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連雲港 > 正文

連雲港 《歐亞橋頭》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1日 15:22)

  編導:溫普慶

  在中國沒有一個城市的佈局是像連雲港這樣的:它的市內有海州、新浦、連雲三個區,每個區彼此卻都不相連,相距最少在8公里以上,這三個區呈帶狀分佈,一個比一個更接近大海。這是大自然和人類之間互動博弈的結果。這一過程,至少延續了兩千年。

  連雲港市海州古城中有一組名為“秦東門”的雕塑,它祭奠的是秦始皇在這裡建立秦朝東大門的歷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秦國也由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內陸國家,一躍成為幅員遼闊的海洋國家。雄才大略的始皇帝,將探索的目光投向東方的大海。

  他首先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道路體系---“馳道”,其中的一條道路是由秦朝的都城咸陽通向東海之濱的連雲港。

  今天,在連雲港市贛榆縣徐福村的北面,還依稀可見當年“秦弛道”的痕跡,秦始皇修的飲馬池還保持完好。秦始皇一生曾多次御駕東巡,並先後兩次來到連雲港地區,關於這段歷史,民間留傳著眾多不同的故事, 連雲港的畫家金大雪先生用他的作品再現了當年秦始皇在此觀海的盛況,畫中的始皇帝昂首眺望大海,眉宇間充滿了征服一切的霸氣。

  難道秦始皇三番五次東巡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海上尋找那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嗎?這個舉動未嘗不包含向海外擴張的野心和抱負。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始皇東巡的歷史有這樣的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東巡時,他在東海的朐縣境內立石頭,作為秦國的東大門, 朐縣是連雲港秦朝時的稱謂,也是秦始皇首次分封的郡縣之一。

  秦始皇為什麼要在這裡修建秦東門呢?

  從圖中可以看出,朐縣在秦都咸陽的正東方,經測量結果顯示,這兩個地方同在北緯34度30分的緯度線上,開東方國門,在阿房宮中迎接海上日出,預示著國泰民安,這似乎非常符合秦始皇的心願。 今天,秦東門的遺跡早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根據有關專家學者的考證,當年的秦東門應該建在連雲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群往南100米處。

  滄海桑田,今天,孔望山觀海的美景早已不復存在,我們也無法破解秦始皇修建“東門”的全部意圖,但是,“秦東門”可以看做是秦始皇幻想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始發港。 在海州古城的城門樓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傳統淮劇的演出,這種習俗流傳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明清時期的城門樓下就是海州古城最早的碼頭,過往的船隻與行人無不沉醉於這美妙的唱腔之中。

  明清時期的海州,是江蘇省重要的産鹽基地,當時的淮北鹽務中心就設在連雲港的板浦鎮。所有運鹽的商船都要從這裡出關,經水路行銷江淮六省,板浦也因此成為海洲最繁華的水陸碼頭。

  二十世紀初,隴海鐵路的建設,為連雲港市迎來了發展機遇。這條最初由比利時鐵路公司承建的鐵路從蘭州至海州,使當時交通閉塞的連雲港市成為鐵路大動脈的起始點。

  今天,沈雲霈的曾孫---沈士慶先生為我們揭開了那段封存已久的歷史。 1916年,隴海鐵路通至徐州以東,對於這條鐵路東端出海口問題上,沈雲霈與當時另一個實業巨子張謇産生嚴重分歧,兩個人的爭論引起了江淮各界人士極大的關注。

  由於運鹽河的改道,當時板浦的地位已被新興的大浦港口所取代,火車站也因此建在距大浦港5公里的商貿集散地----新浦。

  當年,隴海鐵路修到新浦後,因資金不足,無力繼續向東擴建。權宜之計的隴海鐵路局就將鐵路鋪到大浦港,形成過渡性路海聯運的交通樞紐。

  大浦港的淤塞,促使隴海鐵路局繼續修築新浦至老窯的鐵路,並在那裏籌建新的港口,

  老窯村地處雲臺山的東端,對面是風光如畫的東、西連島,具有建築優良海港的自然條件。

  人們從連島、雲臺山兩個地名中各選一字,將這個海港命名為-----連雲港,寓意這裡交通興旺、商貿繁榮。

  連雲港的建設方案曾得到過孫中山先生的大力支持,他在制定《建國方略》中指出,“要把海州港納入中國對外開放的二等大港、中央鐵路的終端海港”。可見他對連雲港區位優勢和經濟地位的充分重視。

  1936年,由荷蘭人承包的連雲港一號、二號碼頭竣工,可同時停靠6艘3千噸級的海輪。港口採用的裝卸設備與工藝都是當時國內最先進的。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投産不久的連雲港遭到日軍的嚴重破壞,

  1938年二月,連雲港地區淪陷,日寇隨即開始瘋狂掠奪中國的戰略資源,他們從連雲港輸出棗莊的煤炭,利國的鐵礦,錦屏的磷礦和淮北的海鹽。

  據連雲港檔案館的資料記載,日寇在連雲港的第二年,就使港口吞吐量達到140萬噸,是正常年份的2.8倍。僅1941年7月11日的一天,在沒有裝卸設備的情況下,每個搬運工平均裝卸貨物高達10.5噸。足見日寇殘酷壓榨中國人民的瘋狂程度。

  今天,連雲港肩負著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使命,十萬噸的集裝箱碼頭通達五洲四海,一條6。7公里長的攔海大堤把東、西連島與大陸連接起來,使原來只有3平方公里水面的連雲港增加到30平方公里,形成一個風平浪靜的超級港彎。

  連雲港是建築在淤泥質海岸線上的港口,港去底下的淤泥厚度達十幾米,要在這樣的地質環境下修建攔海大堤,困難可想而知。當年荷蘭人在此修築碼頭時,由於沒有處理好海底淤泥問題,據説還有一位荷蘭專家因此而跳海自殺。

  1986年,國家“七五”重點工程連雲港西大堤工程正式開工,施工時採用的是拋石斜坡築堤法。

  由於海底淤泥層過厚,拋下去的石頭經常發生滑坡現象,給工程帶來了困難,科研人員一直努力地尋找解決淤泥的辦法一年四季,不論春夏秋冬,高兆福都要在海裏同淤泥打交道。

  在連雲港集裝箱碼頭上,有一尊造型為船錨的雕塑,它銘記著亞歐大陸橋首列國際集裝箱列車從這裡出發的時刻。這座亞歐大陸橋,東起中國的連雲港,西至荷蘭的鹿特丹港,全長為10900公里。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新絲綢之路”。

  早在1921年,孫中山先生在設計全國鐵路規劃時,就提出隴海鐵路西出新疆、進而連通歐洲國際鐵路的設想, 可以説,八十年前,孫中山先生就為後人描繪出亞歐大陸橋的雛形。

  連雲港,作為“新絲綢之路”上陸海聯運的重要一站,必將以嶄新的面貌登上世界經濟舞臺。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