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江山多嬌 > 正文

《江山多嬌》之《東方秀色》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7日 15:21)

  編導:王嚴岩

  這裡是中國西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冰雪消融之後,一顆顆晶瑩的水滴順山體而下,聚成涓涓細水,千回百轉歡唱著匯成滔滔巨流,最後義無反顧地奔向大海。

  這裡就是號稱中國水塔的三江源頭。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這裡滾滾流出,像一個巨大的川字鋪陳在中華大地上。在充滿沙漠戈壁的中國西部,竟會是孕育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源頭,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驚嘆。

  俗話説“水往低處流”,由於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從雪域高原流出的江河順地勢大部分向東流去。因此,從雪山之巔流淌下來的小小的一滴水,將從此開始它們東行的旅程。然而,誰又能想到,它們跳蕩著陽剛的脈搏,以堅忍的毅力越過了多少山脈、湖泊、草原、村莊,永不停息地奔騰了6000多公里後,在中國的東方竟營造了一片江河縱橫、水網密布的水鄉澤國,滋潤豐盈著中國東部的美麗土地。

  中國東部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河網密布,臨江靠海,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使這裡物産豐富,魚肥水美。

  可以説,中國的東部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長江、淮河、太湖、西湖、京杭大運河,還有數不清的小河流水,伴著千年的歲月,養育了世世代代的東部兒女。也正是有了這些水,造就了中國東部這片靈秀婉約的土地。這裡有“東方夜巴黎”之稱的大上海,這裡有“秦淮風月,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這裡還有被稱為“人間天堂”的蘇州和杭州。這裡就是被無數人魂牽夢係的江南,一個“水”做的江南。

  從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曾在這裡傍水而居,繁衍生息。當我們享受古人為我們創造的魚水之利時,我們不能不感恩于古人的智慧。

  今天的蘇州城位於太湖下游的沖積平原上,而太湖地區的地形西高東低,僅上遊就有一百多條河道注水入湖。汛期湖水氾濫,在其下游自然形成了太湖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迅猛之勢。在今天看來,蘇州城定址在太湖下游,無疑是一步險棋。然而,令人稱奇的是,姑蘇古城歷經2500多年而未有絲毫變動,這不能不讓今天的人感到驚奇。追溯歷史,我們仿佛又馳騁在春秋時期伍子胥的那個年代。相傳,吳國建都時還發生了 “相土嘗水,擇地建都”的歷史一幕。

  當年吳國宰相伍子胥受命規劃建造闔閭大城時,既要趨陸地築城之利,同時也要避太湖洪荒之害。於是開河挖塘,以中國古代疏導為主的治水理念,將原先危及城池的滔滔洪水梳理得服服帖帖、順順噹噹。首先在城內修整成“三橫四直”縱橫交錯的河道,並取土填築街坊,造就了蘇州城“街河相鄰、水陸並行”的“雙棋盤”格局。繞城而過的護城河,既是固城的金湯,又是串聯內河的紐帶。在這條環帶上,又開通光芒四射的八條大河,通江達海。

  蘇州成了一個河網密布、水木青幽的水鄉澤國,江鱸湖蟹、稻桑相間的魚米之鄉。而河流自此也成了吳文化的載體,自西流到東,自古流到今。

  據統計,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都城約有一百四十余座,保留至今的僅剩六座,而城址仍舊位於當時原址的只有蘇州和紹興,這恰恰是中國最古老的兩座水城。而散落在水城四週、依附在河道之畔的則是更多的水鄉古鎮,猶如顆顆珍珠鑲嵌在寶石周圍。這眾多的水城和水鄉把中國東部的江南扮成了一個水的世界。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杜荀鶴的《送人遊吳》生動地描繪了這裡的水城風貌。水城的居民自古臨水而居,一戶人家往往前門是街巷,後門是河道,臨河一側還有石級河埠,便於上船和洗衣服。炎熱的夏天,居民們坐在自家後門口,隔岸乘涼閒聊天,別有一番水城情趣。再配以跨水的小橋、行走的小船,構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風景畫!

  這是一幅有趣的皇家藏畫。一位老相公打著豪華的陽傘來到田邊,他要視察他從北方帶來的種子在這裡長勢如何。

  中國東部的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和太湖水域,由於這裡湖泊縱橫,為耕種漁牧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而我們的祖先發明的一年兩熟或三熟的稻作文化,使這裡的人們“農事緊張”、“四體既勤”。稻田內既可種稻又可養魚,河堤植桑,桑葉養蠶,蠶屎可喂魚,如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生物鏈。因而在隋唐乃至更早,江南便成為當時的主要農業生産區域和著名的絲綢之府。而水道交通的便利,是明清以來這裡市場繁盛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更是加速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也許在建成了蘇州古城後,當年的吳國嘗到了用水、治水的好處,為爭強稱霸、溝通南北,在公元前486年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邗溝。而之後幾次運河的挖掘,使吳國強大的水師可直入齊魯,自此稱霸中原。令吳王闔閭沒有想到的是,邗溝的挖掘,成為後來陸續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的最早河段,並長久地造福于子孫後世。

  公元589年,隋王朝結束了300多年的長期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了溝通國都長安與東南富庶地區的聯絡,便於從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轉運漕糧,隋朝全面規劃了運河建設,大規模開鑿了以洛陽、開封為中心,北起涿郡、南達杭州的運河網,這就是縱貫中國東部大平原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連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維繫北方經濟的黃金命脈。

  這是清乾隆年間,江蘇畫家徐揚創作的《姑蘇繁華圖》,徐揚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生動地描繪了乾隆年間蘇州的繁華景象。運河上千帆穿梭,閶門古街熱鬧非凡。

  一千多年來,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隊從未間斷過,因為漕運,運河兩岸的水運碼頭、驛站也興盛起來,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古運河交通的便利也給當時的統治者提供了一種更為浪漫的巡遊方式,不僅隋煬帝三次順運河南下,更有清朝的皇帝耐不住寂寞幾下江南。據説當時康熙、乾隆還曾在無錫逗留,位於無錫古運河中的黃埠墩,由於周圍水面寬闊,就成為他們換乘小船去惠山遊玩的驛站,兩位皇帝曾多次在此留下墨寶,由於時間的流逝,墨寶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僅有故事和傳説了。

  江南水鄉以水成市,以水得利,不僅市井繁榮,而且帶動了周圍農村的經濟發展。史載,周莊農村不但盛産水稻,而且從事植棉、紡紗、織布的農家甚多。同裏古有"糧倉"美譽,十六世紀以來成為發達的米市和油坊集中之地,古鎮街上店舖相連,有600多家商店,百舸爭舶,市河為之阻塞。由此,不難想象整個江南地區的富庶景象。

  煙波浩渺的水也賦予了中國東部的人們水一樣的性格。既有水的靈秀、飄逸,也有水的豪氣與壯闊。春秋戰國時期,長江流域多水戰。在船上格鬥,主要用短兵器,劍就成了水戰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因此,吳越人就形成了好劍尚武的性格,不僅成就了像吳起、孫武這樣著名的軍事家,也演繹出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和幹將莫耶造雌雄劍的故事。而明朝時東林黨人敢於評議朝野、裁量人物,發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口號,大概也是吳越人尚武精神的延續吧。

  豪氣和血性的河流,如同人體的血脈,造就了水城的生命之軀,並不斷孕育、滋養著這裡的文明。到了魏晉南北朝,吳越人這種尚武的精神逐漸為尚文精神所代替,進而呈現出水一樣溫柔的性格,擁有著水一樣儀態萬方的文化靈性。

  自晉末至隋統一的四百餘年間,北方戰亂,中國東部的江南則相對穩定,深得傳統文化熏陶,人文鼎盛,人才輩出。

  這裡是位於南京的夫子廟,在遠離孔子故土七百多公里的南京,儒家文化在這裡找到了最適宜的土地。夫子廟的鼎鼎大名,還因為在它的東面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從這裡,走出過無數的俊傑才賢--民族英雄文天祥、大書法家顏真卿、中國共産黨第一任總書記陳獨秀都曾是這裡的考生。據記載,從清代順治三年開科取仕至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260年間全國共出狀元114名,而蘇州一府即出26名。難怪人們説江南出才子,甚至有“吳才大賢,盡出江南”之説。

  讀書好學的風尚,積年累月,流轉輪迴,既可影響大戶高門,也能濡染柴門市井。這一時間漫長而又品質高尚的旅程,經過了不間斷和無止境的涵養、陶冶、滋潤、調適,最終凝成了江南人特有的文化氣質和文化風範。於是,我們從唐詩宋詞中,讀到了江南恬恬靜靜的文化環境;從綠水青山中,看到了江南不躁不浮的文化心態;從粉墻黛瓦中,找到了江南綿綿不斷的文化脈絡。

  當文化、財富累積在江南這片土地上,便衍生了這裡所獨有的建築——江南園林。 都説江南是私家園林的集粹地,殊不知,假若沒有水,是絕不會有江南園林的。私家園林之所以集中于江南,是因為江南地區具有造園的自然、經濟與人文等各方面的條件。建造山水園林,需要山和水,尤其是水,江南江流縱橫,河網密布,水源十分豐富;園林堆山,除土以外不可缺石,而江蘇浙江一帶多産石料,昆山杭州等地多産黃石,蘇州自古以來就出湖石,這些都為造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江南具有的雄厚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江南造園之風盛極一時。尤其在清朝後期,由於北方戰亂,官僚富賈紛紛南逃,在江浙一帶購地建造宅園,偷安一方,這批文人懂書畫、好風雅,不但潛心經營自己的宅邸,還親自參與設計,在山石水榭之間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

  採訪:蘇州師範大學教授 金學智

  他們想方設法,用高墻把自己圍起來。在裏面疊山理水、種花植木,創造了第二自然。因此園主們既擁有城市的優越,又擁有山林的優越,寄情于山水之間。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具有2500餘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蘇州,私家園林遍佈古城內外。建園最早的滄浪亭、雍容華貴的拙政園、穿一園而觀四季的留園、以假山堆疊奇巧著稱的環秀山莊,這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山水文園,如一首首凝固的詩、一幅幅立體的畫,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

  由於有了水,聞名世界的蘇州園林才能夠在江南紮根。由於有了水,江南才孕育出世世代代崇儒弘學,尊師重教,期盼名題金榜、報國懷鄉的江南才子,也才有了那一個個回腸蕩氣的關於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

  如今,當你走進水鄉古鎮,在雨中,在月下,看煙雨人家,碧柳桃花,小橋畫舫,姑蘇佳麗;聽那如鶯鳴燕囀般姑蘇女兒的吳儂軟語,伴著咿咿呀呀的搖槳聲……

  遙想吳王夫差、西施、范蠡、江南四大才子,一時間讓人覺得不知身在何處。

  回味間,江南恬靜淡雅的水鄉清新依舊。惟有這悠悠潺潺的小河流水猶如古琴上錚錚奏鳴的琴弦,和著那依舊的濤聲,彈撥著當年的吳歌越調。

  似乎是冥冥之中母親在召喚,這顆顆水滴匯成的江河之水在潤澤了中國東部的土地之後,又毫不猶豫地奔向了茫茫大海。

  殊不知,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似乎冥冥之中也在聽從大海的召喚,從遙遠的國都咸陽千里迢迢趕到東海之濱。據説秦始皇是來尋求長生不老仙藥的,夢想著能過上神仙一樣的天堂生活。在秦始皇看來,漫無邊際、洶湧澎湃的大海顯得是那麼神秘莫測、虛無縹緲。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海市蜃樓的出現,更是神話了關於神仙的故事。也許,在秦始皇看來,大海之內才是自己統治的區域,海外則是神仙的居住所在,是令他嚮往的地方。但秦始皇終究是求仙未果,抑鬱而歸。而為秦始皇尋求仙藥的方士徐福則在無意之中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航海記錄。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出發後,卻再也沒有回來,給世人留下了更多的神秘。面對茫茫無際的大海,後世的統治者只能是望洋興嘆,威加於海內的統治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似乎在不經意間,幾千年時光飛逝,中國東部儼然已經是一個人間的天堂。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