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尋訪炎帝神農氏》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6日 16:35)
編導:張樸 攝像:單世偉
2004年11月,我們聽説一支會集了世界精英的考古隊又在十多年前發現稻穀的洞穴裏進行一次新的發掘,於是,我們便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匆匆趕往一個名叫白石寨的地方。
當我們終於找到白石寨的時候,考古隊員們正忙著清理剛從洞中挖出來的泥土,他們在泥土裏面發現了許多留有人類痕跡的動物遺骨和陶器碎片。
發掘依然是在十多年前那次重大發現的洞穴裏進行,由於今天已經到了這次考古活動的最後一天了,因此,這些常年在世界各地進行考古活動的專家,正格外仔細地進行著最後的挖掘。
在這次持續近一個月的發掘中,考古人員在洞穴裏一共發現了五粒稻穀碳化物和大量的陶片,由於已經送往外地去做年代鑒定,因此我們沒能拍到。
同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巴、約瑟夫
他們以前就是在山洞裏面煮食或者製作食物,另外一個發現就是他們(原始人)製作的一些陶器,這些陶器有可能是迄今為止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範圍內穴居人類製作的最古老的陶器。
同期: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袁家榮
就是説玉蟾岩這個地方發現了水稻, 水稻經過中國農業大學專家的分析, 他們認為可能是最早人工干擾的水稻---馴化稻。 那麼一萬二千年以前這裡發生了水稻栽培, 這個栽培是怎樣發生的?當時為什麼在這裡發生?
連續發現的稻種使我們産生了一個疑問,一萬多年前究竟是誰在這裡開始了人類最早的水稻栽種?
在中國古老的創世紀神話中,有一位名叫炎帝的部落首領大約在公元前26世紀的時候,率領部落離開中原向南遷徙到了長江流域,最後定居在了今天湖南南部的郴州一帶,在這裡開創了人類早期的農耕生活,因此,炎帝又被人們稱為神農氏。
據史書記載:“神農種谷于騎天嶺之陽,九州之人,乃知谷食。”而在此之前,人類曾經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靠採集和狩獵為生的原始生活。在神農的畫像上,我們還能看到他穿著樹葉做成的衣服。
大約也是在同一時期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黃帝和他的部落也開始了黍的試種。
騎天嶺位於今天的郴州境內,雖然我們不能把一萬兩千多年前的稻種與神農畫上等號,但是,有一個問題卻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那就是傳説中的神農究竟是一位神話人物還是一位真實存在的人?
我們決定先去探尋郴州市白石仙嶺上的神農殿。
面對已經難尋蹤影的神農母親廟,我們對山頂上神農殿的命運不禁産生了極大的擔憂。
當我們終於來到山頂的時候,比我們先到達這裡的村民們正忙著把一塊滑落在石縫中的石碑抬上來。
村民們小心地把這塊碑放在了神農殿前,然後拿出從家裏帶來香火,按照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古老方式開始祭拜神農。
這是一座完全用山下運上來的石塊壘砌起來的石頭房子,面積也不大,裏面甚至連神農的塑像也沒有,但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卻一直把它看成了一座聖殿。
我們不知道這座神農殿建於何時,但是我們卻能夠感受到當年修建它時的千辛萬難,也許,先民們把它建在高山之巔,是為了讓它溝通上天的神靈,守望腳下的村莊和土地。
在郴州市嘉禾縣九老峰下的一個洞穴,傳説當年神農正是在這裡發現了第一粒稻穀谷種。
在古代,嘉禾縣的名字叫禾倉堡,當年秦始皇開通五嶺收復沿海時,這裡曾經是一個重要的籌糧之地。
神農發現了谷種之後,四處教人栽種,並馴化了牛,除掉了危害百姓的蟒蛇,在許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跡。
在郴州市郊一個名叫萬華岩的溶洞內,生長著一些酷似梯田的石岩,當地人説它們是神農開墾出來的石田。
在洞穴的入口處,樹立著一塊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曆史勸農碑,這又似乎與神農的傳説有著一些真假難分的聯絡。
據説,神農發現了稻種之後,在教人栽種的時候卻碰到了一個難題,因為靠人的雙手難於挖土耕種,於是,神農又發明一種專供耕地使用的農具。
那麼,神農發明了一種什麼樣的農具,他又是在哪發明的?
據《衡湘稽古錄》記載:神農先創水稻于嘉禾,後制耒耜教耕種于耒山。耒山位於郴州市汝城縣,由此看來,我們的這位祖先還真與郴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耒水發源於騎天嶺山脈支系的耒山,最後流入珠江。這裡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之地,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重要水稻産區。
由於解決了耕地的工具,水稻終於實現了大面積的栽種,人們不再靠採集和狩獵為生,從此開始了農耕定居的生活。
我們不難想象得到,在很久以前,一把被稱作耒耜的農具,就這樣在這裡掀開了中國農耕文明史上的第一頁。
今天,要找到一把真正的耒耜已經很困難了,因此,我們只好請當地的一位木匠專門製作了一把。借助圖紙和現代的工具,只用了不到兩個小時,一把耒耜就製作出來了。
神農從發現稻穀到發明耒耜絕對不像我們今天去複製一把耒耜這樣容易,也許,為了它們神農已經耗去了生命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但是,當吃的問題解決了之後,神農似乎又有了新的使命。那麼,等待著他去解決的下一個難題又是什麼呢?
在神農的畫像中,面貌慈祥的神農多半口銜草枝,這正是源於神農嘗百草的傳説。據史書記載,神農在安仁嘗百草,最後創立以草藥治病的中華醫藥。因此,在安仁,千百年來一直傳承著一個特殊的節日叫“趕分社”,又叫“藥王節”。
每年春分時節,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在神農殿裏祭祀這位為百姓安康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然後進行大規模的藥材交易活動。
在祭奠神農的儀式上,我們發現最重要的不是食物和紙錢,人們手裏捧著的各類藥草才是神農祭壇上的主要祭品。
在今天的安仁縣,我們平時難以見到的中草藥收購店和中醫診所卻是隨處可見,而在這些店舖中,都毫無例外地要挂懸挂上一張神農的畫像。
在安仁縣的渡口鄉石衝村,有一片丹霞地貌的岩石群,人們稱它是神農谷。
在關於神農的傳説中,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狗一直跟隨著他,因此,這裡有一塊被人們稱做是天狗的岩石。
根據傳説,神農當年在採藥時常常會到湯市用溫泉洗傷,有一次受了傷,被跟隨他的愛犬拖到了一顆茶樹下,醒來後嘗到樹上的葉子,後來就發現了茶,因此,今天在郴州湯市鄉出産一種茶,名字就叫“狗腦貢茶”。
一心想要治病救人的神農,沒想到自己最後卻在安仁採藥時誤食“斷腸草”而不幸身亡了。
神農死後,被安葬在了洣水河畔,人們在這裡修建了一座炎帝陵,並把這裡稱作炎陵縣。在炎帝陵裏,人們給一生辛勞奔波的神農塑起了金身,獻上了五穀和香火,永遠地紀念著這位中華人文的始祖。
同期:郴州文史研究員 張式誠
運送神農靈柩的那個船筏上到這兒的時候,遇到了三天的大風大雨, 然後這個船筏翻了, 翻了以後他的後人和臣子就覺得這是個天意, 所以就地安葬 。天下的百姓也都趕來送葬,趕著牛羊馬 ,這裡是他最後的安息之地。
從中原漂泊而來的神農永遠長眠在了南方溫暖的泥土裏,幾千年來,圍繞著他的是那些出現在史書和民間的古老傳説。
在南方在湘南鋤頭是木制的鋤頭既可以挖土,既可以開田,又能挖草藥。
也許,這才是真實的神農,而正是以這副模樣走了上神壇的神農,手中拿起的不是權杖,而是教人耕田挖藥的鋤頭,然後,一直從遠古走到了今天。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