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連雲港 > 正文

連雲港《水晶傳奇》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1日 15:20)

  編導:熊曉松 攝像: 王剛

  一個縣城的集市交易著一種特殊商品,它晶瑩剔透,成為人們身上奪目的飾品,它來自天然,奇妙圖案讓收藏者們深深著迷?這到底是什麼?它又與這小小的縣城有著怎樣的聯絡?

  距連雲港市西南32公里的東海縣城,在這裡,每隔5天就會有這樣的一個集市。

  就像其他地方一樣,清晨5、6點鐘的時候就已經聚集起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

  集市上交易的並不是人們常用的吃穿用的物品,而是一種珍貴的石頭,人們稱它為水晶。

  在這裡,人們把加工好的,或者加工成半成品甚至是未經打磨加工過的水晶原石帶來,等待著能賣出個好價錢。我們發現,東海的水晶集市沒有普通集市上賣主們熙攘的叫賣聲,大多數買東西的人也是看準了才會問價。 在這兒,幾乎每個人販賣的都是自家加工的水晶製品。像馮壽幹這樣的東海本地商戶,也會在這裡挑選毛料,進行加工出售。 在這裡,既能找到十幾、幾十塊錢的挂件,也有以克為計量單位出售的項鏈、手鏈,更有幾千、甚至上萬塊錢的水晶石料。

  東海縣是中國聞名的水晶産地,這裡的水晶、石英和硅産品産銷量都佔中國一半以上。 水晶,古人稱之為千年冰、水玉、水精,這古往今來的多種稱呼,都離不開一個水字,這是與水晶透明如水的特性有關聯的。

  嚴奉林是駐紮東海的第六地質大隊的高級工程師,退休後在水晶市場內幫顧客鑒定水晶。幾十寒暑,他幾乎踏遍了東海的每個角落,力求從地球物理學的角度澄清東海水晶的成因。

  首先它是一定要有晶洞,這個晶洞是生長水晶的地方,這個經洞地質學上説是構造作用,就是東海縣地處郯(城)蘆(江)斷裂帶的東側,由於構造比較發育,所以説能夠形成水晶,但是有了經洞還得需要營養液,生長水晶,這個營養液主要是東海縣西部地區分佈有大片的火山岩,這個岩漿形成以後,後期有種岩漿熱液,這個熱液就是含硅質的熱液,也就是水晶生長的營養液。

  俗話説: “水火不相容”,而水晶恰恰是在火與水的交融中生成的:東海群的巨大壓力使這裡的地殼發生裂縫,地核的岩漿沿著裂縫上升,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開始結晶,形成了岩漿岩。岩漿結晶後期,有大量殘余的富含硅及揮發成分的熱液進一步沿著裂隙上升,降溫降壓,形成了石英岩脈,水晶就是在石英岩脈的晶洞中形成與長大的。

  由於東海縣西部曾經有過火山活動,有一定的構造帶和豐富的硅質溶液,而且有生存水晶的空間,所以東海水晶産量比較多。

  1958年8月,在東海縣,出土了長約兩米,厚約一米,重量為3.5噸的水晶大王,專家們在“水晶大王”面前,大開眼界,折服不已。之後,“水晶大王”運抵北京,陳列于國家地質博物館。

  東海縣的水晶就如同被擊碎的白玉山,分塊散落在境內,幾乎到了俯拾即是的地步。莊稼人耕地、修渠、築路,不經意間就會挖到水晶。早些年大雨過後,農家在田間、山野中也常能揀到水晶。 為什麼傳説中水晶會出火?18 米深的井下能否挖到水晶?奪目的水晶飾品又是如何製作的?

  東海當地傳説,要尋找水晶,就要在晚上尋找“火苗子”,水晶越大,火苗子就越大。

  據説有一個賣油郎,在晚上回家的路上,看見路旁許多火星跳動,隨風飄舞,他被嚇得迷了路,以為是鬼火。賣油郎跪地禱告:我也沒有什麼東西孝敬你,現在還有一點豆油,不如你喝一點吧。就在冒火的地方澆了三勺子豆油。

  第二天他又路過那地方時覺得奇怪,就乾脆動手挖了下去。誰知道就在他澆油的地方挖出了水晶。

  其實,水晶出火是由於它的壓電效應所引至的,埋在地下的水晶受到一定壓力時就會産生電流,使水晶兩端帶電,這就是水晶所特有的壓電效應。地應力越大,壓電效應越強,當空氣變化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光並傳到地面,也就是傳説中的出火了。

  東海的水晶礦分佈極為不均勻,老百姓形象的把水晶礦稱為“雞窩礦”。在這裡,只有很少的礦值得人們進行深挖,多數只是在田間地頭挖出個淺坑,挖出來的也只是石英石。想看到真正的水晶礦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採訪時,遠處的一座小山包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兒是一個正在開採中的石英礦,嚴奉林説,以這裡的情況很可能挖出水晶。

  水晶到底是怎樣被人們找到的?這引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我們決定到井下看看。

  即使在這樣的井下,能夠挖到水晶的幾率也是不高的。

  現在,由於常年的開採、挖掘,在地表一兩米、甚至三四米的地方已經很少能挖到水晶了,多數情況挖到的只是石英。

  挖出來的水晶,更要經過工匠的加工,琢磨,才能有那璀璨動人的光彩。

  當我們走進東海縣曲陽鄉的城南村的一個院落時,主人熊佃明和他的一家正忙著加工下一次集市要賣的手鏈。水晶製品的加工工序繁雜,手鏈、項鏈的加工也是如此。

  首先要把買來的石料沖洗乾淨,挑選出色澤、品質相同的原料,再把原料切開,這道工序術語叫開料。

  開料尤其重要,開料的人既要懂得利用原料的天然紋理和色澤,又要儘量不造成浪費。

  之後就是找圓。把開成方形的石料去角,磨成接近圓形。和開料一樣,這也是一項需要細心而又非常枯燥的工作。

  之後在機器上把粗磨好的顆粒加工磨製成真正的圓形。

  我們以為製作過程至此就結束了,然而熊佃明告訴我們,這也還只是半成品,要想把水晶晶瑩的一面展現出來,還有一道及其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拋光。

  拋光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最後成品的質量,自然,也會影響到最終的價格。經過三天的初磨、中磨、細磨、再拋光的過程,這時的水晶才顯現出人們認得的模樣。 在東海,水晶手鏈、項鏈,甚至水晶球、水晶柱的製作都是如此,大部分工序都還離不開手工。

  在東海,戴海亮的鼻煙壺是叫人稱絕的工藝品。以往的鼻煙壺大多是內畫的玻璃製品,而戴海亮別出心裁,把玻璃換成了水晶。

  現在的市場上有一種印刷的鼻煙壺,就是用光照法把圖案照上去,涂上顏色就可以了。如果用放大鏡來看,就會發現,內畫的鼻煙壺圖案非常清晰,是照射印刷所無法比擬的。

  在東海,水晶觀賞石的收藏和交易也同樣的紅火。東海縣民間收藏家的收藏品,更是讓我們大開了眼界。

  自然界的水晶常因含有鐵,錳,鉻等各種元素而變得色澤鮮妍,精雅絕倫。東海水晶以無色透明晶體為主,也有紫晶體、煙晶體、乳白晶體及玫瑰晶體。而由於自然的成因,水晶內往往會有其他的物質被包裹其中,影響它的純凈。這看似的瑕疵,卻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水晶觀賞石的收藏者無不希望尋覓到這樣的奇晶:造型綺麗而富有想像,意境深邃且含蘊回味,色澤艷美色調豐富,質地細膩潤澤,組合講究特色鮮明,完整逼真大小適中,珍奇稀少且罕貴難求,講究的是它的質、形、色、奇、巧、美、趣,中意的是它的意境。事實上,形神兼備的奇晶被視為珍寶,更是難以覓得,能蒐集到其一已足矣。

  這兒是坐落在東海縣的水晶切片廠。由於水晶出色的物理、化學性能,使它除了被用來粧飾、觀賞,更被賦予了新的用途。人們利用高科技手段,創造了類似天然環境的條件,用二氧化硅石英石做種子,使用高壓釜來生長水晶,只需要幾十天到幾個月,就可以製造出一定規格的人造合成水晶。 水晶的壓電效應使它成為電子工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全世界的需求量每年在以數億計的速度增長。現在的技術能將1.8厘米長的水晶棒切成80片晶片,晶片的出現促進了電子産品向微小型化的發展,使手機、電腦等體積越來越小,電視機、調控器的“心臟”更趨簡單。此外,石英諧振器作為電子工業設備的關鍵元件,具有高度的穩定性、靈敏度和相當寬的頻率範圍,廣泛應用於人造地球衛星、雷達、火箭、超音速飛機、導彈各種遠距離操縱、跟蹤、導航等設備之中。 現在,東海生産的硅産品和硅電子信息材料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到70%以上,成為國家級硅産業舉足輕重的基地。

  今天,東海矽谷産生的經濟效益,已佔到全縣國民經濟總産值的20%以上。矽谷周邊的村鎮,也紛紛加入到了水晶專業村、硅系列産品專業村的行列,帶動了一批“泥腿子”從祖輩經營的土地裏走出來,成了熟諳水晶和硅産品的專家和“商賈”。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