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2005春節特別節目 > 正文

美食傳奇第四集《麵食雜談》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5日 12:28)

  耿姝:哎,王先生,我問你個問題,你喜歡吃麵食嗎?

  王謙祥:這我太喜歡吃了。像我吃過的“海鮮餡的包子”,還有那被油煎得又焦又脆的餡餅,哎呀,咬一口,香死人了。還有……

  耿姝:行了行了,別陶醉了。既然你對麵食這麼了解,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和大家説説這麵食吧?

  王謙祥:好啊。在這方面我可是行家。有麵食我決不吃米飯,有死面決不吃發面,有烤的烙的決不吃煮的。

  耿姝:還是老規矩,我手上有幾張圖片,上面畫的都是試題,你自己抽一張吧。

  王謙祥:這畫的是一個城市的一條街道吧?你看這街上有許多飯館,哎,這些飯館大多數還是麵食館。你要問什麼?

  耿姝:你沒看出問題嗎?

  王謙祥:沒有。

  耿姝:這樣吧,你再看看下面的短片,看完之後你就知道我要問什麼了。

  耿姝:好好好,剛才你看到的畫面是我們的記者在中國北方的某個省會拍攝的。我用告訴你,這個城市的幾條大街上都有很多的麵食餐館,那你能説出這是哪個城市嗎?

  王謙祥:北方的某個省會,甘肅的蘭州?陜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莊?山西的太原?對了,應該是山西的太原!山西的麵食非常有名,是不是太原啊?

  耿姝:腦子就是機靈,反應還挺快,就是太原!那我再問你,山西人為什麼喜歡吃麵食呢?

  王謙祥:那是從古傳下來的。另外山西地處華北大平原,以種植小麥為主。自古以來,山西人主食乃麵食,以花樣多、品質好、影響大而頗為出名,故海內外早有“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的説法了。山西麵食,歷史悠久,迄今至少有兩千年的文化傳統,以麵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説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説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

  耿姝:王先生,您説那整個的山西人,他們都愛吃麵食嗎?

  王謙祥:對,整個山西,東到娘子關,西到黃河邊,南到風陵渡,北到雁門關,人人愛吃麵食。一般家庭婦女都能以麵食加工做出幾十種麵食,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湯等等。到了廚師手裏則更是花樣翻新了,普普通通的面能做出上百個品種,上百種味道。色、香、味、形俱全,會使你流連忘返,許多麵食的製作很有講究,工藝也決非是一朝一夕便可掌握的。當然麵條也不例外了。比如説刀削麵的製作就有詩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耿姝:您説的這是山西人做刀削麵?

  王謙祥:對呀。

  耿姝:我怎麼聽著像是雜技團在表演呢!

  王謙祥:山西刀削麵,那削起來真是又快又勻,出神入化,那速度和怎麼以前看過的雜技表演“水流星”真差不多。

  耿姝:除了刀削麵,據我所知,這山西人會做的麵食可多了,光麵條就有多少種,像拉麵、撥魚兒、揪片兒等等。

  刀削麵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對和面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麵糰,然後用濕布矇住,餳半小時後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刀削麵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從特製的弧形削刀。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麵糰,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邊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

  耿姝:山西的麵食多種多樣,我要問的問題是:你能説出多少種山西麵食。

  王謙祥:那我能説出挺多的,像什麼拉麵、刀削麵、撥魚、貓耳朵……還有還有,一時想不起來了。

  耿姝:你這才説了4種,再給你加上4種,也才8種啊,差的遠哪!告訴你山西的麵食有幾十種,上百種之多呢。

  王謙祥:啊?

  耿姝:麵條是人們經常吃的一種食品,哎,我聽説你和吃麵條還有點故事呢。給我們説説。

  王謙祥:咳,那不是什麼故事,是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去一家餐廳吃飯,要了一份撥魚。那服務員問我是要大蠱的,還是小蠱的?我一下就蒙了,吃麵條不是都説碗嗎?怎麼這裡説盅啊。我又不好意思問,心想,這盅可能就是碗。你知道,一般餐館的碗都非常的秀氣,於是我就乾脆要了個大蠱的。不一會小姐就把撥魚兒端上來了。我一看當時就傻眼了!

  耿姝:怎麼了?

  王謙祥:那哪是碗呀,快跟腌鹹菜的小缸一般大了!

  耿姝:啊?那不成了洗臉盆了!

  王謙祥:是呀,後來我才明白蠱就是盆的意思。大蠱就是大盆,小蠱是小盆。哎,説到吃麵條啊,我聽到過一個故事,是一個專家講的,非常有趣。我請大家一塊來聽聽。説起這,歷史上有何晏吃“湯餅”這麼一則故事呢:在魏文帝時期,何晏先生長得漂亮,皮膚白晳,而且是貨真價實的白。當時許多人認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為學女人搽了香粉的,可人家何晏先生卻是真的白,有人給證明過,那就是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睿。曹睿對何晏先生的小白臉有點不服氣,於是設了一個圈套來驗證何晏到底搽了粉沒有。有一日天氣悶熱,曹睿急召何晏進宮。何晏滿頭大汗地趕來,卻沒什麼事,曹睿只是準備了一碗熱湯麵給他喝。天本來就熱,又吃了一碗熱湯麵,何晏是滿頭大汗。他一邊吃一邊用袖子擦汗,卻仍然面容皎白毫無溝壑縱橫的跡象,臉上白裏透著紅,更為容光煥發,可見確實是真的小白臉。這下大家都服了,於是何晏又多了一個名字:敷粉何郎。

  耿姝:真有趣。那從什麼時候起它就叫麵條了呢?

  王謙祥:其實在魏晉時,麵條還不叫麵條,麵條在東漢時稱煮餅,是水煮的無餡的麵食,魏晉時期稱大名叫“湯餅”。當時的麵食,可謂“餅天下”:上鍋蒸的叫蒸餅;爐中烤的叫胡餅;水煮的呢,就是湯餅了。到了南北朝時,麵條稱“水引面”,到北宋以後人們才稱它為麵條。

  耿姝:剛才我們説了山西的麵食中的“麵條”,接下來,我們來説説“包子”的歷史吧。

  王謙祥:“包子”的歷史?這裡邊也應該有好聽的故事吧?

  耿姝:當然有故事了,你看這張圖片就是一個故事。

  王謙祥:喲,這不是三國時的大軍事家諸葛亮嗎?怎麼,諸葛亮賣過包子?

  耿姝:什麼呀,凈瞎説!諸葛亮賣包子?你的想象倒是挺豐富的。我問你:三國時中國有沒有包子?

  王謙祥: 三國時期沒有“包子”這種食品,歷史上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但諸葛亮和“包子”確實有些關係。蜀漢建國三年的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數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滬朋,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過渡。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次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請教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説:這裡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死在這裡,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裡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説:”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裏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四十九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了四十九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滬水便永無寧日了。諸葛亮決定不用人頭來祭滬水,他想出一個用一種物品代替人頭的絕妙辦法。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肉剁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邊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的模樣,入籠屜蒸。,然後把這些恭品擺在河邊親自祭供,再一一丟進瀘水中,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你們想想,諸葛亮做的恭品,裏面是餡,外面裹上麵粉,那樣子是不是很像今天的包子呀?不過,那時候不叫包子,叫“饃首”。

  耿姝:這麼説,這種帶餡的饅頭就是今天包子的祖宗了?

  王謙祥:沒錯,是這樣。我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吃過“包子”,而且這些地方的“包子”都很有特點。

  耿姝:你吃過很多地方的包子?

  王謙祥:沒錯。在咱們中國,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也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包子”都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品。這包子都長得差不多,我哪能分辨出這畫上畫的包子是哪的?

  耿姝:説得也是。那這樣吧,我們先來看一段錄像,我們《走遍中國》的記者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拍到了有關包子的鏡頭。看了以上的畫面,你能説出幾種在全國都很有名的“包子”?

  王謙祥:真巧了,這些地方我還都去過,剛才畫面上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開封的“灌湯包”包子,杭州的小籠包,上海的水煎包……

  耿姝:你説的這幾種包子確實名聲不小,不過我問你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你知道怎樣吃灌湯包嗎?

  王謙祥:你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我還真會吃這灌湯包。

  耿姝:那你就給我們説説吧。

  王謙祥:這灌湯包和別的包子不一樣,這包子裏面除了餡以外,還包著滿滿的熱油湯,所以它叫做“灌湯包”。

  耿姝:我沒問你這包子為什麼叫灌湯包,我問你這灌湯包怎麼個吃法?

  王謙祥:我知道。這心急可吃不得灌湯包。因為這灌湯包裏面滿是熱湯,吃的時候不能張嘴就咬,要是那樣的話,非得把你的舌頭或者是嘴唇給燙壞的,所以呀, 要先在包子皮上咬一個小口,然後輕輕地把包子裏面的熱湯吸進嘴裏,哎呀——那湯可鮮可美了!當你把包子裏面的湯吸完了之後,再吃那包子。

  耿姝:啊,看來是深有體會呀。中國各地的包子實在是太多了,風味也不一樣。剛才咱們説了“灌湯包”,現在我再請你看一張圖片。

  王謙祥:喲,這人是慈禧吧?這另一個人是誰呢?手上還托著一盤包子?

  耿姝:這個人是袁世凱。他正在向慈禧太后晉獻包子哪。你能告訴我,這袁世凱向慈禧太后晉獻的是什麼包子嗎?

  王謙祥:這可真難住我了。

  耿姝:提示你一下,袁世凱晉獻的這盤包子可是天津的特産。

  王謙祥:噢,知道了,知道了,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耿姝:對。哎王先生,當年袁世凱為什麼要向慈禧太后晉獻“狗不理”包子呢?

  王謙祥:“狗不理”始創于1858年。清道光年間,河北一農家的,四十得子,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象小狗一樣好養活。狗子十四歲來天津學藝,在一家蒸食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奮好學,練就一手好活,不甘寄人籬下,自己擺起包子攤,它以水餡拌發面,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狗子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説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説“狗子賣包子不理人”,天長日久,都叫他“狗不理”。當年,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將“狗不理”包子帶入皇宮,敬獻慈禧,太后膳畢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腹地牛著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名聲大振。

  耿姝:噢——原來“狗不理”包子是這個意思呀!我一直以為是那包子是狗都不愛吃所以理都不理的意思。我還奇怪呢,心想,那狗是最愛吃包子的,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叫做“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這“狗不理”包子要是連狗都不愛吃,它還好吃的了嗎?又怎麼能成為名小吃呢?

  王謙祥:咳,你這真叫做“望文生義”了。

  耿姝:哎王先生,剛才咱們説了麵條、包子,在這麵食當中,還有一種人們喜歡吃的東西,那就是餃子了。你看這張圖片。

  王謙祥:喲,這是金元寶啊,哪是什麼餃子呀?你是不是搞錯了?

  耿姝:沒搞錯。你好好看看,這金元寶像什麼呀?

  王謙祥:像什麼?啊,我明白了,你是説這金元寶的形狀和我們常吃的餃子很像,對不對?

  耿姝:是這樣!金元寶象徵著財源滾滾,而我們吃的餃子也包含著人們對團圓、幸福、安康的祝福。在我小的時候,我記得餃子是要到過年過節或者是家裏來了貴客的時候,要做好吃的招待,才吃一頓餃子呢。餃子被當做一種比較奢侈的食品。一般人家平時很少吃它。其實啊,餃子是一種非常通俗的食品。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不光是過年過節,平時人們也都可以吃餃子。

  王謙祥:是,現在的餃子品種還特別的多,葷的素的你都吃不過來。哎,我聽説這餃子還和一位大醫學家有關聯呢。這餃子和漢代的醫聖張仲景關係很大。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這時正值數九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裏更加難受。他一到家,登門求醫者便蜂擁而至。可是張仲景心裏老惦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們。冬至到了,他讓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了醫棚,盤上大鍋,專門舍藥為窮人治凍傷。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治病的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舍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從此以後,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張大夫為鄉親治病的情景,也模倣著做嬌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為了區別“嬌耳湯”的藥方,就改稱為“餃耳”。因叫著別嘴,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天長日久,形成了習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

  王謙祥:敢情原來我們一直當作美味佳肴的餃子,最初是一種治病的藥呀?

  耿姝:哎王先生,我聽説這餃子的起源還有另外一種説法。説是在古代,自從有了貿易以後,男人出外做買賣,女人在家包餃子,讓丈夫吃好,這就是我們常説的”送行的餃子”,意思出外貿易多掙金元寶。

  王謙祥:其實呀,餃子的歷史比你們倆説的還早,那應説到女人生孩子的時候。有這麼一句話:“子孫餑餑長壽面。”説的就是産婦分娩之後第十二天,娘家人要到婆家給産婦送水餃子吃,所謂的水餃子是帶湯的餃子,這湯是高檔的對産婦得有下奶的功能。老人常説的“捏骨縫”,意思就是希望産婦早日恢復健康。

  耿姝:説餃子就不能不説到大年除夕,因為在這一夜,咱們中國人是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的。包餃子已經是中國人過年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了。

  王謙祥:過年包餃子我知道,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搟皮兒的,有包餃子的,説説笑笑,可高興了!

  耿姝:等到大年初一天還沒亮,熱氣騰騰的餃子就出鍋了,一家人又圍坐在了一起,一邊吃餃子,一邊迎接新的一年。

  王謙祥:你知道有一種特殊的餃子,它的名字叫做“合子”?

  耿姝:合子?是不是上下兩張皮,把餡包在中間的那種,像一個圓餡餅的樣子。

  王謙祥:對。嘉這“合子”呀就是:在一個餃子皮兒上放好餡,注意要多放餡,然後把另一個餃子皮兒蓋在餡上,再把上下的兩個餃子皮兒捏好,這就是“合子”了,這合子很像是一個小小的餡餅,又圓又鼓,當然它也是和餃子一樣,是煮著吃的。

  耿姝:這合子名字好聽,吃起來味道也不錯,就是包起來麻煩點!

  王謙祥:是呀,這餃子本身就已經包含了團圓、吉利、招財進寶的意思,合子呢,是借“合子”的諧音也還是為了討吉利,家中有幾口人就要包幾個“合子”,表示一家團聚,同時也有“和和美美”、“和氣生財”的意思。

  耿姝:觀眾朋友,吃餃子是咱們中國人過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一家人圍坐一起,有説有笑,把對來年的祝福、期盼都包進這餃子、合子裏。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