚啊!莊子則説:你剛才反駁我就已説明你能知我,既然你能知我,我也能知魚啊!
莊子與惠子的談話近乎詭辯,但在浦源鯉魚溪,人魚之間存在的那份默契表明:人和魚真的能夠心意相通。
世紀之交,浦源鯉魚的故事還被一些專家選入北京市的小學語文實驗課本,或許他們希望:鯉魚溪的這個演義了800年的人魚奇緣的故事,能感動天下更多的孩子……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