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贛州 > 正文

贛州《梅關古道》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15:52)

  編導:王蔚 攝像:王蔚

  贛州是中國版圖上的一個南部城市,即便在江西,她也是一個遠離省會的城市。在21世紀的今天,這座城市並沒有太高的知名度。然而在綿延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她曾幾度地位顯赫,並在封建王朝的軍事和經濟版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贛州與廣東的交界處,有一個古老的縣城叫大余縣,因為五嶺之一的大余嶺在她的境內,所以歷史上縣名就一直借用著山嶺之名。然而自古以來,大余嶺梅花遍野,花香襲人,久而久之,大余嶺在當地人的口中就變成了好聽的“梅嶺”,並一直沿用至今。

  梅嶺腳下,有一條用碎石砌成的千年古道,它穿越梅嶺直達廣東的南雄。在梅嶺之巔,有一座古老的關樓叫梅關,關樓所處的位置正是江西與廣東的交匯點,它的一側是嶺北,而另一側就是嶺南。於是這裡就出現了一步跨兩省的有趣現象,遊客每到此處,都要在梅關兩側分別留影,這邊拍照是在廣東,而另一邊拍照就到江西了。

  梅關和古道留給遊人的是腳跨兩省的興奮和歲月滄桑的感慨。而當我們回首千年往事,便會看到就是這條蜿蜒崎嶇日漸破敗的山路,曾強烈地影響著贛州的沉浮興衰,也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扮演了不同尋常的角色。

  公元前221年,經過長年的征戰,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了中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集權制國家出現了。此時的秦始皇並未滿足於中原的統一,他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南沿海。

  這裡地域遼闊物産豐饒,但由於連綿不絕的五嶺山脈形成了嶺南與中原的巨大屏障,使這一地區長期成為中原勢力難以染指的地方。

  顯然,雄圖大略的秦始皇是不能接受這一現實的,他要將這塊廣闊的沿海地區置於大秦王朝的權力範圍,以真正實現他大一統的理想。因此,就在他建立王朝的第二年,秦始皇開始了他征服嶺南的步伐。水運是當時軍事運輸最有效的手段。於是他決定組建一支50萬人的南征大軍,分別由水路向嶺南進軍。

  其中一路負有特殊的使命,他們要尋找一條距離最短的途徑出其不意地直搗嶺南。這支秦軍由長江水系南下贛江,來到了今天的贛州,在這裡他們又沿贛江上遊章江溯流而上逐漸逼近了五嶺之首的梅嶺。

  當秦軍沿江來到梅嶺腳下的大余時,發現章江並沒有流向嶺南,而是在這裡拐了彎向東流去,於是秦軍一路沿江而去,因為他們知道,在梅嶺那邊的南雄是珠江上遊的湞江,既然章江沒有流向嶺南,就要找到章江最接近湞江的位置,並在兩江間開鑿運河,從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使秦朝的大軍能源源不斷地由北向南沿江進發。

  經過了反復的勘察,秦軍發現了梅嶺山中,有一處比較低矮的山谷,稍加修整之後,一條在梅嶺中曲折前行,通往廣東南雄的軍事通道出現了。

  這條長達40多公里的通道,隨著秦朝大軍滾滾鐵騎和無數輜重的不斷駛過,為後人 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運輸模式,軍隊和物資從長江水系直達大余的章江碼頭,從這裡登陸穿越梅嶺,然後在南雄的湞江上船,由水路長驅直入嶺南地區,這種模式用今天的話説就是“水陸聯運”。

  這條道路的出現使中原文化和政治統治第一次大規模涉足這片廣大的土地,這不僅使秦始皇圓了他大一統的夢想, 也為嶺南的開發和東南沿海與中原地區的文化物資交流開了先河。而秦軍修建的這條梅嶺古道,也在後來的歲月中不斷提升著自身的價值。

  在今天,出現在遊人眼前的這條梅嶺古道,並不是秦軍修建的,他所在的位置已由秦朝故道向東移動了數公里。那麼為什麼一個如此重要的戰略通道會發生位置的變化呢?這又涉及了另一個強大王朝的如煙往事。

  在秦軍通道出現的800年以後,中國已進入了大唐王朝的鼎盛時期。長期的和平繁榮使唐朝的經濟不斷發展,國際間的貿易往來也日益頻繁。當時,大唐的國際商道除始於漢朝的絲綢之路外,也出現了由海洋通往內河直達中原的運輸形式。那一時期,廣州成為了海上運輸的物資集散地,而建於秦朝的那條水陸聯運路線也自然成了廣州與中原之間的最佳通道。由於貨物量增加,使梅嶺這條原本只是用於軍事需要的簡易通道無法承載商業運輸的重負。這一度造成大量貨物積壓在廣州,中原一帶的貨物也不能及時運達的尷尬局面。

  面對這一現狀,唐朝重臣張九齡提出在梅嶺開闢新路通暢貨流的主張,初登帝位的唐玄宗立即批准了這一方案,並任命張九齡為修路使臣。

  經過對梅嶺的反復的考察、勘測,張九齡最終選擇了一條由大余到南雄距離最短的路段,這條路比秦朝故道縮短了4公里,就是這4公里,決定了這條商道的成敗。為了縮短這4公里,張九齡動用了大量民伕,將堅硬的花崗岩山體鑿下去20多米。這個艱苦的工程,花了兩年時間,兩年的奮戰換來的是一千多年的興旺。

  這條梅嶺新路用堅實的花崗岩鋪路,兩旁移植了大量的梅花,於是一條寬闊平坦,景色迷人的穿山公路出現了。這條路的修建使梅嶺一線真正成為了溝通南北的商貿通道,並直接促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從此,大唐帝國豐饒的物産,特別是享譽世界的絲綢、茶葉、藥材、工藝品等從這裡運往海洋,走進南亞、中東直至遙遠的歐洲。而來自各國以至嶺南的物産也從這條通道弛往中原。那時,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在長安已能吃到渴望已久的嶺南鮮荔枝,這一切都離不開張九齡開闢的這條梅嶺商道。

  今天,我們從大余的東山大碼頭上岸,在碎石鋪滿的千古商道上走過蜿蜒的40公里,在感受古道滄桑的同時,我們突然發現古道是由無數個臺階連接而成的,顯然,這麼多的臺階是無法使馬車通過的。那麼千百年來,一批批的貨物是如何運過梅嶺的呢?帶著疑問我們翻越梅嶺來到了南雄市的湞江之畔。古代的碼頭早已廢棄,隱約間還有些舊日的痕跡,只有岸邊建於明代的廣州會館,還能讓人看出這裡曾經的興盛與繁華,門樓上的木雕記錄著往來于梅嶺的廣東商人的生活寫照。這木雕中有一個挑夫的形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應該出現才子佳人、神仙道士的位置上,竟然出現了民間的挑夫形象?我們得到的回答也同時解開了先前的疑團。

  原來為進一步減緩上山的坡度,商道被修成了階梯狀,在車輛無法上山的情況下,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貨物全靠一代代的挑夫靠人力翻越梅嶺,而張九齡當年對這一路段長度的選擇,也證明了他對挑夫的體能、速度有著精確的計算。

  採訪:韓振飛贛州文史學者

  走這段陸路從大余碼頭上岸以後,翻過梅關這段幾公里的山路,然後沿著山谷運行一直到湞江碼頭的話,一共是四十公里,用過去傳統的計量方式就是八十公里,八十公里按照中國古代挑擔的採訪情況,在山地上走路它不能超過八十里,因為超過八十里,就超過了人的體力的極限,所以在山嶺的這一邊大余縣城,到山嶺的那一邊選擇南雄縣城作為重要的經濟政治中心,嶺南一個,嶺北一個,這兩個距離剛好四十公里。四十公里可以説是一個最適合人類體力極限、肩挑背扛運輸貨物這麼一個距離了,那麼過去是要走一整天。

  可以説梅嶺古道在為王朝溝通貨流,為商人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一代代窮苦人提供著維持生計的行業。隨著歲月的流淌,挑夫已成為這塊土地上一個永恒的記憶。

  這是梅嶺腳下的一個村落,贛州是客家人集中的地區,按傳統習慣,客家人都是聚族而居,歷史上往往一個村子也就是一個家族。而這裡卻有著幾十個姓氏的人家,這種雜姓混居的村落在贛州是很少見的。這個特殊村落出現的原因就在於村民的祖先都是挑夫,挑夫來自四面八方,來自不同的宗族,共同的職業使他們挑起了商貿要道上翻山越嶺的重擔,也使他們在這裡建起了共同的家園。

  在這裡,這一古老的行業代代相傳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葉。今天挑夫的後代早已改變了生存方式,但村裏的一些老人對挑夫的生涯還有著深刻的記憶。

  儘管我們無法獲知古代挑夫生活的情景,但挑夫的職業是古老的,挑夫的辛勞也是代代相傳的。千百年來,他們用肩膀維繫著生計,也維繫著一個龐大國家的經濟命脈。

  大概正是這些挑夫在這條商道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廣東的商人把他們作為發財致富的依靠,放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來往于古道的商人們把更多的寄託還是投向了宗教。在古道邊,有幾尊雕鑿于唐代的佛像,佛像的出現象徵著建造者對這條商道的期待,也説明這條商道的長期興旺,足以使人花鉅資造像以表達持久的恒心。

  唐代造像在這裡只有寥寥幾座,而大量出現的是宋代的造像,為什麼在宋代,這裡出現了大量的佛像,這是否意味著在那個時期,這條古商道又發生了不同尋常的變化。

  讓我們領略一下贛州古城吧,在今天贛州有著中國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城墻,這座始建於宋代的船橋也在繼續著它的使命。贛州的城建佈局保持著宋代的形制,就連許多街道也是宋代的基礎。

  當時這裡是州府所在地,在古代中國一般的州府城市面積都在2至2.5平方公里範圍內,而贛州卻有著3.1平方公里的面積。是什麼原因使她具有這一特殊的地位,似乎贛州的這一切都與宋朝有著不解之緣。

  公元10世紀的中國,大宋王朝建立了,宋朝建立之後,雖然統一了大江南北,但由於北方地區被契丹人佔有,自漢唐以來興盛了一千多年的絲綢之路,已無法為大宋王朝提供貿易通道。此時王朝將對外貿易的渠道集中在了那條出現在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上。而贛州作為梅嶺商道的所在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其地位也日益顯赫起來。 由於往來貨物量巨大,贛州也就成了大宋王朝重要的稅收地。為此朝廷在贛州城下設立了專門的稅收機構“贛關”。這座船橋就是那時贛關的一個稅收設施,它不僅供行人過江使用,面對駛來的商船,它也是一個鎖江的鐵將軍,稅收官在這裡徵稅完畢後,船橋開啟,商船方可通行。可以想見,在滿江的商船前,這座船橋的開啟曾經是何等頻繁。那時,贛江邊上的這座城們被命名為鉑金門,意思是財富像潮水一樣向贛州城湧來。據史料記載,在宋代贛州的稅收長期佔據江西首位,即便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的。

  此時的贛州,已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商業都市之一,所以需要更大的城市面積容納日益增加的人口,也需要更堅實的城墻保護往來的商人、官吏和他們的財富。在城市中古老的街巷裏,這些經後世不斷翻修維護的商棧、豪宅仍可以看出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

  幾乎在贛關設置的同時,梅嶺古道上也設置了這座梅關,由於大量的貴重貨物都集中在這條40公里的運輸線上,它周邊的密林深山中又常有強人的出沒,因此贛州知府在這裡派駐了一支幾十人是小型武裝,每日城頭瞭望,城下巡邏,起到保護貨商、打擊劫匪的作用。除此之外梅關還有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徵收鹽稅,當時江西及北方地區長期吃不到海鹽,而廣東沿海出産的廣鹽極受內陸地區的青睞,奇貨可居,自然也就能獲取暴利,以往梅嶺曾是私鹽販運的黃金走廊,而梅關的出現查禁了不法走私,也極大地增加了政府稅收,從此整個江西都能吃到廣鹽了。

  大宋王朝曾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化和經濟的輝煌時期,那時經過梅嶺古道走出國門的各色商品,也承載著這份輝煌。除傳統的綢緞、茶葉、藥材外,説起宋朝就不能不提起她馳名中外的瓷器。宋代的梅嶺古道究竟運送了多少瓷器,我們無法得知,但漫步這條古道上,常能發現一些細碎的瓷片,當地人説這都是宋代散落道旁的破損品。當地人還告訴我們,就在大余縣博物館,有一座宋代産于景德鎮的清花瓷瓶,那是件國家一級文物。

  當我們仔細端詳這古樸青幽的瓷瓶時,管長告訴我們,這座瓷瓶是在宋代被嚴格的商人在運往梅嶺的出口瓷瓶中淘汰下來的。原因是質量不符合出口要求。

  如此嚴格的淘汰倒是給今天的人們留了件珍貴文物,由此可以想見,當年有資格踏上梅嶺古道的瓷器,該是何等的精美高雅。當它們遠涉重洋進入遙遠的異國,那裏的人們也正是從這些器物中,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燦爛。

  當光陰象章江的流水一度度流過梅嶺腳下的時候,中國的歷史已走入了近代的時空,隨著19世紀末中國經濟重心的轉移,也伴著鐵路交通的出現,千年不息的梅嶺古道失去了往日的躍動,它終於安靜了下來。在21世紀的今天,它格外顯得冷清、安然,只有路旁那年復一年開放的梅花,像是不懈地昭示著人們——這條道路對一個古老的民族和她的後代是意味深長的。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