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郴字説郴州》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6日 16:28)
編導:馬威 攝像:郭浩
這是一個對於很多人都會顯得有些生僻的漢字,這個漢字代表著一個城市,那就是湖南省郴州市。這也是至今仍繞在很多郴州人心中的一個久遠的謎團,那就是這個郴字到底是何含義?又從何而來呢?
一年前,當這裡還在建造地基的時候,當地地文物部門進行一次施工前的例行普查。工地中十三口古井的出現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這井中是否隱藏著什麼?考古人員決定對古井進行挖掘。在其中的一口井中,隨著挖掘的不斷深入,古井的淤泥中發現了大量的長木條,而木條上書寫著的漢字讓考古人員們驚喜萬分。專家們進一步根據木條上的文字上判斷,這竟然是一批西晉的簡犢。
晉代的一個郴州人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將這批木簡埋藏在了井中,為今天的郴州人提供了一個尋找郴字含義的契機,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初步查找,並沒有在木簡上尋找到有關郴字的記載。但這並沒有影響這批晉簡的價值,晉代的木簡目前全國僅有13枚,而郴州這口古井中一次就出土近千枚,這在全國的考古屆都引起了轟動,它不僅承載了郴州歷史上燦爛的一段文明,還將有可能讓世人重新認識西晉的歷史。
翻看《説文解字》我們得知,郴字只有作為這個地方的地名這惟一的含義。也就是説,古人專門為稱呼郴州而發明了郴字。郴字原有的篆書的寫法是左邊一個林,右邊一個邑字,那麼造字者為什麼用這樣一個字來代表郴州呢?
林中之城,這就是造字者眼中的郴州嗎?
郴州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東南沿海與內地結合部的五嶺山脈之中,五嶺的中段——騎天嶺橫翼在郴州大地上,將長江與珠江水系分隔,因此自古山林茂密,確有林中之城的美譽。就是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便決定了郴州從古至今的歷史命運。
今日的林中之城早已不見了昔日的蠻荒,一座秀美的自然風光與現代化的物質文明相結合的新興都市早已在這山嶺中興起,而晉簡的發現也讓很多人開始對這座城市過往的歷史産生了興趣。
這條古街被郴州人稱為河街,河街東側向河面延伸而出的六條窄巷便是古老的碼頭,並不寬敞的河道讓人很難想象它昔日應有的繁忙景象。碼頭在六十年前就已經停止使用了,因此真正見過這裡停靠船隻的人少只有少。
所有經由長江水系北來的船隻要想繼續南行進入廣東,就必須停靠在這裡,這便是條古老的碼頭千百年來所承擔的使命。石灰剝落後,老房子的墻壁上顯露出的細節告訴今天的人們,這裡在過去不僅是南來北往的中轉站,也曾經是盛極一時的商埠。
古街的盡頭有一口古井,被當地的人稱為犀牛井,傳説不僅能保這一方平安,更能給飲水的人帶來福氣,過去,南來北往的客人都會習慣性的到這裡取水喝。千百年過去了,碼頭原有的功能已不存在,而這口古井卻沒有乾涸,像一面鏡子般折射著這座碼頭的古往今來。
對於古時經由水路來到郴州的人來講,見到了郴字,便意味著一段艱辛旅程的開始。
為了見識到那條著名的90里官道的真正面貌,我們再次踏上行程。在一般艱難的行程過程,我們登上了五嶺中的第二嶺,齊天嶺的主峰——折嶺,來到了一個古舊的村落。
齊天嶺阻斷了長江與珠江水系,使得南北交通運輸變得異常的艱難,古人為此專門修築了郴州至宜章的90里官道,連接起了南北交通,這也使得郴州成為連接南北交通的要塞。
如此重要的一條交通要道修建於何時?又是誰鋪設的呢?史書中記載,剛剛統一中國的秦始皇便留意到了這個略有些生僻的郴字,他不僅在郴州設置了郴縣,而且為了鞏固南部邊陲,秦始皇貶謫了五十萬罪人來戍守五嶺,那時郴州的齊天嶺自然成為據守軍隊的重地。秦始皇就是命令這裡的軍隊修築了這條90里官道。官道修建了多久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今天的遺跡中我們便可想象當時的艱辛。
古時的運輸只能依靠騾馬,如今的古管道再也不見了成批的騾馬隊,巧遇的一戶農民用來運化肥的馬匹讓我親見了這深深的騾跡印是怎樣在騾馬不斷地踩踏之下形成,而民謠中的那句“馬到郴州死”至此也變的無比的形象了。熱鬧不在,秦始皇的遠見也不一定不及於此,因為他不會料到這條他極盡人力物理修建的90里官道竟成了今日農家門前的羊腸小道。
秦始皇在北方修築了長城,在南方派駐了50萬大軍戍守五嶺。卻也沒能保住他的基業。僅僅15年後,剛剛統一的中國大地便再度風起雲涌,各路英雄盡顯本色,亂世之中,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便在這是似乎命中註定的來到了郴州。
熊心原是楚懷王的孫子,秦滅楚後流落於民間,替人牧羊。秦末時又被起義軍作為旗號傭為義帝,然而當項羽的羽翼豐滿後,義帝便成為項羽稱帝地阻礙。《史記》中記載,項羽説:“古之帝王必居上遊”,郴州在古時被認為是長江的上遊,於是項羽便“徒義帝于郴”,這也是郴字最早見之於史料的記載中。而後,項羽又派人在郴州殺死了義帝。宋朝時,有人在義帝墓前立了兩根華表,概括了義帝一生的命運多舛。
今天的義帝陵位於郴州煤炭局的家屬院中,常來玩耍的孩子把它當作自家的花園。和諧安樂的氣氛讓人很難想起兩千年前這裡曾有過的血雨腥風和一個人物的悲劇命運。義帝之後,郴州似乎就不可避免的與貶謫、流放聯絡在了一起。兩千多年來,無論是被貶到郴州或是廣東、海南等更偏遠的地方的人,都要經由郴江再改走官道。這其中便包括了我們所熟知的唐朝的韓愈、杜甫,宋朝的秦少遊、周敦頤以及近代的張學良等。在他們充滿了艱辛與苦難的行程中,在郴州的這片土地上,他們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跡。
於是,在眾多人的心目中,這個郴字便幻化成為一條路。
而從歷史中一路走來的郴州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一條始建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公路的紀念碑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記載,這條全長104公里的公路竟修建了五年之久,死亡三百餘人。郴州人為此付出的艱辛由此可見。
可以説,為了連通南北的交通,郴州人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如今,貫穿中國南北的京珠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中國鐵路的大動脈京廣鐵路也已經翻越了齊天嶺,郴州不再是阻斷南北交通的障礙,轉而成為粵港的後花園,翻開了兩千多年曆史中最為輝煌的一頁。這一個專有的郴字,無論在古時意味著什麼,在新的時代中,他被郴州人賦予了全新的含義,也成為郴州人心中永遠的驕傲。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