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贛州 > 正文

贛州《漁家往事》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15:51)

  編導:寧楠 攝像:寧楠

  這裡有數百年來沿襲水上生活的三姓人家,江面和漁船是他們的生活家園;這裡有世代傳承的古老約定,維繫著穩定的水上秩序;為什麼江上除此三姓再無別家,為什麼結拜兄弟間會爭奪不休?走遍中國帶你走進贛州城下的水上人家。

  贛州城下有三條水,章江,貢江,和由他們匯合而成的贛江。三江之上有三家人,他們分別姓蕭,姓郭,姓李。蕭郭李三姓別無長處,惟獨精通打魚。相傳早在明代,他們的祖先就結拜成了三兄弟,之後,三兄弟的後人世世代代就以船為家,在贛州城周邊的水域勞作生息。提起江上打魚的,除此三家,再也找不出其他姓氏。

  雖同是打魚,各家卻有自己獨特的拿手技藝,蕭家善於放網,李家善於下魚鉤,郭家以撒網為特長的。不僅如此,三家還約定了彼此的作業區域,平時分江而漁,到特定的時間又匯聚到共用的江面。更有意思的是,這種有秩序的組成與約定竟然一直持續到了今天。在贛州地區的江面上,除了蕭郭李三姓人家的漁船,還是找不出另外的姓氏。這樣穩定的江上秩序為什麼能沿襲數百年而不發生變化,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的現象。

  為我們講解撒網要領的老人名叫郭年銓,他的船與其他停靠在章江邊大榕樹下的漁船都屬於郭姓人家。如今,雖有許多漁家人已在岸上居住,但還是有人安家在這種連家漁船上。對於他們來講,船既是捕魚時的工具,也是一家人生活起居,躲避風雨的地方。在這裡,家的概念被完全濃縮進一片甲板和兩個船艙之中了。

  漁家人雖歷來在水上生活,但祖先卻總要留給後人惟一的地上建築。這就是祠堂,在郭家祠堂,我們倒是聽到了一個關於江上三兄弟的傳説。

  朱元璋逃難,朝廷內亂的時候,趕到河邊上,剛好這三姓玩的比較好,成為三兄弟,就這樣抽煙啊,打魚打累了,玩到一起去了,三條船連到一起去了,朱元璋就叫師傅啊,現在叫師傅,原來叫什麼就不知道了,反正就是幫我個忙,我要過一下江,過這個河,這三個人在一起看他這樣,後面是有人追過來,也不明真相,就説你趕快上船,我們給你送過去,送過去以後,他就回到了天下了,就是説以他為主,還是朱元璋掌權,朱元璋為了報答這三姓,這三姓在河裏面就像壟斷一樣,就是規定他們優惠政策,打魚,放排,撐船,就是在這河裏面吃飯了,任何姓不可以下河去工作了,就這樣報答這三姓。

  傳説的真偽,今天的人已無從去考證與分辨,而聖旨下的特權對質樸的漁家人來講似乎足夠的理直氣壯,壟斷也成了理所應當。然而,三姓人家在江上生活至今,除去傳説,是否還有更加現實的原因,我們索性再去聽聽李家人的説法吧。

  李家和蕭家從不在郭家所在的章江上打魚,蕭李兩家的地盤位於河面更為寬闊,支流眾多的貢江上,在貢江上遊,今天贛州市的于都縣,一位李姓家族的老人----李聲麒就居住在這裡。然而,我們沒有在水邊找到老李,卻在李家後代的指引下,在岸上的村子裏見到了他。

  年近七十的李聲麒老人原來還是遠近聞名的治療跌打損傷的高手,不僅如此,聽村民講老李身上的武功也十分厲害。醫術,武術,為何會集中在這個漁家老者的身上?關於他的功夫,關於水上的三姓人家。李聲麒老人又會告訴我們怎樣的故事呢?

  漁家老者親歷的水上生活“到結婚的時候,我們拜堂啊,就在船上”一張老漁網的故事“一斤魚是兩斤米左右”兄弟之間的恩怨爭奪 “我們李家是靠這個,第二靠”

  岸上的田土,就是可以賴以維生的土地,水上人家要維生,依賴的是江水。漁家人認為,魚是大家共有的,無論是水上人還是岸上人,但江面是他們惟一的生存空間,是萬萬不可被侵犯的。因為全家人的生存都要指望來自江上的收穫。

  “一天沒魚就不吃飯”是岸上人形容漁家生活的話。它十分鮮明的道出了漁家生活對水的依賴。對於沒有土地資源的漁民,他們的日子是岸上人家所不能體會的。

  江邊,人們正在修補一條年久的木船,我們也得以看到漁家人可以立足的全部空間,就在這長不足八米,寬不足兩米的地方,卻包含了世代漁家人從生命一開始直到結束的全部生活內容。

  艱辛的水上生活遠比不了故事與傳奇聽上去的精彩,但他既真實,又苦澀。正因為如此,漁家人更加希望江面平靜下去,不要再被外姓人家打擾。而另外,對岸上的人家來説,沒有一手水上討生活的絕技,則是比艱辛的水上生活更加難以面對的現實。

  漁網和魚鉤, 雖然三姓人家都會使用,但由於各家分處江面的情況不同,世代相傳的捕魚工具便大不相同。正是由於三家拿手的工具不同,又經常在共用江上碰面,則引出了蕭郭李三姓間曾經發生的另一段故事。

  因為打架成就了武功,因為療傷成就了醫術,時隔幾十年後,年近七十的老李在當年的戰場上為我們展示著李家的身手。原來江面上曾經並不平靜,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源,連兄弟間都要爭奪,漁家人又怎能容忍岸上有田土的人家染指江上呢?

  江上與岸上,井水不犯河水;兄弟與兄弟間,即有爭奪又有和解。一個是彼此心照不宣的約定,一個是動靜兼蓄的和諧。三姓人家數百年來,就這樣保持著穩定的江上秩序走到了今天。對此,贛州的文史學者劉勁峰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

  同期聲:贛州文史學者 劉勁峰

  三家人結成一個群體我認為這是最穩定的群體結構,因為在我們自然界中,三角形是最穩定的一個平面,而這三戶人結合在一起,他常常當兩戶人之間有矛盾的時候,第三個人是最好的調節人,因為在這兩戶人當中,都希望他倒向自己這一邊,而不希望得罪這第三個人,都會聽從他的見解,他的分量倒向哪一邊,那常常決定了勝負,所以在這個時間,他是個最好的調解人,因此這三戶人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最穩定的結構。

  追蹤新一代的漁家人“他們可以一天到晚24個小時不要睡覺”探尋真實的漁家生活:“這個線接在那裏,就有光了”

  在過去,水路曾是贛州地區最為重要的交通方式,水上人家除了在江上打魚,撐船,放排也是維生的手段。而如今,便捷的公路,鐵路已經取代了水上交通。漁業資源也由於各種原因少了起來,江上留給漁家人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面對這樣的環境,今天的漁家人也開始動起了腦筋。

  黎明過後,江上漸漸熱鬧起來,擺渡船忙碌的接送著岸上往來江上的村民,岸邊新蓋的房子不知今天又會增高幾層磚,漁家的人們又秩序井然的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沙壩上的老船還在修修補補,不知道他今後還能在江上再漂泊多久。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