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肇慶 > 正文

肇慶《封中之謎》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6日 15:22)

  編導:王寶成  攝像:鄭斯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六國建立了秦朝,不久,他又以五十萬大軍出兵南越。秦始皇在廣西新安縣境內,修築了靈渠,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通過水路來運送軍需物資。這一年,秦軍進入了當時稱為蠻荒之地的嶺南,從此嶺南地區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過後不久,秦軍發現漓江水淺灘多,於是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開闢了一條進入嶺南的新道。這條新道,成了中央政權控制嶺南的交通要道。

  今天,秦始皇修建的靈渠依然保存完好,但是他修建的新道在哪,一直還是個謎。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湖南省長沙市郊馬王堆發現了三座漢墓。除了那具讓世人震驚的西漢女屍外,還出土了大量的文字典籍和圖冊,其中有一張兩千多年前的地圖,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西漢《地形圖》分為主區和鄰區兩個部分,主區歸西漢統治,標出了八個縣和七十個村裏的名稱,畫得十分仔細。鄰區歸當時的割據勢力南漢國管轄,畫得非常簡略,僅僅標出了一個地名:封中。

  西漢時期的南漢國,統轄著今天廣東、廣西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區,依託五嶺的屏障與漢朝形成割據。在馬王堆漢墓的《地形圖》上,南漢國的領域連國都番禺都沒有標明,惟獨標上了一個今天誰也不知道的封中。那麼,圖上的封中有什麼含義,或許它就是秦始皇開闢的新道?

  學者的目光,漸漸集中在一個地區,它就是今天廣東省的肇慶。

  肇慶位於珠江三角洲的西端,東連佛山、廣州,西接廣西,北面是連綿的大山,珠江的主要河流西江自西向東橫貫肇慶地區,歷來是廣東、廣西間的交通要道。

  肇慶古稱端州,早在公元前111年,漢朝就在這裡設置縣治,隋開皇九年,也就是公元589年,隋文帝把縣升為府,開始稱為端州府。端州府的名稱一直延續了五百一十一年,所以,位於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就由端州的府名而來。

  公元1100年,宋哲宗的兒子趙佶即位,也就是宋徽宗。這位以書法藝術流芳後世的皇帝,他的封地就是端州,他當了皇帝以後,親筆題寫了“肇慶府”三個字,肇慶就是取“吉祥喜慶開端”的含意。從此,肇慶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肇慶出了一位皇帝,因此也就格外受到封疆大吏的重視。公元1113年,肇慶府城築起了磚墻,這在嶺南恐怕是第一例。

  這就是古城墻的墻面,上面的青磚斑斑駁駁,仔細看上去,磚頭還有大有小,有薄有厚,這裡面有什麼緣故嗎?

  採訪:原肇慶市博物館副館長 譚永業

  “現在你看看,這個磚是宋磚,長長的,長長的,寬寬的。你摸它,很堅硬,而且火候很高,你一打它就響了,噹噹響。這摸一摸就像觸摸九百年來的歷史。對對,這個就是明代的磚了,你看它厚厚的、短短的,厚厚的。這個規格就不同了,這個是清代的磚,你看,所以它有好幾種磚,這説明每個朝代維修的情況,是歷史的見證。”

  從南朝時期的廣州都督府到明朝嘉靖年間的兩廣總督府,都設在肇慶,前後延續了183年。公元1644年,順治皇帝率領大軍入關,建立了清朝。被推翻的明朝政權向南撤退,萬曆皇帝的孫子朱由榔跑到了肇慶,兩年後他在肇慶宣佈登基,歷史上稱為南明。這座當年供奉宋徽宗御書的三層紅樓,也就成了朱由榔的皇宮,改名叫永明宮了。

  正因為肇慶在歷史上曾是嶺南的首府,一些學者認為,馬王堆西漢《地形圖》上所標的封中,應該是封陽和中宿的合稱。封陽是古代的一個縣名,在今天肇慶的封開縣境內,中宿是位於北江流域的另一個古代縣治,在封陽與中宿之間,大部分地區都是肇慶市今天的區域範圍。

  難道説西漢《地形圖》上所標的封中,真的是封陽與中宿嗎?

  他叫陳乃良,就是這位老人20年前打開了塵封兩千年之久的封中之謎。

  1949年,剛剛中學畢業的陳乃良從廣州來到位於西江中游的封開縣,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後來,陳乃良當上了封開縣的圖書館館長,工作上的便利,使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一天,陳乃良讀到了一篇有關馬王堆《地形圖》的文章,他對封中的討論發生了興趣。經過長時間的查找資料和實地勘察,陳乃良提出了一個新的見解,封中不是封陽與中宿的合稱,因為早在《地形圖》繪製時,西漢政權還沒有設立這兩個縣。封中不是嶺南的某個具體地名,而是在圖上指出了一個區域,很有可能是一條當時的交通線路。

  陳乃良在調查時發現,封開這個肇慶的偏遠小縣,遠在兩千多年前,竟然是嶺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扼守在中原與嶺南交通要道上的重鎮。

  採訪 原肇慶市封開圖書館館長 陳乃良

  “看書的時候我就發現一個很特別的問題,封開這個地方現在是比較封閉、落後的,但是在古代,在嶺南最早的幾個大學問家,都出在這個地方。後來到了唐代,嶺南第一個狀元也出在這個地方,我就想,這個地方怎麼這麼奇怪呀?”

  這條不起眼的小河,叫廣信河,兩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它原來的名字。

  廣信河的名稱,來自離它不遠的一座縣城,它就是廣信縣。據説漢朝軍隊重新平定嶺南後,漢武帝很高興,下了一道詔令:“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就是説要以朝廷的恩惠來穩定嶺南的局勢。後來,駐守嶺南的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就把這個縣起名廣信。

  廣信縣的縣城,建在賀江與西江交匯的江口鎮上,也就是今天封開縣城的所在地。兩千多年前,這裡曾是嶺南的首府,比當時的番禺還要繁華。兩千多年過去了,今天的研究人員來到肇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歷史之謎。

  1978年,廣東省考古人員在封開的一個溶洞中,發現了兩顆距今約14萬年前的古人類牙齒,以前這裡還發現過一萬四千年前的古人類頭蓋骨,這些十四萬年前的古人類他們的後代是誰?安居何處?或許今天的肇慶人身上,就流淌著這些古人類的血脈。

  一些廣東的語言學家來到封開,經過多年的考察和研究,發現這裡竟然是粵語的發源地。

  採訪: 肇慶市封開縣文聯副主席 陳楚源

  “當時中原人説的是“雅語”,跟嶺南土著民族説的語言交流、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語言,叫粵語。這個粵語從西江流域一直上到柳州,下到廣州、香港、澳門,都可以交流。這個語言就是從這一帶地方形成的,所以這裡是粵語的發祥地。”

  這是一座建在封開縣城的特殊建築,名稱是北回歸線標誌塔,每年的農曆夏至這天中午,這座塔上都會見到一種有趣的天文現象。

  採訪:肇慶市封開縣文聯副主席 陳楚源

  “太陽是從上面那個頂上的圓球,圓球裏面有個洞的,有個小洞,小洞大概十厘米吧,

  從那個小洞裏穿下來,穿下來正好穿在中間那個石頭上。那上面有個圓心。對,有個圓心的。這個是很特殊的天文現象。”

  封開不僅有地理分界線的標誌,而且還是行政區域的劃分標誌。

  這樣一個古代重要的地區,應該與馬王堆的《地形圖》有著某種關係,或許就封中就是封開,當時是繪圖人的筆誤,一不小心把封開寫成了封中。

  但是陳乃良查閱了大量文字資料,也沒有找到這方面的蛛絲馬跡。倒是封開縣城旁邊的一條河流,引起了他的注意。

  今天的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由於有五條海拔1800米以上的大山阻擋,歷來與中原交通不便。無論是靈渠還是新道,秦始皇的大軍走的都是水路。陳乃良決定,研究封中要從河流入手。封開縣境內的河流,叫賀江,是西江的一條重要支流。陳乃良溯江而上,有一天,他突然發現了解開封中之謎的線索。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賀江流域發現了大批漢代墓地,陳乃良從中發現了一些重要線索。這些墓地大多在賀江兩岸,墓葬的密度在廣東極為少見。

  陳乃良在調查中發現,賀江那時稱為封水,中在古漢語裏還有泛指某個區域的含義,比如説吳中、蜀中、冀中等。封中極有可能就是今天的賀江流域。

  陳乃良專程來到湖南的瀟水,從這裡上岸轉到賀江,中間只有170公里左右的山間谷地,是當時翻越五嶺最好走的路線。封中終於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採訪:原封開縣圖書館館長 陳乃良

  “這條路線了不起,有了這條路,中原跟嶺南的交通就産生了一種飛躍,那很快呀,速度提高了説不清那麼多倍。秦朝很短麼,到了漢朝的時候,這個地方是很發達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今天的賀江依然繁忙,廣西東部、湖南西南部的許多物資,就是從條江上運抵廣州。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出兵滅掉了南漢國,嶺南重新劃入中央政府的版圖。為了鞏固嶺南地區的統治,漢武帝在南漢國的地界內,重新設置了郡縣。在嶺南全部32個縣中,封中流域南北不足200公里的地方,就設有6個縣治。這些縣相隔僅僅三十公里左右。兩千多年後,廣東、廣西已經有了188個縣級建置,它們之間的平均密度,與當年封中的縣城密度相倣。據《漢書》記載,當時封中六縣的人口約有九萬多人,而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帶的南海郡,面積是封中六縣的五倍,但人口也只有九萬四千多人。當時的封中,是嶺南一帶最繁華的地區。

  採訪:原封開縣圖書館館長 陳乃良

  “漢武帝他有這麼一個意圖,就是説,這是一條他統治嶺南的交通命脈,所以他就密麻麻地設置了縣治,把這個地方鞏固起來。”

  但是,隨著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逐漸繁榮,從中原來嶺南的居民,逐漸沿著西江向下游遷移。到了唐朝時期,宰相張九齡鑿開了梅關,這是一條從湖南進入廣東更為便捷的道路,封中這條舟車往來喧囂熱鬧了一千多年的古道,終於漸漸清靜下來了。

  接替封開成為西江政治經濟中心的,是位於下游一個叫做高要的縣城。

  公元510年,梁武帝把西江邊上的高要縣升格為郡,它就是今天的肇慶。

  從肇慶在嶺南的地理位置看,它位於廣東、廣西的中間,又緊靠著連接粵西與珠江三角洲的西江,兼有山水之利,從宋代開始,肇慶逐漸成為西江流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2004年10月,肇慶市政部門擴建道路時,發現了大片的古代墓葬。考古人員經過一個多月的清理髮掘,初步認定這是一處古代的貴族墓地,雖然墓主人的身份還沒有確定,但可以從古墓的形制上推斷,墓主人中一定有一些肇慶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從東漢時起一直到南朝末年,這處墓地前後延續了五百多年。像這樣延續年代久遠的家族墓地,也許昭示著古代肇慶的某種特殊地位。

  採訪: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副主任 尚傑

  “這種大型的土坑墓,以往在廣東這麼連起來的發現還不多,尤其是這個七號墓,這個七號墓,你看它四個角都有個洞,這幾個洞是當時用來吊那個槨板、棺床、隨葬品等放進去,這裡出土的文物已經將近150多件。通過這批墓葬的發現,這個墓地的規格之高,墓葬之大,可以説明肇慶市這個地方,一定是西江流域的一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

  考古人員從墓中出土了五百多件文物,其中南朝時期的低溫瓷器十分精美,當時能夠使用這種瓷器的,是要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

  相傳唐朝時,這裡的一位舉子進京趕考,恰逢冰天雪地的冬天,考場內其他考生的墨汁都結了冰,唯獨從肇慶來的考生使用從家鄉帶來的硯臺沒有結冰。監考官看了十分驚奇,就把這件事傳了出去。當時的肇慶還叫端州,從此,端硯這個名字隨著科舉考試名揚全國。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本來是隨著秦漢大軍進入嶺南的,到了唐朝以後,肇慶上好的石料和精湛的雕刻手藝,反而把中原傳來的實用品做成文人雅士爭相收藏的藝術珍品,後來,端硯還成為了朝廷的貢品,成為嶺南文化的象徵之一。

  肇慶南瀕西江,在交通發達的今天,水路依然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肇慶每天都有到達廣州、香港和廣西的客貨輪船。而在古代,人們的往來更離不開船。

  公元1583年,從西江下游駛來了一條小船,小船上坐著一位名叫利瑪竇的西方傳教士。就是這位利瑪竇,他把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文化科學知識帶到了肇慶,肇慶,也就成了那個時期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第一站。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