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家園》新疆北鯢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3日 17:44)
這裡是新疆的天山地區,海拔在二千米以上,幾億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海洋。隨著地質運動,天山浮出水面變成高原。在這從高山流淌下來的泉水小溪裏,倖存著一種數億年來躲過了無數次地球生物大劫難的珍貴物種。
1866年,俄國動物學家凱塞爾來到新疆的阿拉套山考察,他發現了這種從未見過的奇特生物,它長約20公分,渾身光滑,水陸兩棲,他認定這是一個新的物種,並把它帶回實驗室進行了種屬描述,這種生物後來被命名為“新疆北鯢”。
此後的一百多年間,無數中外科學家造訪天山地區,反復地尋找凱塞爾發現的這種生物,卻再也沒有見到過它們的蹤跡,一次次失敗後,人們失望地斷言,新疆北鯢已經滅絕了,不會再有人有機會看見它們真實的樣子了。
王秀玲:新疆師範大學 教授
為什麼沒找到呢
他們沒有真正到達那個棲息地
再加上新疆北鯢的分佈比較特殊一些
都是在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
比方説在夏草場
一般新疆的夏草場其它的時間沒有人
只有在七月八月 兩個月的時間
牧民把牲畜趕到草場去抓膘
所以一般人們都想不到會到那些地方
去找新疆北鯢
1989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牧民敬永雄在阿拉套山的一塊夏草場放牧。放牧的時光是單調無聊的,他的孩子翻動著泉水中的石頭,無意間發現了一種很象四腳蛇的東西,這種東西引起了敬永雄妻子的注意。
當地人對這種奇特的“水裏的四腳蛇”非常好奇,但誰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東西。暑假過後,一個新疆師範大學的學生把其中一尾帶回了學校。
王秀玲教授是新疆師範大學的生物老師,她做夢也沒有想到,從前她只在哈薩克斯坦的生物學專著裏讀到過的,被認為早已經滅絕的奇特物種——新疆北鯢,竟然在凱塞爾描述過它們的一百多年以後,就這樣奇跡般地出現在她的面前。
1989年9月6日,距離凱塞爾最後一次看到這種動物已經過去了整整123年,當看到活的新疆北鯢出現在自己眼前,眼前天山依舊,牧民寧靜的生活依舊,王秀玲卻像找回了走失已久的孩子,激動不已。
這是在新疆發現的化石,説明億萬年前在這裡鯢類曾有廣泛的分佈,而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新疆地區其它的鯢類都消失了,唯一倖存的有尾兩棲類,就是新疆北鯢。
而這兩千多年前的似魚非魚的圖騰,留下的也許是這裡的先民們除了駱駝和雄鷹之外,對新疆北鯢最初的印象吧。
這就是新疆北鯢,億萬年來它們一直靜靜地生活在阿拉套山和天山的局部泉涌地區,一條不太起眼的小溪,竟然保留下了一個珍貴的物種。
就是在這樣不可思議的狹小區域裏,小小的北鯢奇跡般的度過了無數次地球生命的嚴酷寒冬。從遠古來到我們面前。
天山地區數億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地球的地質演變中逐漸抬升為陸地,再變成今天的高原,而就在這樣的巨變中,原本在水中生活的魚類為了適應環境,逐漸進化成兩棲類,靜悄悄的棲身在這高原的深處。
億萬年間,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多次滅絕性的大劫難。而新疆北鯢度過了這一切的滄桑巨變,存活下來,而且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它身上保存了魚類爬上岸後接受新的大陸環境給它烙上的一切生命的印記,是這一過程最古老、最直接的證據。
在幼小北鯢的身上還保留了許多魚的特徵,它們長著外露的腮,三歲以前只能呆在水裏。但它們已經沒有了魚在水中保持平衡的重要器官——鰭,遊不了幾下就會沉到水底。它們長出了四肢,為了抵抗地心引力,抬起頭來看遠方,它們的脊椎更強壯並且長出了支撐身體的肋骨。
三歲以後肺長成了,它們才能短暫地離開水面,但又不能離開太遠,因為它們的肺實在太原始了,只有三五個肺泡。因為它們不具備遠行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億萬年來,新疆北鯢一直棲身於大自然賦予它的這片小小家園,直到被人發現。
新疆北鯢的出現大概在兩億五千萬年到三億年前,基因分析,它的DNA與生活在4億年前泥盆紀中的古老魚種矛尾魚的DNA相似性達97%,與魚類高度同源。而矛尾魚是所有兩棲類的直接祖先。
這表明,新疆北鯢可能是最早爬上陸地的兩棲類的最古老的代表。為了適應從水中到陸上的生活,它們的腮變成了簡單的肺,收起了鰭,長出了便於爬行的四肢,從魚類進化成兩棲類。
這樣一個生命巨變的過程,因為找到了新疆北鯢,生命進化的線索變得如此清晰。由此可見,新疆北鯢的存在,意義有多麼重大。
而背負著如此重要進化秘密的獨特物種——新疆北鯢,億萬年來,生活在非常艱苦的高原環境之中,在非常跼踀的空間裏,依靠著高山泉水小溪,倖存至今。它是怎樣倖存下來的呢?還是一個謎。
在離開人們的視線一個多世紀之後,重新發現新疆北鯢不過才15年的時間,關於北鯢,還有太多的謎沒有揭開。對王秀玲來説,她最大的心願是讓這個物種在它們和我們共有的家園裏永遠的延續下去。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